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课的辅助教学_最近发展区论文

英语阅读课中的支架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架论文,英语阅读论文,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最近发展区与支架理论

最近发展区指通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在成人帮助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Vygotsky,1978),这一概念最早由维果茨基提出,被广泛运用于儿童在教育环境下的智力发展研究。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幼儿一般是在最近发展区中习得母语并驾驭相关技能的(Wells,1999)。最近发展区被视为一种“支架”,一种为开展一个行动而提供的支撑点式的结构(Obukhova & Korepanova,2009)。

支架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由Bruner(1960)提出,它脱胎于维果茨基的帮助新手或学徒的专家的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儿童口语习得。儿童在刚开始学说话时是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的,父母常常提供一些本能的语言结构来帮助儿童学习语言。Wood等人(1976)将“支架”界定为:由年长的、更有经验的成人为年轻的学习者提供的支持。后来,这一概念被Jesper Hoffmeyer进一步发展为“符号支架”。“支架”也被认为是成人通过聚集问题和积极互动来指导儿童学习的一种方法(Balaban,1995)。尽管维果茨基从未使用过“支架”这一概念,但成人调节儿童的行为,并努力使新的学习发生的互动支持及过程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支架。“支架教学”则指为促进深层学习而设计的一种学习过程,支架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的支持。这个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依据,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Sawyer,2006)。

综上所述,支架是一个过程,即在必要时,由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在最近发展区帮助学习者;不必要时,这种帮助便逐渐减少,正如建盖楼房时支架被逐一搭建和逐一拆除一样。支架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本质上都是在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使他们到达新的发展水平。

二、英语阅读课中的支架教学

(一)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位英语教师开展的以人教版教材《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8“Giving and receiving gifts”为主题的阅读教学。

1.热身导入环节

教师以过生日时收到礼物的心情导入,引出了表达情感态度的语言结构“Receiving a purple purse makes me happy.”即:“Doing something makes somebody adj.(表达情感的形容词)”然后提出两个学生能够进行简单表达的问题:What gift did you rcceive?和How did you feel?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请学生说出用于表达情感的形容词,见图1。

学生说出了诸如happy,excited,angry,sad,surprised,disappointed等较为常见的表达情感的形容词。

教师随即帮助学生补充了uncomfortable,embarrassed,guilty等比较复杂的单词,之后请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并利用这些形容词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

2.读前环节

在请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列出四个句子,请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用表达情感的形容词填空,题目如下所示。

(1)If your best friend gave you a history book,you would feel______.

(2)If your grandmother gave you some home—made cookies,you would feel______.

(3)Receiving a new schoolbag would make you feel______.

(4)Receiving money would make you______.

补全句子任务结束后,教师并没有请学生直接进入阅读活动,而是以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收受礼物的不同价值观和态度,见图2。

3.读中环节

第一遍阅读是快速阅读。学生在阅读时通过略读的策略找出阅读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和姓名。

第二遍阅读通过精读的方式注意新词汇。阅读文章后,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true or false questions)。

学生完成判断正误的任务后,又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材料,补全表格信息。表格缺失信息包括什么人收到了什么礼物及感受如何。

听力练习结束后,借用一首关于收到礼物感受的韵句来强化表达情感的语言结构。接下来,又对阅读文章后的一个阅读理解填空练习进行了处理,完成读中活动。

完成读中活动后,教师设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开放性讨论题:Do you have any special experience when giving or receiving gifts?同样的,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做示范,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过生日时,妈妈送了一件过时的毛衣作为礼物,而自己为了取悦母亲假装很高兴的尴尬经历,见图3。

讲述完自己的生日经历后,学生两人一组谈论过生日的特殊经历和感受,并提供如下结构图示,讲述经历,结构图示见图4。

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同学要过生日了,请小组讨论、确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并提出相关建议,然后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强调单词pretend的搭配和习惯用法,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接受或赠送礼物的经历。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

从教学案例来看,本节阅读课的容量很大,共涉及七个任务,涵盖了说、听、读的技能。总体来说,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整节课节奏较快,任务类型多,尤其是听和说的任务,他们考查的是学生的输出性技能,要求较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相应的语言水平。另外,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七项任务,读完并思考27张幻灯片的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很容易造成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为完成任务而任务,导致课堂实效性不高。另外,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节课主要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通过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获得对文本的准确理解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首先要将文本作为信息材料,通过有效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是否有必要融入听和说的活动,笔者持保留态度。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两次支架教学,值得借鉴。

1.支架教学一

本次阅读教学中,第一次出现支架教学的环节是在热身导入部分。教师在简单讲述了自己收到生日礼物的心情后,引出“Doing something makes somebody adj.”这一表达情感的语言结构,然后提出“What gift did you receive?”和“How did you feel?”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学生运用上述语言结构回答。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就会遇到问题:表达情感的形容词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既有的语言水平做清晰的判断和评估,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提供相应的支架教学,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出表达情感的一系列形容词,让其自主选择使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让学生在表达情感时有了依据和参考,尤其是uncomfortable,embarrassed,guilty等这几个学生可能还没学过的单词,使得“Doing something makes somebody adj.”这一语言结构不再空洞,让学习者有话可说,有利于提升语言体验和运用的信心。

2.支架教学二

第二次支架教学出现在读后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讨论题:Do you have any special experience when giving or receiving gifts?经过热身导入环节中的讨论,学生已经能够表达收到礼物的感受,这个读后活动进一步升华了赠送、接受礼物的主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表达情感的语言结构,还要对赠送和接受礼物进行价值判断,而且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这就涉及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思维和语言表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挑战。本节课中,教师很好地考虑到了这一点,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与所要求的语言表达之间的距离)做了清晰的判断,随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做示范,为学生进行自主表达提供范例和支架。在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教师还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结构图示(见图4),请学生以此为支架进行语言输出,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进一步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语言输出,还有利于学生归纳、概括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三、支架教学的要素

在运用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学习者之间以及任何学习媒介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学习任务时可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学习者之间的经历,包括其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的分享,可以帮助不同学习者之间有效地实施任务和解决问题。

支架教学需要在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任务中进行。如果任务设置对于学习者要求过高,忽略了其最近发展区,或者话题是学生所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那么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支架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案例中的两次支架教学的任务(表达收到礼物的感受和讲述赠送或接受礼物的经历)都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为他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历谈论并分享观点。

支架教学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解决任务的模板和指导。比如在上文案例中,在请学生讲述自己赠送或接受礼物的经历之前,教师先以自己收到母亲送的一件过时毛衣的经历为范例,再把“WH”(what/who/when/why/how)问题的结构图示作为模板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在示例和结构图示的帮助下顺利开展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经历。

引导学习者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双重发展是语言支架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上文案例中,教师所实施的支架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结构“Doing something makes somebody adj.”来表达情感,也不仅仅引导学生在教师示范和结构图示的帮助下谈论、交流经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支架使学生获得语言认知、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东西方人们对于收送礼物的不同价值观和态度)等多重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运用语言支架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也要引导学习者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学生语言学业成就低归咎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譬如基础差、学习动机不足、努力程度不够等等,而很少考虑自己是否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合理的支架。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课时、赶进度,而不顾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那么学习者很可能就会失去语言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最终放弃语言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英语教师都能像本文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在充分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那么学习者将会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获得持续的语言学习动力,实现语言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英语阅读课的辅助教学_最近发展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