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孔剧的现代传承及其对川剧振兴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川剧论文,泰国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833 文献标识码:A
川剧是我国经典的传统剧种之一,是四川地方戏剧的文化瑰宝。四川省委早在1982年就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确定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后改为“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新八字方针)。三十多年来,川剧在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背景下,面向市场,在保护中得到了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进一步推进川剧的振兴与发展,需要我们在总结自身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向国外借鉴其在传统戏剧的现代传承方面先进有效的理念和路径。
近年来,泰国的孔剧也同样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经过王室、官方、民间多方共同努力,泰国这一戏剧国粹的拯救与振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将着重阐述泰国王室、政府、学校、私人等机构和组织在保护孔剧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借以为四川戏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孔剧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一)孔剧的历史渊源
孔剧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仪式,是泰国宫廷的一种高雅的传统戏剧,其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阿瑜陀耶王朝时期(Ayutthaya dynasty)的泰南地区,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孔剧是专供国王娱乐消遣的表演性节目,普通百姓是观看不到的。孔剧由大皮影戏、传统武术打斗和舞蹈融合演变而来。孔剧与泰国洛坤剧、皮影戏、木偶戏等民间戏剧相比,在演员、表演、服饰、内容、舞台等方面的要求都更加严格,是一种集舞蹈、音乐、诗歌、绘画、武术及皮影戏于一身的舞台艺术,被誉为泰国最美丽的舞剧艺术,是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戏剧的象征,因此被称为国粹。根据演出形式以及表演场地、舞台布置等情况的不同,孔剧可分为:露天(广场)孔剧、民间孔剧、宫廷孔剧、幕前孔剧和场前孔剧。
(二)孔剧的特点
孔剧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孔剧的剧情单一,故事经典,家喻户晓,表演剧本《拉玛坚》被誉为在泰国文学与艺术史上的杰作,已经深深融入泰国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之中。《拉玛坚》(Ramakian)是由印度古代长篇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改编而成,后者讲述关于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神(Vishnu)转世凡尘的故事。泰文版《拉玛坚》创作于拉玛一世(King RamaⅠ,1782-1809年)时期,讲述古代国王拉玛美丽的妻子悉达被十面魔王托萨抢走,国王在其弟弟和神猴哈努曼的帮助下,打败十面魔王,救出王后悉达,得胜回朝,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孔剧中的神猴形象,就像中国《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家喻户晓,是泰国入民机智灵活的象征,故事以风趣易懂的形式劝导人们去恶扬善、行善积德。
第二,孔剧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台词,主要通过演员的手语、眼神、舞步以及后台音乐和舞台韵白来完成剧情,因此又称哑剧。孔剧演员一般是技艺家传,表演也有其固定的模式。演员通过手语来表达接受、拒绝、愤怒和嫉妒等多种情感。其舞蹈来源于印度,只不过速度更为缓慢,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有特定的步法,共有跺脚、踢腿等68种之多的舞姿。
第三,孔剧有专门的乐队伴奏,称作比帕乐队。比帕乐队是泰国传统的民族乐队,主要演奏的乐器有笛子、双面鼓、木琴、围锣、撞铃和大鼓等。其中,作为孔剧主要伴奏乐器之一的木琴,是泰国人公认的唯一源自本土的传统乐器。孔剧的音乐曲调古朴委婉,有浓郁的古代柬埔寨风格。
第四,孔剧又被称作“假面舞剧”,除了男女主角,其他角色都头戴面具,造型独特。孔剧面具分为四种:人面具、神仙面具、魔鬼夜叉与神猴面具、动物面具,每一种面具又分为若干种面谱。孔剧的面具极富浪漫的艺术情趣,脸型怪异,五官狰狞,色彩鲜艳,工艺精美,已经成为深受泰国民族喜爱的工艺品。
第五,作为传统的宫廷戏剧,孔剧服饰华美,价格昂贵。演员头戴宝塔帽,身穿纱笼衣。演出的服装均为手工制作,织绣精细,并用金银线装饰。一件服装的制作周期一般为几个月到半年时间,价格高达5万泰铢(约合人民币1.1万元)。
