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分享性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幼儿园论文,评价论文,活动中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行动终了,接着便须检讨,不论做得好做得坏,都应像审判一样的来考察:好的在哪一点?坏的在哪一点?为什么好?更为什么坏?幼童如果明白了好或坏的所在和好或坏的原因,然后才能将成功失败的原因组织在自己的经验中,更可以加强下次活动趋避的倾向。”[1]“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2]“用杜威的话来说,在不断组织活动从而创造意义的过程中,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转折点’。”[3]教育活动评价意在诊断、评量与检讨教育活动成效,了解教育的适宜性以及儿童发展状况,以调整、改进教育活动。教育评价应“为了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4],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因得到个别化关注而受益。因此,儿童的真实发展是儿童教育评价的核心要素,这需要基于教师对儿童的日常观察与倾听,“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5]。 一、记录主题活动 “记录、记录、再记录!”[6]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记录功能和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文件资料,是教育活动过程及其质量的客观记录,是进行教育评价的有效证据。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倾听儿童,采用如笔记本、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不同的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记录,收集活动的原始材料,可以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儿童在活动中产生的经验作细致的分析,以便引导儿童进入下一个活动阶段。教师通过对儿童活动点点滴滴的记录,使儿童的活动可视化。活动可视化使得儿童具体的所说所为得以珍藏,见证儿童的成长,并以此作为下一活动的出发点;同时,可视化记录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研究与不断改善更新的重要工具;它更提供了家长与一般大众认识儿童教育的详细资讯,作为获取大众反应与支持的途径。以可视的方式记录儿童的活动,让儿童的发展看得见,并将所有的经验、反省、探讨以及代表教师、儿童、家长的成长编织在一起。 教育活动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需要有资料意识,注意观察儿童有意义的言行,抓拍生动的活动场景,随时记录、收集、存贮活动信息。教师应以一个历史的角度,持续关注儿童,对于儿童的活动进行一个完整的记录。教育活动的记录、收集也应遵循自然形成规律,要求真实、持续、全面记录活动情况,按类收集,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保证归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像摄影机一样记录着活动的生成、开展、延伸的过程,成为活动的缩影,记录着活动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见证着儿童的成长、家长的参与和教师的智慧。记录活动全过程,让活动看得见,让师生互动看得见,让儿童发展看得见。记录的目的不是“束之高阁”,而在于成为回顾、分享、评价的媒介,为教师和儿童再次观看、回忆活动过程提供独特的机会。需要收集记录的内容有: 1.问卷调查原件。在活动过程中,有可能针对活动进行一些问卷调查,这些问卷调查有可能在活动进行前,可能在活动进行中,也可能在活动进行后,是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展开、评价的依据。一般说来,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事先设计问卷,了解家长、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进行活动设计。或者对已确定的活动进入深层的分析,了解儿童对此活动的兴趣与经验水平,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来自家长的支持和建议,使得活动的开展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因此,问卷调查原件是教育活动的真实记录材料,应注意保留问卷调查原件,并选取1~2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问卷原件作为典型材料存档。 2.环境布置。环境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又是活动展开的记录。环境布置,更是整个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课程化要求环境随着主题的开展而丰富,使得环境会说话,使得活动顺利进行,并作为活动实施途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因此,将环境布置的活动图片和景观图片收集存档,使之成为活动的重要记录材料,可以有效反映活动开展情况。 3.童言童趣。儿童在生活中会有奇思妙想或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妙语,也会提出一些疑问,这些童言童趣和问题都是活动生成和开展的依据,使得教育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教师要从儿童的言行中捕捉信息,关注儿童的“非常”言语和“非常”问题,记录儿童的童言稚语,使得活动记录更为丰满和生动有趣。 4.活动照片。活动照片是反映整个教育活动过程最直观的视觉资料,是记录的重点和主体,应是过程性的历时记录。通过活动照片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围绕主题开展的系列活动,建立真实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可以为活动照片附上简明扼要的说明,这样可以更加一目了然。活动照片的记录一定要真实、自然,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能够直观地反映活动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捕捉“精彩”时刻,相机而动,随手记录,细心、耐心地进行活动实录,保证活动记录的自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实录活动全程。 