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激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万函[1](2021)在《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称为Buerger病(Buerger’s disease),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为主并呈现出节段性、闭塞性、血栓性、炎症性的非动脉粥样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化脓、雷诺氏症和坏疽等,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病人就有截肢和死亡的危险。TAO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还没有哪一种观点可以解释TAO的所有临床表现。中、西医均认为该病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的损伤有密切关系。深入研究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对策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显着成绩,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本病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过氧化是引起VEC凋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损伤后的VEC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改变,是促进TAO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常被作为一种刺激物来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从根本上治愈该病,针对TAO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多采取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病痛。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是由红参、附子经现代工艺研制而成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成份包括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中医认为SFI具有回阳救逆、益气摄血的功效,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FI可能通过其加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提高血管的抗血栓功能,减少TAO模型大鼠血栓形成,以及改善其病变体征。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旁分泌因子,可影响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防止白细胞粘附并减少内膜增生。本课题拟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基于NOS/NO信号通路,采用LPS诱导原代培养HUVECs的离体TAO模型,进一步探索SFI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原代HUVEC的获取、培养、传代、冻存及鉴定。2.MTT法检测筛选不同浓度LPS对HUVEC损伤程度,确定LPS诱导HUVEC损伤的合适浓度。3.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FI对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确定实验分组。4.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Q-PCR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中e NOS、i NOS的m RNA表达的影响。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6.在荧光显微镜下,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DHE染色评价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结果:1.从脐带分离出来的HUVEC最初为圆形或椭圆形,1d后可融合成疏松的单层细胞,贴壁生长,常为多角形及短梭形;6d后可完全融合成连续的细胞单层,为扁平、多角形或梭形,胞核明显,细胞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边界清楚,无重叠生长现象。2.不同浓度(0—100g/ml)的LPS孵育HUVEC 24小时,结果显示LPS可引起VEC死亡,10?g/ml LPS可使细胞存活率降至56.13%,其后随浓度增加,细胞生存率降低不明显,因此我们选定10?g/ml的LPS诱导VEC损伤模型。3.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偏低(P<0.001)。与LPS模型组相比,随着SFI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中NO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各剂量SFI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显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e NOS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e NOS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e NOS的m RNA表达上调的也越明显。6.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i NOS的m 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LPS模型组相比,SFI低、中、高剂量组i NOS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且随着SFI剂量增多,i NOS表达下调的也越明显。7.散点图结果显示,对照组见少量损伤或早期凋亡细胞,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见大量早期凋亡细胞(Q4)及少量晚期凋亡细胞(Q2)(P<0.01);被低、中、高剂量的SFI预处理后的凋亡率明显降低,较LPS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或P<0.05),其中,中剂量组SFI预处理后凋亡率最低。表明SFI明显抑制了LPS对HUVEC的损伤作用,降低了HUVEC细胞凋亡率。8.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黄绿色荧光增强,提示大量细胞发生凋亡。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减弱,提示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其中,中剂量SFI预处理后,黄绿色荧光最弱,提示细胞凋亡的数量最少。9.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的红色荧光较强,提示细胞活性氧水平明显偏高。与LPS模型组相比,低、中和高剂量SFI预处理后红色荧光变弱,显示SFI降低了细胞活性氧的水平。而且,随着SFI剂量的增多,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反而降低。结论:1.SFI预处理明显抑制LPS诱导的HUVEC的损伤、提高其存活率,表明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有保护作用。2.SFI减少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的含量、降低其活性氧水平,以及抑制细胞凋亡,显示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NO含量、减少氧化应激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3.SFI上调e NOS的m RNA表达、下调i NOS的m RNA表达,提示SFI可能经NOS/NO信号通路使NO含量保持合适的浓度从而产生对LPS诱导损伤的HUVEC的保护作用。
李慧敏[2](2021)在《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模型是将大鼠四肢及头部固定于特制的硬板上,然后放入冷水环境中(水温21±1℃)浸水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生理以及心理双重刺激的复合型应激模型。从而引起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恐惧、愤怒、不安等情绪变化,同时伴有胃肠活动加剧、胃黏膜血流量减少以及胃酸分泌量增多等胃肠机能的紊乱,造成机体的胃黏膜损伤。应激性胃溃疡主要是机体受到急性应激而诱发的疾病,敏感焦虑以及情绪波动较强的人容易产生该疾病,因此该模型广泛用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期以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被认为是感觉中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体内平衡和促进机体生存。臂旁核与延髓迷走复合体、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皮层存在着广泛纤维联系。臂旁核接收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传来的内脏感觉信息,经进一步整合分析,经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皮层。同时,臂旁核可接受来自前脑的信号传入如伤害性刺激信息、内脏信息和冷热温觉信息,与下丘脑的室旁核等存在纤维投射关系,参与了水盐平衡、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和胃肠运动等机能的调控。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束缚-浸水应激条件下,主要是大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e system,PNS)参与胃机能的调节,室旁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视上核等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过程,但是PBN是否参与RWIS过程,PBN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如何,PBN中哪类神经元在RWIS过程被激活,这些问题尚未见报道。针对以上的疑问,设计实验并得到如下结果:1.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RWIS 0 h)、1h应激组(RWIS 1 h)、3 h应激组(RWIS 3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RWIS不同时段,内侧臂旁核(the medial parabrachial nucleus,MPB)、外侧臂旁核(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以及KF核(Kolliker-Fuse nucleus)三个区中的神经元激活的特异性标志分子c-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的表达。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 h应激组(RWIS 1 h)和3 h应激组(RWIS 3 h),单位面积内(0.01mm2)PBN的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以臂旁核外侧核(LPB)的表达最多,且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PBN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RWIS过程。2.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CNO)、空载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MCS-m Cherry+CNO)、h M4D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h M4D(Gi)-m Cherry+CNO)。