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1](2020)在《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0世纪以来,人口陡增,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野生药用资源短缺,栽培药材成为商品主要来源。药材质量与环境密切相关,药材栽培也导致药材质量下降。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是中药资源学研究重点与难点,急需寻找一种有效方法提高药材质量。课题组前期对黄芩药材进行了较深入的质量调控研究,采用活性氧(ROS)再现逆境条件,调控黄芩植株和黄芩鲜根的生理代谢,增加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和完整代谢单元,采用ROS直接调控黄芩悬浮细胞,能更清晰阐明ROS调控次生代谢机制,且细胞悬浮培养不受季节的影响,可实现工厂化高效生产药用次生代谢产物,为中药资源开发提供新途径。方法: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诱导黄芩悬浮细胞,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外源H2O2和活性氧O2-.载体Na2S2O4模拟生态因子,研究上述处理对黄芩悬浮细胞ROS含量、次级代谢的影响,以及黄芩悬浮细胞中ROS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黄酮类成分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黄酮类次生代谢物之间的显着性和关联性。结合UPLC-Triple TOF-MS/MS代谢组学技术,阐明其代谢变化机制及黄芩药材质量形成机理。酶活性测定及物质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1.黄芩悬浮细胞诱导与优化最佳条件(1)诱导黄芩愈伤组织最佳条件:黄芩幼苗带节茎段为外植体,MS添加1.0mg/L2,4-D+1.0 mg/L6-BA,黄芩愈伤组织诱导率88.00%,呈淡黄色疏松颗粒状,有光泽。21 d进行继代培养。(2)诱导黄芩悬浮细胞最佳条件:黄芩愈伤组织为诱导材料,MS液体培养基添加0.2 mg/L2,4-D+1.0 mg/L6-BA,接种量3.0 g/瓶,蔗糖浓度3%,pH 5.8,25士1℃,120 r/min悬浮培养,12 d进行继代培养。2.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PEG处理组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与PEG浓度呈正比。4%PEG处理组H2O2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8%PEG和16%PEG处理组H2O2含量低于对照组。(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PEG处理组在培养前48 h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EG处理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组。4%、8%PEG处理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PEG处理组APX活性第60 h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35倍。(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4%、8%、16%PEG处理组PAL活性在12-24h内活性分别提高11.60%、23.93%、14.92%,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4%PEG处理24 h,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7.51%%、2.71%、93.00%、64.29%,尤以苷元类成分最为显着。(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4%PEG处理组,汉黄芩素含量分别与O2-.、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8%PEG处理组,H2O2含量分别于O2-.、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O2-.含量与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及POD活性呈显着性正相关。16%PEG处理组,CAT活性分别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ROS、抗氧化酶、黄酮类化合物处于动态平衡中,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3.外源H2O2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外源H2O2处理黄芩悬浮细胞,O2-.含量除24-48 h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H2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0-48 h内H2O2含量与外源H2O2浓度呈正比。(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中低浓度外源H2O2处理黄芩悬浮细胞,SOD、CAT、POD、APX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显着。(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10μmol/L、0.1μmol/L、0.0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PAL活性在24 h分别提高6.08倍、2.54倍、12.23倍(P<0.05),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0.1μmol/L外源H2O2处理72 h,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64%%、22.41%、43.19%、115.65%。(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10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H2O2含量与黄芩苷、黄芩素含量及APX活性呈显着性负相关;SOD活性与汉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SOD活性与O2-.含量及汉黄芩苷含量、CAT活性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与汉黄芩苷含量、黄芩素含量与汉黄芩素含量均呈显着性正相关。0.001μmol/L外源H2O2处理组,SOD活性与CAT活性及汉黄芩苷含量、黄芩素含量与汉黄芩素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ROS、抗氧化酶、黄酮类化合物处于动态平衡中,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4.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1)活性氧含量影响:Na2S2O4处理组O2-.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与Na2S2O4浓度呈正比。低浓度Na2S2O4处理组H2O2含量显着提高。(2)抗氧化酶系统影响:Na2S2O4处理组SOD、CAT、A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10μmol/L、0.1μmol/L 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3)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影响:10μmol/L、0.1μmol/L、0.0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AL活性在第12 h、12 h、48 h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60%、24.89%、26.66%,促进了黄酮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0.001μmol/L Na2S2O4处理24h,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54%%、33.76%、97.75%。