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论文_钱曙荣

(射阳县人民医院医保办 江苏 盐城 224300)

【摘要】 对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患者64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没有发生1例并发症,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内镜;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393-02

在耳鼻喉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分泌性中耳炎,目前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采取非手术治疗,即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为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周期比较长,导致使用药物的时间也较长,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也就更明显[1]。为了提高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患者64例,所有患者都符合《使用耳鼻咽喉科学》一书中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同时在临床症状中,通过采用耳镜、耳内镜进行检查,确诊所有患者都患有分泌性中耳炎。辅助检查:听力损失达到了25dB以下,鼓室图显示异常,“B”型52例,“C”型12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人。对照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18~52岁,平均(35.4±1.2)岁。鼓室图“B”型10例,“C”型2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19~54岁,平均(36.8±1.6)岁。鼓室图“B”型18例,“C”型14例。如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使用耳鼻咽喉科学》中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使用耳镜、耳内镜进行临床检查,鼓膜内陷后膨隆,鼓室都有积液;辅助检查:患者听力损失在25dBHL以下,鼓室图异常。

排除标准:对有鼻咽部恶性病变、精神病史、心脏病史、肝肾功能不全或有其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者进行排除。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用法用量是:使用头孢呋辛酯分散片(青岛美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00521),温开水送服。外用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中国远大医药制造,批号:091002),使用1周。同时服用3d的小剂量激素。观察组在手术后使用药物治疗方法,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具体的手术操作步骤是:先让患者做在椅子上,然后用75%的乙醇对外耳道进行消毒,再用丁卡因由外耳道到鼓膜表面进行麻醉,麻醉进行2次。将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同时让患者保持姿势不要动,然后让护士把患儿的外耳廓往后上方拉,将外耳道暴露出来,再将耳内镜放入患者耳道中,用一个1mL的一次性注射器从鼓膜的前下方进针,在感觉到落空时停止,然后将耳中积液抽取干净。在手术后对患者的外耳道口放置一个消毒棉球,并叮嘱患者不能让耳朵进水。之后使用药物,药物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分为三个标准,治愈、有效和无效。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达到25dB之内,鼓膜也恢复正常,鼓室图显示为“A”型。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听力恢复效果好,鼓膜也得到改善,测试显示听力提高10~15dB,鼓室图显示正在由“B”型或“C”型转变为“A”型。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听力水平没有提高,鼓膜也没有改善,鼓室图也没有变化。以治愈率加有效率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来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比较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中耳积液、耳道内常有阻塞胀痛感。早期进行体检时,很多都能发现鼓膜紧张或松弛部周边有放射状的血管纹路,鼓膜呈现内陷状态[2]。由于鼓室积液,导致了鼓膜失去了正常的光泽,而是呈现出一种淡黄、橙红或是琥珀色。分泌性中耳炎还可以通过音叉试验进行判断,因为分泌性中耳炎导致了听力的下降,所以用音叉比较试验可以测得患者的听力下降程度,一般来说,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失可以达到40dBHL左右。目前医学上认为,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是咽鼓管功能出现了障碍,机体受到感染或是免疫力下降等。在这些因素中,咽鼓管阻塞又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因为咽鼓管出现了功能障碍后,外界的空气便不能再进入到中耳里,黏膜吸收了原有的空气,致使中耳腔内负压的形成,由于负压导致了鼓膜发生内陷,使中耳黏膜上的静脉血管直径扩张,淤血产生。血管壁在特殊情况下的通透性被迫增强,渗出液就累积在鼓室内了。进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以前医学上认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于细菌无关,但是今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中耳积液中细菌培养阳性者约为1/2~1/3,这说明了中耳炎的发生和细菌也是有关的,耳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或许是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之一。同时人体的免疫缺陷,对某些病毒的免疫缺乏也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3]。

对鼓膜腔内的积液进行清除,使耳道恢复气体流通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措施。临床上一般是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但是药物治疗的周期可能比较长,导致的副作用可能比较大,所以使用手术治疗措施具有治疗周期短,无副作用的优点,本次采用的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就是临床诊断中的“金指标”。不但可以确诊,而且可以治疗。本次研究表明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P<0.05)。

综上所述,使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辅以药物治疗在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晓慧.改良鼓膜穿刺术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14,04:261+270.

[2]熊剑丁.耳内镜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23:3580-3581.

[3]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01: 21-23.

论文作者:钱曙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5

标签:;  ;  ;  ;  ;  ;  ;  ;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在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论文_钱曙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