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论文_费婷婷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论文_费婷婷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费婷婷

摘要: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生成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辨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就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以人为本,预设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千差万别。而语文课程中又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因此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入手,心中始终要有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已有语文知识、学习能力等,以“蹲下来”的心态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与文本充分对话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后,还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去感悟,将心(师)比心(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而后细细揣摩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的学习路径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怎样的实践平台才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科学地预设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相适合的话题。

二、立足文本,弹性预测。

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不上无准备之课。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尽管不是“圣经”,但它仍然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深入研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经历反复阅读教材,仔细查阅资料,冥思苦想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凭借自己广泛的阅读和丰厚的积淀、修养,对文本作准确、深刻、独到的解读,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文本,精心设计寻找教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适当有效的结合点。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充分的预设,也越能有效地生成。但充分不等于精细。精细了就会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足之地。在现代课程理论指引下,预设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预设时,教师应给自己留下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地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多义的词语,多样的美感,甚至还有多样的价值追求,面对文本的心灵也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变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也可根据需要改变预设,重新设置,开放地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使教学现场的活力和真实得到充分的彰显。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山中访友》。教者从“创设情境,激活期待”、“初读文本,清理信息”、“合作共创,品语析形”、“人文合一,动情悟神”、“融情升华,发散拓展”五个环节展开,每一环节都加上了“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在初读文本时,教师设计了“我是在什么时间,怎样去访友的?访问了哪些朋友?”这个话题进行师生对话。对这个话题,教者又加上了学情预估: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1.在好的天气里去的。2.独自步行去的。3.带着好心情去的;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回答:古桥、树枝、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落叶、小花、柏树等。对预估,教者又设计了策略应对:对于好心情,教师要相机点出“哼”、“踏”等词的妙处。对于朋友,学生回答“云雀”、“蚂蚁”或只说了一种,教师均予采纳,以作下面环节的伏笔。“学情预估”和“策略应对”周密而有弹性。这样的预设会让动态生成更精彩,同时也让即时生成因预设而更丰富,体现教学现场的真实和活力。

三、充分预测,有效地调控生成

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设,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面对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当学生对文本本身理解超过语文范畴时,要加以正确指引,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它超过了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精彩,教师都应该巧妙的将学生的视角再引回语文上来。让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的调控而精彩。

听过这样一节研读课,课文是《狼》。就在老师分析狼的性格特征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不能表现狼贪婪的性格,饥饿之极的狼出于求生的本能,寻找食物充饥是正常的行为和要求,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不也猎杀野生动物充饥吗?那说明人也是贪婪的,既然人自身是贪婪的,他就没有资格说狼是贪婪的。“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也不能说明狼的愚蠢。请问:狼的这种做法愚在何处?又蠢在何处?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恰恰表现出的是狼的高超的智慧。历史上的“长平之战”“楚汉战争”不都是使用这种战略而一战定乾坤的吗?只不过狼没有抓住有利时机罢了。对这些质疑,很可惜,我们的教者没有以平等的态度、和蔼的语言给这位同学以充分的肯定,而只是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地让这位同学坐了下来。其实,这位教者完全可以抛开课前的预设,对学生进行大胆的引导,以促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无法预见的精彩会时时迸发。我们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进而充分地预设,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再加以适当引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生成性,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在预设下生成,课堂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语文课所具有的生命气息与情趣,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2]许书明,嵇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9(10).

论文作者:费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研究论文_费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