(4)显着性和相关性分析:10μmol/L Na2S2O4处理组,SOD活性分别与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POD活性分别与APX活性和PAL活性、APX活性与PAL活性均呈显着性正相关。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分别与PAL活性、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正相关。0.001μmol/L外源Na2S2O4处理组,POD活性与汉黄芩苷含量呈显着性负相关;O2-.含量分别与汉黄芩苷含量和黄芩素含量、H2O2含量分别与PAL活性和黄芩苷含量、PAL活性分别与SOD活性和黄芩苷含量、CAT活性与APX活性、均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性表明:PAL活性与黄酮类成分强相关,说明ROS可增强PAL活性,从而促进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同时表明抗氧化酶和黄酮类化合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5.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的代谢组学研究应用UPLC-Triple TOF-MS/MS分析技术,建立了黄芩悬浮细胞代谢图谱,共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建立了PEG模拟干旱与正常培养的黄芩悬浮细胞化学成分轮廓,鉴定出9个差异性成分,分别是莽草酸、柠檬酸、白杨素、3,5,7,2’,6’-五羟基黄烷酮、圣草酚、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其化学结构显示大多含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时,柠檬酸含量降低,莽草酸含量增加,表明次生代谢增强。ROS过多时,黄芩素、汉黄芩素、3,5,7,2’,6’-五羟基黄烷酮、圣草酚等抗氧化活性较强的苷元和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含量较高,反之ROS含量降低时,这些苷元转化成抗氧化活性低的相应苷储存起来,游离的酚羟基或甲氧基黄酮类含量随之降低,通过这些黄酮类化合物之间的生物合成和转化,类似于复杂的缓冲溶液,保持了植物体内ROS的平衡,阐明了药材质量形成的机制,同时很好的解释了药用植物成分多样性、复杂性及它们的生态学意义。结论:PEG-6000模拟干旱、外源H2O2和活性氧O2-.载体Na2S2O4模拟生态因子,处理黄芩悬浮细胞后,细胞内O2-.和H2O2含量显着提高,激活了抗氧化酶防御系统,不同程度提高了SOD、CAT、POD、APX的活性,增强了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抗氧化酶系统和次生代谢产物协同消除多余的ROS。适度ROS再现逆境条件处理黄芩悬浮细胞,可以达到调控细胞代谢,提高次生代谢产物的目的。
赵小惠,刘霞,陈士林,向丽[2](2019)在《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应用》文中指出药用植物遗传资源是中药发展的源头,是关乎中医药行业前景及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长久以来,人们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大量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丢失,如何充分保护及合理应用药用植物遗传资源迫在眉睫。本文论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资源的概念和保存意义,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策略及措施,包括以植株和种子为主体的种质资源,保护形式以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为主的种质资源库(植株库和离体种质库);药材及DNA实体资源以实体库形式保存,分为药材实体库和DNA实体库;基因数据资源包括基因、DNA条形码和基因组,以数据库形式保存。在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品种选育、分子育种及生物合成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通过完善相关保护措施和政策体系充分保护药用植物遗传资源,并通过推进千种药用植物基因组计划,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让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为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穆帝秀,王清蓉,孙莹,陈新[3](2017)在《中药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已深入到中药资源研究的各个领域。文章简述了我国中药资源的概况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现代生物技术这一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中药资源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并从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分子标记技术5个方面概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最新进展,以期为中药资源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李标,李清,唐坤,郭顺星[4](2016)在《内生真菌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现代化是中药走出国门、为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必要基础,是振兴传统中药产业的必经之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各种挑战:重金属超标、有效成分含量低、创新性弱、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间的矛盾等。如何应用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药材生产的质和量影响较大。故该文对内生真菌在揭示药用植物道地性、中药材栽培种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探讨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动力。