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以及化学遗传学技术,检测臂旁核定位注射h M4D病毒抑制PBN之后,对PBN和脑干NTS内c-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h M4D病毒组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大鼠胃壁中的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升高,胃壁中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PCNA)表达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呈明显降低,表明抑制臂旁核的活性,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3.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注射抑制剂L-NAME)。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记分析技术,观察到束缚-浸水应激对PBN内MPB、LPB以及KF三个脑区中的NOS(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有影响,PBN内注射NOS的抑制剂L-NAME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鼠束缚-浸水应激导致PBN内的NOS表达明显增加;和生理盐水组相比,L-NAME给药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咬合蛋白Occludin以及闭合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量增多,胃壁中PCNA表达量降低,结果表明PBN内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参与了束缚-浸水应激过程,L-NAME抑制PBN内NOS的合成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杨君君[3](2021)在《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与基因、代谢紊乱、饮食作息、肥胖、长期体力劳动及既往关节损伤等多因素相关,发病机理不明从而使其治疗受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可选用关节腔输注手段,进入OA关节腔内,发挥其多向分化优势及旁分泌功能,但易受到局部组织微环境的干扰导致其治疗作用下降。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OA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长期摄入抗氧化剂丰富的食材(大蒜、西兰花及番茄等)有利于延缓OA的进程;MSCs关节腔注射治疗OA效果不佳可能与关节腔内过多的活性氧导致MSCs存活受限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来源于这些天然食材的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并选用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作为经典对照,来探索这一系列抗氧化剂对OA的调控治疗效果、对MSCs关节腔注射治疗OA的影响及其可能相关的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大鼠脂肪干细胞系、提取人或大鼠OA软骨细胞及建立大鼠OA模型,探讨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或大鼠OA软骨细胞表型影响、大鼠OA的治疗效果、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变化及MSCs关节腔注射疗法治疗大鼠OA的疗效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影响1.人OA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与培养提取、培养并扩增人OA软骨细胞,选用P1代人OA软骨细胞作为实验细胞,显微镜下进行拍照观察,HE、阿尔新蓝、Safranine O及COL 2荧光染色鉴定;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梯度浓度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初步确定后续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根据CCK-8法初步筛选浓度后,于光学显微镜下检测细胞状态有无改变,并再次用Calcein-AM/PI双染检测药物处理人OA软骨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状态;3.采用H2O2诱导体外实验中的氧化应激状态选取200μM H2O2(用培养基进行梯度稀释)对骨软骨组织和软骨细胞进行诱导,诱导8 h,即完成体外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4.人骨软骨组织的获取及其处理用电钻将人骨软骨组织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关节样本中分离并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中完成氧化应激诱导,吸除原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中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采用HE、番红O及甲苯胺蓝染色检测骨软骨组织的形态及其细胞外基质的表达;5.人OA软骨细胞的处理在人OA软骨细胞中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完成氧化应激的诱导,吸除诱导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中处理。完成处理后,准备进行以下检测:CCK-8、光学显微镜、HE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形态及凋亡比例;阿尔新蓝及Safranine O染色:检测ACAN表达;免疫荧光、Western-Blot及qPCR:COL X、iNOS、COL 2、ACAN、SOX-9、COL1、i NOS、IL-6、TNF-α、MMP-13及Nrf2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IL-6、TNF-α及MMP-13含量;qPCR检测细胞中GPX1、NOX-4、GPX3、GPX4、IL-1β、SOD1、CAT、GST、ADAMTS-5及COX-2的表达;6.抗氧化剂调控人OA软骨细胞的通路研究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抑制细胞中Nrf2的表达,在抗氧化剂添加或不添加Nrf2抑制剂的情况下按照上述方法同样处理人OA软骨细胞。Western-Blot检测细胞Keap1、p-Nrf2、Nrf2、COL 2、SOX-9、i NOS及IL-6的含量;第二部分: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1.大鼠软骨细胞的分离提取与培养提取分离大鼠软骨细胞并选用P1代大鼠软骨细胞作为本部分实验所需细胞,显微镜下进行拍照观察;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软骨细胞的活性影响CCK-8法检测在第一部分使用的抗氧化剂的浓度对大鼠软骨细胞有无生物学毒性及副作用,估算后续关节腔注射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3.大鼠膝OA造模及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的膝关节腔注射采用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对大鼠膝关节进行OA造模(手术4周后完成造模)。造模完成后,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抗氧化剂(1次/周;5周);4.大鼠膝关节组织学切片染色完成注射后,获取大鼠膝关节样本,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软骨形态及其周围基质情况;Safranine O-Fast green与COL 2染色检测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及COL 2;第三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1.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培养购买大鼠脂肪干细胞系,体外培养并扩增,选用P7代脂肪干细胞作为实验细胞;2.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梯度浓度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初步估计后续实验所用的药物浓度;3.采用H2O2诱导体外实验中的氧化应激状态选取200μM H2O2进行诱导8 h,即完成氧化应激状态的诱导;4.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处理在大鼠脂肪干细胞中加入含有H2O2的培养基完成氧化应激的诱导,吸除诱导培养基后再加入含抗氧化剂的培养基处理。完成处理后,检测细胞中i NOS、p53、C-caspase3、SOX-9、COL 2、ACAN、RUNX2、IL-6、TNF-α及MMP-13蛋白的表达;上清中IL-6、TNF-α及MMP-13的含量;大鼠脂肪干细胞增殖、迁移与分化能力的变化;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氧的含量变化;第四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情况及其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1.大鼠ADSCs的标记采用近红外光染料Di R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2.大鼠OA造模及抗氧化剂与抗氧化剂+ADSCs膝关节腔注射采用ACLT对大鼠膝关节进行OA造模(手术4周后完成造模)。造模完成后,于大鼠关节腔内注射抗氧化剂+Di R标记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对于ADSCs存活实验,完成第一次注射后,注射后第3天用活体成像仪器检测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存活情况;对于治疗效果实验,1次/周,持续5周,完成注射治疗后进行取材;3.大鼠膝关节组织学切片染色完成注射后,获取大鼠膝关节样本,固定脱钙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软骨形态及其周围基质情况;Safranine O-Fast green与COL 2染色检测关节软骨中蛋白多糖及COL 2;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影响1.提取人OA软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铺路石样。阿尔新蓝、番红O染色及COL 2免疫荧光染色提示提取的细胞表达较多的蛋白多糖与COL 2;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及Calcein-AM/PI染色进一步证实,抗氧化剂对人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HE、番红O及阿尔新蓝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骨软骨组织的表面不规则,蛋白多糖降解较多;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骨软骨组织的形态相对完整,蛋白多糖表达稍多;4.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核浓缩,细胞间连接与细胞外基质含量明显减少;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核形态稍恢复,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表达相对增多。流式细胞检测计数提示:相比正常组(0.76±0.09%),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12.48±0.55%);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凋亡比例降低(大蒜素:0.94±0.22%)(萝卜硫素:1.46±0.15%)(番茄红素:1.21±0.16%)(N-乙酰-L-半胱氨酸:1.04±0.14%)。CCK-8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活性稍增加。5.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i NOS表达含量明显升高;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 NOS表达含量减少;6.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抗氧化酶(GPX1、GPX3、GPX4、SOD1、CAT及GST)与Nrf2的表达含量明显下降,NOX-4的表达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人OA软骨细胞的绝大多数抗氧化酶与Nrf2的表达含量明显上升,NOX-4的表达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GPX1在大蒜素组、GPX1与GST在萝卜硫素组、GPX3在番茄红素组及GPX1与SOD1在N-乙酰-L-半胱氨酸无明显变化)7.