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算结合”教材第九、十册的编写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十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九、十册内容有: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百分数;(五年级第一学期用)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图表;比和比例;总复习(五年级第二学期用)共十个单元。
一、“三算结合”实验课本第九册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本册包括了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全部内容。要掌握法则,关键是要理解算理。例如在同分母加减法中,先通过准备题复习分数单位,要通过例1和例2讲清“1/7+2/7”、“13/20-7/20 ”是用1个1/7加上2个1/7;用13个1/20,减去7个1/20, 来说明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的道理。又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先说明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必须先通分化减同分母的分数。
分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它的算理比较难理解,因此教材在P44 的例3中,利用了图解,求2/5公顷的2/3用2/5×2/3,就是把2/5 公顷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从图中可以看出,也就是把1 公顷平均分成(5×3)份,取其中的(2×2)份,结果是2×2/5×3。从而得出“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的法则。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这一法则,教材安排了P64例2,36÷3/4和P65例3,4/5÷2/3,并通过线段来说明为什么要乘以原分数的倒数的道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综上所述,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2.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形成熟练技巧。
学生掌握了法则,还要通过练习才能形成熟练技巧,而教材的编排特点,一是练习题适量,因为没有足量的练习,就不能形成熟练技巧,因此教材在分数四则运算里安排的练习题是充分的。例如“分数的加、减法”一单元里,安排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连加、连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从整体“1”里减去几分之几,带分数加减法,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的减法,连加、连减,简便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等专题练习。但过多的练习又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教材对练习的量的安排是比较适量的。二是练习有层次,在每一部分的内容里,讲过例题后,一般都安排了几道“练练”的题,它基本上与例题相似,主要为巩固新知识而安排的,接着就是“练习题”,在“练习题”里,既有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每个单元后面有“复习题”,主要是综合本单元所学知识,最后还有“兴趣题”,主要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这样做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形成熟练技巧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
3.运用知识的迁移,学好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完分数四则运算,则整、小、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已学完。在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里,不论是计算法则,还是运算顺序都没有新知识,主要是应用知识的迁移。因此,有的例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如P85例1和P86例2都是这类题,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巩固旧知,熟练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4.重视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和百分数的应用
教材安排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两个小节使学生形成百分数的概念。重点讲百分数的应用。先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实际中广泛应用,再系统讲清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及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算结合”实验课本第十册教材编写的特点
1.注意新旧知识联系,强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的几何初步知识,即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圆锥和球。对于这些教材,要求学生切实掌握,首先应联系他们过去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采用割拼法,使它变成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讲圆面积采用切拼的方法,使之变形为长方形,再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第二是加强实验,由于圆的周长及圆锥的体积都是从实验中得来的,教材除了教师演示以外,还注意让学生参加实验的全过程,例如讲圆周长的求法,教师演示以后,再出现“试试”:“用硬纸板剪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再做几次实验,看一看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多少倍。”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三,由于“三算结合”教学,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教材充分运用这一点,在计算上少花时间,而强调动手操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画画、剪剪、折折、量量、做做等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展空间观念。
2.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编写时首先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说明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重要意义,然后用实例说明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制作步骤与制作方法。最后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以下三方面的实际问题。一是工、农业生产,例如农村种植面积的统计,工厂产品数量与合格率的统计;二是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某地月平均气温的统计,月降水量的统计;三是学生生活实际,如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学生年级人数的统计,学生年龄分布的统计等。
在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编写中,还注意充分发挥“三算结合”教学的优势,即统计表或统计图的有关计算问题,要求用珠算或口算完成,这样,大大缩短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搜集、制作,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参加了实践活动,既理解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突出知识结构特点,使之系统化、科学化。
本册教材中比和比例,虽说概念多、数量关系也较复杂,但它是以前知识的发展,并为中学学习有关知识打下基础。在这一单元的编写时,着重研究了两个问题。
(1)本单元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可用下图概括:
从图中可以看出,比和比例的基础有四个内容:即常见的数量关系(a×b=c);分数与除法;多步应用题;简易方程。例如, 比的定义就是“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相同,解比例也可以说是解方程等等,编写时就突出了在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前后融为一体。
(2)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特点,可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看出,本单元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大块:比的意义和性质及其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及解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同时还可以看出,每一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编写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a、注意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例如比——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求比的前项或后项——比例尺等,使这些概念串联起来,一步一个发展,形成一个系统。
b、注意比较。例如,比与比例;化简比与求比值; 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教材通过叙述,练练、想想,随时加以比较,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区分。
c、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概念的阐述, 难点是正比例、反比例的区分与解答应用题。编写时重点内容多让学生理解与思考,难点内容多让学生练习与实践。
d、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是总复习,这部分教材应是小学阶段的总结。编写时我们注意了三点:一是知识系统化及复习内容的精选;二是因材施教,注意弹性,使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复习;三是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