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影响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影响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对拉美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美论文,亚洲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7月,经历了1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随即引发了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外汇市场动荡。到10月中旬,世界各地的主要外汇市场都程度不同地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冲击波,国际金融市场频频闪亮着危机的信号。这场来势迅猛的金融“飓风”的中心虽然在东南亚地区,但其带来的冲击却是全球性的。拉美地区是世界上的主要新兴市场之一,经济发展日益与国际社会接轨,外部因素或环境对其经济增长的制约趋于加强。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必然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因而不断地在宏观政策上进行调整,包括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以增强应变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可否认,一些拉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对外汇市场的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潮流的时代,其金融体系与外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当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国际金融市场时,拉美地区当然难以成为“世外桃源”,主要外汇市场明显感受到这场危机的“余波”。正如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1997年年底的报告指出的那样:“继东南亚危机之后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混乱引人注目地改变了外部环境,明显对拉美地区的外汇和金融市场发生了影响。”(注:Economic Commission l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Preliminary Overview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1997.Santiago.Chile.December.1997.p2.)

长期以来,吸引或利用外资是拉美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之一。从90年代起,拉美国家通过经济改革或调整使经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外国投资者开始把资金大量投向拉美地区。外资的流入给拉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促进拉美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向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是拉美一些国家筹措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经济发展呈增长势头,外国投资者看好拉美市场,大量外资通过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入拉美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在1997年的头10个月,拉美地区的国际债券发行额将近540亿美元,比整个1996年还增加了63亿美元。这类资金的流入量的增加把拉美国家的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拉美地区的主要证券市场便会出现反应。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7年10月23日香港股票市场出现滑坡,4天以后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下跌了7.2%。10月27日,拉美地区的主要证券交易所因损失13%~15%而被迫关闭。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为拉美地区之最,上半年运转正常,富有生气,但从7月中旬起就开始失去活力,股票下跌了近15%。10月下旬,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圣保罗股市出现暴跌,股票面值损失了1/3。巴西各家银行纷纷从中央银行挤兑美元,致使国家的外汇储备减少了75亿美元,债券交易市场的全年收益损失严重。研究外资的巴西著名专家奥克塔维奥·德巴罗斯估计,从7月泰国金融市场崩溃起,已经有100亿美元流出巴西。7月之前巴西企业股票的总额为32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降至2400亿美元。1997年上半年,阿根廷股票牌价呈上升趋势,但从9月以后起,国际信贷市场的混乱减少了对金融资产、尤其对股票的需求,阿根廷的股票和债券价格由此变得反复无常,普遍降低。10月27日,阿根廷的股市下跌了13.7%。据阿根廷官方提供的材料,布宜诺斯艾利斯证券交易所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股市已经累计下跌了17%。墨西哥金融市场也受到冲击,比索贬值,股市下跌。智利货币的币值也出现暴跌,1997年11月底以前,智利415比索兑换1美元,随着美元需求量的激增,到1998年1月中旬为470比索兑换1美元。拉美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也因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而收益下降。美联社1998年1月19日报道,在1997年的最后几个月,拉美各地的股票市场下跌了20%。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不得不在第四季度推迟新的国际债券的发行,以等待国际金融市场恢复正常。与此同时,它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阻止金融市场动荡的蔓延。巴西中央银行抛出1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稳定金融市场,同时把基本利率从1.58%提高到3.05%,以阻止资本外流和防止本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巴西财政部长佩德罗·马兰1997年11月10日宣布,联邦政府将把1998年的财政预算减少52亿美元,执行50项措施以节约开支200亿美元。这一财政调整计划旨在保证本国货币雷亚尔的稳定,对付证券市场上已经出现的混乱。用佩德罗·马兰的话来说,“这次调整不是一次突然袭击,而是为了加快我们一向倡导的减少财政赤字的进程,同时也是为了使巴西适当地回击国外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动荡局面。”阿根廷政府迅速增强清偿能力,增加银行体系的信誉,利用外国贷款建立数额为76亿美元的应急基金。墨西哥中央银行在股票市场波动的高峰抛出2亿美元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并相应地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管理。1997年智利政府曾4次宣布降低利率,从7.5%下降到6.5%。为阻止资金流出和稳定金融市场,智利政府宣布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此外,还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实行汇率浮动。1997年9月下旬,在香港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列为亚洲金融危机可能波及的目标。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只是由于拉美国家防范及时,措施得力,股票市场的波动才没有演化成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的危机。当然,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至今仍然余波未息,未来的形势难以预测。不过,拉美国家金融体系应付来自外部冲击的能力同前几年相比已大为改观,这既是拉美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也是未来拉美国家把国际金融动荡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最可靠保证。

