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改论文,语文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大家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探索中,我认为应该首先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人文精神的传递与语言品味的关系
语文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担负着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情感又多是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就能自然地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冶。
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人文素养仅是语文的教育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能抛开文本“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这样就会悖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成思想教育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人文精神在作品中是通过精湛的语言文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因此,教学中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
如学习诗歌《天上的街市》,学生在初读诗歌时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浅层认识上,要唤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就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吟诵诗歌。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就应抓住“闲游”一词揣摩牛郎织女天街生活的闲适、悠然自得的状态,指导朗读时不仅仅是重音节奏的问题,应指导学生达到眼见心想的朗读境界。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将自己的内心体验融入其中,自然会将诗人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自然地进入了一种审美的层次。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思想情感的教育不是语文教师靠单纯的说教可以奏效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品味中自然地进溅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思想的陶染。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这一观念的强化,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随时给学生以鼓动、督促与指导。惟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那种“放羊式”的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可能会在学生的知识的探索、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方向不明、迂回不前的现象。由此可见,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明确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的。
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的全过程而言,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多表现为小组内的交流、研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语交际能力、探究能力。但这种交流研讨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并且依靠个人力量不能独立解决的;其次,小组内的合作探究需有时间、任务分配等明确的要求,切忌随意性。我们发现,在为数不少的课堂上,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即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课堂的呈现形式确实比以往热闹了许多。但我们不禁要问:问题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硬塞给学生的还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提问题是否是共性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探究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小组交流的内部组织是否合理?所给时间是否充分?如果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没有深入思考,却将时间浪费在反复转动身子形成合作学习的态势上,不但合作没有产生功效,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会慢慢消逝。因此,课堂上学生间的合作与讨论,应该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之后进行的,通过合作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给更多的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合作才有意义。
四、课内研读与课外延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老师们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在进行拓展时应当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延伸拓展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味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例如学习《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于纯技术的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爱,由于没有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时如果让学生写自己感受的父爱,就如无源之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师生可以反复朗读这一段,创设出这样的一种意境:一个严冬,一段难以攀爬的铁路,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买橘,假如你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的哪一个动作感动了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体验,学生不但可以读出文中父亲深挚的父爱,相信此时父爱母爱会如阵阵暖流激荡他们的内心,一幅幅温暖美好的生活画卷会在头脑中再现,这时的拓展——抒写父爱(或母爱)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学生的情感和文字都会如汩汩泉水倾泻而出了。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本阅读、板书设计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课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决不能以它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取代师生情感交流中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取代语文教师的娟娟秀字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产生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执教《泰坦尼克号》(节选)时,对杰克与罗斯在冰海上漂浮的情景,没有让学生品读文本,取而代之的是用9分钟时间播放了电影中的这一片断。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对爱情观的讨论。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像效果确实极具感染力,但是学生不潜心阅读,不能进入角色品味人物的对话、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难感受到杰克面对死亡时将生的希望留给罗斯的高贵灵魂,很难感受到一对恋人生离死别时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很难看到罗斯为了爱情信守了一生承诺的美德的。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才能使学生得到浸染于文字间的力透纸背的文学价值。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体验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决不是任何高科技的技术可以替代的。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无法取代文本阅读。另外,语文课的板书也不应该用多媒体来替代,尽管课前有设计,但一方面要根据课堂及时调整,不应该有很强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教师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教师或遒劲或娟秀的字体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人生影响,这是不应该忽视的。
六、表扬激励与批评指正的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心的正在发展中的人,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适时地给学生鼓励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多表扬多鼓励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怪现象:对学生不再有批评指正,“好”“非常好”“你真棒”的赞许之声充满课堂。不可否认,我们的学生确实会有许多令我们教师拍案叫绝的表现,但仔细想想他的每一次表现都这样闪现着耀眼的光辉吗?每一个学生都这样令我们赞不绝口吗?因此,我们不禁自问: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我们都认真倾听了吗?对学生的每一次评价我们都是中肯的吗?我们的评价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吗?这一系列的问题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因为,一味地夸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真正的人格上的尊重不是曲意逢迎,不是一味捧夸,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优势,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失。这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时时激励学生,更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诚恳地指出不足,准确而恰当地指出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更有价值的。表扬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从成功走向成功;批评指正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和道路,帮助他们成长起来,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