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比较效应下的通货膨胀趋势_玉米论文

粮食比价效应下的通胀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比价论文,粮食论文,效应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增长在2004年达到一个周期性的峰值后逐渐开始回落,欧元区经济增长在2006年底达到周期性峰值后也开始明显下降。理论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下降应该会使全球资源品(特别是石油)的需求降低,但是我们看到,全球原油价格指数没有随之下降,反而出现了加速上升的势头(CRB指数①走势也基本相同)。

笔者认为,当前全球资源品(如石油、矿石等)价格依然得到有力支撑。虽然美国经济正逐步陷入衰退,但是全球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将会继续维持高位。而对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体来说,发展替代能源已成为“救命稻草”,目前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生物燃料,而这一方法带来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将消耗大量粮食。美国在《新能源法》中大肆鼓励生物燃料生产,从图1可见,美国玉米与国际原油价格自2007年以来加速上涨,且原油走势较之玉米存在大约8个月左右的领先。此外,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不存在壁垒,因此在巴西、欧洲等地区也都得到广泛开展。

图1 2007年以来美国玉米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美元/蒲式耳,美元/桶)

资料来源 Bloomberg

各类作物的比价基本稳定

各种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等,无论在种植上还是在需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可替代性(在种植上的可替代性要表现得更为强烈)。所以在理论上,各主要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价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某种粮食作物价格上升,种植者就会倾向于用这一作物去替代低价格作物,使其供给增加而其他作物的供给减少,同时在需求上也存在类似的替代关系,最终结果是各种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价会再次回归到之前的相对稳定水平。

1.以美国为例看粮食比价效应

那么实际上是否存在这种比价关系呢?美国是全球农业生产最发达、农业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我们选取美国2003年以来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价格走势情况进行分析。除了大豆在2004年上半年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大幅上涨外,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类农作物之间的价格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稳定关系。尤其在2004年下半年到2006年,相对价格波动很小,进入2007年后,几类粮食的价格开始整体趋于上升。

图2

2003年以来美国主要粮食作物价格走势(美元/蒲式耳)

资料来源:Bloomberg

进一步比较各种粮食价格之间的关系(参见图3)可以发现,当两种粮食比价偏离正常水平后,会通过其中一种价格的变化使比价向正常水平回归,而这种回归更大程度上是通过相对低价方的价格上涨来实现的。

我们选取表现最为明显的小麦/玉米比价进行说明:参见表1所示,2004~2006年小麦/玉米比价基本稳定在1.4左右,波动不大;但是从2006年11月开始,受燃料乙醇生产扩大的影响,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小麦价格却升幅有限,使小麦/玉米比价下降,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的比价均值下降至1.05。

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刺激了美国的玉米种植,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出现异常性扩大,而小麦种植却增长很小,这一变化影响了市场预期,使小麦价格自2007年6月开始快速上涨,小麦/玉米比价也开始回升。由于小麦上涨幅度较大,小麦/玉米比价在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的均值上升到2.0,而今年4月份这一比价再次回落至1.4附近。>

综上,粮食比价总体上是围绕某一水平上下波动的,而没有出现某一方向上的趋势性偏离。其中最根本的调节机制就是种植替代,即某种粮食作物价格上涨后刺激其种植面积相对扩大,使不同粮食供给量改变,因此影响价格,促使粮食比价向稳定水平回归。

2.中国粮食比价在2004~2007年间也明显具备稳定性

中国主要粮食比价也明显具备稳定性。我们以商务部的数据观察,2004~2007年之间,虽然粮食价格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但是粮食比价关系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尤其是大米和面粉之间的比价,从2004年至今一直非常平稳,基本保持在1.0-1.1之间,反映出两者的价格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豆油/面粉比价在2004~2007年之间也基本维持在2.2-2.3,波动幅度有限。

全球粮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

在全球粮食价格大幅飙升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能否独善其身呢?诚然,我国粮食产量与需求量基本相当,粮食价格波动没有国际市场剧烈。从数据上看,2007年我国小麦价格上涨约1.3%,稻米价格上涨约8%,玉米价格上涨约12.7%,上涨幅度低于国际市场涨幅。不过,虽然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可以达到95%,但是中国大豆高度对外依赖,笔者认为,仅这一点就很可能影响并推升国内整体粮食价格。

1.中国粮食市场不是完全封闭的

如果市场是完全封闭的,理论上可以形成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价格体系。但是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而言,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虽然我国可以不出口也不进口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但是大豆却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进口,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2900万吨,约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66%。

近几年我国对大豆的进口量整体趋于上升,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例也在上升。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预计07/08年度我国大豆进口将占全球总出口量的45.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对国际价格起到重要影响。而大豆大量进口的情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2.国内粮价将因“比价效应”和“种植替代”的共同影响而整体上涨

2007年以来国际大豆价格飙升直接推升了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豆油的销售价格。2007年12月开始,国内豆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使豆油与大米、面粉比价迅速偏离历史稳定值,目前豆油/面粉比价已经达到了3.2,国内大豆与其他粮食品种(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的比价关系已经严重偏离正常水平,因此必然存在着向正常水平回归的动力和要求,且主要推动力量就是“种植替代”。

