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两国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发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国论文,中小学论文,英美论文,启示论文,科学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开发(英文为curriculum development,我国有多种译法,如课程编制、课程发展、课程的跟踪编制等),据英国教育学者朗特里所编的《教育辞典》解释,是“指个人或小组确定某些学习者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设计合适的课程(包括对教学内容、评定方法的选择),开设这一课程和依据其效果的评价而改进该课程等一系列计划周密的活动。”(注:朗特里著、赵宝恒等译:《英汉双解教育词典》,科学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科学课程开发,就有什么样的科学教育。本文联系英美两个国家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状况,对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英美两国一向注重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战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英美两国的科学课程开发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以全面的科学素养观为取向
国外把基础教育定位为公民教育,中小学要培养学生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科学素养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曾将现代人和传统人予以对比,把科学技术的意识、兴趣和训练作为现代人的重要品质和特征,并据此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科学教育(注: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美国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观点:(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及其体系或观念;(2)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3 )科学的伦理——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 宗教等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 产业等社会侧面之间的关系;(6 )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注:针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5页。)。
利用科学课程力图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是英美两国的共同做法。如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大学前数学、 科学和技术教育分会在其《培养21世纪的美国人》的报告中,强调数学、科学和技术学科, 不仅是强调传授有关的知识,而且更强调发展学生思维。报告指出,数学和科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特殊的目标,这就是促进独立判断、分析能力,并最充分地发展每一个体的潜力。英国政府在发表的一份政策声明中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使学生便于获得知识和提高理解能力。
2.科学在课程结构中占重要地位
国外常把组成普通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主要学科划分为四大类:科学类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人文类学科,如语文、外语、历史、艺术等;社会类学科,如经济、政治公民、社会等;数学类学科,如代数、几何、三角等。或简化为两大类: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国外课程开发中注意各学科的平衡性和广博性,但无论哪个国家现在的课程结构,莫不把科学置于重要的地位。如英国1988年为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制订了国家统一课程,该课程包括十门学科: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技术、音乐、艺术、体育、外语,其中数学、英语、科学为核心学科,其余为基础学科。所谓核心学科,即意味着这些学科是国家统一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必须在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据调查,在中学4~5年级,花在三门核心学科上的时间占了学校总课时的30%~40%,而科学的教学时间不少于20%。美国90年代初布什政府为全国中小学规定了五门核心学科: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1994年制订全国科学教育标准后,克林顿政府1997年又增加两门——外语和艺术,并要求美国学生要在数学和科学成绩上居于世界首位。如果考虑到现在许多人把数学也包括在科学的范畴,从英美两国现在的中小学课程结构就可掂量出科学在其中有多重的份量了。
3.增设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实况相比滞后成为科学课程开发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及时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进科学课程。美国有的小学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宇宙学课程,时间为九周,每天45分钟,学生们画画、作文、观赏来自月球的实物和观看有关月球的电花。美国每个小学生每周在校使用电脑和学习电脑知识平均约两个小时。英国的电脑教育在欧洲国家是比较出色的,不仅抓得早,而且抓得深。有的小学从一年级就循序渐进开设电脑课,一年级主要是接触电脑,教学生简单的键盘操作;二年级使学生了解电脑的各种功能,并利用电脑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则要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电脑作业;四年级的学生要用电脑处理和分析简单的数据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中学对低年级学生每周开设电脑常识课,对高年级学生开设电脑高级课,不仅学习如何应用电脑软件,还要学习常用的电脑语言和编制电脑程序。
4.课程开发日益走向精细和系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美国人本来不太注意计划性,而讲灵活性,但于1985年却提出一份详尽而长期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注:魏国栋:《美国2061教育计划进展情况》,《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11期。)。该计划是数百名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专家多年心血的结晶,探讨了美国少年为了适应下世纪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在中小学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态度。英国政府也于1985年总结以往的经验,提出了改进和加强本国以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十项原则,其实也完全可以作为科学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是:(1)广博性。 向所有学生传授整个科学体系的主要概念,介绍技术的应用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讲授一系列科学技能和掌握这些技能的过程;(2)平衡性。 使所有的学生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连续学习全部主要科学教育课程,所有的科学课程都应当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方法的实践两者之间取得平衡;(3)关联性。