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化指标:信息经济迈出一大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步论文,指标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7月30日是中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酝酿8年的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浮出水面。
国家信息化指标是指在国家信息化的六个要素(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应用、产业、人才、政策标准等)中,选择反映信息化体系各个要素水平的指标,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统计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一个国家发展信息产业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指标可以把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纳入量化测度和管理。
信息化指标浮出水面
从1993年起,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就已经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作为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八年期间,他们在汇集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几十套方案,证明方案是可操作之后,又组建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并准备建立国家信息化测评研究院。
国家信息化指标对于信息化相关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供了科学、客观、量化的评价基准,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标准,为我国信息统计新增了一套体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指标系统。国家信息化指标由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发布试行,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在世界尚属首次,下一步要跟踪方案的实施。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表示,国家信息化指标在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指标。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东部和西部有很大差异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信息化指标更为困难。吴部长表示,“先有一个不完全的标准比等到我们找到十全十美完善的东西再出台好。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由小到大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把这个指标体系做的更完善。”
信息化下潜在机遇
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公布使政策透明化,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闻风而动,自然不应错过这种机会。对IT企业来说是个绝对利好的消息,信息化分析评测标准中包括了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总投入多少,GDP有多少是技术研发等内容,由此可预见全国各地区对IT产业的投入将明显加大。
在发布会后,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与BEA系统香港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沈惠中有一番对话:
宋玲:下一步要具体测算,信息化是评测指标。具体怎么算?我认为要选择好的软件工具,选择科学的方法。这一步很重要的是看企业的做法了。
沈惠中:我认为用IT的技术,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去是很重要的。WTO后,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有机遇,一方面对服务行业、电信等都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冲击让我们发现的是自身经营、管理业务的能力同国外企业的差距,而差距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
宋玲:对,如果做得好的话,国庆前能拿出一套数据来。
沈惠中:在试点的城市和条件好的企业应该可行。
宋玲:我们今后采集数据不会再用传统的像发传真、电话的方法、而要使用科学的技术处理方法。
沈惠中:科学的标准要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宋玲:如果收集的数据是假的,指标再好也反映不了什么情况。我们的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信息产业部的司局长,各省信息产业厅厅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都来到发布会了,吴基传部长发着烧带病来参会,吴邦国副总理亲自对方案进行修改。
沈惠中:我认为一方面指标的指出对国家各个地方、部委有很强指导性作用。对我们参与信息化的厂商也有很强指导意义。我们很清楚从国家来看,怎样把信息化做得更好,支持什么,从哪些方面来看。且这个政策透明性也反映出很好的形势。
宋玲:这件事仔细想历史意义太大。咱们总算有了中国的评价性指标。
从两人的谈话不难看出,信息化指标的推出后,其操作过程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企业要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进来,沈惠中对此感触颇深:“我们厂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可参与发展。可以根据指标,把重点放在哪个层面,当发现指标中哪方面薄弱了。企业可加强投入。”
现在推出的指标尚属国家信息化指标,并未具体到地区和企业,但精明的商家却看到了将来的商机。沈惠中对此满怀信心:“指标的评测为提高信息化的程度,我们主要做提高这一块。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产品给客户带来什么?能够使其应用系统更加灵活,能够支持更多的用户。有个集成的服务给客户。最终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发现评测是一方面工作,提高是我们公司的核心工作。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机会。我们评测企业是为了让其看到有哪些不足,然后是提高信息化的程序。”
刘寿鹏:指标中的总是将在内个试点城市实际操作中解决。
信息化指标操练起来
8月6日。记者对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邓寿鹏就“反对的声音”进行咨询。邓寿鹏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研究,他提到:“指标发布后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各地区,如有的指标在某地区操作上有难度,另外指标可能对这个地区有利而对另一个地区可能不利,大家都不希望考核弱项,希望考核容易做得到的。如上海强调GDP,西部则不愿意考察。实际上作为国务院信息办公室的专家组而言,采取的是中立、客观的态度。国家信息化指标制订是根据哪些指标能反映情况才采用的,而不取决于这个指标有利于哪个地区或城市。对于在试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已选4个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将在实际操作中逐渐完善解决存在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女士告诉记者,“20个指标发布事实上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作用是综合的衡量国家到底进步多少,另外是对地区之间的比较,这可以作为政府辅助决策的依据。
而记者问及信息化指标的具体操作情况,宋玲表示争取今年年底前拿出数据。这个工作量很大,牵扯各个部门,如统计、调查等部门。8年时间,指标的确定从40个指标到20个到十几个再回到20个,经过漫长的考察研究取得统一意见。
宋玲(左)和沈惠中探讨住处化指标给企业带来什么
宋玲说:“以前一直没有一个定量的、科学的评估,此地区彼地区哪个发展快一些。指标推出虽是初步的,但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如果到现在还拿不出指标来,虽然大家都在说‘推进信息化’,但不知道是否发展了,这是不科学的。今后采集的信息化数据可为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在采访结束时,她对记者说,如果做得好的话,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副主任胡建生会在国庆前拿出一套数据来的!
国外的信息化指标
在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及信息能力评价与比较等方面,国内与国际上已有很多研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学者对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定量测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六十年代美国的波拉特提出的GDP比重法和就业结构分析法,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等,为信息能力的测算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1999年7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三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公布了统一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MAICS),取代三国各自原有的行业分类系统。首次将“信息”视为一种“产品”,并据此重新定义了“信息业”。将信息业划分为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2001年3月,联合国第32届国际统计会议已经明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采用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中国信息化指标的出台,无疑国家是向这信息经济迈出的一大步。
20个国家信息化指标:
1.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2.人均带宽拥有量。3.人均电话通话次数。4.长途光缆长度。5.微波占有信道数。6.微型站点数。7.每百万人拥有电话主线数。8.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9.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10.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11.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12.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13.电子商务交易额。14.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投资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信息产业对GO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17.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8.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19.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20.信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