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化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彼此间是否协调,制约了化学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程入手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等,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有效、有序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优化教学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激发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否喜欢化学学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化学教师的个人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更有求知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精神、毅力、想象、语言、能力、技巧的感染,其作用大大超过空洞的说教。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期望目标,使学生能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方面一些电子游戏就做得比较好,可作为我们在构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时学习参考的范例。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选择一些与生活、环保、化学史等有关的问题、现象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注意广泛收集化学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有重点地向学生做介绍。引导学生注意化学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等等。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主要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来归纳出理论规律,然后再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有的学生往往由于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难以理解,从而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问题化
学生头脑里的知识体系是由课程、教材、教学方案的结构和序列转化而来的,因此,必须追求最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呈现方式。应有意识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良好的知识结构系统储存在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图书,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可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教学中应注重建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间的合理的、实质的联系,训练讲究分步设置障碍,注意在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
有些知识看似杂乱无章、易学难记。如果按照“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方式进行复习,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可使复习事半功倍。如金属知识复习,可按“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进行;非金属知识复习,可按“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盐”进行,把握其物质转变关系中的内在规律性。另外,也可以根据化合价升降建立物质间的联系,以化合价变化为主线进行复习。而对于各种概念等的复习,构建概念图(如下页图1)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的良好策略。
教师要教给学生制作概念图的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利用概念图的习惯。教师可通过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及时了解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和诊断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制作概念图以及在把自己的概念图跟同学或老师的概念图作比较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更好地做到查缺补漏。
与知识内容的结构化相对的还有知识的问题化,知识内容的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2]。人类的学习相对于个体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言总是离散的、不连续的,或如通常所说的是一个一个有限的知识点。问题解决与结构化的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互补关系,应分别发挥两者应有的作用。
三、辩证地对待各种教学方法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教师应追求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互相补充、合理结合。要辩证对待各种教学方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否定一种。
例如,在进行氯气性质的教学过程中,传统上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进行教学,条理清晰,知识比较结构化,学生也能较好地接受。教学所用时间少,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如果把教学流程改为:先呈现有黄绿色雾和拿水枪抢救的消防队员的氯气泄漏现场图片。马上又展示一张氯气泄漏现场路边油菜、小麦颜色变白的图片,让学生思考猜测氯气可能的性质,结合实物和实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又展示一张用石灰处理氯气泄漏事故现场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石灰?再提出新问题:如果说你当时在事故的现场,如何自救及如何救人?学生从氯气的性质推测有关方法,最后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简单地小结评价学习情况。让学生从鲜活的生活事例中感受化学,形成知识和能力。
教学按照:“呈现事实→引发猜测→实验验证→推翻假设→再假设→再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实际应用”这一主线进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缺点也比较明显:相同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过程耗时较长,系统性不够强,对实验器材有一定要求,对教师的课堂协调、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阶段难以在教学中普遍推广。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让“学得”与“习得”相互补充。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促进者;学生从提高自主性过渡到适度自主,再到基本自主。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的优化应从全局着眼进行整体考虑,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问题化,促进知识的内化;辩证地对待各种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的教与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