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门村小学 266708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目的。而当今的语文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急需教育者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和教育手段。因此,信息技术不仅开阔和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还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我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从中领悟到:巧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培养和夯实学生创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教育创新 信息技术 思维创新 创造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他主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再仅靠自己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了,需要教师们从过去单一、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中走出来,而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现代化声光手段、三维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化抽象、空洞的文字叙述为直观现象的图像等,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日里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
一、激发妙想,诱发积极性
学生如果对某个方面的问题产生好奇,那么他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主动积极地加以研究,从而产生创造性结论。兴趣和好奇,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开端。由于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及声音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培养。信息技术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由于孩子对小兴安岭的景物及特点闻所未闻,更别说是亲眼目睹了,因而对“绿色的海洋”的感受很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运用信息技术把单纯文字的描写变为鲜活生动的图像。当学生们从屏幕中直观地看到那一道绿色的图像,当学生们从屏幕中直观地看到那一簇簇盛开的各色野花时,对作者的感受、对人与山的关系才有了真正的理解。当看完如此诱人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谈感想,从而使学生们产生了“我要说”的强烈渴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多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建议在小兴安岭建一个中国最大的木器加工厂;或在小兴安岭开辟一个最大的天然休闲度假森林公园等,各种各样的设想精彩纷呈!
由此可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他们将来的创造性劳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预设场景,培养开阔性
从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常言道:有“感”而“发”,电教手段正是以它的鲜明的色彩、动人的影响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愤悱”状态,以引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是求异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可以使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拓展思维的开阔性,为形成独特的思维做准备。
教完《乌鸦喝水》一文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了半瓶水,不断摇晃着,一只头戴问号的乌鸦在瓶子上面不停地盘旋着,画外音先告诉学生,这个瓶子周围一颗石子也没有,接着问:“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帮这只乌鸦想个办法,让它喝到水吗?”有趣的画面,加上甜美的画外音,激发起孩子的浓厚兴趣,他们立马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你一言我一语地各抒己见。而在《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学生们根据课本叙述在草稿上画出“人字形”路线图后,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提出“之字形”、“螺旋形”等设计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又问:“大家的设计很好,但结果会如何?”我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展示给孩子们看,但结果发现自己设计的运行图因车身过长而在岔路口处或过多的弯道而导致失败。经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更深入,理解更贴切,运用也更灵活。
三、想象再造,培养独创性
有一位科学家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步的源泉。”想象是成功之母,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语文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视觉对于人的刺激远远甚于听觉,而如果把视觉和听觉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多媒体对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是极为有利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我充分利用影视资料、三维动画等现代手段给孩子们提供了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的方位及组成图,乃至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的小圆镜像以及其他景致等,让学生们直观地领略到中国的文化史、建筑史和园林史上的园中之园的毁灭。让孩子们想象当年的圆明园辉煌、灿烂的过去之余,也激励起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和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慨。
而在教学口语交际《小白兔运南瓜》的时候,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制作了较为精美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们的思考:这么大的南瓜,小白兔是怎么运回家的呢?此时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有的说:“请其他动物过来,帮小白兔把南瓜运回家。”有的说:“把南瓜当成皮球,把它推回家。”我随机演示大象用长鼻子帮小白兔运南瓜以后,孩子们更是活跃异常:“小白兔可以推一辆三轮车过来把南瓜运回家。”“可以请路过的货车司机叔叔帮忙运回家”等。这些,都突破了孩子们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独创性。
四、知识迁移,培养灵活性
如今孩子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也就是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水平,必需得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优化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提高了语文课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储存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他内容互补,比如相类似的课外阅读、语文知识的拓展、语文背景资料等等。同时还可设计出与本课训练重点相关的练习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当堂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主动参与,共享创造的乐趣
“创造教育就是把知和行、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民族活力,培养学生别出心载能力的教育。”在陶行知看来,“行动”和“思维”是教育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多媒体的运用,实现了学生直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目标。多媒体独特的交互反馈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接受的陈旧套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直接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来。
比如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行踪图等,以抓住课文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在教学《客家民居》一文时,我让学生看图读文,并用笔绘制客家民居的大致模型后以对老师用多媒体线条画的效果图,以加深理解。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易懂的古诗,如《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我让孩子们根据古诗内容画图画,感受古诗的意境优美。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动手参与其中,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熔于一炉,教学的双边活动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今天的孩子,创作力是无穷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给学生们创造了无穷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创造的种子。让我们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给每个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知识文明的天空下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5。
[3]蒋丽清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上海社会科学馆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王安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5
标签:孩子们论文; 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思维论文; 小兴安岭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学生们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