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构建幼儿数学的教学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原则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综合构建教育新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第一阶段成果,于1993年通过了国家教委级专家鉴定。那么,什么是综合构建幼儿数学?其教学原则是什么?在此,谨就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操作领先 言语镶嵌
操作,就是以动手来带动肢体,运用学具的活动;言语,就是以动口表达,运用语言带动思维的活动。综合构建教学法认为,操作应处在领先地位,言语应当紧跟着操作,密切结合。
例如:“一加一等于二,二减一等于一”这句话,若仅仅让幼儿模仿成人去说,即便能够背熟,对于幼儿也没有意义。但如果教幼儿伸出双手来演示,教他们参与双盾牌游戏(即用卡片制作成若干个椭圆形盾牌,每个盾牌的三分之二部分贴上一种花样,余下三分之一部分为空白。此时,可以把两个盾牌看成是两个集合或两种符号;当两名幼儿分别将手中的盾牌折去空白的三分之一,又将两个盾牌合在一起时,就是一个集合、一种符号了),在演示和游戏过程中说出上面这句话,那末,由于有了操作领先,又让言语活动镶嵌其间,孩子们不仅懂得了这句话的意义,而且玩得兴致勃勃,反复多次也不厌倦。幼儿的智能结构在主动活动中得到了构建。
操作可以向言语传递,言语又可以返回来向操作传递。当幼儿伴随手势演示和双盾牌游戏说熟了“二加一等于三,三减一等于二”这句话之后,便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活字排版”活动,即让幼儿运用符号列出算式:2十1=3,3-1=2,或排出一个句子。这时,言语活动指导着并转化为操作活动了,言语活动本身也就得以从“说”上升为“读”了。
“活字排版”这种操作,不同于感性水平的手势演示,我们称之为“理性操作”。这种高一级水平的操作经过发展,又可以向更高一级的言语传递。我们引导幼儿通过尝试发现,2十1=3和3—1=2这两个算式是可以来回变换的。变换加减算式的操作,是“理性操作”领域内发展到较抽象程度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不难发现这变换方式中的规律,教师可引导他们用歌谣把这规律说出来:头尾对调,加减改号。这时,高水平的操作又向更高水平的言语传递了。在达到这水平时,“操作领先,言语镶嵌”这原则仍须牢牢坚持,带领幼儿练习朗诵这歌谣,并要求他们伴以调牌、翻牌的手势动作。
丧失“操作领先”,就成了“鹦鹉学舌”;丢掉“言语镶嵌”,就成了“哑巴演戏”。这两种弊病都割裂了完整的人类本质结构,造成残缺,都不能培育健全的人格。
理性认识器官从无到有
感性认识器官是人们所熟知的:眼睛有视觉,耳朵有听觉,鼻子有嗅觉,舌头有味觉……这些器官是生来就有的,后天进一步发育。这些器官是人类和哺乳动物所共有的。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人类所特有的理性认识器官,这些器官的核心部位是:控制手与肢体运动的中枢神经;控制说话活动与语义想像的言语运动中枢神经;这两大中枢互相联结而形成的总联合区神经网络,来自各种感性认识器官的信息(视、听、嗅……)输进这联合结构,形成理性认识器官的外围。人生下来时,大脑有大量备用的神经细胞,但这些细胞还没有结成这样的网络,因此还没有理性认识器官。个体只有通过学习使用工具(如学具、玩具),学习使用语言等主动活动,才可能构建自己的理性认识器官。即理性认识器官经历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是个体出生之后,在后天的操作技能、言语技能的习得活动中生成的;如不能在早期教育中经历这“从无到有”的萌生,那也就谈不到以后“从小到大”的发育了。
由此可见,早期教育对于人类本质结构建立过程的重要意义;也可看出“操作领先,言镶嵌”原则对于完好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
数学知识结构的三个层面
北师大林嘉绥教授曾谈到:“通过我们对1093名平均年龄6岁3个月儿童的测试,发现:他们入学前已较好地具备了小学初期的数学知识,但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明显不足……幼儿数学入学准备……重点应是培养小学数学学习所需的思维能力……突出现有数学内容中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结构中的规律性,幼儿初步理解数量关系,既能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推理获取新的知识。”
