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新进展(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新进展论文,外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的兴起,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是无形的财富,培养信息财富的创造者——有信息意识、创新性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信息教育就是为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各国都已将中小学的教育确立为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为人生的必经时期,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他们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传播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已成为近几年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借鉴国外信息教育的经验,无疑对我国信息教育的开发有很大裨益。
二、国外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的状况
(一)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开展的新状况
1.信息教育的发展过程
日本在1986年4 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上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
1989年开始实施的“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初中阶段在“技术·家庭科”中开设选修内容《信息基础》,约20—30学时,以计算机有关内容为中心展开信息教育。
1996年10月组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初等中等教育中有关促进信息教育的调查协力者会议”的一项任务就是论证信息教育的实施,并于1998年8月发表了最终报告书。
1997年1月19日, 前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日本国会作施政报告时指出,在国际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的人才将愈来愈重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应把迄今重视平等、均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重视个人能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挑战性精神、立足于终身学习的学校教育,以此推进教育改革。
1998年7月29日,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的方向”的咨询报告书,进一步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信息教育的有关细节。
2.信息教育的目标
日本教育界认为,信息教育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内容:(1 )对信息的科学理解;(2)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3)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
3.日本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实施状况
(1)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
小学阶段由于“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尚未明确信息教育的内容,各学校之间产生了很大差距。有些学校从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的观点出发,统一地、综合地开展了信息教育活动;而有些学校则停滞在数学题的反复练习或国语的汉字练习等单纯地提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
(2)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
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核心是“技术与家庭”中的“信息基础”内容。199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开设这一选修内容的学校高达94%,但在第三学年(最后学年)开设的学校占83%,所以“信息基础”的学习成果,不能应用到其它学科。另外,平均学时数也只在25学时,几乎都用在了设备操作和软件利用的学习上。
(3)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实施状况
高中阶段的许多学校通过数学等理科开展了计算机运用的教学活动,但没有达到通过整体学校教育活动来开展的程度;较多的普通科高中与商业科高中均开设了“信息处理”课程,职业科高中、综合科高中一般将有关信息基础的科目定为原则选修科目。
4.信息教育的展望
(1)新的“学习指导要领”将加强信息教育的力度
第六次“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预计2002年正式实施。1998年7月29日, 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的《关于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咨询报告书中明确提出:首先是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手段)进行教学。此外,小学阶段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阶段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高中阶段开设必修课“信息”(暂定名称)。
(2)进一步改善信息教育环境
信息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用计算机、教育信息网络、教育软件等。文部省1998年3月的有关教育用计算机、Internet 入网率及教育软件的最新统计结果如下:校平均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小学10.4台、初中28.1台、高中71.1台;公立学校Internet入网率为:小学13.6%、初中22.7%、高中37.4%;校平均拥有教育软件种类为:小学29种、初中57种、高中31种。
文部省为了进一步推进信息教育的开展,提出从1994年到1999年度的6年内,小学、初中、 高中(普通科)的各个学校的计算机拥有台数均要分别达到22台、42台、42台。
文部省计划从1998年到2001年度的四年期间,所有的初中、高中全部入网;从1998年到2003年度的六年期间,所有的小学全部入网。
(3)教师培训体制的充实
教师培训体制的充实主要是指进一步加强对师范院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教育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协力者会议”建议:结合中小学信息教育实施状况,进一步改善关于“教育方法与技术”的教职教程;另外,从2000年开始在教师培养阶段开设“信息设备操作”(2 学分)课程。
(二)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的新思路
1.开展信息教育的政策导向
向来重视教育的美国,在1985年制定的《2061计划》中将中小学阶段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其中“技术的本质”、“技术世界”都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更是多次强调“教育是他在任期内的头等大事(number one priority)”、 “要使美国的教育质量居世界第一,让每一个美国公民都接受最好的教育。”
1997年2月8日克林顿发表国情咨文演说,提出了美国教育行动纲领(Call to Action),指出要“让每一个青少年八岁能阅读、十二岁能上网、十八岁上大学;让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美国教育部据此于1997年2月13 日发表了与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对应的说明:(1 )使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2)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掌握现代化计算机;(3)开发有效的软件和连机学习资源作为学校课程的完整组成部分;(4 )为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为了实施美国教育行动的计划,美国政府1998年投入了51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2.信息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实施状况
美国的教育学者认为信息教育能扩大美国青少年改进技能、充分发挥潜能以及更好地为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作好准备的机会。美国一向崇尚“实用教育”、“渗透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在信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美国信息教育具有如下特点:(1 )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造能力;(2)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包括信息设备的操作训练;(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包括计算机、 教育信息网络等。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教育。其形式有:由电子邮件发送的课程摘要;电子邮件作为正规授课的补充;在计算机实验室中授课;商业软件和模拟文字教材(印刷品)提供补充资源;通过3W给学生传送作业;在网点上查找信息资源。
3.培养教师信息意识
在美国很多教育学者认为:计算机目前在教学中的优势发挥是因为它能被学生所用;而计算机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是因为教师在计算机运用方面的“无经验”和“不相互协作”。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不够。据调查,现在美国已有65%的学校联通了因特网,但只有1/5的教师使用因特网,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太少了。因此学者们认为,“教师即学习者”(Teachers are learners.)。在信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教师的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重建,一方面对教师授以信息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专门的信息技术运用培训。
4.信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987年,美国学校计算机的设置率就已达到了95%。1996年的统计调查结果表明,小学为11.3人/台;初中为9.9人/台;高中为8.1人/台。学校入网率已由1994年的35%升到了1996年的65%;教室入网率由1994年的3%升至1996年的14%。美国于1998 年开始实施使全国中小学加入互联网的“网络年”计划,克林顿总统宣称:2000年的教室和图书馆Internet入网率将要达到100%。
新近克林顿批准了为“下一代因特网”项目(NGI)拨款1.42 亿美元的计划,该计划是为了满足第二代因特网研究需要而制定的。第二代因特网主要是联接美国的科研机构和教育系统,它同逐渐商业化的第一代因特网是隔离的,它可以实时传输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速度是第一代因特网的100—1000倍,从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因特网”的研究目前在实验室中已取得成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