提高我国生活质量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提高我国生活质量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论提高我国的生活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8 月中日两国数十名儿童在内蒙古草原探险夏令营的“较量”,曾在我国引发一场讨论。有的论者注意到,在“较量”中表现不佳的中国儿童多是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笔者经过多年思考和调查认为,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素质太低。 (注:1993年7月广东《黄金时代》杂志发表孙云晓的作品《夏令营中的较量》(原题《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是这次讨论的“导火线”。)当然,不能把板子打在孩子身上,我们应当认真检讨和反思教育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确定今后教育在培养年轻一代生活素质问题上的方针和措施。

一、生活素质的涵义

关于生活的涵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广义生活说,把生活同生存等同起来,指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延续活动,包括劳动、政治、文化、消费、交往、宗教等活动。第二种狭义生活说,认为生活是生存的一种基本形式,它同生产(工作)相对而言,是消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维持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活动,包括衣着、饮食、居住、交往、娱乐五个方面。(注:参见王雅琳《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4期。 )生活又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大类。本文采用狭义生活说。

素质原本是解剖生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概念,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特点。最近几年,我国学者指出,素质除上述狭义的概念外,还可以指“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即发展潜能;或指主体在先天与后天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和功能水平,即主体的现实性。(注:参见杨付银《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十二期;孙喜亭《素质与教育》,《教育研究》1996年第五期。)本文采用广义素质说:生活素质就是人在消费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活动中必备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和功能水平。从生活素质的心理结构来看,大体包括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情趣五个层面。

生活素质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基础上的,生活条件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活资料,前者指地理、气候、邻居、风俗等生活的外部条件;后者指服装、食品、书籍、戏剧等各种消费对象。人的生活是生活条件和生活素质的统一。生活条件受到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迥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人的生活素质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条件改善,人的生活素质总体上是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较高的生活素质,不仅是个体生活幸福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有利因素。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专题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00名杰出青年中,81.08%的人童年时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只有5.41%的人很少做。(注:孙云晓《如何培养孩子成材》,《少年儿童研究》1996年第一、二期。)就社会进步而言,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注:生活水平指人们生活的丰富程度,主要通过人均收入、商品购买力、人均居住面积、文化娱乐支出、消费构成等数量指标来测量;生活质量包括生活的丰富程度、文明程度、科学程度等。)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标准。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依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外,必须提高国民的生活素质,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注:这里指(日常)生活领域的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

二、生活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生活”。虽然都要吃,但人吃饭要讲卫生、讲礼貌;虽然都要住,但人住宿要讲美观、讲文明。人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生活。虽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模仿到一定的生活知识与技能,但要其掌握生活的“文化”、取得独立生活能力,没有成人的生活素质教育是不可能的。

广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是成人通过造就一定生活的“文化环境”,促使年轻一代“汲纳”人类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活动。这种教育有目的,但没有计划;它随处可见,但没有专门活动,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声不响”地进行的。广义生活素质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示范,成人在照料儿童生活时运用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成为儿童了解生活、学习生活的范本;二是解惑,成人解答儿童在生活中的疑问和难题,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生活,懂得恰当地处理生活问题;三是指导,生活是非常复杂的,儿童需要成人引导去正确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抵制消极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干扰,形成文明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广义生活素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成年人就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授穿衣取暖、烧制食物的技能,提出饮食有度、起居有常的要求,并给年龄较大的孩子讲述婚育方面的知识。虽然几千年来人们的生活和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广义的生活素质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指成人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的生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其目的比广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明确,有严格的计划和专门的教学活动。狭义生活素质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启蒙,通过传授为系统的生活基础知识、基本观念,使儿童懂得衣食住行乐的常识,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感受生活的幸福;二是养成,通过较严格的训练,使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自理生活、独立生活的能力,促进儿童逐步养成勤劳、卫生、节俭、互助等生活习惯,学会驾驭生活。狭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是在学校教育诞生之后出现的,最初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附属品”。古代斯巴达贵族子弟在接受军事训练时,也受到严格的生活训练。我国古代的蒙学和书院为了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想品德,也非常重视约束儿童的生活行为,朱熹编定的《蒙童须知》就对学童的日常生活方式作了具体规定。19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学校出现了专门讲授生活知识和原理的家政课程,20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洲国家学校教育中家政课程的种类增多,而其教育对象扩展到所有大中小学学生。

生活素质教育的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只是相对的,通常前者在家庭教育中实现,后者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但不能截然分开。家庭生活中的“文化环境”固然发挥着广义生活素质教育的功能;有的学校虽未开设家政课,但由于教师具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和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校也就给学生进行广义的生活素质教育。现代社会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先进,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期刊介绍日常生活知识,宣传文明的生活观念,开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竞赛活动,这对年轻一代来说,既有广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意义,也有狭义的生活素质教育的意义。