5.儿童作品。儿童作品是教育活动最真实的写照,代表着活动取得的效果,直接反映儿童在活动中的受益,是一种看得见的进步。儿童作品是活动材料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原件的照片。在选择儿童作品原件时,要注意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多元化的作品,包括:儿童的绘画、手工、观察记录、故事等作品,并且能够反映活动特征和儿童的发展。 6.家园共育资料。儿童教育过程也是家园共育的过程,每个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活动记录也应包括家长参与每个活动的情况记录,注意收集家园共育资料如家长参与课程审议的照片、家长收集活动信息资料以及家长参与教育实施的图片、亲子活动照片等。 二、生成主题图册 活动资料收集后,要及时进行筛选整理,按一定的方法审阅、分类、排序、编号、编目、加工等,除了建立儿童成长档案袋之外,还可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辑整理成册——主题活动图册——将儿童放置于公共的、经验的和环境的框架之中,而非作为孤立的个人。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参与资料的整理与筛选,使筛选资料的过程成为主题活动回顾、复习、总结的过程。在资料筛选过程中,按照主题实施顺序,展示活动资料,引导儿童回顾主题实施历程,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总结,帮助儿童提升相关经验,使经验系统化。同时,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让儿童献计献策,由儿童来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入册,提升活动图册的教育性。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默会能力,交流过程的默会共享隐含在言语交流的每一个行为之中,从联合活动的参与到经验的分享。通过沟通、冲突和共同分享,儿童脑力激荡,讨论出许多可能性与发展的方向,再度启发、扩展儿童讨论和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整个分享过程中,教师不断地进行关键性影响。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退居到隐形的位置,并不表示完全放弃参与权。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中,教师掌握资料的线索,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建议。 主题活动图册不是各种资料的简单堆积,它应该是按一定结构和逻辑顺序来安排的。一般是以主题系列活动发生的时间顺序为编辑逻辑,每件课程资料都应标明具体时间,按先后排序。在编辑活动图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儿童参与整理,编辑成册,并鼓励儿童参与装饰,使编辑整理也成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儿童复习、巩固的过程。主题活动图册的编辑顺序为: 1.封面。选取具有主题特征、能反映主题核心的档案资料作为封面资料,标明主题名称,让读者一目了然。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特征来设计封面,要求封面简单明了,并具有吸引力。 2.主题网络或幼儿的童言稚语和问题。主题网络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脉络,它是整个主题活动的一个缩影。可以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图案或图片,直观、简要地呈现主题网络,以起到目录、索引的作用。或是呈现幼儿的童言稚语或问题,以反映、体现主题生成和展开的脉络。 3.主题系列活动。活动图册的主体部分是关于主题系列活动的呈现,根据不同活动选取适宜的活动资料,按照活动开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编辑,可辅助以简单、有趣的文字说明。但由于主题活动图册的使用主体是儿童,所以活动图册中的文字说明不宜过多,应简洁明了。主题活动图册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儿童能基本看懂和大致理解的,整本图册的设计、色彩、图案等都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避免成人化。在作文字说明的时候应尽量采用儿童化的语言,体现儿童精神。装饰花纹应风格简约,富有童趣,避免过于花哨、繁杂。主题活动图册最好采用活页装帧,这种装帧方式便于内容的调整和增减。 三、互动分享评价 主题活动图册记录了主题实施的真实情况,可以为师生员工以及家长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家园共育提供有效地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更为教育评价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主题活动图册保存了儿童活动瞬间,可以成为儿童活动绘本、教师工作实录和家园联系册: 1.精彩的儿童故事书。“评价鼓励孩子们参与自我评价。”[7]将主题活动图册放进图书阅览区,使它成为一本以儿童自己为主角的绘本,一本记录儿童成长的故事书,为儿童提供重新追寻自己成长足迹的机会,帮助儿童“重温”、回顾、分享前期经历,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提供契机和鹰架。通过儿童阅读主题活动图册,不仅能够帮助儿童不断回顾温习曾经开展过的活动、学习过的知识技能、已有的情感体验,还为儿童的记忆提供支持,促进儿童的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同时,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分享与沟通,不仅可以使得儿童获得默会知识、丰富个体经验,而且可以引发儿童对主题中的话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和探索,成为活动延伸的重要基础。 2.自然的教师工作实录。主题活动图册记录了主题活动的生成、开展情况,从它的记录上能够反映教师的工作情况、儿童发展情况,是生动的班级工作总结,从而为班级工作评价提供依据。主题活动图册也是教师工作的真实记录,实录了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教师工作评价的最客观依据。