在我国可耕地面积已经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2亿公顷,且受各种因素影响,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稻谷或玉米会有相似程度的下降,稻谷或玉米的产量很可能因此减少。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4月份最新预测数据200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950万公顷,较去年增加80万公顷,增幅达到9.2%,同时预计2008年的玉米种植面积为2740万公顷,比2007年减少65万公顷,降幅为2.32%。可见,我国大豆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替代已经开始,可以预测,以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价格上涨为方向的比价调整也将开始。

3.玉米作为传导链条起点,仍有上涨空间

中国很难在这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独善其身。在从国际到国内的传导链条上,生物燃料首先使玉米价格大幅上升,进而带动其他作物,包括大豆(大豆本身也是生物柴油的主要生产原料),国内大豆价格紧随国际价格,打破了国内粮食比价的稳定,最终会推动国内粮价的整体上升。那么作为全球粮食风暴起点的玉米,还会继续上涨么?还会有多大的上涨空间呢?理论上,只要利用玉米生产燃料的乙醇成本低于石油提炼成本,就会促使生产者继续采用这一方法并扩大规模,直至玉米原料上涨至与石油相比不再具有明显优势,才能对产能扩张有明显抑制。

我们简单估算以原油价格120美元/桶(仍处于上升中)计算,1桶原油大概平均可以生产出2/3桶成品油(合28加仑,其中柴油与汽油的比例接近1∶2;除了成品油之外,还有其他副产品),生产2/3桶成品油的原油成本大约在100美元左右。如果用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同样多的燃料乙醇(我们按玉米占原料的75%估算),需要消耗玉米250千克(约合10蒲式耳)。近期美国玉米现货价格在5.6美元/蒲式耳左右,那么消耗玉米的成本只要56美元左右,与100美元的原油成本相比仍然相差巨大。

可见,即使假设原油价格保持不变,理论上当前国际玉米价格还有大约近一倍的上涨空间。

选择适宜方法解决通胀问题

粮价是我国物价稳定的核心问题,所谓“一粮带百价”。为控制价格上涨,今年1月15日,发改委宣布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针对成品粮及其制品、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六种民生商品进行干预,提价必须事先申请或备案。临时性的价格干预在各地都取得一定效果,不过,这种干预是否可以长期化呢?是否可以完全采取行政性手段来控制价格?

图4 粮食价格从国际到国内的传导链条

注:USDA(美国农业部)报告称,2007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会减少到6900万英亩,较2006年的7550万英亩下降约9.5%,主要原因是乙醇产量上升,玉米需求增加。

图5 美国在1970年代初的价格管制引发了通胀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FOMC

从历史上看,在国际上价格管制手段有过巨大的教训,特别是在管制无法继续而被迫取消后很可能引发更大的通胀释放。这里简单回顾美国曾经历过的价格管制。1971年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影响,美国的通胀情况开始迅速恶化,此时尼克松总统为了稳定经济,采取了价格管制措施,宣布将工资和一些生产资料价格冻结90天。由于短暂的表面有效和对这一措施的依赖,价格管制逐渐向更广泛的商品领域蔓延,最后直至包罗万象。当时,如果美国公司要调整价格,必须先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造成负责控制价格的美国国税局根本无法应对众多的公司涨价申请。美国生产企业要么采取变向操作规避价格管制(例如先出口再以进口形式买回),要么因亏损而降低或停止生产。最终在1974年,政府价格管制无法继续而不得不放开,结果通胀大爆发,通胀率达到了12%。

面对1974年的通胀恶化,美国最终还是以提高利率的紧缩手段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暂时抑制。美国的通胀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又再次恶化,最终的解决办法仍然是依靠联储的大幅升息(联邦基金利率上升至20%)。诚然,不可避免的代价是在1974~1975年和1981~1982年,美国的经济陷入负增长的衰退状态。

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价格会调整供求再次至平衡点,而价格管制实质上是在抑制供给增加,并且刺激需求扩大,使供求缺口进一步激化。理论上讲,一旦政府为某些消费品制定了最高价,就必须进一步管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资料价格,这种管制也就会越来越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直至对所有生产资料进行管制,包括工资。如果不限制工资上涨,就意味着需求将会扩大,管制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通货膨胀初期,通常经济也正在高速增长,此时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都不愿意采取强力的紧缩政策抑制通胀,因为这样也会打压经济增长,而一定的价格管制往往成为常用手段。但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推动通胀恶化,直到通货膨胀发展到可能会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时候才迫使经济管理部门不得不采取强力的紧缩政策。

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0%,PPI同比增长6.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9.8%,从上游到下游都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虽然按规律性因素,二季度的CPI可能会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幅度有限。从更为根本的角度来看,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压力巨大,国内需求持续旺盛,价格干预作用有限,都将使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笔者认为,我国CPI将会继续出现超预期增长,提高利率才是对抗通胀的终极手段。尽管在一定时期内央行对于加息的操作会十分谨慎,如果通胀恶化,仍需回到加息紧缩的路径上来。

注释:

①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 Research 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标签:;  ;  ;  ;  ;  

粮价比较效应下的通货膨胀趋势_玉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