阿尔新蓝、番红O与软骨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COL 2、SOX-9及ACAN表达含量明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COL 2、SOX-9及ACAN表达含量明显上升;8.免疫荧光染色、ELISA、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下降;9.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IL-1β、ADAMTS-5与COX-2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IL-1β、ADAMTS-5与COX-2表达含量明显下降;10.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Blot及qPCR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COL X表达含量明显上升,COL 1表达无明显变化;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COL X表达含量明显下降,COL 1表达无明显变化;11.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的Keap1、Nrf2及p-Nrf2的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人OA软骨细胞的Keap1表达含量明显下降,Nrf2及p-Nrf2表达含量明显上升;12.通路实验中,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人OA软骨细胞Keap1与Nrf2表达无明显变化,SOX-9与COL2表达下降,IL-6与i NOS表达上升;相比H2O2组,加入抗氧化剂及Nrf2抑制剂后,人OA软骨细胞Keap1表达稍下降,Nrf2及p-Nrf2表达含量下降,SOX-9、COL2、IL-6与i NOS表达无明显变化;第二部分: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OA的缓解效果1.提取的大鼠软骨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多边型铺样,形态均一;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大鼠OA软骨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HE、Safranine O-Fast green及COL 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大鼠,ACLT造模的OA大鼠软骨表面不光滑,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较少;相比OA大鼠,关节腔内抗氧化剂注射后的软骨表面稍平整,蛋白多糖与COL 2相对增多;第三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1.购买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系生长状态良好,呈典型的漩涡样生长,呈长梭状;2.CCK-8结果提示:大蒜素在31μM、萝卜硫素在7μM、番茄红素在1.2μM及N-乙酰-L-半胱氨酸在31μM对大鼠脂肪干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3.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 NOS、p53、C-caspase3、IL-6、TNF-α、MMP-13、RUNX2表达含量上升,ACAN、SOX-9与COL 2表达下降;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 NOS、p53、C-caspase3、IL-6、TNF-α、MMP-13、RUNX2表达含量下降,ACAN、SOX-9与COL 2表达上升;4.ELISA结果提示:相比正常组,H2O2处理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上升;相比H2O2组,在加入抗氧化剂后,大鼠脂肪干细胞的IL-6、TNF-α及MMP-13表达含量明显下降;5.H2O2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成骨与成软骨分化能力减弱,成脂分化能力增强,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组中的“矿化的钙结节”与蛋白多糖增多,而脂肪空泡减少;H2O2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减弱,大蒜素、萝卜硫素、番茄红素及N-乙酰-L-半胱氨酸组中迁移与增殖的细胞数量较多;第四部分: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及其作为干细胞的混悬液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1.Di R标记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状态活跃,显微镜下细胞膜标记良好;2.活体成像结果提示:相比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在协同注射抗氧化剂后,Di R标记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在OA大鼠关节腔内存活数量明显增多;3.大鼠膝关节石蜡切片HE、番红-固绿及COL 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相比正常大鼠,OA大鼠与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软骨表面不光滑,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较少;相比未协同注射抗氧化剂OA大鼠,在协同注射抗氧化剂后,大鼠软骨表面稍平整,蛋白多糖与COL 2表达相对增多;研究结论1.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通过激活Keap1/Nrf2通路降低H2O2诱导后的人OA软骨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提高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软骨相关表型及缓解软骨细胞肥大化的影响;2.关节腔内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可有效缓解大鼠OA的进展;3.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降低H2O2诱导后的大鼠脂肪干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成软骨分化及缓解干细胞凋亡衰老与肥大化的影响;4.关节腔内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可保护大鼠脂肪干细胞在OA大鼠关节腔内的存活,并可能有助于干细胞的注射治疗OA的效果;
孟志军[4](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杨莉[5](2020)在《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且不易根治。据既往报道,高血压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高血压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肾脏损害、脂肪肝等。近年来,高血压的并发症使控制血压变得更加困难。舒脑欣滴丸由川芎和当归两味中药组成。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表明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但是降压机制尚不明确。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此,本研究拟开展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实验对舒脑欣滴丸降压机制以及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损伤保护作用进行探究。同时,探讨舒脑欣滴丸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降压作用和肾脏的保护作用。首先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舒脑欣滴丸降压相关靶点通路和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表明,舒脑欣滴丸参与了血液循环和血压的调节。舒脑欣滴丸可能作用于NOS3靶点作用于cGMP-PKG信号通路以及调节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达到降压作用。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型对靶点进行相关验证。舒脑欣滴丸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并且长期用药可以保持血压平稳。相关生化分析也证明,舒脑欣滴丸可以有效地调节NO/eNOS。同时,通过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ROS的含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以及抗氧化物质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证实舒脑欣滴丸通过降低氧化应激降低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伤。此外,本研究探究了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机制和肾脏保护作用。联合用药组血压下降明显优于卡托普利组。同时,联合用药可以有效地降低主动脉壁厚度。通过调节NO/eNOS、ET-1和血脂异常来降低血压。同时,联合治疗对肾脏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联合治疗比卡托普利单独使用更有效地降低Cr和BUN水平。在蛋白质水平上,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脏组织中的炎症因子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显着增加Bcl-2的水平,并显着降低肾组织中IL-1β,NF-κB,Bax,Cytc,caspase 3、8和9的蛋白表达。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组在Cyt c、Bcl-2和caspase 9上的表现优于卡托普利组。我们推测,联合治疗肾保护的基础是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凋亡标志物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舒脑欣滴丸通过作用于eNOS调节NO水平以及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发挥其降压和肾保护作用。舒脑欣滴丸和卡托普利联合用药通过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凋亡标志物的表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肾脏损伤。