刘伟[5](2015)在《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文中认为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桃儿七属植物,单属单种,是一种珍稀濒危中药材。桃儿七根和根茎中含有丰富的鬼臼毒素,鬼臼毒素是合成VP-16(etoposide)、VM-26(teniposide)、GP7、NK6ll等抗癌药物的前体物质,因其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而倍受青睐。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桃儿七堪称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桃儿七是一个广布种,巨大的区域环境差异可能导致其化学成分、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的不同,进而导致品质差异。随着桃儿七巨大药用价值被逐步发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与日剧增,涌现出大量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测定及生物功能研究方面,缺乏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及其与表型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确定桃儿七化学成分的主导影响因素、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揭示桃儿七的最佳产区,了解桃儿七的转录水平及发掘鬼臼毒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提出桃儿七的保护建议,为揭示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机理、优良性状品种的定向选育、新药研发、实施药材的GAP种植、调控鬼臼毒素的生物合成以及更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源头上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和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稳定的桃儿七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基于指纹图谱数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桃儿七的化学成分含量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丰富的化学多样性。通过化学计量法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同种桃儿七资源进行品质评价。形态分类、视觉分类、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一致表明8批桃儿七药材被归为3个类群,其中甘肃省永登县桃儿七(S4)品质最好。2.通过对8个不同区域240个桃儿七个体的30个表型性状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桃儿七表型性状在群体间(调查区域间)和群体内(调查区域内)存在丰富变异且差异显着(P<0.05)。调查区域内个体间的分化大于调查区域间的分化,且个体表型性状的稳定性差于调查区域间的稳定性。生殖器官表型性状较营养器官分化严重,稳定性较差(VST排序:株高(25.827%)>花(19.376%)>果实(16.248%)>叶(14.91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表型多样性与其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是由表型差异导致的,这意味着桃儿七种群可能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型。3.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63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多态性率为55.89%,He均值为0.0585,桃儿七种群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UPGMA、PCOA和Bayeian聚类分析一致表明32个桃儿七种群被分为3类,且存在清晰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63.77%,P<0.0002)和Gst统计(Gst=0.3623)表明显着的遗传变异发生在桃儿七种群内。Mantel检测表明桃儿七空间格局与其地理位置的相关性不显着(r=0.213,P=0.289)(P<0.05)。高的遗传分化可能与这个种有限的基因流(Nm=0.8801)和有限的种子传播距离有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即桃儿七化学多样性不受遗传多样性的显着影响。考虑到种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高度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化学多样性以及来自人类的压力,原位保护被推荐为最佳的保护措施,迁地保护作为原位保护的补充措施。在迁地保护中,必需充分取样以尽可能多地涵盖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4.环境因素显着影响桃儿七化学成分的地理差异,贡献了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影响化学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年均降雨、七月份均温、无霜期、光照时数、p H、有机质和速效钾。年均降雨、光照时数、无霜期和七月份均温是决定因素。年均降雨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有机质、p H和速效钾是限制因素。有机质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与化学成分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基于化学成分含量,甘肃省永登县(S4)是生产高含量鬼臼毒素和木脂素的最佳产地,云南省香格里拉县(S6)和西藏林芝县(S7)分别是生产高含量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最佳产地。5.本次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1634670条高质量的序列,通过从头组装与功能注释,得到74026个具较高注释可信度的Unigenes。通过与Nr、Swiss-Prot、KEGG和COG蛋白数据库的blastx比对(e value<0.00001)和基于软件ESTScan对编码区的预测,共有34175个Unigenes可以直接确定其CDS区及序列方向。比对到野草莓(Fragaria vesca)、可可(Theobroma cacao)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Unigenes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3.16%、14.61%、4.88%。通过GO功能分类,共有14885个terms被归类到69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代谢过程功能和细胞功能的基因数目最多,分别占Unigenes总数的21.62%、10.34%。通过COG分类,共有21604条Unigenes被归类到24个功能类别中,被归类到一般功能预测(R)、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蛋白伴侣类(O)和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源论(J)的基因较多,分别占Unigene总数的17.21%、9.74%和7.87%。通过KEGG代谢通路分析,共有11071条Unigenes归入125个主要的代谢通路中,包括与鬼臼毒素合成有关的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及与黄酮合成有关的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途径代谢通路。6.发掘直接与鬼臼毒素合成相关的酶基因14条,分别是肉桂醇脱氢酶(CAD)(11条)、松脂酚-落叶松脂醇还原酶(PLR)(2条)和dirigent蛋白(DIR)(1条),对这些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相关实验可进一步深入研究鬼臼毒素的合成机理。
