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扶贫”与贫困地区两种文明建设_贫困地区论文

“概念扶贫”与贫困地区两种文明建设_贫困地区论文

“观念扶贫”与贫困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观念论文,两个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扶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终极指向和目标是要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身追求的就不仅是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是融经济效益、思想效益、文化素质效益、自我发展能力等为一体的整体社会效益。也就是要通过扶贫工程,促使我国贫困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观照扶贫工程自身的本质意义,它就内涵着“经济扶贫”与“观念扶贫”两方面的要求和任务,而且从人的能动作用审视,“观念扶贫”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

所谓“观念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去冲击和改变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促进人们解放思想和树立新的思想观念,以便有效地指导实践。具体而言,在当前就是要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符合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思想观念去冲击、改变和消除以往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思想观念以及几千年封建思想意识的遗留影响,以提高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使他们自觉运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指导自己进行治贫致富、发展社会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观念扶贫”要求和强调的是从贫困地区内部、从人们的精神-观念的转变寻求扶持,获得的是社会传输的、通过主观努力建立和积累形成的精神力量,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观念-经济行为。毋庸置疑在开展旨在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扶贫实践中,这种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使之主动解放思想而获得全新的主观精神力量,并在自己的脱贫致富实践中起作用的“观念扶贫”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搞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扶贫必须扶智、治贫必须治“愚”,这是贫困地区治贫致富、发展社会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本质要求,也是其现实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审视我国的实际,当前如不开展“观念扶贫”,仍然仅仅把扶贫理解和实施为单一的“经济扶贫”,不在实践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严重地制约扶贫系统工程的实践效果及其进一步发展,最终不利于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长期受小生产习惯势力的束缚,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尽管在很长的时期内,传统的稻作农业(包括畜牧业)并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衣食需要,但这些地区的群众却很少有人迁徙他乡去谋求发展,人们习惯了以农(牧)为本,养成了安于现状、怀土重迁、因循守旧、知足常乐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定势,不愿主动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人们的思想观念被严重地禁锢着,从而阻碍着人们去大胆探索、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人们不思自觉进取,单纯地“等、靠、要”,甚至面对外部给予的经济扶助不知如何正确使用。笔者认为,在当前精神—观念的贫乏落后是根本的因素,是内在地制约内地贫困地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瓶颈”。

贫困地区大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十分不便,通讯和大众传媒手段严重滞后,多年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这些都使得这些地区信息极度闭塞,很多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加之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有的宗教势力和意识的强大影响等,使得人们习惯于以旧的思想观念来看待和认识新事物,习惯于以旧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不断变化进步的客观世界。

由上所述可见,缺智患“愚”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痼疾。要扶贫、治贫必须结合扶智、治“愚”,实施“经济扶贫”必须同时开展“观念扶贫”,这是扶贫战略系统工程的先导和重要基础。只有解决了思想观念的滞后,用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去冲击、改变和更新贫困地区、尤其是地民族贫困地区人们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才可能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的脱贫变被动为主动;才可能唤起和激发这些地区人们的主观精神力量,变单纯地依靠从外部“输血”为逐渐主动地从内部自我“造血”,从而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二)

“观念扶贫”要解决贫困地区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问题,使其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的整体精神文明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当前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现状看,亟需树立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就现实亟需而言,笔者认为应着重树立以下一些思想观念:

(1)政策观念。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与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在技术力量、投资环境、改革力度及整个社会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拉大。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就需要国家在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这些地区自身就要改变过去那种“没有政策要政策,有了政策又用不好政策”的状况。在当前,就是要抓住国有经济政策向中西部相对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的机遇,树立和强化“政策就是财富”、“政策出效益”的观念,从各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用好、用足、用活国家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

(2)人才观念。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种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人来创造。可是贫困地区历来缺乏各方面人才,人才的奇缺严重地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以说,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缺少具有新观念、新思维和掌握现代科技的人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这就需要这些地区制定实施有力的措施来留住现有的人才,同时大力培养人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创造条件引进人才。

(3)开放竞争观念。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在于农、牧民们习惯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统购统配计划经济;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习惯于进行纵比,满足于现状,随遇而安、小富则安,缺乏长远的拼搏进取精神。加之过去我们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爱护”有甚、锻炼不足,不善于把当地产品打出去开拓域外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怕外面的产品涌进来冲击自己的市场,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筑起地方“贸易壁垒”,使这些地区经济在过份的“保护”中失去了竞争发展的机会和能力,因而总是处于一种弱不禁风的状态。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更不敢大胆地干、大胆地闯,怕担风险,不会用自己的优势去竞争和占领应有的市场,其结果是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不前。因此,这就需要通过“观念扶贫”去引导农、牧民们树立“敢闯、敢创、敢干”的开放竞争观念,明白封闭自守就是自杀,自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开放搞活,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4)信息观念。贫困地区一般大多地理环境较差,交通、通讯等信息传媒渠道也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使得这些地区对“外面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了解、认识和关注,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更是缺乏灵敏及时的感觉和反应。往往是战术上抓不住市场,战略上抓不住机遇,决策上步人后尘。一旦“大气候”改变(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治理整顿)时,不是被“斩首示众”,就是被“拦腰砍断”,造成中途毁车或被迫转向,常常是“本利全无”。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要求每一位社会实践者都必须跟上时代步伐,牢固树立信息观念,随时掌握市场动向,善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才不会被市场和时代所抛弃。很显然,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亟需补上这一课。

总之,通过“观念扶贫”使贫困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和更新,由此促进当地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极大地提高,才会使贫困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坚实的内在精神动力,才可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使贫困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标签:;  ;  ;  ;  ;  

“概念扶贫”与贫困地区两种文明建设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