萧容容[6](2020)在《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以下简称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区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情况;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结肠组织、血清中神经递质、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和结肠组织之间的关系,从“NO神经元损伤”学说入手,探讨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肠途径的作用,阐明针刺调节脑-肠途径抑制神经元损伤,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认知情感障碍的机制。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手术(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建立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temporary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tMCAO/R),手术后第四天,加用孤养法联合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每天给予两种刺激(共十种刺激,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安排两种刺激),连续21天,建立缺血性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给予缺血性PSD大鼠针刺(神庭穴、双侧本神穴)和药物(盐酸帕罗西汀片,按1Omg/kg的剂量灌胃给药)干预,每天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天,干预过程中持续给予CUMS刺激,分别在MCAO造模前、CUMS造模后、针刺干预第7天和针刺干预第14天检测。本实验分为三个部分:(1)评价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行为学(旷场实验、蔗糖偏好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2)应用ELISA检测技术,分别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血清、结肠组织中神经递质(5-HT、DA、NE)含量的影响;(3)应用ELISA技术观察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部皮质组织、结肠组织、血清中eNOS、iNOS含量的影响,评价针刺对缺血性PSD大鼠脑-肠途径的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阐明针刺调节脑-肠途径抑制神经元损伤,改善缺血性PSD大鼠认知情感障碍的机制。结果:(1)根据旷场实验(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造模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蔗糖偏好实验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组比较,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率明显降低(P<0.001),提示造模后的大鼠出现明显的抑郁行为和症状,而针刺组PSD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垂直活动次数和蔗糖偏好率较模型组大鼠升高(P<0.001),我们认为针刺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出现的快感(兴趣)缺失、行动能力下降的症状。帕罗西汀组的大鼠活动减少和兴趣降低的症状也得以缓解。在CUMS造模后(干预前),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说明缺血性PSD影响大鼠对新环境的好奇心,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缺血性PSD可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认知情感障碍,表现为兴趣减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缺血性PSD可引起神经功能损伤导致认知情感障碍,表现为对喜爱食物兴趣减低,对奖励机制不敏感。针刺及药物干预第7天,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1,P<0.01),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针刺和帕罗西汀能提高缺血性PSD大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说明自噬的抑制降低缺血性PSD大鼠对新环境的好奇程度和适应能力,而与3-MA组大鼠比较,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说明针刺改善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神经功能缺损引起的活动不利和情志异常,机制可能与上调神经元自噬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5,P<0.05),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增多(P<0.01,P<0.01),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变化降低(P<0.05),假针刺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无明显改变(P>0.05),说明针刺和帕罗西汀能改善缺血性PSD大鼠兴趣降低的抑郁症状。针刺+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较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增多(P<0.001),说明针刺改善缺血性PSD抑郁症状的机制可能与上调缺血性PSD机体神经元自噬水平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假手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假手术并不能代替MCAO缺血再灌注手术引起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缺血性PSD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如行走向左偏或向左打圈、左前肢挛急不能伸展的左侧肢体偏瘫症状,右侧眼睑明显下垂;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帕罗西汀药物组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帕罗西汀对于缺血性PSD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效果不太满意。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的运动功能、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变差,与3-MA组比较,针刺+3-MA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提示针刺可能对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元脑-肠途径的氧化应激水平有调节作用,且可能是通过减轻神经元氧化损伤,提高神经递质含量,从而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障碍。针刺及药物干预第14天,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水平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水平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提示针刺改善缺血性中风后认知情感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机制可能与调节PSD机体脑部神经元自噬通路有关。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显着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明显增多(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垂直活动次数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A组大鼠的垂直活动次数较3-MA组大鼠的活动次数增多(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模型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减少(P<0.001),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针刺组、帕罗西汀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明显升高(P<0.001,P<0.001),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减少(P<0.05),假针刺组大鼠蔗糖偏好率无明显改变(P>0.05),针刺+3-M4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较3-MA组大鼠的蔗糖偏好率增多(P<0.001)。(2)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缺血性PSD组大鼠脑皮质组织中5-HT、DA、NE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1),结肠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血清中5-HT、DA、NE含量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1,说明缺血缺氧脑损伤后大鼠脑部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缺血性PSD大鼠出现认知情感异常,抑郁行为的原因;与PSD模型组大鼠相比,假针刺组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皮质组织中5-HT、DA、NE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01),结肠组织中5-HT、DA、NE含量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血清中5-HT、DA、NE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P<0.001),说明针刺能有效提高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利于HPA轴稳定的恢复,大鼠认知情感能力的改善,帕罗西汀亦能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抑郁症状,且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有关。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较少,而针刺+3-MA组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提示自噬流的抑制,可引起神经递质分泌异常,针刺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可能是通过促进自噬流,从而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感异常。(3)第三部分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肠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血清中eNOS、iNOS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说明缺血缺氧脑损伤后,氧化反应增强,神经元受损从而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认知情志异常,出现中风后的抑郁症状;针刺组皮质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肠组织中eNOS、iNOS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血清中eNOS、iNOS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说明针刺能有效提高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有利于HPA轴稳定的恢复,大鼠认知情感能力的改善,帕罗西汀可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的抑郁症状,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反应,促进神经递质分泌,恢复HPA轴平衡有关。3-MA组缺血性PSD大鼠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血清中eNOS、iNOS含量升高,针刺+3-MA组缺血性PSD大鼠eNOS、iNOS含量降低,说明针刺可能通过挽救自噬,恢复自噬流,抑制氧化反应,从而保护神经元次级损伤,促进大脑缺损神经功能修复,改善抑郁症状。结论:氧化反应引起的神经元损伤,HPA轴紊乱导致的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是引起缺血性PSD大鼠出现认知情感障碍、情志异常的关键因素。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针刺可促进缺血性PSD大鼠神经递质含量升高,同时,抑制氧化反应保护神经元免受次级损伤,这个过程可能与激活神经元自噬流有关。我们还发现,脑皮质组织、结肠组织中神经递质和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推测脑-肠途径可能存在于缺血性P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情志异常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参与针刺抑制氧化反应,促进神经递质含量升高,改善缺血性PSD抑郁症状的机制,但脑-肠途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李发珍[7](2020)在《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顺铂慢性给药对大鼠胸主动脉的损伤作用及机制;2.研究顺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3.