马晓晶,郭娟,唐金富,马晓惠,马莹,戴住波,郭兰萍,黄璐琦[6](2015)在《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文中认为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物质基础,几千年的积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药物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加之对合理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认识不足,使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陷入困境,中药材质量难以保障、中药传统文化精髓丢失、自然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该文介绍了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工作者们在中药资源普查、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研究、中药材新品种培育、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及合成生物学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中药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刘爽,张瑜,秦振娴,乔晶,胡峻,李艳忙,赵静,刘勇[7](2015)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鉴定与资源保护上的突破》文中认为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的主旋律,使用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传统学科—中药学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这无疑推动了中药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此外还给中药未来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概括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对中药鉴定所带来的突破与发展。
张兆丰[8](2014)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技为动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选择好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加快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充分借鉴技术预见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家研讨等方式,聚焦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系统分析制约中医药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入梳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挑战,结合科技部正在组织开展的全国科技发展技术预测工作,对中医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确定了中医药科技发展的12项关键技术,目的是明确未来5-10年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加快突破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创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新局面。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医药的战略地位,中医药自身所蕴含的独具特色的临床价值、产业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对于破解重大疾病防治难题、支持医改实施,培育大健康产业、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竞争软实力以及促进我国科技竞争实力均有重大意义,中医药担当着为人类健康开创未来的重大使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表明,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二是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三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数量大幅提高;四是中医药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五是中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六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现代科技、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上审视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我们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危机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信任危机仍然存在,传承问题非常紧迫;临床优势有所弱化,服务能力仍显不足;产业发展面临挑战,市场潜力挖掘不够等三个方面,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自身的战略价值的体现还很不充分。在中医药科技发展方面,科技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部门,把中医药现代化作为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实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引领我国科技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竞争软实力的重要突破口和重大战略方向,进行了持续的部署和推进,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一是常用中药材生产体系基本建立,一批名贵中药材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二是中药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中药品种的创新步伐显着加快;三是现代科技助力中医药继承工作,对传统中药理论内涵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四是中医防治重大疾病水平不断提升;五是加强民族医药科技布局,提升民族医药技术水平;六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中医药产品正在走向世界。中医药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高水平研究少,国际影响力不大。二是系统性研究少,中医药主体发展的方法学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很多研究不透彻不深入,研究碎片化的问题突出。三是实用性研究少,与中医个体化的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突破口、切入点选的不准,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全球中医药领域的SCI论文总发文量仅占医学领域的0.28%。中国发表的中医药论文数量占到了全球近一半(49.95%),但在高被引的前30位论文中中国大陆发表的论文不足1/3。中医药发展的瓶颈科技问题主要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科学阐释和现代重构,中医个体化诊疗技术的现代传承和循证评价,中医诊疗技术的数字化和工程化,中药产品的资源瓶颈、质量保障和现代开发,中医药治未病服务的规范化。