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在寻求经济稳定增长时都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拉美经济在90年代初走出发展低谷以来就成为对外贸易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每年都在持续增长。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4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1996年拉美地区的商品出口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进口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两项指数的增长在全球贸易中都是最高的。1997年拉美地区的商品和劳务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63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1%。对外贸易在拉美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显然越来越重要。

增加出口是拉美国家获得外汇、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既定战略。而亚洲金融危机对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到1997年年底,东南亚地区的货币至少贬值30%。为重新走上发展之路,这一地区开始大力促进出口和减少进口。事实上,货币贬值为东南亚地区增加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亚洲廉价的商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美国的贸易结算数字表明,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美国市场上,来自亚洲的廉价商品开始排挤除墨西哥商品之外的其他拉美国家的商品。1997年头10个月,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逆差增加了1倍,达到创记录的20亿美元。到1997年9月,菲律宾的出口增长了23%,进口减少了10%;泰国的出口增加了10%。美国、欧盟和亚洲是巴西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从1997年年底的统计数字来看,巴西1997年对美国的出口比重从23.5%降到21.9%,对欧盟的出口比重从18.61%降到16.1%,对亚洲的出口比重从9.9%降到7%。据《拉美经济和商业》杂志1998年第1期报道,亚洲金融危机对巴西出口的影响令政府十分担忧。巴西出口商也紧张不安,他们担心像泰国这样的亚洲国家因给日本市场提供大量廉价商品而使巴西产品失去竞争力。亚洲是巴西多西河谷矿业公司的最大客户,仅日本就占其出口量的25%。这家公司为保住在亚洲市场上的份额而被迫降低产品价格。(注:参见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January1998.p3.)亚洲地区近些年来一直是阿根廷谷物和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方面国际农牧产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大大减少,结果使阿根廷的出口受到亚重影响。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阿根廷与韩国的贸易逆差1996年为2.24亿美元,而1997年头11个月就达到3.93亿美元,与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贸易逆差也在增大。阿根廷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但顺差额在1997年出现严重滑坡。如与泰国的顺差额1996年为7300万美元,而到1997年11月仅为140万美元;与菲律宾的顺差额1996年为4600万美元,但到1997年11月则降至76.3万美元。亚洲的廉价商品也冲击了阿根廷的国内市场,如1997年7月阿根廷从亚洲进口的鞋为34万双,8月几乎翻了一番,10月以后,每月的进口量就升至200万双。据阿根廷纺织工业协会的报告,由于来自亚洲的竞争,一些产品的价格1月之内就下降35%。阿根廷工业发展研究所认为,亚洲的货币贬值对纺织、制鞋和汽车工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巴西是阿根廷最大的出口市场

