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_课堂管理论文

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究竟什么是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甚至和学生的发展具有何种关联,当前的课堂管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的教育意义何在?本文拟从发展的视角,基于有效的取向,从概念、功能与变革三方面对这些问题予以阐述。

一、课堂管理的概念厘定

过去我们常常把课堂与教室作为等同的概念并列一处,都是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然而,课堂与教室果真是等同的吗?其实,课堂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教室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随着课堂形态的演变表现得更为显著。“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的界定显然只适用于对教室的解释。而课堂却不同,它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境,是一个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课堂是一个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就行政学而言,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是学校行政体系中的一个基层细胞;就社会学而言,课堂是个微型社会,是社会大系统中具有特殊功能的一个小系统,是学生个体自行建构生活意义的环境。由此可见,课堂不仅是聚合教师和学生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

人们之所以把课堂和教室等同,是因为长期以来,课程是预先设定的,是被制度化了的、专门的、整齐划一的学科知识,教师是课程最忠实的执行者,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递预设的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通常被规划在教材之中,因而教师通常是用预定的方案控制教育过程,向学生进行教材演播,只要具备相应的演播场所和一定的设施条件,“教学活动”就可以顺利进行。课堂也就成为一种直接传递知识和累积训练的场所,与教室这一物理空间没有什么差别,课堂与教室也就成为相同的概念。

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之下,课程越来越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静态与执行走向动态与生成,知识的整合和有效性比知识的严密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更重要,教师也越来越从讲授者与传递者发展为设计者与决策者,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创。

同时,管理的涵义也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相应变化。词典上对管理通常作两种解释,一是“负责某工作使顺利进行”;二是“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03页。)一般是指处置方式(mode of handing),即控制和指使、使人服从、小心处理及执行业务以达成目标等。(注: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86),Springfield Merrian Webster Inc,1372.)不过,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对管理的概念作了不同表述,这些表述反映了管理概念的变革脉络。古典管理学派将管理定义为“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科学管理学派表述为“经由他人的努力与成就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行为管理学派认为,管理就是“为在组织团体中工作的人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以利发挥最高工作效率而达团体目标”;系统学派认为,“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分系统、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活动”;决策理论学派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注: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22页。)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形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管理真正是什么的理解也在日益加深,管理也早已越出了“管束”的视界。正如《管理的变革》所描绘的,“在新型组织中,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会自行发展,管理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和预算、组织和人事、控制与解困,而是预测、协调和激励”。(注:[美]詹姆斯·昌佩、尼丁·诺利亚著,李玉霞译:《管理的变革》,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20页。)管理日渐从注重控制演变为关注生长,被誉为“任何组织的一个生长功能”,“是知识社会的一个生长器官”。(注:达尔·尼夫主编,樊春良等译:《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58页。)

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课堂和管理的不同认识,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认识,课堂管理便有了多种不同含义。从上述分析至少可以概括出四种:为实现课堂活动目标所运用的一种程序;协调课堂中个体和团体各种关系的一种决策;处理课堂活动中各种矛盾与冲突的一种活动;促进课堂生长的一种特殊器官。上述四种含义总体上体现出两种取向,一是监督和控制学生,让学生遵守规范;二是引导和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前者旨在维持,后者重在促进。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理应从控制与维持走向引导与激励,从学生服从走向学生参与。因此,笔者拟对课堂管理做出如下界说:课堂管理是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取向

课堂管理不仅涉及到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则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必然应以促进为取向,充分挖掘其促进性功能。