研究顺铂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1.8周龄的SD雄性大鼠,体质量240-260 g,随机分成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ip给予生理盐水,n=8)、顺铂2 mg/kg组(ip给予顺铂2 mg/kg,n=8)、顺铂3 mg/kg组(ip给予顺铂3 mg/kg,n=14),每周1次,连续5周,累积剂量分别为10 mg/kg、15 mg/kg,测各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心率(HR);使用10%水合氯醛(ip给予0.3 mL/100g)麻醉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处死;检测血清中MDA、SOD、NE、GC、ROS、8-OhdG、FSH和TRX含量;同时取大鼠胸主动脉,采用恒温灌流系统检测大鼠胸主动脉对ACh、PE和KCl的血管反应性;HE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PKC及亚型、TXNIP、iNOS和eNOS蛋白在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表达水平变化。2.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顺铂DDP 20μM组和顺铂30μM组,给药24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内ROS、MDA、SOD及NO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KC及亚型、TXNIP和iNOS蛋白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水平变化。3.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分为内皮完整孵育生理盐水组(NS+End+组)、去内皮孵育生理盐水组(NS+End-组)、顺铂+血管内皮完整组(DDP+End+组)和顺铂+血管去内皮组(DDP+End-组)。采用恒温灌流系统,观察各组血管环张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KC及亚型、TXNIP、iNOS和eNOS蛋白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组织中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DDP长期给药降低正常SD大鼠收缩压、舒张压和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2.DDP长期给药可引起SD大鼠血清中ROS、MDA、8-OhdG、FSH、GC和NE含量升高,而SOD酶活力及TRX含量降低,血清中和胸主动脉组织中NO含量均升高(P<0.01)。3.DDP长期给药可使大鼠胸主动脉管壁明显增厚,血管内膜不平滑,出现褶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且各层血管弹力纤维排列紊乱,出现血管重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DDP能使大鼠胸主动脉蓝染面积明显增多,血管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并排列紊乱。4.DDP长期给药可使大鼠胸主动脉组织中PKC、PKCα和eNOS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5.DDP处理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后,NO、ROS、MDA含量升高,SOD酶活性降低,且细胞中PKC、PKCα蛋白表达降低,而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蛋白表达增加(P<0.01)。6.DDP孵育处理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后,血管环对KCl和PE的血管收缩反应性降低,且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中PKC、PKCα和eNOS蛋白表达降低,而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蛋白表达增加(P<0.01)。结论:1.DDP长期给药能降低胸主动脉血管反应性,且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纤维化,血管中膜层增厚,其机制可能与DDP抑制PKC及PKCα表达,增加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表达,导致NO过量产生,引起氧化损伤有关。2.DDP可抑制PKC及PKCα表达,增加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表达,引起NO和ROS过量产生,导致氧化应激损伤,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生存率。3.DDP孵育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可降低血管环对KCl、PE收缩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中PKC、PKCα和eNOS蛋白表达,增加PKCβ1、PKCβ2、iNOS和TXNIP蛋白表达有关。
陈晶晶[8](2020)在《NO供体JS-K通过MEK/ERK途径抑制大鼠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NO供体JS-K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MEK/ER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讨其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EN模型组、阳性组、低剂量药物组和高剂量药物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均腹腔注射DEN 50mg/kg(10m L/kg),每周2次,4周后DEN改为每周1次,同时阳性组腹腔注射氟尿嘧啶5mg/kg,药物组分别按0.25mg/kg和0.5mg/kg(5m L/kg)尾静脉注射,每周2次。正常对照组按10m L/kg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第8周与第12周每组随机处死一只大鼠,给药至16周处死,观察肝脏外观,记录终末体重及计算肝脏指数;比色法测定血清中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羟脯氨酸(HY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ELISA检测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APT)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变程度;Masson胶原纤维染色和银染法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PCNA、p-ERK、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Bcl-2、Bax、Cleaved caspase-3、p-ERK、p-MEK、p-p90RSK蛋白水平。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表面完整光滑,呈灰红色,结构完整;DEN模型组大鼠肝脏存在明显的巨瘤块和坏死灶,结构严重被破坏;低、高剂量药物组上述情况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大鼠的肝脏指数明显增加,约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指数的2.1倍;与DEN模型组相比,药物低、高剂量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大鼠的终末体重明显降低(P<0.01);与DEN模型组相比,阳性组与药物高剂量组终末体重明显升高(P<0.01)。2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BIL、ALT、AST、ALP、AFP、AFP-L3、APT、HYP、γ-GT的水平均明显升高,TP、Alb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低、高剂量组TBIL、ALT、AST、ALP、AFP、AFP-L3、APT、HYP、γ-GT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TP、Al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3 HE染色和胶原染色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无明显的纤维化、胶原聚集和癌巢病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出现核内空泡现象,胞浆稀少;与DEN模型组相比,药物低、高剂量组镜下可见肝小叶结构相对较好,癌细胞分化程度高。(2)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几乎未见Masson阳性着色;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肝组织中蓝染部分代表的胶原纤维明显增加;与DEN模型组相比,药物低、高剂量组蓝染部分代表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化程度减轻。(3)银染法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几乎未见黑褐色网状纤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肝组织中黑褐色网状纤维明显增加;与DEN模型组相比,药物低、高剂量组网状纤维明显减少,网状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模型组可见大量的PCNA、p-ERK阳性染色,偶见Cleaved caspase-3阳性着色;与DEN模型组相比,药物组明显减少了PCNA、p-ERK的表达,增加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JS-K上调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Bcl-2、p-ERK、p-MEK和p-p90RSK的表达。结论:1分别从肝脏表面观、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方面证实了一氧化氮供体JS-K对DEN诱发的大鼠肝癌具有抑制作用。2 JS-K通过上调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p-ERK、p-MEK和p-p90RSK的蛋白表达抑制大鼠肝癌。
张诗琦[9](2020)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截至2015年,约有3900万人患有癫痫病。近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它导致125,000人死亡,比1990年的112,000人有所增加。癫痫症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在发达国家,婴儿和老年人中最常发生新病例。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潜在原因发生频率的差异,在大龄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病更为普遍。到80岁时,约有5-10%的人会无缘无故发作,再次发作的几率在40%至50%之间。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是催化L-精氨酸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一种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合酶具有一系列功能,例如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突触可塑性和激素分泌,也有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动物模型的癫痫活动中其水平升高。NOS家族由三种亚型组成:神经元NOS(nNOS,I型);内皮型NOS(eNOS,III型)和诱导型NOS(iNOS的,II型)。NOS在心脏,脑血管调节,免疫调节和神经系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动物模型的癫痫活动中其水平升高;在癫痫病史较长的患者中nNOS上调更为明显,这表明nNOS和癫痫有密切联系。在近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nNOS在不同原因引起的癫痫模型以及患者中,产生了不同的表型和作用,例如,NOS抑制剂可以抑制匹罗卡品(Pilocarpine)诱发的急性边缘性癫痫发作,在患有遗传性原发性全身性抽搐性疾病的成年家禽的脑中发现nNOS的活性要比非癫痫的成年家禽高近2倍。但在自发性癫痫大鼠和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模型细胞中nNOS如何变化仍不清楚。nNOS的选择性抑制剂应用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7-Nitroindole,7-NI)是一种杂环化合物,可通过与L-精氨酸和四氢生物蝶呤竞争而抑制nNOS。也有大量研究表明,抑制nNOS活性是减少NO/NMDA引起的神经毒性,减弱耐受性和撤消对精神活性药物的有益作用。