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项目技术培训_田径论文

田径项目技术培训_田径论文

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径论文,项目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运动技术对运动成绩的重要作用

田径各项在比赛中都是通过技术表现出竞技水平,以此来取得成绩决定胜负的。比赛就是比专项技术,比专项能力。

合理的运动技术是指运动员的动作符合比赛规则与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根据运动意图所表现出的各种动作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序地组合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体的潜能,表现出优良的运动成绩。这里指的运动技术,不仅是动作的形式,还包括速度感、时间感、节奏感、力量感等内在因素。

在竞技运动中没有运动技术不成其为运动竞赛。在竞赛中只有运用了合理的运动技术,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反之,不正确的技术是运动成绩与训练负荷的限制因素。凡是达到高水平成绩的运动员都是掌握了合理的运动技术,并具有个人的特点,如著名男子跳高运动员朱建华的背越式技术具有“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的特点,因而能多次打破世界纪录。第24届奥运会女子100米和200米冠军乔伊娜的短跑技术,步幅大,步频快,动作放松,优美流畅。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爱德华兹说:“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不是最强有力的,也不是最灵活的,但我却拥有三者的最佳组合”。就是说他具有符合个人特点,能充分发挥出人体潜能的最佳技术。因此运动员要取得优良成绩,必须掌握好合理的运动技术,并不断去完善它,改进它。在田径运动中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都应把掌握与改进运动技术作为重要的训练内容,尤其是训练初期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好合理的基本技术。不然技术的不正确,在训练和比赛中错误动作不断重复,形成了错误的技术定型,在以后的训练中难以改进,势必成为继续提高成绩的障碍。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轻教学、重训练是当前田径项目初期训练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初期训练中应把掌握基本技术与提高基本身体素质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同时不正确的技术,也是导致运动员受伤的重要原因。据曲淑华等对近几年我国33名女子标枪健将级运动员的调查,因技术错误而导致受伤的达45.20%。

近年来田径运动水平进展不大,原因众多,其中对技术训练重视不足,一些运动员的技术合理性较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如短跑技术的放松性差,步幅不大障碍着我国短跑水平进一步提高。跑进中的步幅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差距甚大。我国男子百米纪录创造者周伟在跑10秒17时,是用46.4步跑完全程,平均步长为2.16米,而世界上跑到10秒左右的好手是用44步半跑完全程,平均步长为2.24米。女子百米亚洲纪录创造者李雪梅在跑10秒79时,是用51步跑完全程,其步长/身高指数为1.160。而美国运动员琼斯在成都跑10秒71时用47步半跑完,其步长/ 身指数为1.183。要加大步幅,又要保持较快的步频,必须在掌握好合理技术、 提高专项素质上下功夫。因此田径训练的全过程应加大技术训练的力度,努力去提高技术水平。

二、运动技术的形成与完善

(一)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通过对技术原理的讲解,观看技术录像、电影、图片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等,使运动员对专项技术有初步印象。再进一步作技术分析,建立起初步的技术概念。对技术的分析过程,应当是动态的,不能是静止的;应当是立体的,不能是平面的;应当是连续的,不能是分割的。因此对技术的分析,不仅是身体姿势、动作角度、动作轨迹等外在表现,还包括动作的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等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进行技术分析,建立正确技术概念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1.动作的用力顺序

运动技术是人体各方面相互作用,各种动作环节发生位置变化的结果,而动作的变化是由于肌肉收缩牵动骨骼与关节产生位移而形成的。这样,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有个用力顺序问题。就是哪一部位始发用力,到哪一部位用力终止,这要有个正确认识,对建立正确技术概念,掌握合理技术十分重要。