在中医药发展现状、需求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备选技术凝练研究工作。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专家研讨等方式收集技术项目,共收集到来自于科技部技术预测组、珠江论坛办公室工作组、中医科学院三方面未来5-10年需重点发展的中医药技术200余项,并对上述技术按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初步归类,形成了由182项技术组成的征集技术清单,其中包括中医领域135项,中药领域47项。此后,根据征集技术存在的问题,对182项技术进行了梳理凝炼,并结合知识图谱研究及召开专题讨论会等方式对技术清单进行筛选,优化形成备选技术清单48项。在48项备选技术确定之后,开展了关键技术选择研究工作。通过参考每项备选技术的内涵解析及专家研讨的结论,围绕破解中医药自身发展瓶颈问题、引领医学科技发展、开创人类健康未来的重大技术方向、培育大健康产业等4个战略方向进行技术选择,优选出了12项中医药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中医临床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与分析技术,中医循证支持技术,中医外治法技术,络病治疗技术,中医心身治疗技术,中医睡眠医学技术,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技术,中药材资源保障技术,中药新药发现技术,中药整合药理学技术,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制药技术。论文还对12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文献计量和技术内容分析。论文最后对中医药科技发展重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一是大力加强融合创新,回答关键科学问题,破发展之困;二是大力加强汇聚创新,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拓创新之源;三是大力加强应用创新,提高临床疗效优势,强发展之基;四是大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增竞争之力。
王梅[9](2013)在《北柴胡不定根培养高效合成柴胡皂苷研究》文中指出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伞形科柴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柴胡正品药材的原植物和常用大宗中药材。北柴胡以根入药,主要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柴胡皂苷具有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病毒、保肝、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研究通过在北柴胡不定根离体培养体系中添加柴胡皂苷生物合成的诱导子及前体物质,探讨了不同处理对不定根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建立了北柴胡不定根培养生产柴胡皂苷的离体培养体系。通过添加酪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丙氨酸等,添加诱导子Fe2+、Zn2+、Mn2+、Cu2+、水杨酸和二甲亚砜等,添加前体物质乙酸钠,研究了添加物对柴胡皂苷转化合成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添加酪氨酸0.5mmol/L、赖氨酸0.5mmol/L、苏氨酸1.0mmol/L、二苯基脲双磺酸钙(DSC)1.0mg/L和50g/L的1/2MS培养基中,芮城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酪氨酸0.1mmol/L、赖氨酸0.1mmol/L、苏氨酸0.1mmol/L的1/2MS培养基中,阳曲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酪氨酸0.1mmol/L、赖氨酸1.0mmol/L、苏氨酸1.0mmol/L的1/2MS培养基中,左权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谷氨酰胺0.5mmol/L、天冬氨酸1.0mmol/L异亮氨酸0.1mmol/L的1/2MS培养基中,芮城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谷氨酰胺1.0mmol/L、天冬氨酸1.0mmol/L、异亮氨酸0.5mmol/的1/2MS培养基中,阳曲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谷氨酰胺1.0mmol/L、天冬氨酸0.5mmol/L和异亮氨酸0.1mmol/L的1/2MS培养基中,定襄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当苯丙氨酸浓度为1.0mmol/L时,万荣北柴胡和芮城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丙氨酸浓度为1.0mmol/L时,芮城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丙氨酸浓度为0.5mmol/L时,万荣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2)在添加Fe2+111.2mg/L、Zn2+17.2mg/L及Mn2+89.2mg/L的培养基中,芮城北柴胡不定根中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Fe2+55.6mg/L、Zn2+34.4mg/L及Mn2+89.2mg/L的1/2MS培养基中,定襄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在添加Fe2+55.6mg/L、Zn2+86.0mg/L及Mn2+223.0mg/L的1/2MS培养基中,阳曲北柴胡不定根中的皂苷含量最高。0.1mg/L的Cu2+可有效地提高芮城北柴胡不定根的产量和皂苷含量;0.25mg/L的Cu2+可有效提高了万荣北柴胡不定根的产量和皂苷含量。当水杨酸浓度为60mg/L时,万荣北柴胡、左权北柴胡、定襄北柴胡和夏县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水杨酸浓度为20mg/L时,芮城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水杨酸浓度为80mg/L时,阳曲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水杨酸浓度为40mg/L时,和顺北柴胡和平定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达到最大值;当DMSO浓度为75mmol/L时,芮城北柴胡、万荣北柴胡和阳曲北柴胡不定根的增殖量和皂苷含量均达到最大值。(3)北柴胡的类型不同,其不定根培养转化合成皂苷对于培养基中所添加的乙酸钠也有不同的最适浓度要求。万荣北柴胡为800mg/L,左权北柴胡为600mg/L,芮城北柴胡为600mg/L,阳曲北柴胡为400mg/L,定襄北柴胡为400mg/L,平定北柴胡为200mg/L,夏县北柴胡为600mg/L。本项研究的结果为应用不定根培养技术工业化生产北柴胡主要次生代谢产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促进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段金廒[10](2012)在《2010-2011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2010-2011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内容包括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了本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黄芩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现状 |
1 黄芩化学成分 |
