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探析论文_许晓平1,赵世雄2

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探析论文_许晓平1,赵世雄2

1.中衡卓创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2.西南有色勘测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摘要: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来说,除了传统的艺术基础学习外,还需加强有关形式美的训练和抽象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形态构成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建筑设计与形态构成的深层关联,并尝试从几个方面归纳了建筑设计理念下形态构成方法。

关键词:建筑设计;形态构成;探析

1建筑设计与形态构成的深层关联形态构

成规律主要体现形式为形式美规律,这种美学规律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和传播类专业如广告设计、出版设计等诸多领域。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侧重点又各不相同,且应用方式也各不一样,其与建筑设计的深层关联体现为何是值得研究清楚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就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方法进行探析。

(一)表现特点相通建筑形态主要体现为平面形态(包含建筑平面和立面)和空间形态,并最终以外在造型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意味着建筑形式在某种形式上是一种视觉艺术,而形态构成要素就包含视觉因素。形态构成中的视觉因素诸如形状、色彩、肌理、大小等既是建筑外在的物质呈现,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语言。通过形状、色彩和肌理等形态构成要素的综合使用而营造建筑环境和场所,建筑借此才得以表达出其承载的文化、习俗和地域特征,进而形成建筑自身独特的内涵和表征意义。除了重在视知觉层面的造型表达以外,建筑设计和构成设计在设计过程以及最终表达上都呈现出一定的抽象性,抽象性成为了两者共同的表现特点,而且也是两者共同的难点。在约束条件各不一样的设计背景条件之下,设计者在驾驭抽象性方面的能力越强,其设计思路越广,设计自由度越大,方案造型能力也越强。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对于初学者而言,抛开建筑实际工程中的诸多因素而单纯进行形态构成式抽象性训练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这可以极大地提升自身建筑艺术素养,找到所谓“设计的感觉”。

(二)审美观念相通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产生着与之相适应的集体审美观念,并影响到一切文化艺术领域。建筑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其艺术形式与时代审美观念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美,精致的细部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工业时代以来催生的现代文明和审美观念追求简洁、理性、有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集体审美观念发生巨大变革,传统古典建筑艺术崇尚的构图原则被新时代下的审美观念所打破,颠倒、重构、破碎等表现特征被当作时代审美而出现,并赋予解构主义这一形式术语。发展到今天,现代建筑在审美观念上明显地表现出多样化和兼容性的特点,在造型手段上更为注重几何形体的应用和抽象的表达。而形态构成的核心内容就是抽象了的形以及形的构成规律,并通过物理、生理、心理等知识对形的审美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认识和把握现代建筑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向。

2建筑造型与形态构成基础课程现状研究

2.1理论和思想的断层

建筑形态构成的理论及思想来源于 20 世纪初、中期各艺术与建筑流派尤其是包豪斯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并受到索绪尔“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然而,随着后现代主建筑思潮的出现,“精英主义”里的中心论、确定性、秩序性等思想受到质疑,尤其是解构主义建筑的登台,正式向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发起挑战,其思想的核心在于反中心、反二元对立、反形而上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利用“消解”与“分延”的概念完全切断了结构主义哲学中的“能指”与“所指”的思想,将建筑形态引向一种无序和非理性。到了 20 世纪末,随着社会的进步、各领域的交融,尤其是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筑形态开始向一种自组织与自适应的方向前进,并从德勒兹的“生成论”中找到出路,彻底地摆脱了西方一直以来的“还原论”的思维框架,从而造成建筑形态的革命性与颠覆性变革。然而,与建筑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相对应的,却是国内高校教学中建筑形态研究理论与思想的断层以及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陈旧。

2.2 方法与技巧的缺失

由于受“还原论”思想的影响,人们通过对形态的分析,将其归纳概括为一些基本的要素,如点、线、面、体、色彩、肌理等,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获取形态上的丰富与多样。构成的思想和方法体现了人们对于形态形成的内在规律的认知,其核心论是将事物看作是静止的、封闭的、整体等于部分的叠加。然而,当代的一些先锋建筑形态并非是简单元素的变形或组合,而更多的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以及参数化的设置,呈现出一种类似“生长”的生命系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组织与自适应性,能够根据条件的改变形成有机的、可变的、不可分割的形态

3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探析

3.1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形态构成

建筑平面设计中的形态构成主要反映在概念元素和关系元素层面。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新首博的建筑平面由矩形展厅、倾斜的椭圆形专题展厅和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部分组成。整个方正的平面可以看做一个面,而椭圆形的专题展厅则可抽象为一个点。整个平面设计可以看作是点和面的构成,在规整的平面中,椭圆形的专题展厅成为了整个平面的活跃元,丰富了平面和空间形态。宁波美术馆的平面设计则体现出线和面的相互构成关系,宁波美术馆平面设计中大量采用了与方正平面呈现非平行关系的楼梯和坡道,这种线状展开的楼梯和坡道可以抽象为形态构成中的线元素,正是由于这些线元素的合理恰当运用,宁波美术馆平面设计才打破了方正规整的单调,呈现出了平面的丰富性。除了采用概念元素外,采用关系元素也是建筑平面设计中采用的形态构成策略方式。关系元素在建筑平面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基本形的构成关系,常见的有连接、包容、相交等。中国台湾中原大学图书馆的平面设计就采用了连接的构成方式,两个不同大小的基本形通过第三者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平面。一个基本形采用复形的构成形式就形成了建筑平面设计中母题重复的设计手法,以open设计的广州万科展示中心为例,其平面的基本形是六边形,然后六边形进行复形构图形成了最终的平面设计。

3.2建筑造型设计中的形态构成

建筑造型中的形态构成手法除了形式美规律以外,从可操作的层面讲主要有集聚、分割、对位等几种手法。以沈阳幼儿师范学校新校区美术楼为例,其造型大体形态为三角形体量,为了营造丰富活跃的建筑形象,在其面向城市道路的主立面上植入了一个椭圆柱体量,形成不同形状体量的互相集聚和叠加的关系,同时因为不同形状和体量的对比而使得造型显得活跃有机。马里奥博塔的许多建筑作品则都呈现了分割式的建筑造型处理手法,他非常善于采用分割这种形态构成中的减法策略进行造型处理,建筑形态因为分割而呈现出诸多变化和空间层次,建筑的外部界面也营造出与环境的复合关系。对位是形态构成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常见的对位关系有对称、平行、垂直、斜交、相切等。对位的对象可以是场地地形也可以是自身体块。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善于运用对位关系可以使建筑造型打破单调并建立形式逻辑。以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该建筑造型整体上为两个相互平行并置的三角形体块,三角形边缘呼应周边道路和轴线关系,即形式来源于对位关系,因为这种与场地的对位关系而使得建筑造型建立了强有力的逻辑依据,而不单是建筑师的个人爱好。

结束语

形态构成是多种学科门类的共同基础课,不同的门类又各有侧重点,并非仅仅针对建筑学专业。本文尝试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对适合建筑创作的形态构成方法进行探析,以期使得抽象的设计变得易懂易学,从而增强审美和造型能力,为形态构成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创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

[2]田学哲.形态构成解析[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靳埭强.视觉传达与实践[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许晓平1,赵世雄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形态构成探析论文_许晓平1,赵世雄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