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PICU 山东 济宁 272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儿童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PICU收治的76例儿童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机械通气护理,统计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和PICU治疗时间,并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和PICU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无死亡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05%)显著低于对照组(7.89%),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U儿童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积极采取个体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272-02
PICU是救治各类危重患儿的重要科室,机械通气是常用的呼吸支持方法,在呼吸衰竭患儿中应用较多,可有效改善患儿呼吸,挽救患儿生命。但是机械通气建立了人工气道,且儿童呼吸功能较差,护理风险极高,需探索可靠的护理方法,以保证机械通气效果[1,2]。为此,本次研究选取 2015 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PICU 收治的76例儿童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个体化机械通气护理的实施效果,旨在探索一套可靠的PICU机械通气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5 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PICU收治的76例儿童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 6个月~14岁,平均(7.23±6.74)月,原发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心力衰竭8例,神经系统疾病7例,心搏呼吸骤停1例,败血症 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 8个月~14岁,平均(7.24±6.61)月,原发病:20例呼吸系统疾病,心力衰竭8例,神经系统疾病8例,心搏呼吸骤停1例,败血症1例。两组患儿在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采用美国西门子呼吸机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个体化机械通气护理,具体如下。
1.2 护理体会
1.2.1环境及一般护理
做好PICU空间内消毒处理,保持温度在22°~24°,湿度在 55%~65%;护理动作轻柔,保持病房内相对安静;患儿建立人工气道后,做好插管外露长度、生命体征、皮肤温度、意识及尿量等信息记录,每日口腔护理4次,并间隔8h彻底检查一次机械通气系统。
1.2.2机械通气护理
定时清理患儿呼吸道,吸引人工气道内分泌物、排痰困难者,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气道湿化护理(湿化温度 32~35℃,湿度> 99%)等,促进痰液排出。密切关注气道压升高、定压时潮气量、血氧饱和度、气道湿化指标等,实施调整机械通气参数和负压。吸痰管时应注意避免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并做好消毒处理,避免导致感染[3]。
1.2.3针对性护理
缺氧严重患儿自主呼吸加快,应短时间内增加吸氧浓度,并调整PEEP值,观察患儿缓解情况,逐渐调整呼吸机参数至正常水平。对于存在恐惧、不耐受插管刺激、不配合的患儿应遵医嘱予适量镇静剂,保证通气治疗安全性,并减少患儿痛苦。机械通气导管需稳妥固定,避免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躁动患儿适当使用约束带,同时增加导管检查次数,并做好标记,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脱落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PICU治疗时间,并作组间差异;同时,统计两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和PICU治疗时间
观察组机械通气和PICU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PICU机械通气是儿童呼吸衰竭救治成功的关键因素,儿童呼吸衰竭病情较为凶险,死亡率极高,PICU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稳定患儿体征,降低患儿死亡率,但是其护理工作也较为复杂,护理风险较高,对于PICU要求较高[4]。
本院针对PICU儿童机械通气护理经验,总结了一套个体化专项护理模式,具备了全程、规范、个体化、积极、高效等特征。本次研究对该护理模式临床实践发现,观察组机械通气和PICU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05%)显著低于对照组(7.89%),组间差异P<0.05,可知个体化机械通气护理模式对机械通气并发症控制效果良好,且改善了患儿治疗效果,缩短了患儿疗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机械通气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疗措施,因而要对其全过程进行规范、有效的控制和护理,同时每个患儿病情不同,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故要求护理工作既要规范、系统,又要符合患儿具体护理要求。
综上所述,PICU儿童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积极采取个体化、针对性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建东,刘晓联.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8(16):1469-1471.
[2]彭莉,陈宇辉,田红,等.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8(07):664-665.
[3]孟俊卿.PICU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133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6,7(34):4899-4900.
[4]张有龙.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儿童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4(06):549-550.
论文作者:张利元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患儿论文; 机械论文; 呼吸论文; 个体化论文; 儿童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