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SWOT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企业年金论文,市场论文,SW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自从世界上第一项正式养老金制度在德国诞生之日起,养老金制度逐渐成为世界多数国家保障公民老年生活的重要公共政策选择,甚至属于国家福利的一部分。在过去老年人口比重不高、公共养老金负担不重的时代,现收现付制公共养老金制度适应时代要求,发展迅速,但随着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公共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现收现付制养老制就开始入不敷出,财政不堪重负。因此,首先由智利于1980年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全方位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1年5月,智利改革政府管理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创建了以个人账户方式管理的基金制私营养老金制度,此后,许多拉美、欧美国家纷纷开始尝试以自由市场政策为导向的激进式改革。1994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建立包括公共养老金、强制性养老金和自愿性养老金的三支柱养老金模式,其他国际组织也相继提出了“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框架。中国目前采用的是三大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其中,企业年金制度是中国所确定的养老保险体系三大支柱——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体系的第二大支柱,其功能在于提高职工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增强企业的人才竞争能力,积累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年金基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逐步转变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在养老保障支出方面的财政压力,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选择。
中国企业年金已经运行和发展了10多年,随着国家对企业年金的逐步重视,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势头很快,去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较往年有所加快。2007年以前,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不到1000亿元,到2007年底达到1500亿元。在“中国年金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预计,2008年我国年金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今后每年预计可新增1000亿元规模,发展迅速。
二、我国保险业参与企业年金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十六大之前,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得到初步肯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商业性保险业务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这标志着保险业开始被正式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建设进程。
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我国原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率先实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经过中国保监会推荐,辽宁省政府批准,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工作,成为惟一一家参与该试点工作的保险公司。
第二阶段:2002年到2005年,保险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初步确立了商业保险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保险业开始全面地参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险业积极申请经办资格,参与企业年金工作。
2004年8月,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20号令和23令的要求,正式与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签署《辽宁省直属企业企业年金委托管理协议》,诞生了中国标准化企业年金第一单。同年底,太平人寿整体承接了辽宁省70多家省直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规模近3000万元,成为国内社保原有企业年金移交给市场机构管理运营的第一单。
2004年12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我国首批由保险公司控股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我国专业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年金的序幕。
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告了我国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资格。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资格。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华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
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保险业被明确定位于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发展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给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服务领域”。2007年1月、8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我国第二批养老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公司和泰康养老保险股份公司相继成立。为改善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竞争中的环境,保监会在2007年10月下发了《关于养老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年金业务。
保险业的服务链条可以涵盖企业年金业务的全部流程。国际经验表明,保险公司能够提供从咨询、产品设计、销售、账户管理、投资管理、风险控制等的一系列服务,它是年金化领取产品的惟一提供者,理应成为年金的最佳运营机构。如美国位居前十名的年金全方位服务机构中,保险公司占据了三分之二强。作为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分别享有美国小型年金计划30%、中型年金计划19%和大型年金计划17%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的法人受托、资产管理等业务处于优势地位,截至2007年12月底,太平养老和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共与5600多家企业签订了企业年金管理合同,受托管理业务250多亿元,占企业年金全部法人受托业务的90%。因此,我国保险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及推动企业年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的SWOT分析
