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运百年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运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工会运动:在曲折中前进的百年
在过去的百年里,世界工会运动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历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回顾百年世界工运历史我们看到:
世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百年来,世界工人队伍在数量、结构和自身的素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蓝领工人为主发展到包括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在内的庞大的劳动大军。到80年代中期,世界的经济活动人口已达18.13亿人以上。在许多国家的就业人口中,妇女占40 %左右。发展中国家工人队伍在二战后得到很快发展,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到现代工人队伍。到80年代初,亚、非国家的雇佣劳动者总数约有2.1亿人以上,拉美国家也有6600多万人。 工人阶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社会力量。同时,工人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工人队伍里不仅有体力劳动者,也有脑力劳动者和脑体结合的各类工人。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工人队伍发展很快。
各国工会争取工人和工会权益的斗争成果显著。工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把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100年来, 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劳动条件以及社会福利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这与工会的斗争分不开。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地发生工人大罢工震动了美国和世界。这场斗争为美国工人赢得8 小时工作日的权利创造了条件,并在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的努力下使5月1日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节日。这场斗争也推动了世界工运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各国工人维护切身利益和争取就业与生活保障的斗争此起彼伏,蓬勃发展。
百年来,工会的权利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会为争取工人权益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罢工斗争和与政府及雇主的谈判活动,为争取和维护工会的自身权益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包括赢得了组织工会权、罢工权、集体谈判权、劳动争议诉讼权等。工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在此基础上,各国工会通过斗争进一步赢得了多种形式的参与权。百年世界工运表明,工会争取自身权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只有这样工会自身才能得以发展。维护不是孤立的,是与全民族、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会在维护工人权益的同时,必须关注全社会的问题。
世界各国工会组织不断发展。从最初分散的行业工会发展到产业工会,再由产业工会或产业与地方工会相结合组成全国性总工会,形成了有组织的工人群体。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的工会会员人数达到约4.2 亿人。至今,凡是有工人群众的地方几乎都有工会,全世界已有数百个国家级工会、众多的产业与地方工会组织,以及多个地区性和国际性工会组织。工会组织程度较高的时期是在二战后至60年代。当时各国的工人队伍得到很大发展。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各国工会组织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百年来,特别是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工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形成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民主社会主义影响下的工会、民族主义倾向的工会和基督教民主主义倾向的工会等并存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工会在争取民族解放、维护民族独立和民主权益以及发展国家经济的漫长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工运舞台上一支独立的力量。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工会运动逐渐发展为新型世界工会运动,实现了这些国家劳动者的空前团结和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工会为维护本国工人的权益和国家的发展、为推动世界工会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达国家工会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在长期的斗争中创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工人和工会权益的许多有益的经验,推动了世界工会运动。
多年来,各国工会不断探索提高工会组织程度的途径。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人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一些工会未能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造成近年来工会组织率逐渐下降。转轨国家发生的社会变动也使工会会员大量流失。一些国家政府和雇主对工会实行限制政策,工会活动的空间受到挤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工会克服传统观念,努力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尽可能把劳动者全部组织到工会队伍中来,努力探索适合各个阶层劳动者需要的工会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代表和维护他们的权益。为了提高组织程度和战斗力,各国工会重视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工会改革,克服行政化和官僚化倾向,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和民主化,努力增加工会维权能力和手段。战后各国开展建立以生产、经营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工会企事业活动就是工会努力提高为职工服务手段的重要尝试。百年世界工运史表明,加强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世界工会运动的格局经历了曲折和变化。战后在反法西斯胜利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世界工会运动的联合,于1945年10月建立了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倾向工会在内的统一的国际性工会组织——世界工联。从1949年开始,世界工联分裂,国际自由工联的成立,加上原有的国际天主教工联(1968年改称世界劳联),形成了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并立且世界工联与国际自由工联对峙的局面。冷战期间,世界工联和国际自由工联开展了激烈的争夺,竞相向发展中国家扩大自己的影响。进入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各国际工会组织开始有所接触,会员组织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开始增多。