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1]2004年在《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证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高校教学质量。教育质量与产品质量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不过是财产的损失,而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对受教育者与社会来说,具有不可补偿性。基于这一点,本文提出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点,管理的方法是预防。 本研究把关注焦点置于高等师范院校,因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质量不尽如人意。调查表明,现在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整体素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而呈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不满意。毕业生质量下降主要是由教学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与高校扩招后教学条件不充分所致,因此,本文运用“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内部保证提出若干质疑,并就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毕业生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并分析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即质量意识不高,教学条件不充分,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等等。接着介绍并分析了质量管理理论——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旨在探求导致现有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一是缺乏正确的质量观念;二是质量意识不高。本论文认为教学管理者、教学工作者以及为教学服务的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以及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要进行教学质量内部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在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实际可行的对策,并改善现有的教学条件。具体的实施对策包括:第一,树立正确观念;第二,建立质量教育体系;第叁,设定符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第四,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并最后形成错误消除系统;第五,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从教学队伍、课程、教材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入手开展工作。
李明[2]2010年在《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使我国从一个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研究永恒的主题,也是备受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着人才的竞争能力,也决定着高校的前途和命运,是高校的生命线。正因如此,提高质量成为时代的要求、现实的呼唤和民心所向。如何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分析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索改进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对于发展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以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师范教育人才为宗旨,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为背景,探究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旨在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解决由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扰;同时,建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提出保障发展的基本思路,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和持续改进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对相关概念进行重新厘定,在此基础上对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进行概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其内在的隐含逻辑,进一步分析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基于国际视域,重点借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四个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以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为依托,系统阐述建构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基本模型、辅助机制,并重点从教学质量组织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督导和信息反馈系统几个纬度阐述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我国不同类型、科类院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同质化趋向”不可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既要在同科类院校平台上求同存异,又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与其他科类院校区别对待;二是比较系统地从师范院校自身的层面研究和探讨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问题;叁是多学科视域研究了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论问题,并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侧重从理论层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四是紧密结合新一轮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背景,认为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突破模式化质量保障的窠臼,提出高师院校内涵式发展战略性课题。
郭琼花[3]2012年在《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在日益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备受冷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显得十分急切,探索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新途径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当前成人教育界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在充分吸收最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践调查及个案分析,探讨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与基本思路,论证建立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体系,探寻实现我国当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理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受到冲击,分析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2)建立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性,分析当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探寻影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3)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状况调查,全面分析我国当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建构。依据当前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借鉴有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成果,努力构建适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本论文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在选取相关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合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袁锡明[4]2006年在《高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与持续改进途径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首先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接着介绍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Management)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应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并改进相关工作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观,使高职院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围绕教学中心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网络,从而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通过一所高职院校的案例来探析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就如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进行了探讨。为了更好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该做好实施前的必要准备,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并且做好教学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质量审核和质量的不断改进。以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良好运行。
曹海英[5]2008年在《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时也面临质量下降的难题。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目的,是要督促高校建立一套融全程性、全员性、科学性于一体的自我分析、自我监控的质量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性整改和稳定性提高。文章综合运用了系统科学中控制论思想以及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了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对教学质量监控背景的研究,包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国内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质量监控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包括教学质量的含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学质量监控的类别、原则、功能;第叁部分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平台以及运行机制的建设,包括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以及信息收集与反馈、评价与评估、激励与约束、预警、整改等机制的运行;最后结合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个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周树文[6]2004年在《内蒙古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承担着造就人才的神圣使命,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何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是普通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高等农业院校的部分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对我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调查中,笔者选取了其中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随机抽取了140名教师、300名学生以及与其相关的两家用人单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区高等农业院校连续几年扩招,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的局面;第二,农业院校的录取分数大大低于同等水平的理、工、医、师范类院校,生源质量不高;第叁,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功利主义色彩较浓,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所占比重小;第四,师资队伍数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第五,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第六,教学质量管理意识落后,行政决定在我区高等农业院校中依然是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 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基本观点是:第一,对教学质量的构成要素重新认识,主张用“四要素”来定义教学质量。以往的研究认为,教学质量是由教授质量、学习质量、管理质量组成,本文认为,教学质量主要是由课程质量、教师教授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四要素构成,课程质量也是构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第二,教学质量对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综合的动态发展的系统,其中,课程质量、教授质量、学习质量和管理质量是教学质量系统的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是密切联系、协调发展、缺一不可的,系统整体发挥的作用大于四个子系统的作用之和;第叁,教学质量研究考察的首先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第四,主张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用到我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使影响教学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专人负责,层层把关,做到“零缺点”管理,采取预防性措施,消除所有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使教学的中心地位真正在我区高等农业院校落到实处。