第六,孔剧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孔剧表演动作复杂,要求严格,演员需要从六七岁就开始学戏。一般来说,演员要经过国家艺术学院10年左右的专业训练之后,方能登台表演。传统的木琴技艺需要长时间训练,由于演奏时没有乐谱,往往是学生住在老师家里,通过老师口传心授、悉心教导才能习得。制作面具的工匠也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手艺,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的各色面具,并且他们的手艺基本上是世代相传。
二、孔剧的现代传承与保护
作为泰国国粹的孔剧,尽管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拉玛坚》史诗也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也遇到了诸如逐渐失去市场、缺乏年轻的表演者和欣赏者等发展上的瓶颈。孔剧自古以来专供王室观赏,使得其表演圈子狭小、受众人数少,因而缺乏一定的草根观众基础;剧情单一,青年对其发展不关心,未在全国广泛传播成为大众化的孔剧;演出道具、服饰昂贵;表演人才一般只在演员家庭内传授,限制了孔剧的传播与发展。
然而可喜的是,泰国王室、政府、戏剧界和民间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呵护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有效地推进了孔剧在当代泰国的传承与发展。
(一)泰国王室是支持、保护孔剧传承发展的核心力量
正如前文所述,泰国王室是传承和保护孔剧的中坚力量。泰国王室在泰国拥有极其崇高的威望,有了王室的提倡与支持,孔剧便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延续。
首先,曼谷王朝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孔剧,曾多次组织甚至亲自对孔剧演出剧本《拉玛坚》进行修订与完善。现存三个版本当中的一部《拉玛坚》,由拉玛一世于1797年亲自监管、编撰而成,拉玛二世(Rama Ⅱ,1809-1824年)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创作,并将它改写为泰国孔剧剧本。这部史诗对泰国文学、艺术和戏剧的影响极为深远。拉玛六世(Rama Ⅵ,1880-1925年)改编了《拉玛坚》的韵白,孔剧的发展至此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后,泰国艺术厅在历代国王钦定的版本上再次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文本。
其次,在当代泰国,现任国王拉玛九世(1946年一)和诗丽吉王后更是身体力行,大力支持孔剧的传承与保护,努力复兴孔剧。王后强调,泰国艺术厅要担负起保护和复兴泰国艺术的责任,并委托艺术人才发展学院负责宣传和传播孔剧,让老百姓观看孔剧,使其了解孔剧这门高雅的表演艺术及其历史。同时还让全国的艺术院校举行孔剧表演,让各地的老百姓观看。在一些王室的重要节庆或活动上,王后都会让孔剧艺术团体表演孔剧,以扩大孔剧的影响力。例如,2003年11月27日,王后在沙功那空府行宫观看了孔剧表演,这是王后第一次让艺术厅为她安排孔剧表演。演出结束后她亲切接见了表演人员,在与演员交谈时得知服饰经费紧张,王室便拨付了30万铢(约合6万元人民币)支持孔剧服饰购置。此后,王后先后在清迈府行宫、华欣行宫和吉拉达御花园观赏孔剧表演。为庆祝国王的80寿辰,国王和王后还在国家大剧院主持了盛况空前的孔剧演出。与此同时,王后很关心年轻演员的培养,为了鼓励年轻人保护和传承孔剧,她还到国立法政大学参观了孔剧学院。
此外,泰国王室还积极对外宣传泰国孔剧,在欢迎外宾访问时就邀请宾客观看孔剧表演,以增强孔剧在国外的知名度。例如1959年,英国亚历山德拉公主访问泰国时,泰国王室就邀请她在泰国文化部观看孔剧。其他国家的王室或元首来访时,在大剧院二楼大包厢观看孔剧,也是一种礼遇。
(二)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执行与实施,是孔剧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有力保障
泰国负责保护、传承孔剧的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主要有泰国文化部、泰国艺术厅、泰国促进艺术基金会、全国各地的戏剧学院和艺术人才发展学院等。泰国王室是孔剧保护的牵头者,政府相关部门就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各政府相关部门,遵照王后旨意,认真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切实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首先,通过小学孔剧项目和艺术院校孔剧专业的正规学校教育,加强孔剧艺术对年轻一代的熏陶和影响。政府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全国各地孔剧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建设,提高孔剧知名度。泰国有12所戏剧学院开设有孔剧专业,主要分布在清迈、博他仑、洛坤、华富里、红统、素攀等地。这些院校响应王后的号召,向全国的老百姓传播孔剧,包括投入资金建设培养小孩和年轻人的孔剧营地等。为发扬光大这种传统艺术,泰国政府还在一些小学开设了孔剧培训项目。
其次,通过在王室庆典为代表的大型活动上表演孔剧艺术,提升孔剧艺术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泰国艺术厅在国王、王后或其他王室成员生日的时候往往献演孔剧,以示对国王和王室恩泽的感谢。2013年4月30日,泰国艺术厅举办了“国王恩泽下的泰国遗产”的孔剧演出。除了孔剧表演外,还展出了国王、王后和诗琳通公主与艺术表演相关的照片,而这与诗琳通公主的生日4月2日时隔不久。