7-NI在研究可作为保护剂,以防止由兴奋性毒性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损伤。它可以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或减少在这些组织中形成的过氧亚硝酸盐的量起作用。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7-NI可以降低动物中nNOS蛋白的表达。在癫痫的研究中,有学者在实验中应用7-NI作为癫痫的辅助药物,但是其具体机制仍然不明确。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证明氧化应激在癫痫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氧化应激也和癫痫中的炎症有着密切联系,在各种癫痫体内体外模型中,SOD、LDH等指标发生了显着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癫痫氧化应激与nNOS的关系并未阐明。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和SOD、LDH生化试剂盒揭示了nNOS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揭示一氧化氮合酶可以影响在癫痫模型中的细胞存活率以及氧化应激,为癫痫相关发病机制和抗癫痫药物新靶点的探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充分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细胞系培养(N2A、SH-SY5Y细胞系)培养将冻存的细胞种子37℃复苏30分钟,倒入具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6-12h观察细胞形态。当细胞充满培养皿时,从培养皿中倒出细胞液,慢慢倒入预热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并洗三遍。倒入胰蛋白酶3分钟并且是细胞完全浸在酶中,同时观察细胞的状态。待消化完成,立即倒入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停止消化并将液体转移到新的培养液中。取长好细胞,重复细胞传代过程,消化完全后打入2 mL含血清培养液,将细胞液转移至5 mL EP管中封好,离心后取细胞沉淀与900μL牛血清马血清混悬液和100μL冻存液吹打细胞至均匀,转移至细胞冻存管,4℃30分钟,-20℃2小时,-80℃梯度冻存。2.原代海马神经元培养出生2天内新生Wistar大鼠幼崽,麻醉并断头,快速移出大脑,并将其浸入保持在4度的Hank’s液中。在显微镜冰浴状态下迅速解剖海马,取用冷藏的5 mL细胞培养液(Hyclone DME/F-12)清洗海马组织三次。应用1-2mL果胶酶消化海马组织,轻轻吹打1-2次,移出细胞悬液,并用果胶酶再次消化剩余的组织,直到消化完成。将消化后细胞与海马神经元培养液均匀混合并计数进行铺板。24小时贴壁后每隔一天半数体积换液。培养7-9天观察神经元状态后做实验。3.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法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六孔细胞培养板,向每孔中添加150μL细胞裂解液,然后用细胞刮刀均匀地刮擦培养板,直到细胞与裂解物完全混合。静置30分钟,将细胞裂解液吸入加至1.5毫升的EP管中,在4℃下,使用离心机以12,000rpm的速度分离20分钟,将杂质(例如细胞膜细胞器)离心至试管底部,将其上清液移到新的1.5 mL管中。将样品与上样缓冲液4:1混合,然后将其放在样品加热器中10分钟以使蛋白质变性。电泳后运行凝胶,切换至75 V低压电泳后,切换至110 V 1小时。在玻璃板的底部进行标记电泳以停止电泳并除去凝胶。制作一个转移膜三明治,将其放在冰袋中,在黑暗中将大分子300 mA旋转6小时,然后将小分子200 mA润湿90分钟。封闭膜后,孵育来自兔的VGSC亚基一抗和凋亡相关指数一抗,然后使用TBST洗3次,每一次10分钟。孵育山羊抗兔二抗,每次洗涤TBST 3次,每次10分钟。1:1将ECL发光液体配置好,用为发光。4.CCK8(Cell Counting Kit 8)细胞毒性实验重复细胞传代过程,将悬液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种细胞,要混合均匀。至细胞贴壁后,按照浓度梯度给药。每孔加入CCK-8试剂,并继续在培养箱中等待2小时左右,然后用酶标仪进行吸光度测定。CCK8细胞存活率实验通过吸光度值按照细胞存活率(%)=[A(加药)-A(空白)]/[A(0加药)-A(空白)]×100%的公式进行计算。5.组织免疫荧光使用腹腔内注射水合氯醛麻醉预处理的大鼠,并向其灌注心脏。首先,注入15ml的生理盐水,然后注入15ml的10%多聚甲醛,直到小鼠的尾巴僵直。之后对大鼠进行断头处理,然后将鼠脑剥出,之后将海马部分剥出,并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之后,用多聚甲醛将其固定,并在4°C下应用30%蔗糖浸泡过夜,直至其沉入底部,并在摇床上均匀摇晃。第二天将其放在冷冻切片机上,并将切好的脑片平整地放在载玻片上,滴上3%BSA制成的封闭液进行封闭2小时,之后用纸巾或者滤纸吸干。滴下稀释的一抗并将其放在4°C的潮湿箱中过夜,然后第二天用PBST洗涤10分钟,重复三遍,之后均匀滴上荧光二抗和DAPI染色液避光敷两小时,之后用PBST清洗10分钟三次。取出处理过的切片,用甘油覆盖玻片,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拍摄NOS和细胞核的表达。6.细胞免疫荧光培养细胞时每皿铺放一张细胞爬片(WBS),取出处理好的神经元,用4%多聚甲醛固定30分钟,然后用PBS洗涤3次,每次10分钟。用3%BSA封闭溶液封闭30分钟,然后在50μl 4°C湿盒中与300倍稀释的NeuN一级抗体稀释液(Abcam)孵育过夜。第二天,用PBS清洗10分钟,再重复2次,100倍稀释FITC荧光二抗(中杉金桥)50μL敷育两小时。PBS清洗10分钟三次后,DAPI原液染核10分钟,再次重复清洗步骤,取出处理好的细胞爬片,用甘油封片,荧光显微镜拍摄荧光表达情况。7.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和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样品的预处理:先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或者用细胞刮刀刮擦细胞,以1000 rpm离心10分钟,并在室温条件下,然后丢弃上清液并保留细胞沉淀。向细胞沉淀中加入0.5-1ml PBS,轻轻上下倒置以混合。在室温下以1000 rpm离心培养液10分钟。丢弃上清液并留下细胞沉淀。然后使用功率为300W的超声细胞破碎器,每次超声3至5秒,间隔30秒,重复4至5次以获得悬浮液。之后,按照说明进行配比。充分混合,在室温下440nm下放置3分钟,用双蒸馏水调节1cm的光直径,并测量每个管的吸光度。使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8.统计分析根据免疫印迹实验分别将其PVDF膜成像灰度值转换成标准化比值。应用GraphPad 7.0软件绘制对照组,匹罗卡品模型组,NOS抑制剂加药模型组和NOS抑制剂加药组,使用ImageJ计算免疫荧光的光密度值。使用SPSS软件评估数据的差异的意义,统计方法主要为t检验和方差分析,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差,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nNOS在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中的表达和定位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对自发性癫痫大鼠和普通Wistar大鼠的海马蛋白进行对比,发现NOS蛋白在癫痫模型大鼠中表达增加。对成年大鼠(1年)进行NOS蛋白的荧光定位,我们发现NOS集中表现在CA1,CA3区域,幼年大鼠(4个月)中,我们发CA1,CA2区域中的NOS表达量更多,同时在DG区也NOS的表达也明显增加。2.nNOS在癫痫神经细胞模型中的表达与定位应用匹罗卡品进行建立体外癫痫模型,发现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模型神经元组的NOS蛋白表达有明显的上调。我们对Neuro-2A细胞进行同样的匹罗卡品诱导方式,发现结果相似。利用CCK8实验进行细胞存活率检测,测得经过给予匹罗卡品24小时之后,发现N2A细胞有明显的死亡。进一步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发现nNOS在海马神经元和N2A细胞中的定位和表达,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nNOS在细胞癫痫模型中表达量明显增加。3.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表达的影响应用CCK8对N2A和SH-SY5Y细胞进行nNOS浓度梯度的WST-8的细胞存活率检测,应用7-NI按照0.01μM、0.1μM、1μM、10μM、100μM、1000μM的浓度梯度给药24小时后进行浓度效应曲线测定,我们发现在100μM浓度下的7-NI是不影响存活率的最高浓度。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对细胞蛋白进行检测,发现100μM 7-NI能够有效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的表达,同时发现在对照组中,100μM 7-NI并不能减少nNOS蛋白的表达。4.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应用CCK8观察100μM 7-NI对匹罗卡品癫痫细胞模型所造成的细胞死亡的影响。在所得到的结果中发现,100μM 7-NI可以有效减少由于癫痫所造成的细胞死亡。5.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氧化应激指标应用SOD、LDH生化试剂盒对对照组、癫痫模型细胞组、给药癫痫模型细胞组和给药对照组的N2A细胞进行检测,发现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100μM 7-NI减少在癫痫模型中SOD和LDH的活性。结论:与Wistar大鼠相比,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nNOS蛋白表达上调;与正常对照神经细胞相比,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nNOS表达量上调。NOS抑制剂7-NI可减少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nNOS蛋白的表达。NOS抑制剂7-NI增加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的细胞存活率。NOS抑制剂7-NI减少匹罗卡品诱导癫痫细胞模型的氧化应激。通过我们的研究证明,在癫痫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中,nNOS的表达上调,我们通过抑制NOS发现,抑制NOS可以减少由癫痫造成的细胞死亡以及由癫痫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为离子通道相关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发病机制以及抗癫痫药物新靶点的探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张凯琴[10](2019)在《乙醇对大鼠H4-ⅡE细胞NAD+、NADH、一氧化氮变化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大鼠H4-ⅡE细胞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乙醇干预后细胞中NAD+含量、NADH含量、NAD+/NADH及细胞生成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乙醇引发肝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H4-ⅡE细胞进行复苏、培养,并按实验需要进行传代、冻存,设立对照组和乙醇干预组,干预组设立25mM、50mM、75mM、100mM的乙醇浓度梯度,乙醇作用时间分别设为12h、24h、36h,用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WST-8法测定各组细胞内NAD+含量、NADH含量、NAD-/NADH,化学法测定各组一氧化氮产生量。以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各组实验数据,各组间采用单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MTT结果示乙醇抑制H4-ⅡE细胞活性,且当乙醇浓度增大时,与对照组相比较,细胞活性下降(P<0.05);乙醇作用时间延长时,与12h组相比较,细胞活性下降(P<0.05)。2.各干预组NADH均高于对照组,其浓度在乙醇处理12h后随乙醇浓度上升而增加,而在乙醇处理24h和36h后呈现随乙醇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25mM乙醇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而上升,100mM乙醇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下降,与12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NAD+含量在乙醇作用12h和24h后随乙醇浓度增加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6h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乙醇浓度增大时,NAD+/NADH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乙醇作用时间延长时,NAD+/NADH下降,与12h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各干预组的一氧化氮浓度与对照组相比较均出现升高,其中12h及24h组一氧化氮浓度随着乙醇浓度升高而升高,而在乙醇作用36h后,一氧化氮浓度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25mM乙醇作用下,一氧化氮浓度随着乙醇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在50mM、75mM乙醇作用下,一氧化氮浓度随着乙醇作用时间的延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OOmM乙醇作用下,一氧化氮浓度随着乙醇作用时间的延长出现下降,与12h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乙醇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直接造成细胞损伤,且随着乙醇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细胞毒性增大;2.乙醇通过引起细胞中的NAD+/NADH减低,和引起细胞的一氧化氮产生量增多,可能导致细胞中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及诱发线粒体蛋白结构改变,导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二、应激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激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的实验试剂 |