同时,主题活动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也是教师对教育的反思、研究、评价、调整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主题活动图册也为教师提供儿童发展变化的信息,使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儿童、研读儿童,学会尊重儿童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差异,尊重儿童的现状、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对每个儿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教育和儿童发展的细微变化脉络,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 主题活动图册不仅是教师反思工作、研究改革教育、促进专业成长的良好渠道,是一本儿童活动的风采展示册。同时,主题活动图册还能够提供课程实施范例,提供主题活动素材以及相关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学习的依据和机会,是班级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相互学习、改进工作的良好媒介,有利地促进了教师团体的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活动的优化。 3.生动的家园联系册。“关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的信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被有系统地集合记录下来,并且用于指导家长,和家长进行交流。”[8]主题活动图册能成为家长和教师有效沟通的桥梁,是家长了解儿童教育、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家长理解儿童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是实现家园共育、发挥家园合力的家园直通车,是生动的家园联系册。同时,主题活动图册为家长提供感受儿童学习方式、了解儿童发展过程、共享儿童成长喜悦的窗口,使每位家长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进步,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及发展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能有针对性地支持孩子的发展。主题活动图册还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幼儿园资源,可以精彩展示幼儿园风采,是打造幼儿园品牌和幼儿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真实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幼儿园招生最有宣传力的资料和评价幼儿园工作最客观的依据。 “评价用于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用于个体和群体打算,以及与家长的交流。”[9]教师的全程观察与记录提供了儿童典型活动的程序,提供了儿童在真实而非人为的活动中的表现,证实了儿童全面的进步和长处: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或不知道什么。主题活动图册生动地呈现了儿童成长、发展和表现的过程性信息,提供了儿童与儿童、教师与儿童、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多向互动分享模式,在分享中揭示出儿童能独立做什么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够做什么。分享是公开分析和转变已有经验的公共平台,是通过相互合作探讨各种方案、后果和假设的渠道。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分享是评价的关键,个人反思与集体分享是教育评价的关键成分。通过分享,个体反思自我并在自我参考的经验中获得自我感和价值感,将分享成为一种经验转化的过程。个体运用他人的线索,利用他人的分享进行经验转化,实际上是“借用”他人的经验和反思。通过自己的反思性理解与他人的理解的互动,个体转化并提升个人经验。经验通过反思性行为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个人经验通过反思与分享才能达成内化,分享将会变得激动人心和引人入胜。“反思要对经验进行批判性的、多种的、公开的考查:将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都联系起来的网络。反思退后一步从其他联系与方案的角度来考查过去的经验。它是对所采取的行为的重新构建。它是对得到的意义的重新考查。”[10]带有对话交往的分享活动,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分享的过程中每一方都积极地倾听,其意图不在于证实什么,而是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通过积极地参与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这一过程是一种转变双方的过程的活动。分享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个体的经验向群体开放,一起探索所达成的共识。 教师提供照片、视频、儿童作品等可随时回顾经验的记载,引导儿童进行交流分享,让儿童进行自由对话与讨论,帮助儿童自我转化经验。采取“探索—分享—探索—分享”的模式,师生不断回顾所发生的事情,讨论彼此的发现与感受,并善用所学去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或采取多少行动,以维持儿童的高参与度和活动力,并借此进行儿童的发展评价。主题活动图册不仅再现教师的想法,促使教师的自我反省,而且增加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为下一个教育活动的生成提供多角度的思考,促进教育改革,为儿童提供重新检视、反省和解释的机会,在群体评价中默会自我评价,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到儿童学习的所作所为,为他们了解儿童的发展、参与儿童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主题活动图册的创建与应用,留住了教育活动的灵魂,提供了教育评价鲜活的“肉身”,建构了以儿童活动为背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教师、家长、儿童三位一体互动分享式的自然性、过程性教育评价模式(见左图),从而“活”化了教育评价,凸显了教育评价的自然性、开放性、互动性、动态性、生成性与适宜性。幼儿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分享评价_幼儿园论文
幼儿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互动分享评价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