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苏南、耿车两种经济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两种论文,文化与论文,模式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南、耿车模式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较多提到的农村经济模式是农村经济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勤劳致富的新鲜经验,是广大人民群众从当地实际出发,探索出来的尽快实现小康的发展之路。最引人注目、起步最早的当属“苏南模式”,特别是近年来,苏南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向现代化工业水平接近。值得一提的张家港的发展之路,极大地丰富了苏南模式内容。同时苏南模式也代表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方式,与苏南模式同期相存的还有浙江的温州模式,福建的闽南模式,这两种模式也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耿车模式”,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人民群众率先实践创造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在当地各级政府领导下实现农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涉及的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南模式的特征是集体经济占据主体地位,这是苏南模式区别于其它模式的主要标志。尽管现在苏南城市工业、乡镇工业发展的规模正在日益壮大,所有制的成份也在多层次化,但占主体地位的还是乡(镇)、村两个层次的集体经济。
苏南模式中“以工补农”,促进了苏南农业的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使苏南模式呈开放状态,使它同城市工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以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优越,接受着邻近大中城市的“辐射”。
苏南模式的最新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自我调节,主动适应迅速建立起一整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并以此为契机,促进苏南经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苏南模式的形成过程中,苏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结构逐步协调,趋于合理。工业经济总量,工业固定资产成倍增加。苏南模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创造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在现实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而且在我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有其重要位置。尤其是它对于促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实施东西合作工程,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等一系列全国性的发展战略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苏南模式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村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新的途径,结束了城乡经济相互封闭的“二元结构”。开创了我国独特的乡村工业化道路。
耿车模式可以说是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耿车模式,其成功的秘决就在于既学苏南模式,也学温州模式,但并不照搬照套苏南模式或温州模式,而是择其适宜之处为我所用,走出了一条苏北穷乡的致富路。
耿车镇地处黄河故道,昔日是“遍地白茫茫,四处去逃荒。”“今年巴望明年好,明年还穿破棉袄。”这些生动质朴的民谚,真实地描绘了当地农民群众所处的困境。这一切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与苏南相比差异大、底子差的淮北穷乡如何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从1984年起,耿车镇采取放开搞活、不拘一格的做法,发展多层次所有制形式,建立多样化产业结构,健全多渠道服务体系,以乡、村企业为骨干,户办、联户办为基础,集体、个体相结合,创出了四轮齐转、双轨并行的“复合模式”。这个从本地实情出发、采各家之长的“复合模式”使原为“穷乡之首”的耿车镇一跃成为江苏淮阴乡镇企业的“新状元”。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方式,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界定为“耿车模式”。
科学文化发展对苏南、耿车模式的影响
苏南模式的形成和推广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既是对国有工业经济的补充,同时又是城市工业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力助手,使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格局。现在乡镇工业已经成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群体的重要成员,成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通过与乡镇工业的联合与协作,许多乡镇企业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推出了新产品,打出了新品牌,如新科音响、阳光呢绒、森达皮鞋,这些驰名商标已牵动部分企业组成了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许多科研项目迅速变成了工业成果,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小到日常用品,大到航天高科技产品在苏南都能生产,这样的充分发展生产力的例子在苏南简直不胜枚举。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苏南模式的发展,促进了主体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的形成。现在苏南模式的发展在市场、资金投向和投资方式等方面依托经济、技术及市场信息的引导,能合理组织多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从以往的劳动密集、以多取胜的较低层次转向适应两个转变、以规模取胜的较高层次。
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上致富之路的耿车模式在今天也有了较大变化。他们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改变了经营策略,以找技术靠山为依托,变等上门为走出去,主动挂靠国营、集体大型企业,借外力增强内力,最后形成合力,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具体操作中,他们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提高,由注重企业外延扩大变为注重内涵提高,由注重速度型变为速度效益并重型。在耿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研究院所等各方面科技力量的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已初露睨端。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牢固的基础,几次各种各样的文化“革命”都没有使传统的中华文化实现彻底的转型,只是近、现代以来一些现代文化精神、新的时代精神已渗透到中国文化中。科技的发展使得英国的大炮打破了中国清王朝的权威,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再一次面对世界打开窗户,这些变迁对中国的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这些文化变革使得中国社会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需要对民族前进的方向重新作出选择,整个中国社会,从学术界到广大劳动大众都以不同的形式卷入到这种变革运动中,而且一次比一次深,一次比一次广,它生动地说明,文化问题,不只是一个经院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全民族的现实问题。由于新中国是从政治制度上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也宣告了新文化的重新开始,也是由于新中国是在反对西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过程中诞生的,新中国的建设主要是靠自力更生建成的,所以中西文化交流又复归于半封闭的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自己打开国门,再一次去拥抱世界,人们在现代西方科学技术面前又一次感到目瞪口呆,产生了文化心理上的巨大震荡。所以新型的现代化文化建设并未完成,但是人们已普遍接受了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在一个发展科技、倡导科学精神的文化意识正在文化重建中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经济的发展,苏南模式给人以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建设的改变也是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变化的,由于工业的发达,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则越来越多了,城乡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时代文明中的工业化、效率化、民主化和技术化使农民、工人之间由历史形成的文化心理上的鸿沟也几乎不存在了。张家港的精神文明建设,江阴华西村的变迁都说明了这一点。
物质文明的发展,只是给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意味精神文明可以自发地发展。在耿车,他们利用离城较近、交通方便和全镇经济发展较好的优势,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来巩固精神文明建设这块阵地,同时人们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谈到科学的精神冲击着文化重建的过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落后文化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文明,在现代工业文明撞击下已发生改变,保证传统的主流文化,以先进的现代文明适应科学精神,也是整个东方文明所面临的新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