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时代的美学: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人论文,美学论文,资本论文,条件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说哲学是理论把握中的时代精神,那么,文学艺术就是时代精神的感性表征。因此,有效或准确地审视我们所置身的时代精神状况,就构成理解当今时代美学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历史语境。我们置身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应如何表述和理解当今这个时代?应从何种视域与立场出发思考“现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些问题牵引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即资本时代。在资本成为最具支配性、操控性力量的时代,如何破解“资本与审美”、“社会与文化”等诸多现代性难题,进而追问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业已成为当代美学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性议题。 一、时代精神状况:资本现代性语境中的美学议题 作为时代精神的感性表征,“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在许多人看来,将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过于紧密地牵连在一起,往往会导致艺术沦为某种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其精神诉求或艺术表征难免落入宏大叙事的传统模式之中。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艺术表达了强烈的祛政治化的诉求和取向,日益呈现出向内转的自我封闭样态,而审美自律则逐渐成为文学艺术奉为圭臬的绝对之法。我们看到,一大批文学艺术家以其先锋实验的精英姿态卓然独立于世事之外,他们祛政治而转向审美,祛外部而转向内部,祛社会而转向自我,祛历史而转向叙事,祛内容而转向形式,精心营构诗意栖居的自我世界。不可否认,祛政治化、祛时代化、祛历史化的审美诉求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打开了艺术解放的自由空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艺术不仅与时代政治拉开了一段距离,也在不知不觉中与其置身的时代精神渐行渐远,似乎文学艺术的卓然身姿只有在时代背景的淡化或虚化中才可能标举自身存在的理由,因而“艺术与时代”逐渐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老话题。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经济向开发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时代精神状况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必须承认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我们已经遭遇到资本时代的来临。因此,如果需要寻找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述这个时代的关键词,那么,可以选择市场、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作为关键词。换言之,从现代性视域看,市场、商品、货币、资本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支配性、操控性的力量之一,这些概念均可纳入“资本现代性”的问题框架中加以理解和阐释。从此意义上说,找寻当今时代精神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和表述“资本现代性”问题;而找寻当代美学时代性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理解和表述“资本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所构成的复杂关联,由此凸显出资本时代的美学议题,即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 由于缺乏对资本时代的真实状貌及文化精神的理解和把握,“艺术与时代”的议题始终难以真正深入地探讨和展开。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虽然我们已经置身于资本的现代性之中,但对于资本时代的历史特征及其内在精神实质却依然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缺少对资本时代的清醒认识,缺少对资本现代性的理论反思,时代精神的议题势必会成为无法切近时代的空疏之谈。今天,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正视资本时代的来临,走出理解的误区,重新理解和阐释资本现代性的时代总体特征,以找寻时代精神的生长方式,获得现时代反思的理论自觉。一直以来,在如何看待“资本现代性”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或将资本视为“万恶之源”的“万恶论”,或将资本视为“万能之力”的“万能论”。这两种观念看似对立,但都存在着简单片面理解“资本现代性”或资本时代的弊端。 对于当代美学来说,返回资本现代性兴起的真实历史现场,返还资本现代性批判的原初理论语境,重新理解“资本来到世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新理解当今时代以及当代生存困境中的艺术难题,无疑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为此,从文学艺术上看,我们需要重读巴尔扎克、左拉、卡夫卡、穆齐尔、托马斯·曼、茨威格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这些艺术大师对资本时代中人类命运的描述与探寻,依然具有当下的艺术价值。从理论上看,我们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韦伯、西美尔这三位反思资本现代性问题的思想大师,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阐释当今时代的精神状况,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马克思、韦伯、西美尔的共同问题视域是,以解决资本时代的现代性困境为旨归,将其理论思考纳入资本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的总问题域中。马克思侧重于从经济学-哲学视域出发,从物质生产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揭秘现代性兴起的资本逻辑秘密,指认“资本来到世间”并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历史规定,揭示资本时代的异化及其被克服,寻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政治救赎;韦伯侧重于从文化的视域出发,以理性化祛魅的现代性过程来测量现代社会的价值合理性,在宗教伦理层面探索资本主义的文化精神,重建价值理性的文化救赎;西美尔侧重于从审美的视域出发,试图通过货币哲学的思考阐释现代人的精神境况,在心性体验的层面描述资本时代的感性经验,以寻求内在体验的精神皈依与文化救赎。他们共同追问的是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这是当代哲学所关注的时代性议题,同时也是当代美学所必须关注的时代性议题。 二、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的辩证历史维度 从现代性视域出发来理解马克思,是伴随现代性问题的当代凸显而逐渐展开的,它拓展了理解马克思的崭新视域。大体上说,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考察现代性生成的历史过程,强调资本主义现代性经济结构或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将资本主义现代性考察具体凝聚在资本现代性这一题域之中,指认现代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核心逻辑是资本现代性,资本问题由此构成马克思考察现代性的核心命题。三是审美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在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内涵着一个隐性的结构,即审美现代性批判,由此构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生存论维度。 