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山[1]2000年在《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三化螟是里下河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历史上曾致灾频繁。90年以来,三化螟发生已由80年代的轻发生逐年回升,又成为重要害虫之一。调查研究表明,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种群消长是由该区水稻种植制、气候、药剂防治水平和品种布局四因素互作而成,其中水稻种植制是种群消长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多年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当早栽稻田面积占水稻总面积比在20%以下、单季晚稻田面积占总比在15%以下时,三化螟种群数量与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中籼稻面积比在50%以上时,则呈显著负相关。换言之,当早栽稻占20%以上,单晚稻占15%以上就可供三化螟代次间最大自然增殖。中稻田面积扩大至50%以上,早栽稻和单晚稻分别减少至20%和15%以下,即可有效抑制三化螟种群的增长。 气候状况主要通过影响三化螟越冬基数而影响年发生量,其中五月份雨日15天以上,雨量150mm以上时可致三化螟达最高越冬死亡率,从而对全年三化螟起到明显抑制作用。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主害代是三代,通过不同世代虫量多因素通径分析,一代残留虫量对主害代(三代)贡献最大,因而控制一代对全年保穗保产尤为重要。 药效试验表明,目前稻田用药防治三化螟仍以沙蚕毒素类杀虫双、杀虫单及有机磷类三唑磷、丙硫磷为好,但杀虫双、杀虫单用药时间上应早于有机磷类的丙硫磷和三唑磷。所以,生产上应针对不同时期选用不同品种。 本文最后认为,三化螟治理策略应是重点狠治一代压基数,重治三代控螟害。在具体措施上是大力减少早栽稻田和单季晚稻田面积,增加中稻种植面积,控制三化螟种群增长,同时合理搭配、适时使用高效农药品种,增加防效,减少残留虫量。 本项研究结果对里下河地区水稻生产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目前三化螟发生现状,合理调整水稻布局及水稻种植制,以农业措施为基础来控制水稻三化螟的发生,从而达到降低用药量,保穗保产,更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创绿色农业打下基础。
成晓松, 仇广灿, 成长庚, 赵阳[2]2003年在《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灾变原因及治理对策》文中提出通过近2a三化螟重发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品种布局、耕作方式、气候条件、药剂防治等主要因素与三化螟灾变的关系,提出了在新形势下通过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理技术[D]. 李洪山.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里下河稻区三化螟灾变原因及治理对策[J]. 成晓松, 仇广灿, 成长庚, 赵阳.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