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_过程管理论文

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管理论文,德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标管理是一种动员全组织参与的,以制订、实施和检测目标为全过程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强调:目标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强调全民参与,重视人的个性;充分考虑组织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目标管理自1954年由美国学者德鲁克提出来以后,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产生反响并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行业和部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80年代中后期,目标管理在我国引起关注并有一些学者提出将其引进学校的管理,但多数仅限于理论的探讨。

一、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及其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产业。高等教育较之基础教育具有更明显的产业特征。这为我们的教育管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摄取更多先进的管理经验用于教育管理中。作为高校教育一个重要子系统的德育也必须如此。我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运用是可行的。

首先,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高校德育过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社会、学校环境因素,也涉及到教育者、被教育者因素,是培养人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德育过程涉及到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要切实发挥学校德育功能,我们必须要把握住学校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发挥高校的综合育人功能和综合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高校的环境、资源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德育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而且必须是一个管理过程。只有实行有效的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高校的德育资源,合理地、有层次地推进高校德育。

其次,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德育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应当围绕这个总目标进行。显然,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不但如此,高校德育过程还是分目标渐进的目标实现过程。《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德育的6个方面的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思想与理论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优良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审美教育。这6个方面既是实现总目标的内容也是总目标下的分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些分目标,通过一定的载体,逐层深入地施教,学生在教育中慢慢地吸收内化并能以它们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总目标的要求。

当然,我们应当理解,总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各个内容的简单相加,它们是交叉、交替的过程,并且因时代、学校、学生的不同,其注重的阶段性分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

再次,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各关系的一致性。德育过程是一个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能否充分地运用目标管理模式进行动作,还要看它们涉及的对象是否相一致。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涉及到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学校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由于后两者不是学校所能控制的,所以,于学校德育而言实质上是教师、学生、学校环境的互动过程。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者、被管理者、资源之间围绕总目标的互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在最重要的关系上是一致的:涉及人与人的重要关系、目标指向一致、是互动的关系。以目标管理模式套入德育工作如图1:

所以我们可以说,德育工作与目标管理各因素是一致的,目标管理模式适合于德育工作。

目标管理在德育工作的运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传统的教育观念被打破的今天,引进目标管理去进行德育工作,对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和推进学校德育都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使德育方向明确。目标方向的既定性,使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培养层次的需要,制订可行的分目标。比如笔者所在的是师范院校,以为人师表作为培养目标,在德育层面上应强调做人的教育,在进行《若干意见》中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时候,应侧重师德的教育与养成。有了明确的德育方向,有利于我们在制订教育计划和实施活动时有的放矢。

其次,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德育积极性。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实现。这和以往只是单方面要求被管理者是很不一样的。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目标管理,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德育行为成为一种平等的沟通,同时,围绕德育目标的实现,教师与学生有同时担负的责任,改变了以往只是单向的行为。在责、权、利明确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

最后,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丰富德育载体。目标的既定性,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德育行为,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校的德育资源会被广泛挖掘,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师生共同努力,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德育方式,发掘高校自身的德育优势,创造新的德育模式,使高校德育的途径更为广泛,其德育载体也会逐步丰富起来。

二、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实施

高校各个层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在高校德育中有效地实施目标管理,必须要与其它层面的教育紧密相扣,这是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工作实施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在德育工作内部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具体说来,要实施有效的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调查研究,确定德育目标。要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确定德育目标。我国高校德育的总体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各高校要有体现自身特点的,又能体现总体目标的德育目标。在确定之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学校目前的德育状况进行调查。

l.学生状况调查。高校德育在实施目标管理时必须把学生情况作为一个重点来调查。包括:以往学生品德的优劣之处,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方式,学生的德育自身期望和对德育教师的角色期待等,通过这些调查,可以明确自己学校的学生品德状况,还可以了解学生对德育的看法,以便于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2.德育资源调查。对德育资源的调查意在于了解本校的德育设施与德育环境,发掘新的德育资源与载体。在这方面,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德育阵地、本校有何资源优势和潜在的德育资源等作深入了解,其中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中的德育榜样的发掘。

3.德育队伍和措施情况的调查。包括教师队伍的素质情况、采取什么措施来实施、实施的效果如何等。其中要注意掌握学校的教师对德育的普遍认识。通过对德育措施实施情况的调查,既可以总结传统的优秀的教育方法,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

我们常说,“量力而行,量体裁衣。”于高校的德育工作而言也是如此。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可以查找出学校本身的德育优势,充分认识不足,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出本校的德育目标。在学校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所属各单位要相应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分目标,教师要在目标管理体系中确立自己的目标,学生们也要建立自己的个体目标。

其次,深入贯彻落实德育目标。贯彻落实德育目标,我们应有全民参与的意识。目标管理强调的是全民参与与互动,否则,任何的单向行为都会导致管理的失败。目前,高校令人担忧的德育状况,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其中,认识上出现一些误区,在没有全民参与的情况下就会变得事倍功半。贯彻落实德育目标,还要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基地。目标实现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德育目标实现的基地也应该是多层次的。除了学校的硬件环境之外,我们尤其要注意进行德育养成环境的建设。德育与智育的基本差别是在于它有养成性特征。养成环境的建设既要考虑学生认知的因素又要考虑道德形成的心理因素,既要考虑家庭、社会、团体的因素,更要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德育环境是学校的隐性文化,只有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学术积淀等显性文化建设,建立起良好的校风、学风,良好的德育环境就会逐步形成。

最后,建立有效的目标实现评价体系。要实施目标管理,评估目标是否实现是其中重要一环,对高校德育目标管理也一样。但因为人的道德行为状况难以量化评估,这给德育目标评估带来困难。我们的评估只能建立在教师、学生的行为和资源的利用率的基础上。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实现过程的监控系统,主要是监控教育者利用资源的情况、被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教育的实际效果等,侧重点是在人的行为上(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在取得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围绕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估。对学校德育的评估应该分内外进行。“内”是指在校内对学校总目标和各院、系分目标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外”是指用人单位、社会对毕业生的道德行为的评价。学生作为“产品”在社会上的反映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必要的追踪调查对于德育目标管理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目标管理,能打破传统的学生接受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因素,使高校德育更具方向性和可操作性。这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标签:;  ;  ;  ;  

目标管理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_过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