田径运动技术动作肌肉的用力顺序,一般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最远端用力终止。从肌肉系统而言,是从最大的肌群始发用力,到最小的肌群用力终止。可概括为“从近到远”“从大到小”。如短跑途中跑的技术应当是“摆髋”(髋部积极前摆)始发用力,到后蹬一刹那从脚趾用力终止,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出各肌群的能力。不应当是“抬腿”始发用力,因为“抬腿”的技术动作主要是股四头肌始发用力。没有充分发挥出臂部大肌群的潜力。有的还提“抬腿带髋”,这样一方面是肌肉用力顺序不是“从大到小”,另一方面是股四头肌的质量小于臀大肌,小带大是难以带动的。这样,结果是运动员的膝盖抬得高,但整个骨盆的向前性差。所以从“抬腿始发”的技术,或是“抬腿带髋”的提法是不正确的,其技术也是不合理的。

跑、跨栏、竞走、跳跃、投掷各项技术动作的用力顺序,都应当是从腰髋部位始发用力,到脚趾(或手指)用力终止。建立起正确的用力概念,掌握好正确的技术动作的用力顺序。

2.动作的连续性

运动技术是由几个技术环节组成的,而且是前后连贯协调。完整技术还是个加速过程。因而对技术的分析,不能从单个动作出发,应当是前后连贯,并有加速概念。如完整的跳远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几部分组成,其关键环节是起跳。而只有快速、放松的助跑才会有良好的起跳技术。助跑与起跳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有“起跳是助跑的延续”之说。近几年来跳远界对提高助跑中速度利用率并与起跳密切结合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使我国跳远成绩达到了相当水平。再如铅球的快速出手来源于合理的滑步、转体与蹬地技术。近几年来铅球教练们着重抓好了转体、蹬起时“过渡阶段”的不停顿、不减速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在跨栏技术中,下栏点远,摆动腿下栏时着地角小,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下栏与栏间跑结合的连续性。所以在分析技术的“后果”时,必须结合“前因”,要有连续的概念。孤立地、单个动作地去分析技术,是建立不起正确技术概念的。

3.动作主动用力与必然过程

在田径的技术动作中,有的是要强化理解,主动用力积极去掌握的。有的则是运动中的必然过程,不必专门下功夫刻意去做的。在技术的分析与教学过程中,这两部分的技术动作必须分清,不然统统都按连续技术图片画面上的每一个动作主动去做,有时反会适得其反,影响技术的合理性。如赛跑技术中后蹬结束的后续动作应当是“以髋为轴,膝盖领先,积极快速前摆并下压着地”。这是要加深概念、主动用力积极去掌握的,在前摆过程中,由于髋部快速摆动带动大腿,此时小腿放松,顺着惯性,自然地向大腿靠拢,形成夹角很小的大小腿折叠动作,这是必然过程,不用刻意去做的。若此时专门要求小腿主动向大腿靠拢,强调折叠动作,势必造成小腿用力过早、后摆过大的小腿“后踢”动作,会影响到蹬地效果和向前的摆动速度,而且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在支撑阶段也同样,膝关节不存在主动缓冲与蹬伸过程,着地时的屈是由于受到大冲力所致,蹬伸是伸髋动作的延续。膝关节运动是从属于髋关节运动的。另外如跨栏步中摆动腿在过栏时小腿的伸展,跳远在起跳前膝关节缓冲时身体重心的稍有下降,投标枪出手前的“满弓”动作都是运动过程的必然现象,不用刻意去做,专门强调的。反之会造成不合理的技术而影响过栏、起跳与出手的速度。

在技术动作中较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必须用动态的、连续的观念去分析技术,分清技术中主动用力与必然过程两种状况,这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4.动作的全面协调