第一,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历史视域,其现代性批判理论深入到历史维度,并在此历史维度中展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度分析,达到了当今时代不可超越的理论高度。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只有站在此一历史维度上才有资格与马克思展开对话。资本主义无疑是马克思哲学变革出场的真正历史处境,“资本主义是现代性的别名”(利奥塔语),现代性历史进程的实质也就是资本社会或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只有还原马克思哲学出场的真实历史处境,才可能拆除黑格尔历史规律的宏大叙事,呈现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原像。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从物质或经济生产方式来考察现代性的历史生成及其特性,这就与一般现代性理论侧重于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反思现代性不同,正是这一点凸显了马克思学说的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意义。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并不否认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始终以辩证批判的眼光看待资本现代性的两重矛盾性或多重悖论性,承认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确实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在考察现代社会或现代性过程中开启了资本现代性批判的辩证历史维度。 第二,资本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现代性考察具体凝聚在资本现代性这一题域之中,指认现代性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核心逻辑是资本逻辑,资本现代性问题由此构成马克思考察现代性的核心命题。按照《资本论》的方法论逻辑,商品、货币和资本乃是现代社会最为平常、最具代表性的“具体的抽象”。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规定了整个现代性历史的运行与演化,因而,考察和理解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必须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正如詹姆逊在《重读(资本论)》中所言:“马克思主义传统——对认识论和玄想的批判,对单面性以及更普遍的物化的拒斥——在将现代性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之后,会使对它的分析更加透彻。”(詹姆逊,第4页)正是资本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导支配力量,资本因而构成整个现代社会的核心要素,因此,只有紧紧抓住资本的内在矛盾和演化趋势,才能够理解现代生产方式的特性,才能够进一步理解整个现代社会的矛盾本性和发展前景。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以其资本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现代世界。“现代逻辑”与“资本逻辑”构成了难以分割的隐秘共谋关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因”,资本不仅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也隐藏着现代社会的全部秘密。离开资本现代性的理解与批判,就不可能实现对现代性的总体化批判。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实质上也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本的揭秘也就是对现代社会的揭秘,因而对资本现代性的理解也就成为现代性批判的关键性和核心性议题。 第三,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在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内涵着一个隐性的结构,即审美现代性批判,由此构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生存论维度。审美现代性问题关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政治维度、价值定向及人文关怀。然而,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并不是一种经济决定论或经济还原主义。在马克思看来,现时代的秘密根植于资本现代性的秘密之中,与此相关,现代人的命运亦深藏于资本现代性的座架之中。因此,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资本逻辑的指证,意在揭示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并积极展望异化之克服的人类历史发展愿景。马克思建立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分析,其方法与目的并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学维度,而始终具有探寻人类如何获得自由与解放的生存论路向。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学说,既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又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类价值关怀,由此凸显出具有独特意义与价值的对于资本现代性的辩证批判精神。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采取了双重性或多重性的辩证批判策略,其中,“资本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最为重要的两个维度。如果说,“资本现代性”表现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显性结构,而“审美现代性”则体现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隐性结构。这两个结构之间构成了一种既对抗悖反又互动互补的辩证。现代性批判的实质关乎现代命运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的追问,因而缺少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维度,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致力于的“人类自由解放”的理想目标便无所依从。 三、资本主义文化困境:韦伯与西美尔的审美救赎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1991年出版前言中强调,应该“把马克思和韦伯一并看做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代性现象的批判分析家,因为他们都已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的动态能量已经破除了一切历史的与传统的确定性……理性化的一个悖论结果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世界:在那里,意义体系再也找不到一个权威了。权威的理性规范与超凡魅力和传统权力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看到了异化。韦伯则提出了将现代化视为理性化这一主题”。(《马克思·韦伯社会学文集》,第10~12页)对于资本现代性,马克思和韦伯从不同的路径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病理学的诊断,两者所思考的时代命题是共同的:“现代命运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对此,在《韦伯与马克思》一书中,洛维特将韦伯的核心问题理解为现代命运下人性的完整发展:“尽管人类还无法逃脱资本主义理性世界的铁笼,但我们有责任去面对现实,并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人性的完整发展”。(L标签:现代性论文; 韦伯论文; 审美现代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美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西方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文化维度论文; 现代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