2.1.2 主要的实验设备 |
2.1.3 主要的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代HUVEC的培养及鉴定 |
2.2.2 MTT法检测筛选LPS诱导HUVEC细胞损伤的合适剂量 |
2.2.3 不同浓度SFI对 LPS损伤HUVEC生长的影响 |
2.2.4 Griess法检测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检测 |
2.2.5 Q-PCR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中 e NOS、iNOS的 mRNA表达的影响 |
2.2.6 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凋亡 |
2.2.7 罗丹明123(RH-123)染色法测定HUVEC的线粒体膜电位 |
2.2.8 二氢乙锭(DHE)染色检测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 |
2.2.9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原代培养HUVEC细胞形态学情况 |
3.2 LPS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3 SFI对 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3.4 SFI对 LPS诱导的HUVEC上清液中NO含量的影响 |
3.5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e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
3.6 SFI对 LPS诱导的 HUVECs中 iNOS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
3.7 流式细胞仪检测SFI对 LPS诱导的HUVEC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 RH-123 染色法检测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9 DHE染色评价SFI对 LPS诱导损伤的HUVEC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一 中药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因子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
参考文献 |
(2)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1 应激与胃黏膜损伤 |
1.1 应激 |
1.2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与束缚-浸水应激模型 |
1.3 c-Fos蛋白与应激 |
1.4 应激诱导GFAP的表达 |
1.5 胃黏膜损伤与一氧化氮 |
2 臂旁核的形态与功能 |
2.1 臂旁核的结构组成 |
2.2 臂旁核的纤维联系 |
2.3 臂旁核的功能 |
2.3.1 调控心血管系统 |
2.3.2 味觉与摄食的调节 |
2.3.3 体温调节 |
2.3.4 痛觉调节 |
2.3.5 睡眠与觉醒调节 |
2.3.6 参与呼吸活动调节 |
3 药理遗传学 |
实验研究一:束缚-浸水应激对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以及分析软件 |
1.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溶剂及试剂配方 |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5 RWIS实验模型 |
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
2.1 脑组织的准备 |
2.2 脑组织冰冻切片 |
2.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3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3.1 组织蛋白准备 |
3.2 蛋白提取 |
3.3 蛋白含量测定 |
3.4 SDS-PAGE凝胶配制 |
3.5 SDS-PAGE凝胶电泳 |
3.6 转膜 |
3.7 免疫反应 |
4 实验结果 |
4.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c-Fos蛋白的表达 |
4.2 RWIS不同时段PBN中 GFAP的表达 |
4.3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c-Fos蛋白的表达 |
4.4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GFAP的表达 |
5 讨论 |
实验研究二:抑制臂旁核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
1.5 主要试剂配制 |
2 病毒核团注射 |
2.1 PBN微量注射病毒 |
2.2 造模与取材 |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
4 EI评估 |
5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
6 实验结果 |
6.1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6.2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Occludin表达的影响 |
6.3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Claudin表达的影响 |
6.4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PCNA表达的影响 |
6.5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c-Fos蛋白的表达 |
6.6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GFAP的表达 |
7 讨论 |
实验研究三:臂旁核注射L-NAME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1.4 核团套管 |
1.5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
1.6 主要试剂配制 |
2 核团抑制剂注射 |
2.1 PBN核团埋管 |
2.2 PBN核团注射 |
2.3 PBN位点鉴定 |
2.4 造模与取材 |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
4 EI评估 |
5 Western bolt实验 |
6 实验结果 |
6.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 |
6.2 RWIS不同时段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
6.3 PBN注射L-NAME后对PBN内 NOS表达的影响 |
6.4 PBN注射L-NAME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
6.5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
6.6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Occludin、Claudin、PCNA表达的影响 |
7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3)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人OA骨软骨组织及软骨细胞表型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操作步骤 |
2.4 实验结果 |
2.5 实验讨论 |
第三章 膝关节腔注射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操作步骤 |
3.4 实验结果 |
3.5 实验讨论 |
第四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表型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 实验操作步骤 |
4.4 实验结果 |
4.5 实验讨论 |
第五章 大蒜素、萝卜硫素及番茄红素对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关节腔内生存及其作为干细胞的混悬液对大鼠OA的治疗效果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 实验操作步骤 |
5.4 实验结果 |
5.5 实验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氧化应激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的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
2.4 微循环基础 |
2.4.1 微循环的定义 |
2.4.2 微循环的功能 |
2.4.3 微循环的调节 |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
2.5 经皮微循环 |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6.3 红细胞与NO |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
2.9 总结与展望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训练安排 |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
3.3.2 VO_(2peak)测试 |
3.3.3 P4测试 |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
3.3.5 血液指标测试 |
3.4 数理统计 |
4 研究结果 |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
5 分析讨论 |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
7.1 研究创新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高血压及其治疗药物 |
1.1.1 发病机制 |
1.1.2 高血压治疗药物 |
1.2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1.3 舒脑欣滴丸研究进展 |
1.3.1 成分 |
1.3.2 药理作用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物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网络药理学分析 |
2.4.2 动物及给药方案 |
2.4.3 血压测量及样本取材方法 |
2.4.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5 活性氧(ROS)检测 |
2.4.6 生化分析 |
2.4.7 酶联免疫分析(ELISA)实验 |
2.4.8 原位末端凋亡检测(TUNEL)分析 |
2.4.9 Western blot分析 |
2.4.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舒脑欣滴丸降压相关靶点通路 |
3.1.1 舒脑欣滴丸活性成分靶点的获取 |
3.1.2 舒脑欣滴丸与高血压靶点相关性分析 |
