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宋彩霞

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宋彩霞

(哈尔滨市香坊区人民医院 150036)

摘要:目的 对实际医疗应用中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进行详细分析,根据相应的具体原因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4年到2015年期间中相应门诊和住院部发生的31例应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借助数理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结果 借助数理统计的科学分析方法,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由于应用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为主,该类型不良反应比例约为75.34%,不良反应的患者女性比例为67.84%,儿童和中老年的患者比例较高。结论 实际应用中药制剂时,相关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药物敏感等不同情况调整药物剂型和点滴注射速度。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预防对策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实力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中药的优良性和中药制剂市场的庞大潜力。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尤其是绝大多数人持有的中药制剂不会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的错误观念。导致我国中药制剂相应的临床检查环节较为薄弱和质量参差不齐。本研究将针对2014年到2015年期间中相应门诊和住院部发生的31例应用中药制剂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借助数理统计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根据导致相应不良反应的根本原因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到2015年期间相应门诊和住院部门中存在的31例中药制剂应用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结合患病者的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进行了详细总结。本研究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中,患者的年龄为0-65周岁,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较为繁多,包括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醒脑开窍类,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系统、临床表现也有较为广泛的体现,皮肤、消化、呼吸、循环等各大系统的临床反应均有体现。

1.2方法

本研究对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详细比对不同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分布因素的比例,总结患者自身的影响因素对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面统计和对比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剂和给药途径对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的影响,结合实际数字比例分析常发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的主要种类和不同疾病发展过程造成患者不良反应时的各大系统和临床病理反应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分析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时,借助了数理统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软件详细分析了31例病例报告中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药物种类、剂型和给药途径等不同影响因素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疾病发生所占的相应比例,全面总结了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时对机体造成损伤最大、影响较为严重的系统。

2.结果

根据SPSS13.0软件分析的实际数据,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地从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中发现该疾病与性别、年龄的具体联系,清楚地总结出主要的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以及受到较大影响的机体系统。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中涉及的患者年龄为0-60岁,而在这31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为68.74%,远远高于男性发病率。13-60岁的患者总比例约为24.35%,0-12岁的患者和大于60岁的患者比例明显较多,分别占32.34%和43.31%。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由于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较多的种类,即涉及活血化瘀类药物、清热解毒类、醒脑开窍类、抗肿瘤类等,结合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活血化瘀类的血栓通注射液占的比例较高,约17.32%,中药制剂的给药途径一般为口服、外用、肌肉注射、静脉滴注4种类型,结合其实际的病例情况,静脉滴注导致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为61.44%,口服其次,为19.89%。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涉及的患者的系统及临床表现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较多或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全身性不良反应,全身的各个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皮肤、粘膜系统受到影响最为广泛和频率较高(34.70%),消化系统也受到了相对明显的损害(23.81%)。

3.讨论

3.1导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本身因素的分析

根据对选取的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中的不同因素和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导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病例常发的相应影响因素可以大抵分为两种,即患者本身的因素和药物本身因素。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的数据分析中,女性患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患者【1】,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药制剂的药物作用和在机体的中转情况与不同的性别的生理结构有着较为明显的联系,与女性出于哺乳期、月经期等不同特殊时期和一般女性的身体素质较弱也有一定的关系。结合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的统计学数据,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也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分布,即0-12的儿童和大于60岁的老人发生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0-12岁的儿童还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机构、器官组织等还存在相对的功能不完善,免疫能力、身体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中药制剂处理能力有限。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的机能相对退化,对药物的吸收和机体转化能力下降,且60岁的老人常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服用的药物种类较为繁多,极易出现其他药物与服用的中药制剂拮抗的问题,从而导致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3.2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因素的分析

患者本身的因素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药物自身的因素也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较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结合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的统计学数据,药物自身的因素大抵可以细化为药物的剂型与成本以及给药途径的不同【2】。

3.2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

中药虽然在我国有着较为漫长的历史,但中药制剂却是近些年才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药物类型。中药制剂顾名思义即是通过高分子生物技术等提取中药的关键治疗疾病的成分,但是由于提取技术的不成熟和不同种类中药的比例较为严格,制取的中药制剂残留较多的致敏成分和相应中药比例存在一定的误差,在免疫能力较弱或过强的机体中极易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因此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提高中药制剂的检查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在用药时也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药物敏感程度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和给药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林爱,陈守强,路雪林,中药注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149.

[2]吴春生,张泽伟,我院14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5):162-164.

论文作者:宋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4

标签:;  ;  ;  ;  ;  ;  ;  ;  

31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宋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