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中国新能源发展历程,通过数据对比,对中国“十三五”新能源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开发布局、市场消纳等进行了解析,并就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规划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此为背景,文章就新经济事态下的电力发展与改革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促进电力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电力企业;发展;改革
引言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国民经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外部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电力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促进电力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十三五”中国电力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1当前电力面临的主要形势和挑战
1.1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一是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经济发展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00年以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电是拉动用电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高端制造业、现代信息技术及其服务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用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用电需求增长的新动力。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型城镇化驱动下的居民生活用电也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用电需求增长的另一主要动力。中国逐步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未来用电增长将不会再出现长期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现象,但随着用电增长新驱动力的出现,中国用电增速仍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
1.2能源形势
电力是能源的中心,是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电力发展需顺应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我国能源发展主要有以下3方面趋势。
(1)能源消费增速明显回落。“十三五”期间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产品需求将达到峰值,能源消费将稳中有降。在经济增速趋缓、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能源消费增速预计将从2000年以来的年均9%下降到2.5%左右。(2)能源结构“双重更替”。中国煤炭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提高。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不同的是,中国“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油气替代煤炭”将同时进行,能源结构将呈现双重更替的特征。(3)能源供需形态深刻改变。随着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低风速风电、太阳能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和商业化应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将越来越多地满足新增用电需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新城镇、新农村能源供应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
1.3环境形势
目前,中国SO2、NOx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约4700万t,居世界第一。其中SO2排放量接近美国、欧盟总和的4倍,NOx排放量为美国、欧盟总和的2倍左右。近年来,中国北方和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天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外,中国是碳排放第一大国,排放总量占世界的1/4,单位GDP碳排放水平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以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至15%、20%的战略目标。由于90%以上的非化石能源需先转化为电能后方可利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力绿色发展的硬约束。
2新经济事态下的电力发展与改革
2.1全方位严控煤电发展
发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总量控制、优化布局、调整机组结构、优化存量等多种方式,加快煤电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针对存量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安全等政策,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相应机组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期不达标的考虑直接关停。二是加强新增煤电项目管理。在科学规划、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综合经济发展、跨区资源配置、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煤电调控目标,发布风险预警提示,为国土、环保、水利、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谨防缓核缓建省份、西部煤电基地西电东送配套煤电项目、满足民生热电项目,不顾市场供需状况抢占煤电市场空间。在北方等存在刚性供热需求的地方,应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热泵等当地其它热力替代资源后,再考虑建设热电联产机组。对存量的煤电机组,应通过增加蓄热装置等方式加大改造力度。三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提升火电运行灵活性。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峰谷电价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提高企业调峰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煤电环保补贴机制,营造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促进煤电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2进一步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把握好“建规范、稳放开、控风险”三者之间力度与节奏,知难而上,迎难而进。一是夯实流程标准,做好市场规范。围绕规范输配电价、规范优先发购电权、规范自备电厂、规范局域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逐步明确市场的边界,发现培育并不断壮大那些遵守市场规则、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主体。二是坚持有序放开,做好放水养鱼。总结经验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自备电厂、放开交易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步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改革战场,形成新生力量的先进代表,成为健全市场自治模式的重要一极。三是发挥政府作用,做好风险托底。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强电力行业综合监管、加强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电力交易中心的治理结构、加强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用充分的信息供给,防范串谋的发生,把风险关口提前,避免社会资本投资浪费。注重问题导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改革的问题。继续完善电网输配成本核算工作,尽快形成对电网投资的有效约束机制,合理核定区域电网和跨省跨区电网输电价格,促进跨省区电力交易。总结云南、广东、东北、内蒙、甘肃等各地试点的教训与经验,加强经验反馈与持续改进,注重中长期电力市场向实时市场的有序过渡,注重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与实时市场的衔接。推进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燃煤发电转型升级。配合配电网改造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增量配电业务试点。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多方面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不足及消纳问题。
结语
随着国内工程建设规模迈过峰值,钢铁、建材、化工基础产品等高耗能原材料进入饱和期,相继出现产能过剩,高耗能行业生产明显下滑,电力消费增速持续下降。因此,经济新事态下,要强化电力发展与改革工作,希望同文章的分析,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绍杰,刘生龙,胡鞍钢.电力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08):34-41.
[2]康佳宁,何陈棋,唐葆君,王晋伟.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力产业改革和市场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6-41.
[3]魏晓川,魏学好,顾臻,潘明.新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J].价值工程,2015,(31):54-56.
[4]史丹,冯永晟.中国电力需求的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分析——基于电力需求特殊性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5-20.
论文作者:刘一萍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电力论文; 能源论文; 市场论文; 中国论文; 化石论文; 电网论文; 需求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