生活素质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正规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不同的,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的生活幸福,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但是,两类教育并不矛盾,而且能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是因为生活素质教育不仅具有提高年轻一代生活素质“迁移”到学生的学习、公益、锻炼等活动中:(1)在品德上, 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礼貌了,有利于在学习中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操作顺利,获得优异成绩。(2)在体质上,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三、当前加强生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人的生活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增加了家政课的教学时数和内容,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指导年轻一代的生活,以对付因生活富裕带来的生活道德及犯罪问题。东方的新加坡、日本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因此加强了生活素质教育。如新加坡学校中的“营养革命”,日本则把改善孩子的生活状况、培养生活素质尤其是“共同生活能力”作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注:参见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等1996年7月翻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开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社会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生活素质需要。(1 )必须掌握越来越多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如日用电器、购买、汇兑等);(2)必须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以适应“福利待遇”逐步改革的现实要求;(3)必须发展多种有益的生活情趣, 以便能够支配好逐渐延长的消闲时间。

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日常生活领域的积极变化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年我国国民生活道德和生活犯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预防青少年道德堕落和违法犯罪,我们也必须加强生活素质的教育,尤其应当帮助年轻一代正确地看待奉献与索取、劳作与休闲、友谊与江湖义气、营养与大吃大喝、美观与实用、娱乐与宣泄、勇敢与鲁莽等关系问题,树立文明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抵制腐朽生活的免疫力。

目前,各地区各学校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没有制定出生活素质教育的计划和纲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城镇独生子女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专心学习,以生活照顾取代生活素质培养,生活素质教育的传统阵地在这些家庭中丢失了。无论从我国社会对年轻一代生活素质的需要来看,还是从我国生活素质教育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先进国家的差距来看,我国目前的生活素质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加强生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改进生活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生活素质教育的宝贵经验。如美国儿童家长对子女的消费教育和性教育。(注:参见白铭欣等《现代家庭教育·外国教育篇》,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版,第612—622页。)日本中小学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的“无人岛教育”,我国台湾近20年来提升儿童生活素质的教育活动。(注:参见施冠慨《国民教育实际问题之探讨·浅论从教育着手提高生活素质》,台湾水牛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184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和许多家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为我们改进生活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近年各界提出的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社会生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教育(消费教育、闲暇教育、交往教育等),亦有助于我们探讨当前我国生活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生活素质教育,推动我国生活素质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关于生活素质教育的途径。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生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是因为家庭是年轻一代生活的基本环境,家长是其生活的供养者和主要指导人,家庭生活经验对其生活素质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显然难以占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狭义的生活素质教育活动。现在有个别学校用大量的教学时间传授生活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家长却把家教的时间都用在辅导功课,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功能的错位。(注:参见王玉城《家庭、学校教育功能错位》,《文汇报》1996年4月9日。)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生活素质教育显然是其必须承担的任务之一,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通过各种方式介绍生活知识和技能,倡导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生活观念与情趣。

第二,关于生活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生活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发展状况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条件;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素质的现状;三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概括地说,我国生活素质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应当是不断提高年轻一代的生活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当时当地的生活条件,将来成为能够独立生活的文明、幸福的人。

生活素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确定生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是相当复杂的事,以衣着的素质为例,一年四季有别,民族习俗有别,衣着实际包括购、穿、洗、藏、换等阶段,涉及色彩、质料、式样及洗涤、收藏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与人们的审美观、金钱观及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有密切关系。确定生活素质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征求多方面专家的意见,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实验验证,切忌随意性。

第三,关于生活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城镇独生子女(中小学学生)亟待解决家务劳动和对待大众传播媒体两个问题。就前者而言,家务劳动既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动力,还是孩子学习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途径。目前城市儿童少年不仅家务劳动时间短,平均每天只有父亲的1/13、母亲的1/18(注:笔者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1995):从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第311页统计等资料推算。) (我国儿童每天平均参加家务时间0.2小时,美国是1.2小时、泰国是1.1小时、韩国是0.7小时、英国是0.6小时(注:引自《社会学》1991年第一期。)),而且质量差。笔者曾对洛阳、北京、广州等地1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家访,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反映孩子做家务马虎,常常帮倒忙。就后者而言,大众传媒(报刊、影视、音像、卡拉OK等)既是家庭娱乐的基本方式,又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来源,正确地阅读、视听大众传媒,可以开发儿童少年的智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无节制地阅读、视听,不仅妨碍正常课业,还可能危害身心健康。学校教师应当和家长一道,努力加强和改进这两方面的教育。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生活教育的重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或许,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更具长远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

标签:;  ;  ;  ;  ;  ;  ;  

提高我国生活质量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