科学教育应该十分重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 尽可能有效地使学生做好成年后的准备和就业期间的准备;(4 )差异性。科学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能力,既为所有学生提供广泛的,均衡的科学实际经验,也要对最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现有最高标准的科学教育;(5)均等性。科学教育应该给予男生和女生真正平等的机会,特别要积极寻找办法,使女生对那些感到厌烦的科学课程感兴趣;(6)连续性。 要注意中小学和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科学教育的联系和联接;(7)加深性。所安排的课程应该使学生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加强,这一要求对所有中小学都适用;(8)互利性。在小学应当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联系起来, 使科学教育有助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使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助于科学教育;(9)实践性。科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在各阶段的教学中都应当强调实践,并重视调查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受评性。要通过校内外的考核对科学教育的进展和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改善以后的科学教育。
2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考查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不能不承认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科学教育观片面、科学教育目的含糊、科学课程体系松散、科技师资水平不高、科学教育教学方式呆板等问题,急需进行标本并治的改革。在此只参照英美两国科学课程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有关问题做点思考。
1.课程开发的原则
据90年代连续三次国民科学素养的国际调查结果,我国在受调查国之中倒数第一(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教案系列丛书《自然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页。)。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基础教育中忽视科学教育,导致国民科学素养偏低,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
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全面的科学素养,应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在科学课程的编排上,除了传授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科学能力、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科学认识和理解科技和社会关系。
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始终局限在“科学常识”上,如90年代小学自然教材中首先是使学生“了解一些事实”、“掌握一定规律”,其次才是“学会一些方法”(注:丰捷:《科教兴国:亟须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光明日报》1998年11月10日第1版。)。这样, 在科技课程实施中,就是专门传授课本知识,比较方便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的讲授、背诵,而对观察、操作、实验等对现代科技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方法反应冷淡,对这种书本知识至上,光靠讲背的科技教育,抑止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浇熄了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而且最终连书本上的科学知识也还给了老师。甚至我国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社会在科学的幌子下的伪科学勾当,不也是奉若神明,趋之若鹜吗?这不也说明了我国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缺失吗?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现在有必要本着全面的科学素养观,参考英国有关科学教育的原则,精细、系统、全面地进行课程开发。
2.课程开发的模式
英美两国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立足于“学科”的课程开发,强调在科学教育中扎实地奠定各门科学学科知识为基础;另一种扎根于 “系统 ”的课程开发,强调科学有联系学科的融通和结合,科技与生活、社会的融通和结合。英美在科学课程开发中,现在主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融合,原因在于培养具备社会适应性的公民的需要;着重基础教育中的科学课程有“科技性”和“综合性”。据有的学者归纳,科学课程的综合有六类:(1 )在同一经典自然学科范畴的综合,如植物学、动物学都属于生物学;(2 )在两个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科学范围里的综合,如化学和物理学;(3 )在自然学之间综合,有或没有数学;(4)在基础科学、 应用科学和工艺学之间的综合;(5)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6)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或艺术之间的综合。而我国在科学课程设置中一直力求每个学科的知识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的框架。就课程内容而言,应重视每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应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融通,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也应重视科技课程的“生活化”,对学生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生活教育。从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来看,实质就是加强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趋向把他的对自然世界或环境(科学内容)的个人理解跟人造世界或环境(技术)和他的日常经验(社会)的社会世界或环境两者结合起来”。(注:钟启泉主编:《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3.课程开发的举措
中小学科学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一般认为,课程开发的过程要历经五个阶段:(1 )专家设想的课程——由学者与研究人员提出课程构想的阶段;(2 )公众理解的课程——公众接受课程构想的阶段;(3)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编写的阶段;(4)学校计划的课程——从学校管理者的观点设计落实课程的教学方案的阶段;(5)学生经验的课程——学生学习具体课程内容的阶段。 现在英美两国的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都把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参与作为一个方针。而我国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师对课程开发很难有发言权,造成的一个后果是教学内容长期一个样,不能及时地根据教学需要而调整、改编,也很难顾及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补充新的内容。除了更新科技课程的内容,我国还要考虑制订《科学教育法》,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加强对科技教育的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