80年代末冷战结束,国际自由工联趁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会发生剧变以及世界工联衰落之机,极力在世界工运中扩大自己的势力,企图称霸世界工运,同时也存在着世界工运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虽然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对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活动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各国工会正努力探索适应形势变化的新的活动方式,继续为争取工人在就业、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而斗争,并在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争取建立国际工运新秩序的活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工会之间既有差异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和任务。越来越多的工会主张,各国工会和国际工会组织应以世界工人的共同利益为重,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交流。
发展中国家工会:世界工会运动的重要力量
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已出现了工会组织,并在一些国家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工人斗争。二战前,在非洲部分国家曾出现过由宗主国工会建立的工会组织。战前多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工人队伍比较薄弱,工会组织多处于分散状态。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各国工会组织才得到发展。
发展中国家工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许多工会直接参加了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例如,1950年非洲黄金海岸(现称加纳)的工会大会与人民大会党共同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和要求独立的全国总罢工,终于在1957年赢得了民族独立。几内亚工会领导人塞古·杜尔同时也是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几内亚民主党领袖和黑非洲工会的领导人,在领导几内亚和黑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工会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尔及利亚工会积极领导工人反对法国殖民者,成为阿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二条阵线”。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1952年,玻利维亚爆发了有工人武装参加的人民起义,推翻了独裁政府,并把英、美资本控制的矿山收归国有。1958年委内瑞拉100万工人罢工,后发展为人民起义, 推翻了军事独裁政府。50年代末古巴曾爆发过两次总罢工,有力地配合了古巴人民的革命斗争。在这一时期,许多拉美国家工会还开展了反对外债和维护国家与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亚洲国家工会也积极投身于本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事业。1945年11月,印度工人和人民群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提出了“英国滚出印度!”的口号。此后印度工人运动不断高涨,迫使英政府同意印度在1947年8月独立。斯里兰卡、 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都在50~60年代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在斗争中,工会涌现出大批积极分子和杰出领导人。一些工会工作者为了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和工会权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些工会人士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自60年代中期,工会积极参与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亚洲的新加坡等国工会为配合政府实现国家工业化计划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在工人中积极开展了工作。非洲一些国家的工会明确规定工会组织工人搞好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拉丁美洲工会积极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保护国家自然资源。他们针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给本地区造成的外债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出了“全部、立即废除外债”的要求。美洲区域工人组织和拉美工人工会团结常设代表大会都提出了延期偿还和废除外债的主张,举行有关的国际工会会议,开展废除外债行动日等活动。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工会还开展了争取工人权益的斗争,要求改善职工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在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人运动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70年代前半叶,亚、非国家每年都发生约4800次罢工,有数百万工人参加。拉美国家在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平均每年有2000万人左右参加罢工。工人们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和生活状况,维护工会权益。在一些军事独裁的国家中,工会为争取民主和自由开展了英勇的斗争。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人处境的改善和工会地位的提高都与工会开展的长期斗争分不开。
随着各国工会的发展壮大,在亚、非、拉也建立了一批地区性工会组织,例如非洲工会统一组织,阿拉伯工人工会国际联合会和在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地区出现的区域性工会组织等。前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由若干独联体国家工会组成的工会总联合会。这些区域性工会组织为维护本地区工人的权益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自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不结盟运动。他们在联合国内外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积极开展了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活动,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股新生力量。1979年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的有90多个国家工会组织代表出席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工会代表大会成为这场运动的集中体现。在此次大会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会响亮地提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和维护工人权益的主张,在当时由国际自由工联和世界工联为代表的两极对立的世界工运中树起一面新的旗帜。这场运动虽然由于多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但是在世界工运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和世界工联逐渐衰落,西方势力、特别是国际自由工联极力在发展中国家工运中推行分化战术,在非洲推行“自由工会”模式,以“人权”和“工会权”为借口,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工运事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工运的分裂。但是,工会运动演变和分裂的事实也教育了发展中国家工会工作者,他们正努力适应形势的变化,重振工会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工会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活动中仍然是一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反对某些西方工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他们利用国际劳工公约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工会的维权活动。
