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动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山西省原平市楼板寨乡屯瓦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平市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山西省论文,楼板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次调查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调研人员和一个熟悉村中状况的村民组成,采取的调研方式是问卷形式的入户调查与重点访谈相结合。因为调查人员少,时间紧,所以我们无法对屯瓦村588户农户进行全面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共抽取了122家农户作为样本户,被调查户总人口389人。分别占屯瓦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0.7%和25.6%,其中劳动力流动人口82人,占被调查户总人口21.1%。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一、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的农业条件
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位于原平市的西北部云中山脚下,永兴河畔,四面环山,距原平市区约20公里,距所在乡政府所在地——楼板寨约5公里,交通不便。屯瓦村现有农户588户,人口1519人,以永兴河为界,被分为两个自然村,俗称河南、河北。
屯瓦村的土地总面积共37810亩,现有耕地1205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79亩,受1998年的大洪水影响,村里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993年的1905亩锐减到2002年1205亩,更加剧了屯瓦村的人地紧张局面。屯瓦村的土地总面积虽然很大,但可利用的却很少,尤其是耕地,在整个土地面积中还不足3.2%,大部分是草地和荒山荒坡等难以利用的土地。而且,屯瓦村虽有大量的土地,却无可利用的矿产资源。因此,屯瓦村的自然条件是很差的。
屯瓦村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谷子、高粱等,其中玉米种植占绝大多数,960亩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小麦由于比较利益低下甚至赔钱而无人种植。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种植面积都很少,主要是蔬菜。图1详细列示了种植作物种类、面积及份额。
图1 屯瓦村2002年种植作物种类、面积及份额
二、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的锅炉企业发展变迁
屯瓦村自古曾是南北交通的要道,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明清年代屯瓦村在北京有多家商号,北京的商品和信息较快地传输回村,所以被誉为“小北京”。解放前屯瓦村的经济就是以商业为主,当时的屯瓦村几乎户户经商,远的在北京、大同、原平等地经商,近的在村里开店和贩卖。悠久的经商传统造就了屯瓦村人的经营意识和经商才能,即使在解放后的合作社时期,屯瓦村也是原平地区最早成立供销社和信用社的地方。
屯瓦村的锅炉企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2年人民公社时期村里组织的副业队,生产队起初只是上山采集山货或上山砍树把木材加工成铁锹把、镐把卖掉赚点钱。具有一定的积累后,副业队改为铁木加工组进行小农具加工,主要是生产铁锹把、镐把,加工铁锹、镐头。1968年,铁木加工组改为机械修配厂,生产油罐等金属容器,以后又生产锅炉,至此,屯瓦村正式诞生了自己的锅炉企业(当时被称为社队企业)。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屯瓦村共有10个机械修配厂。
随着承包制的实行,10个机械厂分别承包给了个人,原在机械厂工作的一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陆续在原平建立了自己的机械厂——后来的锅炉厂。到1991年初,屯瓦村里共有11家锅炉企业,原平市内有20多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制约了锅炉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同时在用水、用电等问题上与村里发生矛盾,为谋发展,1991年8家村里的锅炉厂搬到原平市区或郊区。到1994年8月,村里还有3家锅炉厂,而在原平市区或郊区有32家,而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一家锅炉企业了。
正是因为1980年代中后期新建锅炉企业绝大部分都设在原平,加上1991年村里锅炉厂的大迁移,导致了屯瓦村工业收入和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下降,但同时带动了劳动力的转移,村民人均收入得到了迅速提高。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1993年相比,屯瓦村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296.47万元下降到375.28万元,工业收入则由1181.21万元下降到250万元,而农民的人均所得却由1993年的1563元上升到2002年的21000.2元。这种变化是与屯瓦村的锅炉企业发展变迁密切相关的。
表1 1993年和2002年的屯瓦村经济收入和分配的比较(万元)
项目 1993年
2002年
一、农村经济总收入
1296.47
375.28
其中:出售产品收入
1、农业收入63.2235.33
2、林业收入 2.46 3.00
3、牧业收入12.4326.95
4、渔业收入
5、工业收入 1181.21
250.00
6、建筑业收入
3.60 5.00
7、运输业收入 17.9529.50
8、商饮业收入
1.5519.50
9、服务业收入(理发、裁缝) 2.00
10、其他收入(租金、存款利息) 38.94 4.00
二、总费用969.25
233.54
三、净收入327.41
141.74
四、投资收益
五、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3.60
六、可分配净收入总额
155.34
七、国家税金
62.22 4.01
八、农民所得总额 262.27
151.33
九、农民人均所得(元)
1563.00 21000.20
三、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的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屯瓦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屯瓦村的劳动力在地域流向选择和时间上,总体呈以下三个特点
1.省内流动为主,跨省区流动为辅。在我们调查的122家农户的389人中,屯瓦村的劳动力向山西省内的其他地区流动的占95.12%,而省外流动的劳动力仅占4.88%。且其中57.3%的劳动力流动到原平,从事焊工、劳工、销售及管理等锅炉行业的相关工作。
