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创新的精神品格

马克思理论创新的精神品格

摘要:马克思的理论创新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寻求人类解放的道路为旨趣。在立足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互融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散发出马克思在理论创新过程中坚持科学性、批判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的精神品格。总结和阐述马克思理论创新的精神品格,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创新;精神品格

新理论或新学说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既有其诞生的外在条件,也离不开其赖以支撑的内在根据。因此,要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就有必要考察马克思本人在理论创作中的精神品格。概括起来,马克思在理论创新中具有科学性、批判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的显著特征。

一、马克思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创立的十分完备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并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成为马克思指导工人运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一生中发表了大量著作,更多的是为了写作而作的笔记、摘要、草稿等。这些理论著作的主要内容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它们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则、原理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非常完整、非常严密、非常科学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哲学通过实际生活的中介,而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使命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1]46-4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基在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上,真正使社会主义理论获得科学的性质。因为这两个伟大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这就使得社会主义从单纯的理想设计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进而成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人类的学说,其思想理论创新的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理论的研究成果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特别是反映时代发展的社会实际。其理论创作是以大量的在实践中形成的研究素材为基础,研究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唯物主义把握之中,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陷入唯心主义。其二,这一科学性体现为着力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探索社会运动规律,并用理论的形式将探索的结果表述出来,从而帮助处于十分复杂的各种矛盾运动之中的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以实现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其三,这一科学性体现为具有理论的前瞻性,能够预示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仅告诉人们维护哪些现存事物,更要指出哪些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属性”。其四,这一科学性体现为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身谬误,从而不断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多次强调,应该随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论。

二、马克思理论创新的批判性品格

批判性是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马克思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诞生之时,只是无数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派别之一。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必须同阻碍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危害工人运动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学说作斗争。

其一,对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魏特林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产物,同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魏特林试图运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按自己的理想来描绘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马克思曾力图争取过魏特林,希望帮他克服其共产主义学说的空想性,并把他吸纳为布鲁塞尔通讯委员会成员,但魏特林自诩自己是人间的救世主,“口袋里装有一个能在地上建成天堂的现成药方,并且觉得每个人都在打算窃取他的这副药方。”[3]198魏特林在很多地方同马克思所施行的方针路线相左,不仅反对正义者同盟制定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纲领,还反对组织无产阶级政党和开展群众性的政治斗争,严重干扰了工人运动的科学进行。马克思认为“要对付一切阴谋诡计,只有一个办法,然而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办法,这就是把它彻底公开。把这些阴谋诡计彻头彻尾地加以揭穿,就是使它们失去任何力量。”[4]372马克思批判魏特林的斗争得到正义者同盟的热情支持,在正义者同盟代表大会上将其开除,并按照马克思制定的科学共产主义原理对同盟进行彻底改造,使其开始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通过对魏特林思想的坚决斗争,使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当时工人运动组织中的影响逐渐消失。

其三,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蒲鲁东主义坚持改良主义的空想计划,反对暴力革命,反对一切的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在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的打击下要求摆脱破产命运的心理和要求。蒲鲁东主义的传播,深深毒害着工人运动的开展,不清除工人运动中的绊脚石就难以推动运动的向前发展。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的批判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才彻底铲除蒲鲁东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了篇《哲学的贫困》,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批判蒲鲁东在哲学上坚持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批判蒲鲁东在政治经济学上反对剩余价值学说,企图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批判蒲鲁东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上坚持和平改良主义,而不彻底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在马克思同蒲鲁东主义者进行的不可调和的批判过程中,各国无产阶级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其二,彻底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国19世纪40年代初由费尔巴哈与赫斯的人本主义哲学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某些原理相结合的产物,企图建立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共同体,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如劳动改组、教育训练等,用超阶级的和平、博爱代替革命的斗争,大力宣扬抽象的“人性”和人道主义。这种学说在本质上是空想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一种特殊形式,充当了当时专制政府对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工具。从1844年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工人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流毒盛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宣扬阶级调和、反对革命斗争,为专制政府服务的反动本质。马克思认为,“在像德国这样的国家里,许多世纪以来哲学词句都占有一定的势力,这里没有其他民族所有的那种尖锐的阶级对立,而这种情况本来就削弱着共产主义意识的尖锐性和坚定性,在这样的国家中毕竟应当反对一切能够更加冲淡和削弱对于共产主义同现存秩序的充分对立性的认识的词句。”[5]554此后,马克思又在其他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给予沉重的打击。例如,在《〈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一文中,他着重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性和危害性,指出它成为德国专制政府的“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的稻草人”和“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6]300在理论批判的同时,马克思更给以物质性的批判,特别是“1848年的革命,给了马克思以前的所有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以致命的打击。”[7]2从而彻底扫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消极影响。

(二)钟表教学。钟表上两个数字之间表示五分钟,那么就可以用来背诵和5有关的口诀,比如看到数字4,很容易想起四五二十,因为4在钟表上可以表示20分钟,利用生活经验,把口诀读出。

时代点燃理论,理论照亮时代。理论创新必须契合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实际。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要以理论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精神正确反映物质为重要条件。理论只有符合实际,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转变为正确的实践活动,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达到实践的预期目的。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时代的特殊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其内在的实践精神与批判精神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深刻性,不回避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不为某种表面现象、假象所迷惑,不为某些时髦的东西所左右,而是积极地面对时代,研究新问题,发展新理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是常新的,它必然要求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常新,进而有说服力地回答人们在实践中碰到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由此可以确定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绝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对于理论创新来说,处于第一位的不是理论,而是问题。理论的提出往往是针对某个问题的,只有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才有可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理论,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待人们所关注的主题,以时代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为理论研究的前提,自觉地与人的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与时代的一切文明成果发生联系,切实领悟时代精神的丰富性,不断加强理论的创新性。