2 黄芩药理作用 |
3 黄芩资源现状 |
第二节 黄芩生长、药材质量与环境因素 |
1 产地环境与黄芩生产的关系 |
2 环境因素与黄芩药材质量 |
第三节 环境对药材质量影响的本质 |
1 黄酮化合物合成途经与生态学功能 |
2 环境协迫与活性氧的关系 |
3 活性氧与次生代谢的关系 |
第四节 代谢组学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中的应用 |
1 代谢组学技术 |
2 在植物次生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五节 药用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
1 细胞悬浮培养技术在中药资源方面的应用 |
2 影响因素 |
3 黄芩愈伤组织及悬浮细胞培养 |
第六节 次生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
1 次生代谢调控的意义 |
2 人为调控次生代谢的研究 |
第七节 立题依据及课题设计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4 技术路线 |
5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黄芩悬浮细胞的诱导与优化 |
第一节 黄芩无菌实生苗的培养 |
第二节 黄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三节 黄芩悬浮细胞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三章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四章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外源H_2O_2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五章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三节 NA_2S_2O_4对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六章 PEG模拟干旱处理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
第一节 黄芩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UPLC-MS分析 |
第二节 代谢组学评价PEG模拟干旱对黄芩悬浮细胞的影响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植物遗传资源概念及保存意义 |
2 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
3 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存现状 |
3.1 种质资源库 |
3.1.1 植株库 |
3.1.2 离体种质库 |
3.2 药材及DNA实体库 |
3.3 基因数据库 |
4 药用植物遗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
4.1 为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 |
4.2 为药用植物分子育种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 |
4.3 为生物合成提供丰富的参考基因信息 |
5 讨论 |
5.1 完善保护体系及相关制度 |
5.2 推进药用植物千种基因组计划 |
(3)中药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的中药资源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2 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中的应用现状 |
3 生物技术在中药资源中的具体应用及研究实例 |
3.1 细胞工程的应用 |
3.2 发酵工程的应用 |
3.3 基因工程的应用 |
3.4 酶工程的应用 |
3.5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4 结语 |
(4)内生真菌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生真菌在揭示道地药材形成机制方面的作用 |
2 内生真菌促进药用植物生态种植 |
2.1修复中药材栽培土壤 |
2.2生产高效菌肥 |
2.3增强药用植物病虫害抗性 |
3 内生真菌有助于中药活性成分的提高 |
4 内生真菌在中药二次开发中的作用 |
5 内生真菌促进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 |
6 结语 |
(5)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桃儿七概述 |
1.1.1 桃儿七的起源与分布 |
1.1.2 桃儿七属的命名考订 |
1.1.3 形态特征 |
1.1.4 桃儿七的种质资源现状 |
1.2 桃儿七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1 木脂素类化学成分 |
1.2.2 黄酮及其它类化合物 |
1.2.3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与含量检测 |
1.2.4 化学指纹图谱 |
1.3 桃儿七的药理作用研究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抗病毒作用 |
1.3.3 毒性 |
1.3.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5 对肠平滑肌的影响 |
1.3.6 止咳祛痰-抗炎作用 |
1.3.7 抑菌杀虫作用 |
1.3.8 抗氧化及辐射防护作用 |
1.3.9 其它作用 |
1.4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关键基因 |
1.5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1.5.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1.6 桃儿七研究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
1.6.1 引种栽培 |
1.6.2 桃儿七的组织培养 |
1.6.3 桃儿七的细胞培养 |
1.6.4 应用生物反应器生产鬼臼毒素 |
1.6.5 毛状根诱导桃儿七中鬼臼毒素 |
1.6.6 植物内生真菌发酵生产鬼臼毒素 |
1.6.7 鬼臼毒素的化学合成 |
1.7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 |
1.7.1 转录组概述 |
1.7.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1.8 本研究选题依据 |
1.9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0 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 |
1.10.1 研究内容 |
1.10.2 预期结果 |
1.11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桃儿七资源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2.1.1 文献调查 |
2.1.2 走访调查和市场调查 |
2.1.3 样方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样地设置情况及调查结果 |
2.2.2 地理分布 |
2.2.3 桃儿七生境条件 |
2.2.4 桃儿七资源状况 |
2.2.5 种群特征和群落类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色谱学、化学计量学的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2 流动相的选择 |
3.2.3 空白试验 |
3.2.4 线性关系的考察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重复性试验 |
3.2.7 稳定性试验 |