2.城市流向为主,且以中小城市为主导,进入大城市的人群外出时间长、年龄偏小、行业多样。我们调查的屯瓦村所有外出劳动力100%均流入城市。其中,进入大城市(北京、西安、太原)的劳动力占13.41%,进入中、小城市的占86.59%(包括原平、离石、谷交、长治、大同、芮城、代县、沁县、襄垣、邢台)。在进入大城市的外出劳动力中,年外出时间达到10个月以上的占73%,6—10个月的占18%,二者合计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超过90%。并且在进入大城市的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占73%,30—50岁的占27%,而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可见,进入大城市的人群不仅年龄偏小,而且所选择的行业也呈多样化,包括厨师、美容、售货、小工等多以服务业为主。
图2 一年内不同时段的人数统计
3.在劳动力外出时间上,半年以上的居多。被调查的屯瓦村外出劳动力一年内外出时间在10个月以上的,达到了60%,外出6—10个月的占18%,二者合计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超过3/4,而6个月以下的占总外出人员的22%。
图3 外出劳动力就业行业统计
(二)屯瓦村外出劳动力流动行业和职业分布特点
屯瓦村的外出劳动力大多流向非农产业,且以锅炉企业为主。从就业行业看,居第一位的是锅炉企业,占46.34%,而其他则分散于一些建筑企业、服务业等行业。
据我们调查,外出打工的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以焊工、电工、木匠、司机为主的一般技术人员为主占41.47%,一般劳务则占28.05%,一般管理人员(包括会计、销售、管理人员)占14.64%,而企业管理者占3.66%。
而锅炉行业里的外出劳动力,从事焊工的占总劳动力流动人口的20.73%,从事销售的占4.88%,从事劳工的占12.2%。并且从事焊工工作的劳动力年龄偏大,其中18—35岁的占33.33%,36—59岁的占66.67%,由此我们看出,这个群体在1980年代在村里的锅炉企业获得技术培训,随着这些产业的迁移也加入了劳动力流动的行列。在原平市从事锅炉行业的劳动力占65.96%,其他行业的占34.04%。可以看出,锅炉行业的发展与变迁是拉动屯瓦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
(三)外出渠道特点
在外出打工的渠道方面,多是自发流动,但不是盲目流动,更多的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亦即外出就业是外出者本人调动其亲缘、地缘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资源来实现,主要通过本村迁出的锅炉企业吸纳本村劳动力的迁移。其中,通过朋友、亲戚、同村介绍的劳动力流动共占总外出人员的90.24%,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14.63%劳动力流动到山西离石,这是因为离石一个建筑工程的包工头是本村人,由此带动了一部分劳动力迁移。这是关系扩展所决定的,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限制,所以劳动力流动需建立在亲缘、地缘及文化认同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招工和自谋职业的仅占1.22%和8.54%,真正盲目流动的比例极低。在自谋职业的劳动力流动中,进入大城市的偏多,占57.14%,且年龄偏小,25岁以下的占85.71%。进入的行业也以服务业为主,不再选择祖辈所从事的焊工、销售等的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锅炉行业的衰微,年轻一代屯瓦人选择就业行业时,不再限于锅炉行业,职业的选择方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流向以大、中城市为主并通过可接触到的媒体如报纸、电视自谋出路。
(四)外出劳动力群体结构特点
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要求农民敢于突破乡土观念的束缚,同时还要具备在外闯荡的素质条件。屯瓦村外出劳动力在群体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受教育水平以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在我们所调查的流动人口中,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占69.51%,高中、小学则分别为15.85%、13.41%,文盲半文盲则仅占1.22%。并且,在这些流动的农民中,具有某些技术特长(包括焊接、运输等)的占41.46%,接受过职业培训或教育的占13.41%,包括服务行业如厨师、美容等的职业培训及管理方面的一般教育。
2.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男性占95%,而女性仅占5%,女性外出多以从事服务业为主,且年龄偏小,长年在外,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而在村妇女则承担了种植承包田、抚养老人、教育子女等工作。
3.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18—35岁的占42.68%,36—59岁的占50%,而17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都仅占3.66%。
图4 屯瓦村外出劳动力的年龄分布
四、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劳动力流动趋势
现代推拉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既存在着推力也存在着拉力。而屯瓦村劳动力流动的推力和拉力有其自身的特点。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观念,悠久的经商传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屯瓦人重商轻农的思想观念,这使得屯瓦村人不依靠土地,不愿固守家园,而是注重向外开放和发展;二是土地的零碎化(注:由于屯瓦村的耕地存在着水浇地和旱地、山地和坡地之分,在分配承包地的时候都是好坏搭配,这样使得地块划分得很细碎、很零乱,平均一块不及一亩。但对每户来说,所得的耕地总体质量一般相差无几。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也多有这种现象。)不利于农业机械的使用,无法实现规模经营,使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更加低下,而人均0.79亩的耕地,更使得即使丰年单靠农业也无力养活全家人口的同时,也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对劳动力流动的拉力主要体现在本村大量外建和外迁的锅炉企业大量吸纳本村劳动力,从而对本村劳动力流动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锅炉产业的发展和迁移是拉动屯瓦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私营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小锅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及行业日益规范的大环境下,这种拉动屯瓦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成渐微的趋势,而推动作用将继续存在并呈加大的趋势。未来屯瓦村劳动力流动已经呈现并必将走向年轻化、知识化、宽领域、多行业、区域不断扩大、自谋职业逐渐增多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