动作的全面协调,在田径技术上就是要处理好蹬与摆的关系。田径项目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快”“高”“远”,都是人体给地面作用力,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而获得的,那就是在运动过程中取决于蹬地的力量、速度与方向。跳高运动员起跳有力,快速向上,垂直速度快,就能跳得高。短跑运动员蹬地速度快力量大,向前性好就能跑得快。但蹬地的力量是个合力,并不是单靠支撑腿的用力而获得的,必须与异侧腿的摆动紧密结合,才会获得良好的蹬地效果。跳跃运动员动作过程中加强腿与臂的摆动会加大支撑腿对地面的压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还有助于增大身体重心腾起的初速。投掷运动员在滑步(旋转)时加强异侧腿的摆动,有助于身体重心移动速度的提高,径赛运动员加强摆动能获得更好的向前性与更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因此在田径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摆动”动作,并与蹬地密切协调地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潜能。

在我国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与教学中,跳高项目是历来重视摆动,因而以往的技术较为完整协调,其他项目对摆动的重视,为时不久,对摆动技术的掌握、摆动与蹬地协调的密切结合等主要问题上应加强研究,并在实践不断运用,使技术更加全面合理协调。

(二)运动技术的全面与局部、完整与分解

运动员必须掌握好全面完整的运动技术,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运动潜能,取得良好成绩。

技术的完整是指人体的上肢、下肢、躯干、头部等各部位、各环节都能动作正确、连贯、相互协调配合。如在跑步时摆臂与摆髋、摆髋与着地、着地与蹬地等动作以及躯干、头部都能做得合理,相互配合协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局部环节动作的不合理,都会引起整个技术动作的不协调。因此必须重视技术的完整性。

技术的全面是指技术的各个部分都能合理掌握,相互间很好结合,才能发挥出整体能力。如跳高全面技术中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各部分缺一不可,都应掌握好,而且相互间协调连接,形成整体,才能使运动员跳得更高。跨栏运动员从起跑到第一栏、跨栏步、下栏与栏间跑结合、栏间跑直到下栏冲刺跑都能连贯、协调、节奏良好才能取得好成绩,在全面技术中,某一部分存在缺陷,就会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

全面完整技术的掌握,需要多年的训练过程,还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有一个从分解到完整、从局部到全面的过程。

分解训练法是促进某一方面单独提高,这仅仅是个过程。完整训练法是促进全面完整技术的掌握,最后去适应比赛的需要,这是技术训练的结果。

运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往往是从分解训练法着手,而且在整个技术训练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占到很大比重。这是因为局部技术与分解动作的各种模仿练习与辅助动作,相对讲难度不高,容易学会,强度不大可反复多次进行,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在训练初期,运动员在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术的过程中,应以分解技术的模仿练习、辅助动作为主,逐步去学会技术本领,进而去掌握全面而完整的技术。从分到合、从易到难地去学习与掌握运动技术,这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是必要的。

分解训练法对高水平的成年运动员也是适用的。他们在基本掌握了全面完整技术之后,随着各方面的发展,技术上总还会有不完善之处,这总是从局部表现出来的,要改正其缺点,也需要运用改进局部技术的专门练习、辅助动作,集中地加强训练,才会取得良好效果。

技术的掌握、巩固、熟练,技术上主要缺点的改进,以至运动能力的提高,无不需要大量的局部技术、分解动作以及它们的专门练习与辅助动作。这些练习在整个技术训练中占的比例是很大的,从数量而言应占大部分或是起到主要作用。如我国女子100 米栏运动员刘华金在1990年准备第11届亚运会的跨栏专项训练过程中,其正规过栏与辅助练习的比例为4比6。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专项训练中,主要采用各种带助跑向上跳的专门练习,正规过杆的全面完整的跳高技术数量并不多,而且强度也不是很大。凡是技术掌握得快、动作正确、技术水平高的项目,在技术训练中总有一整套掌握与改进技术的模仿练习、专门练习与辅助动作,并不断创新,大量运用。如我国的跳高项目,过去之所以能较快地掌握合理技术,达到高水平,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正是由于在训练中不断创造,大量运用技术的专门练习、辅助动作的结果。反之,我国的赛跑项目,在技术训练中方法不多,辅助练习很少,长期来仍是小步跑、高抬腿等少数几样,而且还练得不多,这可能是我国赛跑运动员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把技术动作分解得越细,也就是掌握与改进技术的专门练习与辅助动作会越多,在训练中不断地创造筛选,并大量地运用,能使技术掌握得快,水平又高。