3.2.8 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试验 |
3.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2.10 桃儿七指纹图谱研究 |
3.2.11 基于化学计量学联用色谱数据等多元分析方法评价桃儿七资源品质 |
3.3 讨论 |
3.3.1 桃儿七指纹图谱 |
3.3.2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3.3.3 桃儿七的化学多样性 |
3.4 小结 |
3.4.1 指纹图谱的构建 |
3.4.2 丰富的化学多样性 |
3.4.3 桃儿七资源品质评价 |
第四章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调查所用工具/仪器 |
4.1.2 调查对象 |
4.1.3 性状选择和测定 |
4.1.4 不同产地桃儿七化学成分的测定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桃儿七表型均值变异 |
4.2.2 调查区域间(内)形态性状差异分析 |
4.2.3 研究区域间桃儿七表型分化程度 |
4.2.4 表型特征稳定性 |
4.2.5 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3 讨论 |
4.3.1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 |
4.3.2 桃儿七表型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 |
4.4 小结 |
第五章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紫外分光度法检验DNA纯度 |
5.2.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纯度 |
5.2.3 基因组DNAISSR-PCR扩增结果 |
5.2.4 桃儿七种群遗传多样性 |
5.2.5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
5.3 讨论 |
5.3.1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5.3.2 高的遗传分化和显着的遗传结构 |
5.3.3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对其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5.3.4 桃儿七种群的遗传保护 |
5.4 小结 |
5.4.1 桃儿七种群存在低的遗传多样性、高的遗传分化和清晰的遗传结构 |
5.4.2 桃儿七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及其保护 |
第六章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八个产区的环境因素分析 |
6.2.2 不同产地桃儿七有效成分的差异(多样性) |
6.2.3 环境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
6.3 讨论 |
6.3.1 地理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2 降雨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3 光照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4 温度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5 土壤因素对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的影响 |
6.3.6 桃儿七药材的道地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桃儿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仪器与试剂 |
7.1.3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RNA样品制备及质量分析 |
7.2.2 测序产量统计与质量分析 |
7.2.3 RNA-seq序列组装结果 |
7.2.4 RNA-seq序列比对及功能注释结果 |
7.2.5 Unigenes功能分类及代谢通路注释 |
7.2.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7.3 讨论 |
7.3.1 RNA样品质量 |
7.3.2 测序产量及组装情况 |
7.3.3 Unigene功能注释 |
7.3.4 编码蛋白框预测及近缘模式生物同源基因CDS的比较 |
7.3.5 桃儿七转录组功能分类 |
7.3.6 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8.3.1 不足之处 |
8.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 |
1.1 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
1.2 中药资源的生态地理及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的研究 |
1.2.1 道地药材品种特征研究 |
1.2.2 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1.2.3 生产加工对道地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 |
1.3 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及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 |
1.3.1 中药材新品种选育研究 |
1.3.2 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 |
1.4 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
2 浅谈对中药资源未来的思考 |
2.1 继续推进中药材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 |
2.2 以“道地”为基础的定点种植及加工 |
2.3 以“有效成分”为目标的定向栽培 |
2.4 中药活性成分“不种而获”的合成生物学研究 |
(7)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鉴定与资源保护上的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DNA分子诊断技术在药用植物鉴定和资源分类上的应用 |
1.1 用于中药品种的鉴定 |
1.2 用于道地药材的鉴别与道地性研究 |
1.3 使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分类更加科学化 |
2.生物工程在中药资源保护中的作用 |
2.1 基因工程育种与品质改良 |
2.2 细胞工程直接产生目标次生代谢产物 |
2.3 酶工程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产业化生产 |
2.4 发酵工程用于真菌类中药的生产 |
3.结语 |
(8)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
二、中医药现代化技术预见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序言 |
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现状 |
1. 中医药的战略地位 |
2. 中医药的发展现状 |
3. 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科技发展瓶颈问题分析 |
1. 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
2. 中医药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
3. 科技瓶颈和难点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关键技术征集和凝练 |
1. 收集征集技术清单 |
2. 梳理征集技术清单 |