社会主义国家和转轨国家工会:在探索中前进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工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型工会组织。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工会运动的发展。列宁为社会主义工会运动的创建和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工会运动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工会力量的对比。
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前所未有的各项权利。工人的生活和社会保障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工会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约90%以上的劳动者加入到工会的队伍之中,实现了工人阶级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工会参与国家政权机构的活动,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工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工会担负着管理和完善国家社会保障的部分任务,为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努力工作。工会在培训和教育职工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会成为工人参与企业和国家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劳动集体大会制、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人自治等都为实现工人参与发挥过作用。在国际事务中,社会主义国家工会维护了世界和平,支持发展中国家工会维护劳动者的正当权益。
由于前苏联长期存在过度集中、僵化经济和政治模式以及与此有关的工会工作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运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工会长期忽视代表和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广大职工群众。结果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酿成了一系列工潮,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和剧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会运动的历史教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社会职能,既要代表和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有效地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又要积极参与国家的发展和维护国家与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工会要不断克服官僚化和脱离群众的倾向,努力实现工会活动的民主化和群众化,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工会自80年代末先后发生演变后,便成为独立于一切政党和政权的“建设性反对派”。他们赞成和支持国家向私有化和市场经济过渡。在工会多元化思想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原有的统一工会运动走向了分裂。工会放弃了实行多年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实行松散的联合会制或协议会制,工会的社会职能也改变了。工会活动主要集中在争取提高工资、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当前转轨国家工会正在探索适应形势变化和维护会员权益的途径。通过争取参与立法和“三方机制”(政府、雇主和工会)的对话与合作等形式代表和维护了工人的权益。
中国等国工会经受住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会运动剧变的冲击和来自国际自由工联等西方势力的压力,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和参与国家建设。在世界工会事务中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工人权益的主张。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有效地参与国家立法和各项重大事务的决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积极代表和维护广大职工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推行和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参与活动,推广送温暖活动和参与再就业工程,开办工会企事业,增加为职工服务的能力和手段。在世界工会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广泛联系的活动方针,主持正义,反对霸权主义。1989年,中国提出了在独立、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世界工运新秩序的主张,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支持。中国工会在新时期的活动丰富了世界工会运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工会运动的发展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工会运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西方国家工会:挑战和机遇并存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工会运动更为悠久一些。早在19世纪中叶即已在最先实现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会组织并取得了合法地位。进入本世纪以后,他们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并在二战后的50~60年代迎来了工会运动的高涨时期,工人组织率平均达到了40%左右。