叶俊超[7]2008年在《构建研究型大学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由跨越式发展阶段进入稳步调整和提高质量阶段,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推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型大学承担起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知识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历史重任。研究表明,由于研究型大学面临的政府、产业界、专家学者、家长、学生等高等教育利益攸关者诉求增加;国际间高等教育竞争加剧;大学等公共服务部门传统组织管理模式改革的要求迫切等原因,研究型大学目前的教育质量问题将不再是由资源引起的发展性问题,而是质量管理的观念性问题,是涉及组织、文化、制度的问题,教育质量管理正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问题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作为在企业界成功应用并已经转移到公共服务部门取得良好效益的新思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因其广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高等学校的青睐,TQM的思想和理念已经在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有了一些很好的尝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达到消费者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核心原理,即: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质量的持续改善,依据事实进行管理。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目前的教育办学实际情况,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过程为基础”的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把握构建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和要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案例分析研究,提出研究型大学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框架。最后就研究型大学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实施原则、方法、目标;TQM理念在全体成员中的推广、全面质量组织文化的形成;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把控;现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评价和转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阳仁宇[8]2004年在《军队院校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军队院校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创造性军事人才的特征;外军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特点;我军院校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思路与对策。 创造性军事人才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劳动能力,能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军事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并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这类人才具有复合的知识、综合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质。外军院校坚持教育人本化、制度法规化、组织精干化、手段现代化等管理理念,通过建立完善的军事教育管理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员领导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管理措施,培养创造性人才。我军院校在继承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正视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借鉴外军院校人才培养管理的成功经验,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创新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构建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加强军校教员队伍建设和学员管理等措施,培养适合新军事变革需要的创造性军事人才。
秦敬民[9]2009年在《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时代。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正式发表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文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以扩大就业机会的强烈社会诉求,使得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成为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然而,国内现行的以“学校满意度”为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的状况。因此,克服“学校满意度”评价标准的弊端,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QFD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将QFD理论引入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QFD作为一种面向设计的、基于结构化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包括:招生宣传(商业广告)——招生(引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产品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二是构建了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2个子系统、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57项叁级指标,涵盖了组织支持、创业教育环境、教学活动、学生、创业教育延展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叁是建立了基于QFD的DEA-AHP-FAHP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吸取DEA法、AHP法和FAHP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DEA-AHP-FAHP综合评价法:在筛选显性与非显性指标体系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时,采用DEA法;在计算显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时,采用AHP法;在计算显性指标、非显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的权重时,采用FAHP法;最后得到总的权重,以实现对创业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四是运用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DEA-AHP-FAHP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
何彦[10]2005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初,高等职业院校以其鲜明的职业特色、明确的服务定位、崭新的办学理念,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规模迅速增长,学校数急剧增加,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与其他所有高校一样,伴随着连续大规模扩招,教育质量问题日显突出。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素质成为目前既是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使之与规模扩张趋势相适应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探讨的问题。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及内部保障体系。外部保障体系中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政府宏观管理及经费与政策投入等,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是市场,涉及生源、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以及就业等等。在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外部因素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学校内部组织管理不能决定外部系统,但可以适应。外部和内部影响相比,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学校内部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通过建立、实施和保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转变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观念,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地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校所运用,各高校力图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用于教育领域的质量管理,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活动及其对象的特殊性,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不能对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机械的照搬,而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吸取其“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首先,要正确把握在高职教育条件下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其次,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体现其主要特点,即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及多样性的特点;要融合其核心观念,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观念、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提高的观念;要充分运用PDCA工作循环;要结合其基本原则,即质量效益原则、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原则、用数据说话原则。另外,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全面质量管
参考文献:
[1]. 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证策略研究[D]. 刘清华.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研究[D]. 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3].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 郭琼花.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4]. 高职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与持续改进途径研究[D]. 袁锡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6
[5].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D]. 曹海英. 广西大学. 2008
[6]. 内蒙古高等农业院校教学质量研究[D]. 周树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7]. 构建研究型大学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初探[D]. 叶俊超. 浙江大学. 2008
[8]. 军队院校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研究[D]. 阳仁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9]. 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 秦敬民. 天津大学. 2009
[10].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何彦. 南京理工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