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后进生的转变_后进生论文

浅谈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后进生的转变_后进生论文

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和转化基本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进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根本目标是为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国教育发展纲要》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革命,是教育战线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紧迫任务。

一、对后进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

可以说,在每一所中小学校里,相对而言,在一定时期内,都有个别或一些不同程度的在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方面较差的学生,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部分教师称这些学生为“差生”、“双差生”。这种认识因衡量标准有定性意味,忽视了客观性。客观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学生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展程度不同而形成个性心理特点表现在行为上的,与其他学生比较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称之为“后进生”较妥。事物是发展的,后进生的状态是暂时的,只要认真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后进生是能赶上或超过一般学生的,不可胜举的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后进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对教学秩序的维护,教学管理的正常化,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可能带来不利因素。但后进生仍属于全体学生之范围,要想真正做到大面积地培养基础合格,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变后进为先进,同样是一位教师在工作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后进生在行动表现中,一方面是学习成绩差,一方面是操行不合符规范要求,或两者兼而有之。教师在做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中,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正确评价,准确认识。从家庭生活、社会环境、挫折事件、个性心理特征、生活习惯、学习欲望、兴趣爱好、学习条件、劳动技能、身体素质诸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调查与考察,从诸因素中,找出主要矛盾——影响后进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地寻找帮助后进生进步的“突破口”。教师对后进生的正确认识是实施一系列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在教师对后进生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要帮助后进生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中小学生知识水平,各种能力有限,教师对其存在的问题,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实际的分析,评价并施加影响。学生的认识是被动的,教师在这一师生思想交流中要达到使学生乐于接受,从内心认可的效果,求得师生的共识。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为学生今后改正缺点、错误打下能动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学生要根除“我不如人”“破罐子破摔”的自卑感。重新扬起前进航程的风帆。

二、对后进生实施正确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般劳动者的特点,同时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通过教育,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同时学生的智力、体力、情感、意识、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也得到长足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成才,便显示了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学生不是被动的、静止的客观物质。而是有着主动性,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客体和接受教育的主体。任何一位教师,根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也寻求不到一条适合于任何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道理。教育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教育。同理,教育和转化后进生,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应该清楚明白,就象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每时每刻都有研究的内容。

(一)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于其他教育始终。

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对后进生尤其显得是重中之重,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中国共产党。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立志长大为民建功立业。灌输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家乡、爱学校的思想,教育他们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同学、老师、父母、他人的关系。正确对待家庭、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把后进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短期目标同阶段,长期目标相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其承受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多地加强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以上教育,进一步牢固地树立后进生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教育要从后进生的行为、习惯、规范入手,避免空洞说教,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以同班同学的进步为典型。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思想品德教育与各科文化科学教育相结合。并贯穿在其他教育的始终。提高后进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基础和首要。否则、实施其他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奋斗目标。

1.观察、分析、研究后进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发展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不相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最适宜社会需要的方面加以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制定学习计划,订一个各科成绩达标标准。2.帮助后进学生选取易突破的,有一定基础的地方,使其能在短时间内通过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及相应的身心体验,增加努力的信心,导致其全面学习文化知识与众多特长发展的联系。协调好主次关系,合理安排好时间,充分发展技能。3.允许后进生在某段时间内某些方面比同班学生落后。但必须鼓励其在某一方面冒尖,最终实现其它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师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把“教书”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上,这是新的育人观的内核。

(三)创造一个美好的育人环境。

1.不以考试成绩排名次、论英雄。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彻底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不无故停课,体罚或讽刺挖苦学生,不翻老帐,记帐和秋后算帐。不做有损后进生人格的训斥,不能造成人为的辍学。2.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文明单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校风、班风、学风、教风要正要浓,使后进生在学校环境内处处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教育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培养学生注意运用各种社会因素发展自己的特长,满足社会需要。教师有责任对后进生生活的家庭、社会教育进行指导,保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确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师的素质水平,班风、学风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后进生的前途和命运。

三、对后进生教育转化要重在巩固

中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后进生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多次出现反复,这就是后进生的“特殊性”。有经验的老师是早就能预料到的。青年教师则不然。在这种情况下,要沉着冷静,不可大动肝火,以为其可谓“朽木不可雕也”。据笔者多年观察,后进生在智力上不比一般学生差,只是有时思维方式和腻烦心理比一般学生容易外露,这是因为怕吃苦,缺乏坚强毅力,学习意志薄弱,兴趣欲望没有定型造成的。“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这时要积极做到有意识地,有目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意志,反复抓,抓反复。这是教育转变后进生的常规。

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是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源。教师想巩固后进生教育的成功率,就必须了解后进生反复的心理活动及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时期,不同客观条件下需要也不同。而诸多的不同需要中,一个时期内总有一种占支配地位成为主导需要。老师在遇到后进生出现新问题或老毛病重犯时,可以从其内在的需要加强对他的重新认识,分析、修改原计划,制定新措施,请学生再次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自我评价。因为这次自我评价的水平是衡量其是否比过去成熟的标志。它经历了一个由被人评价到自我评价的一个相对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认识发展过程中,学生摆脱不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自我评价发展到一定水平,也仍然少不了对外界评价的依赖。因而老师要做好再次分析、评价。在再次评价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不懈地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后进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有了“自律”的能力,逐渐形成了稳定期,与成功又接近了一步。教师把对学生反复的教育,当成成功的鞭策,把已经成功的学生典型与反复教育相结合,后进生的巩固率会大大地提高。

四、身教是后进生前进过程中无言的榜样动力

“身教重于言教”,二十一世纪的政治,经济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教育质量的竞争,说到底是教师素质和水平的竞争。“学高为生,身正为范”,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敬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教师要注意自然影响力的作用。它的产生来源于被影响者的欣赏、佩服、信任。后进生一旦被教师的高尚品德所吸引,学生由被赏识、理解、任用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甚至于主动地协助教师工作,它不是强制性的,因此对后进生的激励作用极大,能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效果。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师本身。如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与后进生融洽的感情。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成正比。有时自然影响力起的作用会更大。教师的职业职责要求他只有“育人须本先律己”,身体力行地做公民的楷模。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学生所尊敬的是知识、品行、能力。最不畏惧的是权势、后进生更是如此。如果用恫吓,威吓去压制学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知识的丰富,又能尊重并善于理解学生,哪怕能力弱一点,办法少一点,学生也会同心协力,鼎力相助,完成培养目标。达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

标签:;  ;  

浅谈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后进生的转变_后进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