在技术训练过程中,不要把以改进与掌握技术为主的训练课与提高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课混淆,两者虽然都是通过技术练习来实现的,但这是有区别的,前者的注意力应集中在技术的改进与掌握上,多采用改进技术的专门练习与辅助动作,有时与完整技术相结合;后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专项强度的提高,多采用大强度的完整或接近完整的技术练习。这样的训练课在整个技术训练中为数不能多,因为大强度的完整技术训练是提高专项能力的有效手段,是高水平运动员强化训练的方法。但在体能与神经能量方面消耗大,难以反复多次进行,而且精力不易集中在改进技术上。真正为改进技术,应多进行局部技术的专门练习,辅助动作为主,逐步与完整技术相结合,对青少年运动员更应如此。

分解训练法,其本身不是目的,仅仅是个过程,最终要掌握好全面完整技术,才能适应比赛的需要。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全面完整技术是检验技术训练的唯一标准。所以分解训练法必须与完整训练法相结合,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掌握分解技术、局部动作的基础上要进而掌握好全面完整的技术。短跑运动员从起跑、起跑后加速、途中跑到冲刺,跳跃运动员从助跑、起跳、腾空到落地,投掷运动员从滑步(旋转)、助跑、转体到最后用力出手等技术都串连得协调顺当。在多年和全年的训练安排中,全面完整技术、局部技术、分解动作,在不同阶段,对不同运动员有个恰当比例。就一个训练年度而言,从分到合,有分有合。对成年运动员而言,一般应在参加大赛前一个月左右掌握好较为完善、熟练的全面完整技术。这是赛前最好的准备。

2.在进行分解动作和辅助动作练习时,必须从掌握好全面完整技术出发,要动作正确,前后连贯。有的运动员分解动作、局部技术掌握得很好,但一进行完整技术就不协调,串连不上,这无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如有的跳远运动员短程助跑技术不错,但用全程助跑时起跳技术就很差,这与在快速助跑下进行起跳练习不足有关。有的投掷运动员原地投技术尚可投得较远,但用带滑步(助跑、旋转)的完整技术投,其成绩与原地投相差无几,这是在原地投时单纯追求远度,没有与完整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再如跨栏运动员不单是跨栏步技术好,还要与栏间跑结合得好。所以在训练中不论过几个栏架,在下栏后不要停顿,还必须快速地再跑几步,这有助于下栏与栏间密切结合这一关键技术的掌握。

3.要抓好技术的主要部分与关键环节。全面完整技术由几个部分与环节组成,其中有主要环节。如跑的技术由摆髋、着地、缓冲、蹬地、摆臂等几个技术动作组成,其中摆髋与着地是关键环节;跳跃项目的全面完整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助跑与起跳是主要的。技术的主要部分与关键环节对掌握好全面完整技术起主导作用,教练员必须十分明确专项技术的主要部分与关键环节,在训练中要运动员加深概念,反复多练,熟练地掌握。

(三)要与提高相关的身体素质相结合

合理的技术能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潜能,取得优良成绩,但只有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掌握好合理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掌握好合理的技术,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有的技术掌握不好,改进不了,很大程度在于所需的身体素质不足,因此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关身体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协调能力

这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得到良好配合的能力,是掌握技能、改进技术的基础。运动员协调能力强,学习技能快,改进技术的效果好。应重视协调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初期应更加重视。

协调能力不是单一的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配合,肌肉的用力合理,紧张与放松的配合,又与速度、力量、柔韧性等相关联。协调能力受遗传的影响较大,但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在训练初期不要过早专项化。过早、过多地进行专项化训练,会影响青少年协调能力的提高。训练中要项目较为广泛,手段多样,通过掌握各种技术动作,提高全面身体素质,要运用多种训练手段,尤其是带有游戏性的、竞赛性的。

