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华名校”的战略与策略——面向21世纪现代化中学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名校论文,策略论文,战略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即将来到,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本质是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迎接社会对教育的挑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把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改革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或基本国策。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使我国中等教育跃上一个新台阶,国家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所“中华名校”,以带动我国中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各高级中学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策略,以适应创建“中华名校”的需要。下面仅就几个重要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对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
学校的办学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两个方面,其中管理目标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成为中等教育的排头兵,各高级中学首先必须对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适当的定位。
(一)教育目标
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各校具体实际,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华名校”的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高雅素养,智能高度发展,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所谓“高雅素养”,是指通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突出教师为人师表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时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广泛的兴趣、高雅的气质、完美的人格。
所谓“智能高度发展”,是指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社会责任感较强”,是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时事,了解国情,把民族昌盛、国家繁荣同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成为能够肩负起跨世纪重任的一代新人。
(二)管理目标
为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管理改革,建立起层次清楚、职责明确、民主集中、充满活力、勇于开拓的领导管理体制;具有自我激励、自我提高、高效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有较强领导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具有较强教学科研意识和能力、懂得教育基本规律、具有广博的专业学科知识、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以及服务意识较强,高效精干的职工队伍。通过深化改革,为学校争创“中华名校”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二、课程教学改革是战略重点
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是有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为进一步提高高级中学的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是:
结合各校课程改革实践,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借鉴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3+4"的课程模块。其中"3"是指“三个板块”,即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有机结合的“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而"4"则是从另一纬度,即课程内容的角度设置四个通设课程群,它们是:
基础学科教育课程。强调以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为基础课程,注意文理交叉,淡化学科界线,加强综合研究,实施分科教学,适当开设综合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
素养教育课程。以学科教育为载体,突出人文学科的育人因素,发挥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辅之以微型课程、讲座等形式,强化音、体、美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鉴赏力,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雅的素养。
科学方法论教育课程。不仅要开设专门的方法论课程,而且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方法论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提高学生学力,促使学生智能高度发展。
为人教育课程。以德育工作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课为核心,以伟人教育为重要途径,辅之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教学改革实验点。教学改革实验点要从选择各校的优势学科入手,摸索经验,带动全面。通过科学制定实验方案,给予配套的优惠措施,对实验进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使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优化课程结构。在保证必修课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必修课课时,以微型课程为主要方式,大量开设选修课,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活动课,使学生不仅能够成才,而且有一技之长。
(三)转变教学观念,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在优化教学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建立起教师和学生间民主合作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发挥个性特长。
(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与社区联系。不仅要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在学校的各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因素的“三线一面”的德育工作网络,而且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和相对稳定的德育基地,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灵活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三、实现战略目标和重点的主要举措
(一)完善领导管理体制
1.完善校长负责制。在明确校长责、权、利的基础上,保证校长的行政权威,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使学校领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校长作为学校改革的带头人,要努力成为教育改革家。
2.筹建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目的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此,有必要广泛吸收高校教学和科研专家、社会知名人士、教育行政领导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界人士等组成校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这些专家的参谋、咨询、指导作用,达到借梯登楼、借鸡生蛋、借船下海的目的。为便于开展工作,建议专家咨询委员会由7-9人组成。
3.改革学校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根据机构设置的管理幅度和能级适度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和精简高效原则,各高级中学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可大致如下图所示:
设置教研处的目的是专门负责全校教研工作,保证教研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拟对各校现有教研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建立相关学科的大教研组,发挥多学科科研的综合优势。大教研组包括:德育教研组、文科教研组、理科教研组、体音美教研组、劳技教研组。
(二)健全管理运行机制
1.健全学校有关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工负责、分头把关的指挥系统,确保校长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大事要事上,多出主意、用好干部,避免越级指挥、越级请示。
2.建立起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凝聚力”机制,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的各项改革,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投入到学校的各项改革中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形成学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机制。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社区的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使之为学校的各项改革提供经济、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同时学校也要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其他各方面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双方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及时反馈的机制。
(三)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所谓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指在教师整体结构上,老、中、青相结合,有一定数量的高级教师;在教师的知识能力方面,各有所长、一专多能、优势互补。
1.造就一批学者型的教师。作为学者型的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骨干,而且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在教研方面能有所建树,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
2.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也就是说选拔一部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争取在3~5年内培养出10~15名各学科带头人。
3.教师培训和进修经常化、制度化。培训、进修是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培养、进修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讲,有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从内容上讲,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理论学习、综合学科知识学习;从目标上讲,有“达标”培训,更新知识培训。
4.建立一支有学术造诣和声望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既可以来自高等学校、中学,也可以来自社会其他各行各业,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学校教学、教研中的作用。
5.对优势学科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适度倾斜。这是优势学科教师能尽快成为全国一流教师的必要条件。
所谓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就是要求:
1.根据“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管理人员。
2.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管理人员必须树立一切服务于教学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根据对管理人员德、勤、能、绩的科学考评,做到有进有出,实施开放式管理。
(四)拓宽办学思路,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1.建立友好学校。通过友好学校的建立,互相交流、学习先进办学经验。首先要与国内富有特色的一流名校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同时可在各校与境外有关教育机构多方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境外中学的友好合作关系。例如新加坡在融合中西方文化的教育方面是十分成功的,很值得我们高级中学学习。
2.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并适当扩大外籍教师数量。使各校教师能掌握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3.利用假期组织友好学校双方学生开展有益的学习、娱乐和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出国学习,并吸收国外、境外学生来校学习,有些学校条件成熟后还可开设国际实验班。
4.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合作研究课题的确定可针对双方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并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发起、举办有关学术研讨会。
5.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名牌效应”,以承办形式开设分校,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增强学校经济实力,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四、监测保障系统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为保证预期目标的全部达成,防止不可控制因素的干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监测手段,建立保障系统。
(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衡量规划实施过程与预定目标的偏差,从而更好地保证规划目标实现的评价。它通常由对规划所拟订的目标的适切性及其达成度,规划执行情况、效率、效果等的阶段性审定所组成,主要对规划预期活动进行检查。规划活动未能预期加以实施,或者有关活动在内容或方式与原先设想的有一定距离,都会影响规划原定目标的实现。及时地发现这种情况对保证规划的完成十分重要。同时还要对规划目标达成度进行判断,这是在一定的时间进度上对规划成就进行监控的重要步骤。
(二)在规划告一段落后进行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对规划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产生了预期的结果进行评价。应当注意的是评价人还要关注规划实施是否产生了其它未考虑到的结果,无论这些结果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使有关规划实施情况的信息能够及时反馈,以增强监控能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包含三个组成部分或三个子系统:一是课改的实物和资金信息子系统,主要记录和保存已安排好的和可以安排的资源方面的信息。二是学生受益信息子系统,主要记录和保存学生对课程改革受益的反应等方面的信息。三是课改问题诊断研究信息子系统,主要搜集和保存影响课改进展和导致课改实施出现问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以及内部组织实施等方面原因的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有条件通过自身努力跻身于“中华名校”行列的高级中学来说,只要分析各自的优势,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找准发展的战略重点,采取适当的战略举措,相信不久的将来都是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名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