3.1.3 靶点功能与通路的富集分析 |
3.1.4 小结 |
3.2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
3.2.1 大鼠体重及血压 |
3.2.2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NO、AngⅡ和ET-1的影响 |
3.2.3 舒脑欣滴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研究 |
3.2.4 小结 |
3.3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及肾脏保护作用 |
3.3.1 大鼠体重及血压 |
3.3.2 联合用药对主动脉壁厚度、NO途径、AngⅡ、ET-1的影响 |
3.3.3 联合用药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
3.3.4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托普利用药预防肾脏损伤 |
3.3.5 舒脑欣滴丸与卡托普利联合用药调节炎症和细胞凋亡 |
3.3.6 小结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6)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认识 |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西医认识 |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
第二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 |
一、神经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中风后抑郁 |
二、神经元自噬对神经氧化反应的调控作用 |
第三节 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一、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现状 |
二、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中医治疗现状 |
第四节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二、本课题设计及思路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第二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第三节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后抑郁模型大鼠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实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在体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DDP对大鼠死亡率及一般情况观察 |
2.2 DDP对大鼠血压以及心率的影响 |
2.3 DDP对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
2.4 DDP对大鼠血清中ROS、8-OhdG、MDA、SOD及 TRX 含量的影响 |
2.5 DDP对大鼠血清中NE、FSH及 GC的含量的影响 |
2.6 DDP对大鼠血清和血管组织中NO含量的影响 |
2.7 DDP 对大鼠胸主动脉中iNOS、eNOS、TXNIP和PKC及其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研究(离体细胞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DD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2.2 DD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NO释放的影响 |
2.3 DD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ROS、MDA及 SOD含量的影响 |
2.4 DDP 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中iNOS、TXNIP和PKC及其亚型蛋白表达水平影响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研究(离体血管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DDP体外孵育对胸主动脉血管环收缩的影响 |
2.2 DDP 体外孵育对胸主动脉血管中iNOS、TXNIP和PKC及其亚型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NO供体JS-K通过MEK/ERK途径抑制大鼠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一氧化氮的抗肿瘤作用 |
1.1.1 一氧化氮的产生途径 |
1.1.2 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
1.1.3 一氧化氮及其衍生物介导的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
1.1.4 一氧化氮及其衍生物对线粒体的影响 |
1.2 一氧化氮的抗癌策略 |
1.2.1 一氧化氮供体的抗癌策略 |
1.2.2 一氧化氮纳米材料的抗癌策略 |
1.2.3 调节硝基氧化应激水平作为抗癌策略 |
1.2.4 一氧化氮对癌细胞的双重作用 |
1.3 一氧化氮供体JS-K的抗肿瘤作用 |
1.3.1 一氧化氮供体JS-K的化学性质 |
1.3.2 一氧化氮供体JS-K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1.4 总结与展望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仪器 |
3.1.4 实验试剂 |
3.1.5 主要试剂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模型制备与分组给药 |
3.2.2 观察大鼠肝脏外观,计算肝脏指数 |
3.2.3 血清学检测 |
3.2.4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 |
3.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内PCNA、p-ERK、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情况 |
3.2.6 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内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外观的影响 |
4.2 NO供体JS-K对肝脏指数及终末体重的影响 |
4.3 NO供体JS-K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1 JS-K对大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的影响 |
4.3.2 JS-K对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 |
4.3.3 JS-K对大鼠血清中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4.3.4 JS-K对大鼠血清中γ-谷氨酰转移酶,羟脯氨酸的影响 |
4.3.5 JS-K对大鼠血清中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3和异常凝血酶原的影响 |
4.4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4.4.1 HE染色结果 |
4.4.2 Masson染色结果 |
4.4.3 银染法染色结果 |
4.5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PCNA、p-ERK、Cleaved 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4.5.1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PCNA表达的影响 |
4.5.2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p-ERK表达的影响 |
4.5.3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Cleaved 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
4.6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1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组织内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2 NO供体JS-K对大鼠肝脏中p-MEK、p-ERK和 p-p90RSK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剂的配制 |
2.3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nNOS在自发性癫痫大鼠的海马中过表达和定位 |
3.2 建立海马神经元癫痫模型并检测nNOS的表达 |
3.3 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nNOS表达的影响 |
3.4 NOS抑制剂对癫痫细胞模型中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3.5 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癫痫细胞模型中氧化应激损伤 |
4 结论与讨论 |
创新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乙醇对大鼠H4-ⅡE细胞NAD+、NADH、一氧化氮变化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实验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配制 |
2.2.2 细胞培养 |
2.2.3 MTT法 |
2.2.4 细胞中NAD+和NADH总量的测定 |
2.2.5 细胞中NADH含量测定 |
2.2.6 细胞中一氧化氮测定 |
2.2.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MTT结果 |
3.2 NAD~+和NADH总量及NADH检测结果 |
3.2.1 NAD+和NADH总量检测结果 |
3.2.2 NADH检测结果 |
3.3 NAD~+检测结果 |
3.4 NAD~+/NADH结果 |
3.5 一氧化氮检测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乙醇对大鼠H4-ⅡE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2 乙醇对细胞内NAD+、NADH含量及NAD+/NADH生成的影响 |
4.3 乙醇作用下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的含量与细胞损伤 |
4.4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乙醇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应激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参附注射液调节NOS/NO信号通路保护LPS损伤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 万函. 南昌大学, 2021(01)
- [2]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D]. 李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天然食材来源的抗氧化剂参与调控骨性关节炎氧化应激的相关研究[D]. 杨君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5]舒脑欣滴丸及联合卡托普利降压和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杨莉.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针刺抑制氧化反应改善缺血性PSD大鼠抑郁症状机制研究[D]. 萧容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抗肿瘤药物顺铂血管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发珍.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NO供体JS-K通过MEK/ERK途径抑制大鼠肝癌的机制研究[D]. 陈晶晶.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及毒性机制[D]. 张诗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乙醇对大鼠H4-ⅡE细胞NAD+、NADH、一氧化氮变化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 张凯琴.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