,大约1/3的阿根廷产品输往巴西。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巴西政府调整利率,紧缩开支,减少进口,结果使阿根廷出口贸易深受其害,输往巴西的许多产品锐减,阿根廷一些企业甚至暂时关闭,以等待巴西经济从疲软中恢复。正如阿根廷《号角报》1998年1月19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的那样,巴西市场的萎缩是阿根廷面临的第一个威胁,“因为阿根廷30%的出口产品销往巴西,巴西货币目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加速巴西货币的贬值,因此巴西在一个时期内对邻国产品的购买力会有所下降。”智利与亚洲联系极为密切,其出口产品约1/3输往亚洲。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对铜的需求量减少,致使国际铜价大跌,作为向亚洲供应铜的主要国家,智利蒙受不少损失,国家的一些项目不得不暂时终止。智利经济部长阿尔瓦罗·卡西亚说,作为智利铜的最大买主,亚洲国家所遇到的问题将导致铜价降低和智利政府税收减少。据圣地亚哥商会报道,在采矿业、林业、渔业和其他面向亚洲的出口部门,大约有3万名智利人面临着失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而且在国内市场上墨西哥面临来自亚洲出口商品的竞争,用塞迪略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话来说,“墨西哥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着一个严峻时刻。来自亚洲生产者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墨西哥公司必须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产品质量。”(注: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February 1998.p4.)秘鲁于1997年11月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原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形式,使秘鲁的原材料和其他产品更容易进入需求日增的亚洲市场,可是,亚洲金融危机使秘鲁不仅没有享受到成员资格的任何好处,反而还使国内市场面临来自亚洲产品的激烈竞争。秘鲁工商企业界人士认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将使秘鲁市场更容易成为具有“侵略性”的亚洲出口商品的进攻“目标”。哥斯达黎加工商企业界人士抱怨说,他们的产品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牺牲品。“他们预计,1998年出口到亚洲的商品将下降30%,出口商品价格将降低20%。”(注:Latin American Economyand Business.February 1998.p10.)亚洲金融危机迫使受到冲击的亚洲国家减少对石油以及石油产品的进口,成为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狂跌的主要原因之一,拉美石油输出国由此深受其害。石油业是委内瑞拉的支柱产业,1997年石油出口额占整个出口额的80%,为国家财政预算提供了42%的收入。1997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的下滑使委内瑞拉石油出口蒙受损失,但对整个1997年的出口收入影响还不算大,全年石油平均价格每桶15.5元。然而,到1998年,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毫无回升的迹象,反而呈持续下跌之势,到3月10日,已跌到每桶10.5美元,委内瑞拉由此少收入60亿美元。墨西哥政府因石油出口收入的减少而不得不削减近20亿美元的财政预算。厄瓜多尔1998年石油出口锐减,收入损失达5亿美元左右。哥伦比亚1998年石油出口收入预计减少10亿美元左右。其他拉美国家的出口贸易也程度不同地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量有所降低。

拉美许多国家已采取措施力图把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智利政府1998年1月底宣布出台一项鼓励出口的战略,包括与亚洲国家达成促进贸易的协定,开拓亚洲以外的新市场。智利出口促进委员会主席埃克拉尔·卡萨努埃瓦明确指出,这一战略就是为消除亚洲金融危机对智利出口贸易带来的消极影响,“所遵循的原则是加强在亚洲市场的贸易促进活动,开发东欧和阿拉伯国家的市场,以及强化在其所在地理区域天然市场(如南方共同市场)的工作。”南方共同市场加强内部团结,尽力消除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成员国于1997年12月中旬召开会议,决定在4个国家中把共同关税提高3个百分点,以对付来自亚洲的挑战。阿根廷在1998年年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鼓励出口多样化,削减税收以增强本国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等。其他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拉美国家也相应地在出口方面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不过,只要亚洲金融危机仍在持续或蔓延,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将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正如美联社1998年1月19日发自加拉加斯的一份电文指出的那样,“拉丁美洲同亚洲的金融联系总的来说仍然是小规模的,但它正在为其经济向贸易和外资开放付出沉重的代价,它已变得更容易受远处危机的影响。”

进入90年代后,拉美在经济上呈现出活力,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墨西哥金融危机一度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但拉美国家很快就走出了这场危机的阴影,到1996年经济发展再次出现良好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3.5%。1997年拉美地区在第四季度虽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对全年的经济增长影响还不算太大,当年拉美地区(不包括古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5.3%,经济实现了全地区的普遍增长,这在90年代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拉美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期。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许多国际机构看好拉美经济发展,对1998年的经济作出比较乐观的预测。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人依然认为这场危机不会影响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如1997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断言,“尽管东南亚危机非常严重,但拉丁美洲没有受到影响。”其实,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康德苏的观点已被证明是过分乐观了,就连他本人对此再也闭口不谈。1998年拉美经济不会改变增长趋势,但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将会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先预计,1998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为4.4%,后又改为3.5%。美洲开发银行预测,1998年拉美的经济增长率为3%。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在1998年2月9日发表的关于拉美金融分析报告认为,1998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为3.2%。世界银行1998年3月预测,亚洲的危机将使拉美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降低1.5个百分点。拉美主要国家虽然对1998年本国经济的增长持乐观态度,但却认为增长速度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放慢。据墨西哥经济学家估计,1998年墨西哥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4.2%左右,比1997年下降近3个百分点。委内瑞拉政府因国际石油价格猛跌而不断地调整国家财政预算,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巴西政府认为,1998年巴西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经济增长率可能下降到0.5%左右。阿根廷经济部长罗克·费尔南德斯说,政府预测1998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将为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智利国家银行行长阿方索·穆希卡指出,亚洲金融危机将使智利1998年出口收入损失17亿美元(或10%)。这一数目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因此,智利政府原先可望199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5%的目标,现在看来这已无法实现。秘鲁政府预测,1998年秘鲁经济增长率为5%,比1997年降低2%。(注:Latin American Economy and Business.February 1998.p6~9页。)拉美地区1998年经济增长不会停止,但速度显然会放慢,这一年度持续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瑞士联合证券公司拉美首席经济学家苏伦斯·克龙提出:“拉丁美洲经济现在要比1990年健康得多,境况也要好得多,能经受住一场危机。”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拉美地区虽然难以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经受住了这场危机的考验,经济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序状态,这充分反映出拉美国家的经济结构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也说明拉美经济要比过去更加成熟。拉美经委会官员何塞·奥坎波称赞拉美国家面对这场波及全球的亚洲危机,表现出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付危机的果敢作风。美洲开发银行行长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评论说:“拉美的经济正在表明,它已从1995年的危机中吸取教训,对于如何克服失去平衡已有充分准备。”