目前,根据《试行办法》,保险业已获得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的资格,因此,下文将就保险业作为这三个角色分别进行分析。
(一)SWOT分析法介绍。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在分析时,应把所有的内部因素(即优劣势)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外部的力量来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
1.机会与威胁分析(OT)。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2.优势与劣势分析(SW)。
识别环境中有吸引力的机会是一回事,拥有在机会中成功所必需的竞争能力是另一回事。每个企业都要定期检查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检核表”的方式进行。企业或企业外的咨询机构都可利用这一格式检查企业的营销、财务、制造和组织能力。每一要素都要按照特强、稍强、中等、稍弱或特弱划分等级。
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所谓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赢利。但值得注意的是:竞争优势并不一定完全体现在较高的赢利率上,因为有时企业更希望增加市场份额,或者多奖励管理人员或雇员。
(二)保险业作为受托人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保险业已经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结成了协作关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秀的商业银行托管资产,选择经验丰富的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来对基金资产进行投资增值。同时可以自己作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有效地管理基金账户,对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
(2)企业年金养老金的支付方式决定保险业在管理养老基金方面具有优势。企业年金的资金来源是用人单位和职工基于工资、年薪、红利或股权发生的缴费,目的用于受益人的养老,其缴费率的厘定应当与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关联,与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特点相近。所以,保险精算师可以将职工在职和退休期间的各种因素统筹考虑,也就是说,保险业管理企业年金计划可以将受益人缴费阶段和领取养老金阶段统筹安排,为参保人设计和管理终身养老金计划。
(3)拥有完善的销售系统。保险业是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通过多年在个人寿险和团体寿险保险市场的耕耘,保险业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分支机构和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拥有一支规模庞大、专业化且经过市场洗礼的销售团队,具有强大的销售能力,且销售训练体系非常完善。同时,建立了强大的客户服务团队和客户服务系统,客户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查询各种基本信息,与保险公司进行各种有效沟通。
(4)可以利用自身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提供围绕企业年金的综合增值服务。近年来,各大寿险公司都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寿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系统资源,通过内部IT资源整合,同时结合公司的全国机构网络,建立起综合性的信息平台;围绕企业年金的运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方案设计、账户管理、精算指导、投资管理、信息查询、待遇发放等“一站式”增值服务,可以降低企业年金的管理成本,满足企业一揽子金融服务的需求。
2.劣势分析。
(1)客户资源尤其是大客户资源弱于商业银行。虽然随着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但相比于商业银行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年金的收入来源于养老基金的受托费、账户管理费、资产管理费、保管费等,与基金的规模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大型企业客户的内涵价值远大于中小型企业,要在企业年金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还需要开发、挖掘大客户资源。
(2)由于保险初期探索式的经营,在信誉度方面,弱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经营的几十年中,已经融入广大人民的生活,在人民的心中信誉度很高。
(3)保险业开展基金信托业务,与信托投资公司有明确的法律基础相比,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3.机会分析。
(1)劳动部“两个试行办法”出台后,保险业积极申请经办资格,参与企业年金工作,参与了许多企业年金游戏规则的制定。近年来,保险业加强调查研究,在保监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组织下,由各家养老和寿险公司的专业人士组成了税收政策、数据统计、精算技术、市场动态等多个课题组,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为制定企业年金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国家、机构加强了对企业年金的宣传力度。目前,我国企业和职工对年金的相关知识了解有限,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年金知识,培育企业年金市场。一些公司在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与劳动保障部门、企业合作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宣传企业年金知识,提高了企业的认知程度,为将来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威胁分析。
(1)2004年颁布并实行的《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企业年金发展采用信托的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契约型企业年金模式的发展。按照信托模式经营企业年金有助于促进市场多元化主体经营,通过管理权利的分散与相互监督来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性。但信托模式下的企业年金管理费用较高,未必会适用于中小企业。而在我国,很多大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尝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众多的中小企业才是企业年金的重点发展对象,成本过高可能会打消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保险业提供的契约型企业年金具有费用低,投保便利的特点,更能吸引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但是国家仅对信托型企业年金提供税惠支持,对于契约型企业年金和商业团体年金养老保险没有税惠政策。这样必然会导致企业年金运营模式的单一化,进而可能会影响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