首先,课堂管理通过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外在控制向内在控制转化,为学生形成自律心理机制和促进“他人标准”与“自我标准”的统一创造条件,因而可以减少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可能性,并消解许多潜在的矛盾与冲突。有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课堂秩序的维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会促进课堂中的创造,为课堂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良好的支持性课堂环境下,课堂便能自组织和自我管理。由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意识总在不断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就可能凭这种自我意识去考察处在课堂各种关系中的自我,去洞悉个人与他人的真实关系,教师所采用的作为“集体规范”的“他人标准”将经过学生本人的内化而成为“自我标准”。这时,教师如果单方面采用外在控制常常不能发挥作用,最终也达不到维持课堂秩序的目的。有效课堂管理的方式是,确立目标行为,并伴随着必要的引导和持续性的激励,帮助学生自我管理,给学生成长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生活的组织。因此,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充满秩序,而且充满活力。仅有秩序,虽然实现了“管理”的职能,却消解了许多它本该有的教育价值。在仅仅平静或者看似秩序的课堂中,我们无法开发蕴含在课堂互动之中的宝贵资源。良好课堂环境的意义决不仅限于课堂中的秩序,它是富于激励和充满生机的学习资源,是通向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其次,课堂管理通过促进交流与互动,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课堂并非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特殊的师生生活和成长的互动情境。课堂活动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劳动的活生生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此,多勒(W.Doyle)等人提出了课堂的生态系统观,认为“教师和学生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居民’,因而课堂乃是由‘居民’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注:W.Doyle(1986),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In M.C.Wittrock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New York:Macmillan,p392-431.)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就构成课堂情境中的互动。课堂互动是课堂的本质特性,亦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但课堂交流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因为课堂是共享的,其融合性非常大,涉及到课堂中相互交流的每一个人。课堂活动本身也是一种寻求对话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无论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心智的开启、能力的发展,还是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赖于课堂活动中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只有实现了课堂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自由的信息交流,课堂才会迈出僵化和泥淖,从而走向生机。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管理就是一种不断激发课堂交流、保持课堂互动的历程。

第三,课堂管理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和促进课堂生长,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课堂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过程,而且还是生活与成长过程,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构成部分(注: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活动对于学生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开掘,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活,课堂中人的生长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管理就是要调动各种可能的因素,开掘课堂的活力,发挥其生长功能。如果失去了这一生长功能,课堂生活便会变得单调,缺乏应有的活力,课堂管理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课堂管理就是要把促进人的生长作为其价值取向,通过人的生长功能的开掘促使课堂的资源不断再生和繁殖。这样,课堂便得以生长,课堂的生长又进一步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奠定基石。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课堂的性质、状态、类型等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呈现出不同特征,而且其影响因素又随时空框架的转换而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课堂的多变性。因此,课堂管理没有统一或固定的解决方案。一时的最佳方案或途径是在保持课堂向前发展的同时维持选择权。同时,良好的课堂管理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其措施和行为有时也不易被理解、接受和支持,有时还会遭到抗拒和反击。总之,课堂是“不定形物”,它一直在变化,课堂资源也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课堂的状貌和运动情况依赖很多因素因此,课堂管理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功能的发挥不会自然产生,需要长期不断地累积与建构。