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看好,但拉美国家决不可盲目乐观,许多令人忧虑的方面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呈扩大之势,给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投下了深深的阴影。

一是拉美地区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据美洲开发银行统计,1997年拉美地区的经常项目赤字达55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9%。而拉美经委会1997年年底发布的报告表明,1997年拉美地区的经常项目赤字为599亿美元,比1996年增加244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不应超过5%,拉美地区显然低于这一比重,但个别国家却接近或超过国际上所确定的这个警戒线:如巴西1997年经常项目赤字高达338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2%;另有3个国家超过4%,4个国家超过5%。经常项目赤字不断增长是当前拉美经济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削弱国际投资者对所在国货币的信心,成为引发货币危机的隐患。

二是拉美国内储蓄率过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要维持经济一定速度的增长,就必须利用外资。外资在拉美经济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使拉美国家对外来资金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每年的资本流入量达不到一定的数目,经常项目赤字扩大的速度就会加快。对于经常项目赤字,拉美国家应通过增加国内储蓄来弥补,不要过多地依赖外资来给予平衡。墨西哥总统塞迪略在1997年11月17日的讲话中强调,外国资本只能是一种补充,“它永远不能代替国内储蓄”。1997年头10个月,拉美地区国际债券发行额将近540亿美元,比整个1996年还增加63亿美元。从长远来看,外国有价证券投资对拉美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但应该加以限制,否则就有可能酿成祸害。阿根廷《时代报》1997年12月23日刊文指出:“这类资金类似于眼下的存款,投机商和存款经理随时可以要求以外汇形式撤出。一旦决定撤出,其影响则是破坏性的,以前表面繁荣的经济就会受到打击,利率急剧上升,通货膨胀加剧,并出现可怕的失望情绪。”

三是贸易逆差日益扩大。拉美国家在推行自由市场经济中强调自由贸易,市场开放过快,超过了国内经济的实际发展水平。在同工业发达国家享受着同等贸易条件的国际环境下,拉美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廉价初级产品或原材料必然难以与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展开竞争。此外,拉美国家为防止本国货币贬值和抑制通货膨胀,将本国货币兑换外币的价格定得偏高,结果影响了出口,刺激了进口。出口乏力和进口增加必然导致贸易逆差,这对拉美国家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6年拉美地区贸易逆差为82亿美元,1997年上升为281亿美元,增加了近2.5倍。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货币储备来源,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上述这些因素彼此相连,互相作用,是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隐患,如果不加以防范,一旦时机或条件成熟,就有可能演化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动荡和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尽管没有在拉美地区引进“龙舌兰”效应,1997年的经济也未因此而出现大的衰退,但拉美地区却明显感觉到这场危机的冲击波,对该地区经济实现更快速度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998年更加显而易见。国际金融动荡的局面尚未结束,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在经受着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的考验。伊格莱西亚斯在1997年12月初的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拉美国家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对外部危机作出迅速而积极的反应”。这应该是拉美国家有效对付来自外部危机的最终选择。

标签:;  ;  ;  ;  ;  ;  ;  ;  ;  ;  ;  ;  ;  ;  ;  ;  

亚洲金融危机对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影响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