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特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高等学校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高校继续教育传统办学模式的弊端越发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观念滞后、体制僵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应有的办学特色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自身转型发展的进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改革,要从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办继续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同质化: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之忧

       所谓“同质化”,是指高校举办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与过程管理等方面的雷同倾向,其本质特点是个性缺失、千篇一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办学理念滞后,长期停留在学历补偿教育层面,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内容与方法,有显著的普教化特征。有的高校片面追求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弱化了服从并服务社会的宗旨。二是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手段等方面高度同化。三是管理模式与运行体系基本一致,继续教育组织管理的行政化问题突出,办学模式基本是按照相对集中的统一计划实施,运作过程机制不活,未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造成内生动力缺乏,总体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

       造成同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高校办学自主性严重缺失,更谈不上办学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未能同步跟进以及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配套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对许多高校而言,在塑造继续教育独特个性方面依然举步维艰,同质化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同质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同质化办学环境下,学生不分个性、学习基础及个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人才培养过程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一样,在统一建制的班级,采用相同标准、同一种方法实施培养,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其次,同质化剥夺了教育的创造性。继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学生,更应当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并使其自身充满旺盛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然而同质化倾向推崇的是程式化、灌输式的教学,同一学历层次教育必须按照同一培养规格与手段实施培养,高校继续教育的创造性便无从谈起。

       再次,同质化也遏制了高校办学的开放性。同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管理理念到管理过程和管理手段都是类同的,而且流水线般的管理作业也是封闭的。学生进校后学校就对他们按早已设计好的模本进行一环扣一环的塑造,学校的任务是按计划进行培养,学校与社会之间事实上存在一道无形的屏障。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深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深入,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不仅数量要求增加,而且质量要求更高。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和单一标准与规格的人才培养已不合时宜。多元化的社会架构势必要求量大面广、多样化、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校继续教育新体系。高校继续教育要顺应社会变革大潮,不被时代淘汰,就需要在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激发自身应有的内在活力。

       二、差异化: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存之道

       差异化是同质化的对立面,是一个组织实施差别化竞争的战略选择,体现在其产品或服务等方面别具一格的特性。本文的差异化主要是指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战略上与众不同的定位与路径选择。如果说,同质化的继续教育造就各个高校“均衡化”的发展机会,那么,差异化则必将导致高校之间不均衡、不同步的发展状态与结果。实践证明,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是高校继续教育在当前不断加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道。

       第一,差异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传统教育扼杀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毋庸置疑,高校继续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体现就是立足自身优势,针对学生特点,实行特色化办学,实现个性化教育,积极维护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特质与素养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二,差异化体现了变革与创新,有利于确立高校继续教育准确的办学目标。差异化的实质在于舍同求异,标新立异,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境界,体现了创新的勇气与胆魄。毫无疑问,这将有助于高校继续教育深化改革,找准发展方向,推进科学发展。

       第三,差异化助推追求卓越,有利于高校打造出良好的特色品牌。任何一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如果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不加选择地盲目扩张,试图在高、中、低端各类教育培训中样样出彩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实施差异化战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找准学校发展的切入点,进而凝练与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优质品牌。

       第四,差异化致力于自我完善,有利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差异化是造就特色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没有特色,特色是质量与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等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理念、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只有长期致力于继续教育探索的学校,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高校继续教育实施差异化发展是高校自身条件与基础决定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各类高校的继续教育都应在办学方向和市场定位上各取所长,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上各有偏重,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各有特色,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各有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为自己争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特色化: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之本

       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是其办学理念、定位目标、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个性的综合反映。特色化即是不断追求和强化特色的过程。对于培育特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目前已成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行动。特色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体制改革是前提,决策者的办学理念是灵魂,学校发展的科学定位是核心,发挥本校资源优势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本,特色化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一)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权

       高校继续教育要寻求特色发展的空间,其组织机构必须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如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学校对它统得过死,管得过多,就限制了继续教育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之没有办学积极性,要么疲于应对外在监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许多高校发展的兴奋点聚焦在不断拓展学科专业的覆盖面和提高办学层次上,不顾自身条件追求“大而全”和“高精尖”,而对改革继续教育内部管理问题显得不够关注,多数高校仍习惯性地恪守着与市场体制不相称的旧体制、老办法,致使继续教育办学缺少活力,教学缺乏特色。所以,要加快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就必须改革高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内部运行机制,给予继续教育学院充分的办学决策权和项目开发自主权,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大胆推行以经济责任制、项目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尊重改革者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二)牢固确立特色化办学理念,营造富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建设,理念是先导,政策是保障,实践是根本。特色化建设通常需要经过办学理念的特色、管理制度的特色和教育实践的特色等三个层面依次推进,多次循环往复后才能逐步实现。理念的特色存在于学校决策层及教职工的思想意识中,决策团队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灵魂。可以肯定,中外所有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无不与其决策者独特的办学思想密切相关。如果一所学校的决策者没有独到的办学理念、独特的教育思想、深邃的理论研究和富有穿透力的服众本领,是不可能创出特色的。因此,继续教育特色化要求其决策层应该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专家型班子、研究型团队、学习型组织。