第三,通过开展更多面向民众的孔剧表演活动和孔剧常识普及,让孔剧艺术真正地走入民间。国家剧院每年举办年度孔剧演出,免费为表演团体提供场地,免费演出,以扩大孔剧影响,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例如,2012年12月,泰国艺术厅制定了“音乐—孔剧—戏剧”计划,在每月的第一和第二个星期演出,目的是为了传承泰国文化,号召更多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保护和传承孔剧这一古老的表演艺术。泰国艺术厅在曼谷的国家剧院定期举行孔剧表演,让人们了解孔剧这一泰国特色的戏剧艺术。泰国艺术厅还印发孔剧小手册,让小孩和年轻人了解孔剧的基本常识和演出内容,使其更好地理解孔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
(三)孔剧表演的革新与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及现代传媒的结合,是孔剧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尽管孔剧表演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表演团体和演员在保持孔剧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在舞台效果、技巧等方面对孔剧进行不断的革新,使之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大众喜好,又不失孔剧本色。例如在灯光舞美方面的创新,使舞台背景看起来更加真实美观,舞台场景变化迅速,能跟上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采用先进技术,展现高难度表演动作;采用西方的一些戏剧舞台元素,同时不破坏孔剧的表演本色;对表演时间做了调整,从原来的4小时调整为现在的2小时;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大胆启用年轻人,为孔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在为庆祝王后今年的生日时,泰国促进艺术基金会就选用艺术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担任孔剧的主角,目的是培养年轻演员,继承和发扬光大孔剧,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保护民族艺术的行列中来。以泰国王室和国家旅游局合作的新式孔剧为例,全场时间为45分钟,引入现代灯光和舞台设计并重新排练孔剧,大量启用新人,并配以英语解说。在不降低孔剧的传统艺术水准的同时,加快了剧情节奏,所以新剧自上演以来广受好评。
精心嫁接现代艺术形式,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巧妙地融入孔剧元素,这种“搭车远足”的方式也是推广传统孔剧的有效手段。例如,将孔剧元素植入影响力较大的当代泰国经典的影视作品之中。泰国电影作品《最后的木琴师》于2004年获奥斯卡奖提名,讲述南方乡村木琴乐师索恩的故事。由于木琴是孔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影片中穿插了孔剧表演的镜头,由此加深了年轻一代对孔剧艺术的认识。此外,泰国电视五台近来开播了专题节目“孔剧人”,每周一档。其发起人帕劳认为,电视是最重要的媒体,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看到孔剧,节目把真实的演出和艺术遗产相结合,社会反响非常好。九集都市伦理剧《戏班小子》(泰文名:)讲述了酷爱孔剧表演的小伙子古班(Gumpan)成为一个“戏班小子”的故事。古班的父亲以前是个泰拳冠军,希望儿子承继父业。古班却拜师学戏,并希望在父亲节那天表演孔剧。父亲大为失望,拒绝儿子的心意,甚至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但古班对孔剧和戏班的热爱最终还是打动了父亲,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孔剧演员。
(四)民间力量对孔剧的热爱与投入,是孔剧得以保护和传承的肥沃土壤
泰国民间以俱乐部、孔剧团等组织形式,凝聚和培育了一批坚定的孔剧爱好者。曼谷一位导演发起创建孔剧俱乐部,成立了泰国第一家公司化的孔剧团,每天下午都会吸引几十名青少年排练3个小时的孔剧。除了排练之外,他们还在国内主要城市进行巡演。
旅居海外的“泰国兵团”也在发扬孔剧、保持泰文化之根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英籍泰裔青少年在伦敦组建了一个孔剧团,2001年在伦敦布鲁斯伯里剧院演出,大获成功。这个“海外兵团”受到泰国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并被邀请回国演出,国内反响热烈。
已故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亲王不仅是作家和历史学家,更是一位著名的孔剧“票友”。他把自己曼谷市区的家改造成了孔剧剧场。2000年,他的故居被改造成了孔剧博物馆,现在已经成为特色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三、对振兴川剧的启示
在泰国,孔剧有坚定的支持者——泰国王室,有专门的负责机构——文化部及其下属的艺术厅、泰国促进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有专门培养孔剧人才的艺术院校,还有泰国泰国艺术厅等机构负责组织孔剧演出。整个孔剧的传承与保护都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各个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使之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至今一直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