进行田径项目的多项(3项、5项、7项)训练,跑、跳、 投互相交替,能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全面身体素质的良好途径。

在训练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项目的训练,如从事球类、体操等练习,也能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还可以采用非习惯性动作,如倒退跑、顺时针跑、倒着向后立定跳、侧体立定跳,跳跃运动员用非起跳腿起跳、跨栏运动员用摆动腿起跨、投掷运动员用非投掷臂投器械等。各种非专项练习、非习惯性动作和游戏性练习,既有助于协调能力的提高,还能起到训练的调剂作用。这不仅在训练初期采用,对高水平的成年运动员也应进行这样的训练,以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在进行各种非专项、非习惯性的训练中,要力争用力正确、动作合理,这才有助于技能的掌握。各种技能掌握越多,协调能力越强,掌握专项技术也越快。

2.肌肉力量

肌肉收缩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没有肌肉收缩就不会有运动技术。所以肌肉力量与运动技术的掌握与改进是直接相关的,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肌肉力量的提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针对专项技术的关键环节部位所需的肌肉力量去加强训练。 跑跳运动员要着重去提高髂腰肌、臀大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脚与踝的力量,跨栏运动员还特别要提高髋关节的力量与灵活性,投掷运动员要增强躯干、背、肩、臂的力量,也要提高髋、腿与脚的力量。教练员必须明确本专项技术的关键环节,对这一部位的肌肉力量应大大加强。

(2)增强薄弱环节肌肉力量,尽量使全身力量达到均衡, 这会有助于某些技术缺陷得到改进。如铅球运动员黄志红增强了大腿后群肌的力量,促使改进了滑步后小腿收得慢的技术缺点。有的运动员加强了肩带与臂的力量,使跑的技术更加协调放松。教练员要详细分析运动员的技术与肌肉力量的相关情况,明确薄弱部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会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3)增强腰髋部位的力量。在正常状态下, 腰髋部位大体是人体总重心所在,是中心部位,对技术动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技术动作过程中,只有腰部固定有力,运动员上肢、躯干、下肢才能动作协调,用力充分,调动出全身潜能,不然就会上下脱节影响技术的合理性。如当前在比赛场上常见到有的运动员跑到后来往往是挺胸塌腰,以致髋部紧张,不能充分地摆髋抬腿,影响技术的合理性。这与腰腹部位力量薄弱,又不能很好固定直接相关。腰、腹、髋部位的力量对整个技术动作的合理和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跑、跳、投、走各项运动员都应大大加强。

(4)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

没有动作幅度,不成其为运动技术。动作幅度,不仅需要肌肉力量,还取决于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短跑运动员要增大步幅,很大程度在于加大腾空时两大腿间的夹角。有资料表明,运动员在腾空时两大腿间的夹角加大5~7度,步幅可增加10~12厘米。我国短跑运动员在蹬地瞬间两大腿的夹角为95度左右,而国外的短跑好手是100度左右。所以增强髋关节的柔韧性与灵活性、加大两大腿间夹角是我国短跑运动员加大步幅的主要途径之一。投掷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肩关节的柔韧性与灵活性,有利加大工作距离,提高器械出手的初速度。肌肉的柔韧性差,关节不灵活还会限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降低肌群间和肌群内的内协调能力,同时还易造成运动创伤。在训练中系统地进行提高柔韧性与关节灵活性的训练,有助于技术的改进与掌握。

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在一个结合体内,它们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在训练过程中,两者总是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教练员应经常分析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例如其平衡状态如何?其结合点何在?以使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密切结合,促使运动技术的完善。

(四)技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负荷的控制

技术的掌握、改进与稳定,是要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加深印象,形成定型,进而熟练而获得的。这样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有个负荷的控制问题。