       当然,仅有决策层领导的特色理念是不够的,作为教育特色化的行为主体,教职员工是否能够高度认同和接受决策层的特色化理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在没有被内化为自觉性之前,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有上下全体成员牢固确立特色化理念才能有效推进教育特色化建设。为此必须把观念层面的特色物化,即制度化与实践化。通过制度建设加以充分体现,营造包括校训、校规以及各类展示物在内的、处处洋溢着特色的文化环境,并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传导至广大师生的行动中去,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三)寻求适合自己的办学定位,谋求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目标

       办学定位是学校办学方向、角色认知、特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一种个性化追求,是开启特色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一所高校的继续教育定位是否准确,是由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的。对内学校的历史发展基础不同,学科构成与专业布局不同,对外所处的区域及环境条件不同,自然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着眼于差异化、个性化的视野,进行反复比照校正,找到自己应有的定位和方向。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学员越来越关注继续教育培训的特色与实际效果,选择将越来越理性。那些盲目跟随与模仿别人做法的继续教育将黯然失色,很难立足。每所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性质、类别和层次的不同,有所为有所不为,确定承载继续教育不同的任务、服务功能类型和范围,探寻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办学定位。唯有如此方能保持继续教育旺盛的生命力。

       特色化的办学定位不仅是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也是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诉求的需要。因此,特色化建设就不能为“特”而“特”,应该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SWOT分析,全面剖析和审慎检视自身条件,找准特色基点,明确切入点,瞄准制高点,制定出符合校情的特色目标体系,并沿着目标路径依次推进。在实际操作中,服务区域定位、人群对象定位、市场需求导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教学方法手段定位、教师队伍结构定位等。应该说,每一类型或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位置,只要找到自己的“位格”,并在这个“位格”中去发掘特色、拓展特色,乃至形成特色,就能谋得发展。[2]

       (四)发挥学校特色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必须根植于或对接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使之紧密结合与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既是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动力之源,同时又是继续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构建起一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衔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联动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既是继续教育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呼唤。

       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离不开各自的优势资源。每所高校大多都会有自身优势,如综合性院校和重点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施先进、无与伦比的品牌资源等优势;行业特色高校具有行业背景依托、专业领域独特、政府政策倾斜等优势;职业技术学院虽在学科、师资、辐射范围等比不上前两类高校,但却具有继续教育职业化教育转型的优势和地域优势。高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各类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才能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并反过来在服务中进一步彰显自身特色,赢得发展主动权。

       (五)突出继续教育个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还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高校继续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在职性等个性化特征是其全部特色的重要基础。由此决定了高校必须创新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成人接受多样化教育的个性化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是普通全日制教育发展的延续,满足成人的个性化需要和期望应当是继续教育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能否得以实现,主要看其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创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高扬的“全纳教育”,就是呼唤教育者要为每个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教育机会,以满足每个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其实,高校继续教育是最有资格回应《宣言》中呼吁的一种教育形式。因为它的服务面向的是“成人”,在所有的教育人群中,只有成人的目的性最明确、最直接、最稳定,他们知道“该学什么、为什么学、何时学、何地学、怎样学”,具有更外显的个性化需求。与之相对应,继续教育组织者也就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受教育者的要求,容易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设计教学模式,选择教育内容,切实转变继续教育模式的普教化现象。只有这样,高校继续教育才能解决“为谁而教、教什么、教育的成果归谁”等问题,让自己重新回归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乐园和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

       (六)注重继续教育项目研发,开展特色化培训项目

       富有特色或特色化的继续教育应当体现或落脚到具体教育培训项目上,而这取决于一个个的特色化的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发能力。究竟有哪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以及怎样把一个好的特色培训项目做好做精形成品牌,都需要通过认真地研究加以回答。显然,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并将重点放在特色项目的研发上。[3]

       特色项目通常有三种研发模式可供选择:调研市场,自主开发;邀请专家,高端开发;行业协作,依托企业开发。但不管何种研发模式,都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做到:第一,建立团队,重视研发。当前许多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之所以缺乏核心竞争力,关键是缺少项目的自主研发能力,过多依赖兼职教师或外来项目的移植。因此,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项目,就必须依靠专业化的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的组建机制,培育自主研发的能力。第二,考察当前,立足长远。要考察培训项目的市场前景与行业发展远景,从规模、效益、可持续发展几方面综合考量,形成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第三,打造精品,集群开发。要以现有的培训项目为切入点,努力把它培养成为品牌产品。在打造精品培训项目的同时,衍生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

       特色项目需要有大量的需求导向型课程加以支撑,如果没有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特色项目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开发能充分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课程可谓是重中之重。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一是理论依据的确立。以一定的成人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成人的学习心理为准绳,以社会、组织和学习者对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二是课程设计。对课程的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课程教学的时间、空间、所需的物力和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课程文件。三是课程实施。按照设计的学习活动系列程序和程式实施课程教学,包括课程营销、环境设计、方法选择和课堂教学等。四是课程评价。对课程设计结果、学习者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只有完全经过以上步骤,才算初步完成了课程开发的全过程。[4]

       总之,特色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特色是品质和数量的统一,也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化建设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艰辛努力的过程。

标签:;  ;  ;  

特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必然选择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