拥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川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国内的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齐名,深受川渝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化使得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新文化不断涌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但是,他们对川剧则知之甚少,也不关心它的传承与保护,加之川剧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得川剧面对新文化现象的冲击与挑战,有逐渐式微趋势。因此,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观众流失,川剧市场萎缩;经费短缺,人才匮乏,职工收入不高;川剧的传承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资金扶持。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31年以来,我们在川剧的戏剧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泰国孔剧现代传承的有效方法与路径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处理好戏剧本体特征的保存与可变元素的革新这对关系,推进传统戏剧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谭霈生先生认为,不同艺术形式本体特征的界定涉及到三个主要的基础性问题,这就是:艺术手段、艺术形象的存在形态与欣赏艺术形象的途径和方式。“构成本体特征的某些元素,都有一个从约定俗称到成为一种‘规定’的过程。这些‘规定性’,一部分是可变的,一部分则是不变的。如果完全不变,这种样式就会凝固了。如果一切都变,将会生成一种新的‘规定体系’,也就是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因此,尽管不同戏剧的本体特征各不相同,但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住戏剧的核心元素,是所有传统戏剧需要共同处理好的问题。近些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川剧剧团的共同努力下,川剧较好地将现代舞台艺术、先进的科技手段融入到了传统的川剧表演、舞台艺术、道具、服饰和音乐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观众反映较好。但是,在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基本还是以前的传统剧目,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别是近十年来社会发展的剧目相对较少,缺乏现代感,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撰写出具有现代特色的剧本,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又保持川剧的表演艺术,才能实现传统戏剧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观看川剧、支持川剧,扩大川剧知名度,才能实现川剧的可持续发展。
(二)把“振兴川剧,从娃娃抓起”的口号真真切切落到实处
泰国小学设立孔剧项目,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孔剧,并在艺术类院校开设孔剧专业,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各种层次的教育机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虽然四川有不少高校有艺术学院,但开设的专业基本与四川戏剧无关,无法实现高校与演出单位的人才对接。对于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演员培养大多是在内部进行,导致可供选择的培养对象有限,这就限制了培养数量。其次,外界无法学习川剧的表演艺术,堵住了川剧向外传播、扩展的通道,使之不能惠及更多群体,影响了对年轻人的宣传与号召,易引起演员梯队的断层。如能在四川省内更多综合性院校的艺术学院中选点,逐步增设川剧专业,政府和教育部门同时给予大力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就可以更好地整合优秀的师资和后备青年人才进入振兴川剧的行列。
(三)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民间力量参与到振兴川剧的事业之中
川剧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川渝老百姓的喜爱,也是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振兴川剧仅仅依靠川剧主管部门、剧团、演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政界、学界、工商界等社会各领域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川剧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喜爱川剧,支持川剧,积极投身到振兴川剧的公益事业之中,并在民间组建更多的川剧爱好者和表演团体,加强基层民间团体和力量建设,为川剧培养更多后备军;培养、挖掘更多川剧表演人才,吸纳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其中,不断充实、壮大表演团体,实现剧团演员老、中、青演员的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