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桨DD及全血TF-PCA水平比较论文_蔡松泉1,蔡加楼2

蔡松泉1 蔡加楼2

(1南京市鼓楼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2南京市秦淮医院内科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复发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桨DD及全血TF-PCA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48例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cy、血桨DD及全血TF-PCA水平。结果:初发组Hcy14.9±3.8μmol/l, DD0.6±0.2mg/l, TF-PCA51.1±11.6△s;复发组Hcy25.1±5.7μmol/l, DD1.1±0.3mg/l, TF-PCA70.2±16.3△s;初发组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显著低于复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复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桨DD及全血TF-PCA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这提示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参与了脑梗死的复发,而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为可干预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通过干预上述指标,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关键词】 复发脑梗死;初发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组织因子促凝活性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113-02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最主要病因,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水平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发病机制之一[1-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初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水平异,比较初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以上指标的异常,以期为临床脑梗死预防复发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初发性脑梗死50例和复发性脑梗死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发组患者男31例, 女19例,年龄51~76岁,平均62.7±8.9岁;复发组患者男27岁,女21例,年龄50~79岁,平均63.2±9.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并且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排除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时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D-二聚体(DD)、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Hcy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D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F-PCA采用半自动血凝仪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初发性脑梗死患者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检测结果见表1。初发组Hcy14.9±3.8μmol/l, DD0.6±0.2 mg/l, TF-PCA51.1±11.6△s;复发组Hcy25.1±5.7μmol/l, DD1.1±0.3 mg/l, TF-PCA70.2±16.3△s;初发组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显著低于复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 初发性脑梗死患者与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检测结果

3.讨论

脑梗死后,因高危因素可能持续存在,患者容易复发,而复发后,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留下较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在脑卒中发病的高危因素中,有可干预性因素和不可干预性因素。Hcy水平、DD水平等都属于可干预因素。了解这些因素在脑梗死复发过程中的作用,对预防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Hcy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Hcy可导致大量的氧化自由基产生,从而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脂质过氧化以及氧化型低密度增加,从而对血管造成损害。在Hcy的作用下破损的血管壁斑块生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Hcy具有内皮毒素的作用,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尤其是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破坏血管壁的弹力层和胶原纤维。Hcy能够直接刺激诱导血管、心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促使脂质沉积至动脉比,还可以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导致斑块钙化。Hcy可促进血栓调节因子表达,激活蛋白C以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Hcy能够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从而抑制谷胱甘肽预防细胞氧化、保护血管的作用。Hcy水平升高,抑制机体内的甲基化过程,而甲基化的降低,影响细胞成分发育分化,导致疾病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复发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5]。当血管内形成活化的血栓,以及机体有纤维溶解活动,DD会升高。DD升高可出现在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人体抗凝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机体存在继发纤溶的过程,也反映血栓形成过程中,局部纤溶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的机构不同,产生的DD含量也不同,同一种雪霜,因为含ⅩⅢ因子量不同,产生的DD含量也不同,不同结构的纤维蛋白产生的DD量也不同,血栓大小、形成时间长短影响DD片段,另外,不同的仪器检测的DD片段也不同。DD检测预测机体凝血状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特异性较低,高龄、外周血管疾病、孕妇、肿瘤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DD均可增加。当机体出现高凝状态时,会有微血栓不间断形成,因此DD水平会升高,复发脑梗死患者DD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说明复发脑梗死患者高凝状态要较初发性脑梗死更高。在脑血栓形成时,患者DD水平升高,DD不仅可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重要指标,还可以观察溶栓治疗的检测指标。

组织因子是凝血过程的始动因子,研究显示,血循环中组织因子水平增加,可导致血栓前状态,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内皮损伤等,也会增加组织因子促凝活性,这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组织因子促凝活性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在本次研究中,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

综上所述,复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D、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水平均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这提示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参与了脑梗死的复发,而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为可干预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通过干预上述指标,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知莲,吴慧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7):141-142.

[2]王伟,刘波,蔡志平.二聚体、CysC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2):1-2.

[3]李明,王文怡,周有利,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和血浆D-二聚体及脑钠肽的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3,26(6):850-851.

[4]陈晓芳.冠心病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及 D-二聚体的实验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9):1072-1073.

[5]王春雨,王海鹏,刘洁.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DD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4-55.

论文作者:蔡松泉1,蔡加楼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2

标签:;  ;  ;  ;  ;  ;  ;  ;  

复发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桨DD及全血TF-PCA水平比较论文_蔡松泉1,蔡加楼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