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摘 要】目的:探讨针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析临床对应处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骨科创伤术后合并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通过抽签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 45例):选择常规药物以及常规处理的方法;B1组(观察组 45例):在B2组基础上,选择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并发症消失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0.05);在症状消失时间方面,B1组明显少于B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0.05)。结论:针对完成骨科创伤手术后表现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临床除选择常规药物以及物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之外,对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方法,能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有效缓解,有效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最终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处理
针对患者选择骨科创伤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将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有效增加,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损伤的情况以及出现血流停滞的情况。完成手术后的制动方法,会对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一经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患者长时间处于深静脉血栓状态,会导致患者表现出深静脉功能障碍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曲张以及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研究有效方法对此种类型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完成骨科创伤术后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临床选择介入疗法进行干预后,针对疾病康复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90例骨科创伤术后合并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抽签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随机分组。B1组(45例):男29例,女16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0岁-77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3±3.7)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13例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血栓症状以及小腿血栓症状,患者表现出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以及表现出肿胀等系列的症状。15例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髂骨深静脉血栓症状,表现出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以及压痛等系列症状;17例患者完成手术后出现小腿静脉血栓症状,小腿未表现出显著的肿胀症状以及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等。B2组(45例):男30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1岁-7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5±3.9)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12例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血栓症状以及小腿血栓症状,患者表现出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以及表现出肿胀等系列的症状。16例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髂骨深静脉血栓症状,表现出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以及压痛等系列症状;17例患者完成手术后出现小腿静脉血栓症状,小腿未表现出显著的肿胀症状以及下肢浅静脉怒张症状等。在一般资料方面,组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针对B2组骨科创伤术后合并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选择常规处理以及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其具体方案:10万单位尿激酶用生理盐水溶解成200毫升,经上肢浅静脉滴入,连用5-10天,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单位,脐周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用5-10天;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求需要将患者的患肢抬高,有效对患肢实施包扎处理;溶栓期间每天监测凝血功能,以动态观察其变化;此外针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将患者的肌肉主动收缩能力显著提高【2】。针对B1组骨科创伤术后合并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选择介入方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主要选择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使用8-12F导管鞘和引导管,沿导丝插至血栓处,以50毫升的注射器反复抽吸,以清除血栓,在介入治疗时推荐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防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发生肺动脉栓塞。最终对两组合并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对患者完成5天的治疗后,患者表现出的患肢肿胀症状全部消失,患者的皮肤温度表现为显著的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表现为显著的缓解;有效:对患者完成10天的治疗后,患者的患肢肿胀症状表现为缓解,患者的皮肤温度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的疼痛感表现为缓解;无效:对患者完成10天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疼痛感未表现为显著的改变,患者的疾病情况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症状消失时间方面,B1组为(4.5±1.6)天,B2组为(15.9±1.9)天,B1组明显少于B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0.05),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较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临床疾病原因较为复杂,表现出发病突然的特点,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患者表现出血液凝固性增加现象,以及表现出静脉血流滞缓的现象【4】。针对患者完成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自身血液流动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因为需要长时间卧床以及在锻炼方面严重缺乏,较易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而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
对此针对患者完成手术后,需要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多肌群综合收缩以及下肢深静脉回流,防止出现疾病恶化的现象。针对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系列的方法,最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最终防止患者表现出皮肤溃疡症状以及表现出皮炎等系列的症状。
总而言之,针对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选择常规药物以及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选择介入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最终成功降低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后遗症的现象,将血栓溶解率有效提高,最终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亚俊,马志坚,廖鹏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0):25-27.
[2] 李炎炎,佘海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4,2(14):1745-1746,1747.
[3] 刘忠玉,辛景义.脉血康胶囊预防创伤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7):631-633.
[4] 侯著虎.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16):190-191.
[5] 彭磊.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1(2):91-92.
论文作者:陈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表现出论文; 症状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骨科论文; 创伤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