3. 形成备选技术清单 |
4. 备选技术内涵解析 |
第五章 关键技术选择 |
1. 关键技术选择原则 |
2. 各项关键技术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1. 大力加强融合创新,回答关键科学问题,破发展之困 |
2. 大力加强汇聚创新,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拓创新之源 |
3. 大力加强应用创新,提高临床疗效优势,强发展之基 |
4. 大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增竞争之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成果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领域SCI论文的文献计量 |
附录2 中医药领域SCI论文的知识图谱 |
附录3 中医药领域专家研讨主要结论 |
(9)北柴胡不定根培养高效合成柴胡皂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我国中药资源研究概况 |
1.1.1 中药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
1.1.2 中药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
1.1.3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1.2 北柴胡研究概况 |
2 氨基酸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酪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对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2.3.2 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2.3.3 苯丙氨酸对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2.3.4 丙氨酸对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酪氨酸、赖氨酸和苏氨酸对不定根生长及柴胡皂苷转化合成的促进作用因基因型不同而异 |
2.4.2 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和异亮氨酸对不定根生长及柴胡皂苷转化合成的促进作用因基因型不同而异 |
2.4.3 苯丙氨酸可促进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的转化合成 |
2.4.4 丙氨酸可促进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的转化合成 |
3 诱导子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3.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 方法 |
3.2.1 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的转化合成 |
3.2.2 HPLC法测定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含量 |
3.2.3 分光光度法测定柴胡总皂苷含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Fe~(2+)、Zn~(2+)和Mn~(2+)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3.3.2 Cu~(2+)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3.3.3 水杨酸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3.3.4 DMSO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3.4 讨论与结论 |
3.4.1 Fe~(2+)、Zn~(2+)、Mn~(2+)和Cu~(2+)对不定根生长及柴胡皂苷转化合成的促进作用因基因型不同而异 |
3.4.2 水杨酸可促进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的转化合成 |
3.4.3 DMSO可促进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的转化合成 |
4 前体物质乙酸钠对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1 材料与仪器、试剂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4.2 方法 |
4.2.1 添加乙酸钠对不定根增殖及柴胡皂苷转化合成的影响 |
4.2.2 HPLC法测定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含量 |
4.2.3 分光光度法测定柴胡总皂苷含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乙酸钠对万荣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2 乙酸钠对左权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3 乙酸钠对芮城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4 乙酸钠对阳曲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5 乙酸钠对定襄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6 乙酸钠对平定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3.7 乙酸钠对夏县北柴胡不定根转化合成柴胡皂苷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植物细胞工程在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H2O2及Na2S2O4对黄芩悬浮细胞代谢的影响[D]. 王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应用[J]. 赵小惠,刘霞,陈士林,向丽. 中国现代中药, 2019(11)
- [3]中药资源与现代生物技术[J]. 穆帝秀,王清蓉,孙莹,陈新. 中南药学, 2017(05)
- [4]内生真菌在中药现代化中的作用[J]. 李标,李清,唐坤,郭顺星. 中国中药杂志, 2016(01)
- [5]桃儿七化学多样性研究及鬼臼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掘[D]. 刘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6]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 马晓晶,郭娟,唐金富,马晓惠,马莹,戴住波,郭兰萍,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0)
- [7]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鉴定与资源保护上的突破[A]. 刘爽,张瑜,秦振娴,乔晶,胡峻,李艳忙,赵静,刘勇. 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药鉴定学科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8]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选择研究[D]. 张兆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9]北柴胡不定根培养高效合成柴胡皂苷研究[D]. 王梅. 山西大学, 2013(02)
- [10]2010-2011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A]. 段金廒. 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