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活动从不故步自封。在革命实践和生活中,马克思不断打通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再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闭环回路,让理论创新植根于实践创新的沃土、接受实践的检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开放发展。

首先,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补充和丰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略的科学体系。例如,19世纪70年代后期,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论”设想,丰富、深化和拓展了他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不是书斋思想家,他的革命实践活动总是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的。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发生了变化,斗争的重点也必然随之变化。正如列宁所说:“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11]279他还说:“马克思把注意力主要放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并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总的历史条件。”[12]129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正是在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的过程中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

三、马克思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品格

[57]British Documents of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Office, Part IV from 1946 through 1950, Series E Asia 1948 Vol.7, p.34.

课程实施是将基于职业标准制定的课程标准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取得预期教育效果的过程。针对职业、课程和学生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高职课程实施的最佳形式。“理实一体化”也称作“教学做一体化”,它是通过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模拟工作情境,师生合作,边做、边教、边学,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开放性品格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对“苏黎世三人团”、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等进行了批判。正是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批判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使马克思创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迸发出勃勃生机。总之,马克思在国际共产主义内部这种经常、激烈的路线斗争中不断理论创新。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和他在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作的斗争都多。”[8]380但是,“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9]778

1)充气膜是一种柔性材料,但是在内压力下,膜内会形成张力刚度,有一定承载力及抗变形能力。膜内压力在满足施工期间的变形和施工人员舒适度的要求即可,否则会增加相关造价。充气膜的变形可以通过找形进行控制,使之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一个紧扣时代的问题主义者。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11马克思写作从来不是为了发表和赚取稿费,而是为了把问题弄清楚。他“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而是顺应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和无产阶级形成为独立政治力量的时代主题,深入到政治运动中,运用这门科学理论去教育和唤醒广大的无产阶级,使之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的压迫,从而解放全人类。如果不把科学理论在著作中发挥出来,“人们就仍然不会真正清醒,多数人都得盲目摸索”。[10]6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梳理出一条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线索,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论证,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想目标。它不仅正确地解决了以往哲学在自己时代条件下提出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更为人们提供了根本的立足点,即“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6]57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性,问题导向,所有它才能够深入人心,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其次,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抛弃原先实践中过时的个别方法和个别结论,代之以新方法、新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6]249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抱住过时了的理论策略不放,不是用理论去剪裁实践,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提出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

此外,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马克思根据实践的发展,进行积极的自我扬弃,在克服自身的错误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理论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作为批判的学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无所畏惧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又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扬弃。恩格斯说过:“要获取明确的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3]679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创新实践就是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的错误中发展起来的。这也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例如,列宁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纠正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又如,中国共产党纠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左”的错误等。

另外,广西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及垃圾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改造工程建设,“十二五”累计改造农村危房81.4万户,完成1279个建制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05.6万户,沼气入户率达50.45%③,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全面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实施完成3401项规模化畜禽养殖改造项目④。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五、马克思理论创新的人民性品格

在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上,马克思明确表达了他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焕发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在于他对历史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另一方面在于他对无产阶级这个作为“社会的人类”现实代表的坚定信念。马克思意识到“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6]194因而把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理论创新的现实社会基础。他明确地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6]57公开倡导自己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表明了其目的在于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提供精神武器。通过理论宣传,使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和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应该是而且能够是社会的真正主人,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地为成为社会的主人而奋斗。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性的、最大公无私、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崇高理想的阶级。正因为无产阶级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在实践创新中建立的共产党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因此,必须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最前列,集中反映无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在理论教育方面,国家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纲领为指导,科学洞悉无产阶级动的条件、进程和结局,尽力展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示范功能、组织功能,真正实现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结合。

对无产阶级和人类根本利益的追求是马克思理论创新活动的基础,它使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具体历史条件来确定斗争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实现这些目的和任务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些目标始终是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恩格斯说过:“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13]673。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全面的价值批判,马克思则把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建立在对现实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来面貌,变单纯的价值批判为科学批判和价值批判的统一。早在关于《德法年鉴》的办刊宗旨的通信中,针对青年黑格尔派把理论批判看作是为群众提供现成的“一切谜语的答案”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阐明理论斗争必须和群众的实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他说,什么也阻碍不了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和群众的政治立场结合起来。“我们杂志的方针: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14]418马克思这里阐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即理论批判不能代替群众的斗争,更不能反对群众的斗争,而是为群众的实际斗争作出科学的说明、解释,是为群众的实际斗争服务;不是理论斗争高于群众斗争,而是群众斗争高于理论斗争。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实际上是“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的体现。他终其一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息斗争的事实更验证了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宏志:为人类而工作!

综上,马克思理论创新中所体现出科学性、批判性、时代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的精神品格,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践行马克思高贵的精神品格,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创新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2]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陈先达文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2-0007-05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9.03.002

收稿日期:2018-09-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创新思维发生机制的理论模式研究”(13BZX025)

作者简介:刘福,江西会昌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维科学,创新思维方法论。(吉林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徐星华)

标签:;  ;  ;  

马克思理论创新的精神品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