三、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

课堂管理要么阻碍教育的变革,要么激励教育的变革,这取决于课堂管理本身的变化。当今教育发展的迹象越来越要求课堂管理成为激励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从课堂管理本身的变革而言,课堂管理也正朝着这一方向阔步前行。从总体上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课堂管理的变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课堂管理日益重视,开始对课堂管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尝试采用一些新的课堂管理方法和模式,其中最有影响的有格拉塞(W.Glasser)的现实疗法、德雷克斯(R.Dreikurs)的目标导向法和高尔顿(T.Gordon)的教师有效训练法。现实疗法提倡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教师不是以权威自居,而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志趣,指导学生并帮助他们有计划地改变行为。目标导向法倾向于认为,学生的行为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并通过自然后果发展学生的自我纪律。教师有效训练法坚持,教师必须放弃其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应通过与学生明确而友善的交流方式控制或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些方法或模式整体上表现出咨询取向。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纪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但对待课堂纪律和问题行为的方式发生了转变,主要是从借助教师的权威与控制转而采用咨询手段。大多方法都表现出对学生行为问题的理解,重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行为的利弊,鼓励他们与教师合作,从而发展起良好行为。这些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以渐变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课堂管理观念和行动。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行为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对课堂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行为方法被广泛运用于课堂管理中,成为这一时期占据主导的课堂管理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坎特(L.Canter & M.Canter)的果断纪律法。这一方法强调,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而果断地提出其对学生行为的期望和要求,确切地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通过群体强化提供一套规划完整的步骤,从而实现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课堂管理从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行为矫正取向。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又在新的层面上审视课堂管理。实际上,当行为模式在70年代中后期被广泛运用之际,一系列具有崭新指向的课堂管理方法已开始孕育,它们包含在一系列的研究之中,包括库林(J.Kounin)、布罗菲(J.Brophy)、埃默(Emmer)、安德逊(Anderson)等人的研究,人们通常把它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这些方法更加强调教师如何预先消解或防止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事后控制。它们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教师在这三方面有良好作为时,教师便成为有效教师。“有效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因而不仅能更顺利地消解,而且还能更有效地预防学生的行为问题。显然,伴随学校和教师广泛进行课堂管理变化的尝试,课堂管理的观念和运作模式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尽管课堂管理不断发生变化,但长期以来,从总体上讲,人们普遍采用和沿袭这样一种课堂管理模式:在管理议程上强调计划和实施过程;在形式上根据完成计划的要求确立师生不同的职责,建立课堂管理的稳定程序和监督机制;在过程上注重控制,如表现偏差便予以解决;在结果上表现为课堂的秩序性和活动的固定性。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它遵循一种单向的动作原则,即课堂的所有活动及进程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学生的行动要建立在对教师的诚恳和严格服从上。这一模式之所以取得牢固地位而被普遍运用,是因为它符合了工业时代集中进行大面积知识传递的许多需要。当时的学校无需让学生自己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直接教给学生。该学的东西都被包装进了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学生只需接受就行了。有效的教育过程犹如在生产线上安装零件般快速灌输知识。这种课堂管理正是通过加强教师的权威与效力,确保课堂的秩序性,从而为教师创造了面对众多不同需要和不同条件的学生进行快速知识灌输的极好条件。

然而,新世纪的即时信息和全球通讯技术正在改变旧的社会和经济秩序。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变短并易被废弃,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快速地增长。教育面临挑战。而教育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意味着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对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并要求学生从重复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从学会服从转为学会思考,从个人学习转为协同学习,从掌握单一技能转为掌握多重技能,这就需要有生气和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这是时代的迫切呼唤,也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当前这样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变革时代里,在新课程不断推进并切实深入到课堂变革与重建的视界中,原有的课堂管理模式因过于僵硬而缺乏创造与活力,其局限性十分明显,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提出的新要求,甚至与当今时代发展相悖,因此,人们对旧有课堂管理的偏爱正在下降,甚至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正在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速度,使我们的课堂仍旧以行为控制为中心而缺乏创造力,其日渐走向衰退乃是势所必然。

事实上,近些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改进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因而也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管理变革的尝试。这些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当前的趋势表明,现代课堂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其完整的作用,确实需要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由此呈现出从刚性向柔性转变的变革走向,在管理议程上强调方向和目标,并为实现远期目标制定进行变革的战略;在形式上注重通过言行将所确定的管理方向传达给学生,争取学生的合作与支持并形成影响力;在过程上强调引导和激励,通过满足或唤起学生的需求激励学生不断克服面临的各种障碍;在结果上表现为课堂的运动性和生长性。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人”关系,课堂中的非正式性、平等性、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受到强调,而追求正式性、刻板性、权力性和装配思维模式的传统价值观逐渐丧失其地位。

时代的变革迫使整个教育制度发生变化,新课程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摒弃自己所严格固守的旧有的课堂管理理念和组织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学会如何思维,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学会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和洞察力。如果课堂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革,课堂管理必将成为知识时代学习的障碍。相反,如果课堂管理的变革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便能成为激励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育的繁荣。

标签:;  ;  ;  

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_课堂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