关于数量。要掌握好技术动作,必须有计划系统地反复多次地进行训练,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目的。没有相当数量去加深刺激、不断积累感觉是不可能掌握好技术的。但在一次训练课中并不是反复次数越多越好,因为反复次数多,能量消耗就大,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疲劳,疲劳状态下是难以掌握好合理技术的,而且容易产生伤害事故。为提高技术训练的效果,在训练中同一动作的反复次数不要过多,控制好适宜的数量,同时要有计划地采用多种训练手段,使中枢神经系统有所转换,这有利于延缓疲劳,提高效应。

关于强度。只有在大强度情况下掌握的技术,才是过硬的技术、适用于比赛的技术。运动员在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技术训练的强度,以使技术更加稳定、熟练,并促进提高专项能力。但这并不是要求每堂训练课、每个练习都去冲击最大强度。因为最大强度的技术训练,神经能量消耗大,恢复慢,难以反复多次地练习,反而会影响技术的改进与稳定。在技术训练中,强度的控制也要大、中、小结合,根据不同阶段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恰当安排。既要大强度,又要保证相当的数量。不少教练认为田径项目技术训练最大强度控制在95%左右为宜。

关于密度。研究表明,一个技术动作完成后的一刹那,停顿30秒以上,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已形成的技术痕迹逐渐开始消退。所以在技术练习过程中,动作之间的密度不能过小。间歇时间长,已形成的技术痕迹会逐渐消失,再做下一个动作就要重新启动,这对掌握技术不利。反之密度过大,中间几乎没有间歇地一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这时人体内消耗了的物质能源还来不及再合成,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在训练中应根据项目的特点,控制好适宜的密度。

总之,掌握与改进技术的训练应在体力好时进行,体力充沛,头脑清醒,意志集中容易掌握技术。反之在疲劳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不兴奋,肌肉感觉模糊,精神不集中,技术辨别能力下降,从而破坏了正确的动力定型,不能有效地掌握与改进技术,而且容易产生伤害事故。所以技术训练的负荷是要专门地、十分细致地安排。

(五)加深技术感觉

运动技术的掌握过程是技术感觉的积累过程。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多次的重复是必须的,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应当让运动员有自己的体会。在训练中教练员要多问运动员的感觉,教练员加以引导与指正,充分发挥智能作用。运动员对正确技术感觉越深,掌握技术就快,而且稳定。同时在技术训练中,教练少提强度要求,尽量少计时,少丈量,让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感觉上,这样能集中精力,加深印象,使技术掌握得更快。事实上训练中技术正确合理,强度也就上升。

(六)结合个人特点

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与训练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运动员在人体结构、神经类型、智力状态、身体素质方面是有差异的,因此运动员间没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符合技术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必须结合运动员个人特点,充分发挥其特长,才能掌握合理技术,有效地发挥其潜能。如胡鸿飞教练根据朱建华速度快、弹跳好的特点,设计出助跑快、起跳快、过杆快“三快”的背越式跳高技术,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再如在80年代,我国两名优秀短跑运动员:郑晨身高1.81米,脚与踝的力量较强,频率快,百米全程用47步跑完;另一名李涛,身体1.76米,协调性好,动作放松,步幅较大,百米全程用45步半跑完。两人的成绩分别是10秒28与10秒26,都打破当时的全国纪录。刘易斯用放松大步幅的技术,打破了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约翰逊用步幅不大的快步频,打破了200米的世界纪录。

理想的技术模式是根据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结合项目特性而设计的。要求运动员完全按模式去掌握,在实践中的运用总是有差距的,因此只有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技术。教练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精神,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能扬长补短带有个人特点的合理技术,决不能要求运动员去学习统一的技术模式,也不要去盲目模仿某一著名运动员的技术。

标签:;  ;  

田径项目技术培训_田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