为了有效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必须从理论上明确数学认知结构的“三个层面”。以1、2、3三个数的概念为例:第一个层面是实物形象的感知,摆弄实物的动作,能通过视觉和动觉来区别这三个数;第二个层面是运用语词符号来指称具体数概念,来表达具体数的相互关系,能根据实物说出“二和一组成三,三可以分成二和一”这样的语句,能根据实物列出算式“2十1=3”、“3—1=2”,这就是算术层面;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概括性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数之间、算式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实物说出“这部分和那部分组成总量,总量可以分成这部分和那部分”这样的语句;能根据实物列出“这部分十那都分=总量”、“总量一那部分=这部分”这样的公式;能讲述“从总量里减去这部分就剩那部分,从总量里减去那部分就剩这部分”这样的互换规律;能运用(反映规律的)歌谣来变换算式或公式。这些就是代数层面的思维活动。
“三个层面”是互相补充的,缺了哪一个层面都会给幼儿智能发育造成障碍。
动力发自个体 范式取自人类
每个幼儿要靠自己的主动活动来构建自己的理性认识器官。究竟怎样构建呢?这问题引发我们思考一对辩证范畴:动力从哪里来?范式从哪里来?
构建的动力必须发自个体。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必须让孩子做玩具、学具的主人,千方百计从每个孩子的身心内部把活力调动出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兴趣、表现欲、表达欲、好胜心、自信心……让幼儿不断地体验到做玩具、学具主人的自由感和成功感。
构建的范式必须取自人类。在智能游戏活动中,如幼儿用看得见的数字、符号、文字等材料,列出并说出具体的算式,概括的公式……无一不是从人类知识宝库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普遍使用的范式,才能保证幼儿的智能活动获得成功,因而大大激发他们智能活动的动力。
而欠缺了发自个体的动力,就形成了“填鸭式”,使幼儿的创造潜能遭到压抑;不引进取自人类的范式,就形成了“自由化”,使幼儿的探索热情白白浪费。这两种偏向都影响教学效果。
发自个体的动力与取自人类的范式辩证交融,才是智能高效发展所遵循的轨道。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促进
得不到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往往是智力潜能调动不起来的原因。幼儿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明显。因此,在设计智能游戏程序时,教具、学具应色彩鲜明、造型整齐,能以艺术魅力吸引孩子。和幼儿讲话应有强弱、快慢变化,应辅以手势、动作、表情。也不要听任幼儿坐姿懒散、步履迟缓。当我们引导幼儿攀登智能陡坡时, 既不要过早地把答案告诉他们,也不要用不恰当的问题干扰他们的探索。当幼儿进行探索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表扬他们的勇敢;如果出错,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要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还在于:当幼儿付出辛苦建立了某些智能活动的范式之后,要及时运用这一成果来提高他的非智力因素,使两者交融互补,上升为智力因素。如,孩子学会了变换加减算式的歌谣,就要让他自由迁移运用,每当碰到新鲜的算式就提醒他试着变一变。这样,歌谣的普遍适用性就会不断地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孩子就能增强自信心,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以多种手段调动多种器官
综合构建法教学程序要求,每个幼儿的感觉器官应交替地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必须交替运用相应的教具、学具、游戏等多种手段。使不同角度的信息互相传递,交织成立体化的信息网络,从而使幼儿的不同感觉器官交替兴奋,互相诱导,互相联合,全面投入,构建起立体化的神经网络。
在多种器官兴奋活动积极投入下,情感的积极性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兴致勃勃、孜孜不倦、乐在其中的情绪状态;同时意志活动也积极参与,出现了自信、不怕难、不叫苦,能发挥灵活性摆脱困境,能不慌不忙突破难点等意志品质。这就导致了完好人格所需要的多种心理素质的综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