早在二战结束时,为了反对政府和雇主的反劳工、反工会政策,在美国、西德、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发生了有数百万人参加的罢工运动。50~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具有鲜明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大规模工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0年代末,日本工人和各派工会组织为了反对《日美安全条约》举行了20多次全国统一行动,高潮时有600多万人参加。 1960年意大利发生了反对天民党政府的群众性罢工斗争。60年代末意大利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有近 200万工人失业,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在1969年秋季发动两次规模空前的大罢工,分别有1800万和2000万人参加,罢工持续了3个多月,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意大利“热秋”。 在法国也出现了大规模工潮,其中包括1968年的“五月风暴”,高潮时有1000万名工人参加。工人们在工会的组织下开展了声援学生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和争取经济与社会权益的斗争。100多个工厂被工人占领, 生产、交通和通信陷入停顿,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近乎瘫痪。戴高乐政府不得不宣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全国大选。80年代,英国煤矿工人为了反对关闭矿井和保障就业开展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英国政府对罢工工人和工会实行高压政策。但是工人们顽强不屈,罢工坚持了近一年。此次罢工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些罢工斗争结局各异,但都显示了工人队伍的力量,有的迫使政府更迭,有的获得了生活福利的部分提高。工会地位得到一定的加强。
长期以来,西方工会一直坚持争取工会权益的斗争。特别在战后,经过工人们的长期斗争获得的组织权和集体谈判等权利进一步得到了法律上的保障。例如战后的意大利宪法规定了劳动者有权通过自己的政党和工会参与管理国家。日本通过劳工立法,宣布工会活动自由。美国工会获得的集体谈判权利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北欧国家和英国等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工人的生活处境得到了改善。
西方国家工会还开展了争取参与企业和社会事务管理权的斗争,这是西方工运事业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工人参与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西方国家工人及工会组织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人参与形式。其中德国工人争取参与企业管理的斗争和由此实行的“共决”(参与)制度具有代表性。德国工人从19世纪末就一直要求有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二战后,德国工人鉴于煤钢等大企业的资方支持过纳粹政权,主张从严处置他们的财产,强烈要求参与企业管理以限制他们的权利。煤炭、钢铁工人经过罢工斗争,终于赢得了“共决权”。1951年4月,联邦德国政府通过了《煤钢共决法》, 规定在1000名工人以上的煤、钢企业中,监事会由劳资双方对等代表组成并在经理委员会设由工会推荐的劳工经理,以利共同决定企业的重大事务。1976年联邦德国议会又通过了《共决法》,从而使其他行业大企业中的工人也获得了“共决权”。其他西方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工人参与制度,如在法、意等国实行的企业委员会制;在一些国家实行的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制;在瑞典、日本、美国等实行工人直接参与车间和班组管理制度,以及在西方国家广泛实行的“三方机制”等。“三方机制”是职工参与的更高一级的形式。工人通过工会组织与政府、雇主代表举行谈判并签订社会协议,参与协调劳动和社会问题。在西方国家,工人及其工会组织的参与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根本改变现行制度和工人的处境。但是工人参与有利于调节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对维护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作用。
7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淘汰了大批低技能工作岗位,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市场和资本的转移,雇主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纷纷减少就业岗位,这都使许多西方国家工人生活水平处于停滞状态,有些国家工人生活水平下降,贫困面加大,失业现象严重。欧盟国家的失业率从1975年的4.2%升至1996年的11.4%。美国的失业率进入90年代后才开始下降。西方国家政府普遍削减了包括失业补助在内的社会福利。美国工人的最低工资在1981至1990年将近10年内没有提高。据西方学者估算,西欧国家约有1/3的居民生活在不同形式的贫困之中。在经济状况恶化的同时,西方工人经过长期斗争赢得的组织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和参与权等遭到了削弱和限制。雇主常常以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等手段阻挠建立工会,拒绝与工会谈判或在谈判时压工会妥协。雇主们有时还依靠政府采取限制工会的措施。一些国家的政府制定了限制工会权利的法律。
工人队伍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工会的传统力量——第二产业工人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工人比重上升,使工会的组织率下降。技能结构的变化使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矛盾加深。就业方式的变化使工人生活福利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在雇主收买政策的影响下,工会上层干部的资产阶级化和官僚化倾向也对工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多年来,西方国家工会会员大量流失。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工会的组织率目前只在10%~30%左右。会员的减少严重削弱了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工会不得不通过妥协和退让换取部分福利和就业保障。多年来西方国家工人罢工的规模、次数和人数都在减少。
面对这些困难,西方工会积极寻找对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主要有:1.提出“战略工联主义”的主张,加强在“三方机制”活动中的地位,努力建立“社会伙伴关系”。所谓“战略工联主义”是强调摆脱只关心工人日常利益的传统工联主义,主张在维护工人权益的同时关注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为此,工会主张减少对抗,加强与雇主的合作,建立“社会伙伴关系”,做到以保障就业代替提高工资,以扩大合作伙伴代替根据政治倾向选择合作伙伴的做法,从而为工会争取满足最低要求创造良好条件。2.转变观念,打破固有的界限,扩大组织工作对象,加强工会的组织工作,尽可能把各阶层和各类劳动者都组织到自己的队伍中来。个别工会还提出了建立“市民工会”和“社会工会”等主张,以图扩大工会的社会基础。一些西方国家工会开展了产业工会合并活动,加强工会的组织面和活力。3.加强各派工会乃至区域工会的合作。例如,欧洲工会提出加速实现工会“欧洲化”的口号,主张为适应欧洲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需要加快工会在全欧洲的合作,包括实行欧洲工联与欧盟机构的对话和合作等。
应该看到,有的西方工会在世界工会事务中推行霸权主义,为的是维护西方的特权地位。他们坚持要将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中有关结社自由、集体谈判、反对强迫劳动和取消童工劳动等“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和金融协定挂钩,要求对不执行“条款”的国家和工会实行制裁,其实质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企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西方工会推行的“战略工联主义”是否能使西方工人和工会抵御冲击和挑战还有待观察。今天,在广大西方工人群众特别是低收入阶层和长期受失业困扰的劳动群众中仍然蕴藏着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这将对西方工运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