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在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其可提高城市的观赏性,同时也可改善城市绿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念,同时其也是绿色城市背景下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理念,这一理念已经得以发展,虽然该理念有待完善,但是其效果较为明显,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如海绵可很好地应顺应环境的变化,同时还可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具有较强的弹性,在下雨时,其可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作用,需要时把蓄存水“释放”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减轻排水负担同时,提高市政排水设施抵御暴雨能力,补充地下水、复活泉水、涵养水源,恢复地表天然水环境。其理论依据是要解决系统性、综合性水问题。如今,海绵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主要方向,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
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分析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海绵城市技术通常应用多种控制指标,科学的城市布局以及完善的植物配置等多种基础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城市水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2.1道路绿化带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融合设置道路绿化带以及道路红线外的绿化带来设置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主要措施,其中道路的绿化带采用生物滞留带措施,其基础作用不仅是对机动车道的基础雨水径流进行有效的管控,同时还能对自身雨水径流进行系统化的存储,实现整体结构的完整和规范。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过程中,要集中收集和整理基本的道路信息,并根据道路等级进行集中化的设计。在实际的分车绿带设计中,只有实现道路纵坡大于基础横坡,才能实现道路中心线附近基础径流的截留作用,保证整体设计结构符合城市道路的基础需求。
2.2行道树绿带设计
在设计中,行道树绿化带能够通过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的基础设施进行储水和调蓄,进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人行道应采取透水铺装的方式,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也可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充分满足国家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透水铺装若按照其所使用的面层材料来分类可分成三种形式,一种是透水砖铺装,一种是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最后一种是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渗透铺装中比较常见的是嵌草砖、鹅卵石和碎石铺装。行道树绿带采用了树池结构单排植被,在设计和布局的过程中采用了LID树池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保证结构的完整性和平衡性,在设计中设施的进水口位置应做局部下凹处理,从而保证设施进水的效果。进水口开口的宽度以及间距等参数应以结构竖向的坡度进行适度调整。进水口的位置应设置防冲刷设施。同时,还应保证基础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内部应设置地坡,地坡的坡度应为18%,此外,还应设置基础碎石缓冲带。充分利用复合栽种模式节流基础水源,进而最大限度降低水土流失的几率,保证结构设计的质量。
2.3路侧绿带设计
路侧绿带主要是对汇入到绿化带当中的雨水进行蓄存,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乔-灌-草的方式来建设相对完善植物缓冲结构,以实现整体结构对于水资源的有效集约。设计时要结合基本的周边结构和基础需求,利用植物缓冲带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过滤,既满足市民对于景观的近距离欣赏,也能减少车辆的噪音干扰,并保证整体设计的结构完整性。在路侧绿带绿化植物选择中,要针对防尘、除噪以及减轻污染为基本出发点,利用合理化的结构布局,对高大的乔木以及灌木进行合理有效设计,保证色彩的基础搭配以及由于季节产生的植物变化,真正实现美观舒适的道路景观,既满足人们对于道路景观的欣赏,也实现了交通道路上有效的指引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路面排水适合使用生态排水的方法,路面雨水适合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当红线内绿地空间不够的时候,可以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协调,把道路雨水引入道路红线外城市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消纳。当红线内绿地空间充足的时候,也能够通过红线内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红线外空间的径流雨水。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当利用溢流排放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以确保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
2.4植物选择
在园林植被选择中应选择土木植物作为主要的植物类型,同时也可选择一些已经被驯服的其他地区的植物类型。
选择根系强健,茎叶茂盛、能有效净化污染的植物;
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的植物;
选择可和谐共生的植被群,以免不同植株间存在竞争关系,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保持绿化景观的持续旺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影响,绿地的含水量并不是一定的,含水量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夏季降水量较大植被发挥调蓄作用,而冬季降水量较少,因此,所选植被要具备抗旱和抗涝2种能力。
3项目实例分析
某道路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为58m,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道路全长为4.55km,景观设计范围当中主要由道路红线内绿地以及两侧30m的绿化带组成,道路红线内绿地主要由机非分隔带、人行道轴承,绿化面积为324156.6平方米,硬质地面面积为104667.5平方米,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
3.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式的园林绿地当中主要以树木或灌木为常见的植物类型,低洼区域主要被地被植物覆盖。项目在规划绿地的过程中建设了雨水花园,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雨水径流的汇入。雨水花园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雨水花园可以临时蓄积雨水,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透,也可以积蓄近10厘米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
3.2生态植草沟
植草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发挥着排和渗的功能,植草沟通常是指地表沟渠中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净化雨水,也可用于连接城市雨水管道及超标雨水排放系统等的。
3.3下沉式绿地
现如今,城市发展中绿化率明显提高,同时下沉深度也应随之减小,下降的幅度也应相对较大。若变量绿化带的比例超过30%时,下沉深度减少并不明显。当道路绿化率低于20%时所需要的下沉深度超过下沉绿化带设计的临界值,可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而最符合该区域道路绿化率标准也能满足下沉式绿化带功能需求的绿化率是30%左右。当f为30%时,满足暴雨重现期1、3、5、10a的下沉深度分别为147、186、204、229mm,符合下沉深度规范设计,渗蓄效果明显。根据调查,该地区道路绿化率普遍高于20%,很多地区都达到30%,但是基本属于高程绿地,无法渗蓄路面雨水,设计只需要将现有的绿地改造成下沉式绿化带就能留住大部分道路80%的雨水。
4结束语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也受到了大众的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也提升了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质量,充分发挥了绿色植物的吸水、蓄水等多项功能,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对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一颖.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17).
[2]石雅慧.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1):00234-00234.
[3]梁典勇.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2016(12):00051-00052.
论文作者:杨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道路论文; 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绿化带论文; 绿地论文; 透水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