(2)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正在抓紧学习研究保险公司的技术和经验,逐步在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方面赶超保险业,如果保险业不加以重视,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
(三)保险业作为投资管理人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企业年金是广大职工的养命钱,企业年金的长期负债特点要求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具备增值性。保险业经营的也是长期负债,保险基金投资对安全性的要求更胜于基金增值性的要求,而且保险业十分注重保险基金长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管理。这样从投资理念与策略的决定来看,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保险精算技术中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技术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年金资产所要求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2)严格的保险监管是确保企业年金运行安全的有力保证。为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建立了强有力的监管机构——中国保监会。首先,保险监管机构日益健全完善。自1999年中国保监会挂牌成立以来,各省市均设立了其派出机构。其次,已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保险法律法规,我国又重新修订《保险法》,保险行业法制局面大为改观。再次,中国保监会有明确的审慎监管工作目标。
(3)具有精算优势。精算在保险产品设计、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中甚为关键。它不仅是一种科学测算保险业务未来风险的技术,更提供了着眼长期、权衡损益、关注审慎的理念。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保险业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金方面的专业精算人才,以满足年金产品开发、费用与利润核算、年金精算咨询、业务价值评估和偿付能力监管。
2.劣势分析。
(1)保险业的专业投资理财团队建设相比基金公司较为薄弱。经过十几年发展,基金公司聚集了一批组合投资的理财专家队伍,在证券市场上具有先天优势。
(2)缺乏以往高投资纪录,影响对预建立企业年金企业的吸引力。相对应,证券投资公司在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低的管理成本,取得过比较出色的投资业绩,能够在投资收益率上让投资者动心。
(3)在资产规模上与银行、基金公司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3.机会分析。
近几年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逐步放宽。1999年10月,获批间接入市,其投资比例上限为上一年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5%。2004年10月,允许投资股票,意味着保险业更多的资金可以直接购买股票。2005年9月,允许保险外汇资金投资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2006年3月,保险资金可以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等,这些都拓宽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有利于保险业调整投资组合,更好的分散投资风险,逐步提高保险资金收益,提高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力。
4.威胁分析。
《试行办法》里依然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范围进行了限制,不允许直接投资于股票和基础性行业,只允许保险业利用同证券、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公司的关系来进行间接的股市和其他高收益的证券产品的投资。保险业未能作为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人或管理人参与该领域的投资,导致预期收益率低。保险行业的收益率较其他金融同业低,由于保险行业谨慎原则要求,风险控制的相关政策规定较为严格,相对企业年金弱化精算,强调投资收益、弱化投资渠道限制的特点,保险业对自身保险资金的运用多有限制,不利于企业年金较高投资回报的要求。
(四)保险业作为账户管理人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保险业专业性的账户管理功能在所有金融机构中是最强的。早在企业年金受到普遍重视之前,寿险公司已经针对团体年金开发出个人账户管理系统,如斥巨资开发了先进的账户管理信息技术业务处理系统、网络保全和查询系统、CALL CENTER系统等,可灵活、方便、快捷地进行年金计划各账户的缴费、增额减额、增人减人、账户查询、账户转移、提供转换年金领取方式等多种服务,并在对客户长年的服务中,积累了宝贵的总分账户管理经验,同时保险业建立了优秀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一的计划成员信息资料库,能够提供数据和系统的整合服务。这些使保险业完全有能力为企业年金提供优质的账户管理服务。
(2)保险业利用其内部网络,可以实现账户数据的全国集中管理,为企业提供准确高效的账户结算服务。保险业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和专业的客户服务人员使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企业年金账户,灵活便捷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2.劣势分析。
(1)保险业在账户管理综合能力方面的优势不敌银行。
(2)保险业的营销网点覆盖面不及银行。账户管理人需要庞大的销售网络,方便企业年金所有人的缴费信息查询、待遇给付服务,但除了个别保险公司,其他在乡镇没有设置营销网点。与此同时,多数商业银行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营业网点设置,在网点数量、分布、规模、系统都为企业年金的销售、清算、支付提供支持。
3.机会分析。
根据《试行办法》,保险业可以获批担任账户管理人的角色。
4.威胁分析。
账户管理人必将是多个行业、多个主体的竞争,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大行业、大企业的自我统筹管理,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经纪人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市场主体有的在资本实力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则在网点众多,而有的具备产品设计和销售优势,这对于保险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这块巨型“蛋糕”吸引着众多金融机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等多种类型的竞争主体展开激烈角逐,且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各家金融机构在托管、受托、账户管理、投资管理方面各有优劣。保险业界需要有丰富的精算技术力量和经验,且养老保险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一段时间,且运作较为成熟,保险业最适合担任的是受托人与投资管理人。保险业利用自身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依靠已有的经验,以多重身份进军企业年金市场,扮演好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角色,并大力发展团体年金业务,把企业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加快发展的机遇。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养老金论文; swot分析法论文; 企业年金论文; 保险论文; 保险公司设立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