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CT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倪成玉

(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80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我院56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CT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中低分化腺癌40例,高分化鳞癌8例,粘液癌8例。盲肠7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4例,升结肠20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15例。结论:临床诊断中,CT对于结直肠癌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结直肠癌;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3-0143-02

临床上,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些年来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在临床诊断中,传统方式包括内窥镜检、病理活检、结肠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等,传统方式诊断仅仅只局限在病变以及腔内具体情况,很难判断患者恶性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淋巴结转移情况也很难有明确的判断[1]。基于此,为研究分析结直肠癌的CT诊断价值,笔者以2015年4月—2016年6月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以2015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共56例。其中包括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43±4.5)岁。病程3个月~9个月,平均病程(5.1±0.5)个月,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消瘦、腹部包块等。所有患者都经过手术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 螺旋CT进行诊断,对患者进行腹部平扫联合病变位置双期增强扫描,电压130Kv,层厚5mm,进行MPR多平面重建。50例患者在CT诊断前12h保持空腹,同时进行肠道清洁,检查前30min饮用浓度为1%的泛影葡胺水或清水,饮用量为600ml,检查前15min,为患者肌肉注射654~220mg,然后立刻经肛门灌入氯化钠溶液1000ml。另外6例患者因体质原因或肠梗阻未曾开展肛门灌水。然后,在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碘海醇100ml,速率为3ml/s,注射完成后,扫描动脉期,90s后扫描静脉期[2]。

2.结果

2.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56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包括中低分化腺癌40例,高分化鳞癌8例,粘液癌8例。

2.2 病灶位置

56例患者,病灶位置分布如下:盲肠7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4例,升结肠20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15例。

2.3 CT表现与特征

包括41例结肠癌和15例直肠癌,其中,41例结肠癌患者中包括肿块型25例,浸润狭窄型16例。25例肿块型患者,其在CT诊断中表现为腔内有突出的肿块,部分突出腔外,形状为团块状,在CT平扫中,密度不均匀,边界有清晰者有不清晰者,其中有8例患者可以观察到液性密度区域,在增强扫描中均表现为不均匀的明显强化。16例浸润狭窄型患者中,其CT表现为肠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肠腔不规则狭窄,在增强扫描中,肠壁有明显强化。此外,15例直肠癌患者中,位于中上段的有11例,位于下段的有4例,CT表现中,10例肠壁增厚,厚度在1~2.5cm之间,平均厚度2.0cm,5例表现为软组织结节,增强扫描中有明显强化。

在41例结肠癌患者中,有35例患者结肠浆膜表面比较模糊、毛糙,可以看到,其周围脂肪密度升高,结肠系膜变厚,部分患者引起小肠和回肠末端受累。病灶发生淋巴结转移15例,肝脏多发转移3例。15例直肠癌患者中,包括8例浆膜面模糊毛糙及脂肪密度增多情况,还有6例患者盆腔筋膜增厚。发生淋巴结转移7例,肝转移3例,骶骨转移1例。

采用Thoni MOSS CT分期,包括4期,Ⅰ期:患者腔内肿块无肠壁增厚情况,本次研究中,0例。Ⅱ期:肠壁增厚超过1cm,周围组织没有侵犯,本次研究中,27例。Ⅲ期:周围局部侵犯,同时伴随着淋巴结转移,22例。Ⅳ期:肿瘤侵入周围组织器官,包括肝转移6例,骶骨转移1例。

2.4 典型病症的鉴别

2.4.1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在CT以及MRI下表现为:多发节段性、跳跃性病变;管壁可见明显增厚,基本在10cm以上,管腔不对称狭窄,但是不易发生肠梗阻。管壁分层强化,粘膜层、浆膜层明显强化,粘膜下层水肿增宽,横断面呈“靶征”,提示病变处于活动期。管壁不强化或者轻度均匀强化,无分层,提示病变处于静止期或者慢性期。如图1、图2。

图1 图2

2.4.2溃疡性结肠炎 最先起始于直肠乙状结肠,连续性病变并逆行向上发展,管壁增厚一般小于10mm,肠腔可略狭窄,较对称;管壁分层强化,横断面呈“靶征”,可见肠壁积气;肠系膜血管增生,纤维脂肪增殖。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左半结肠甚至弥漫于全结肠,一般不会累及右半结肠。如图3、图4。

图3 图4

3.讨论

临床研究中,结直肠癌是很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有关研究发现,超过70%的结直肠癌肿瘤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而在本次研究中,肿瘤分布,盲肠7例,横结肠3例,降结肠4例,升结肠20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15例,乙状结肠和直肠共22例,39.29%,与报道相比较低[3]。本次研究中,结肠癌41例,直肠癌15例,其中,结肠癌患者中,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以发现期肠壁明显增厚和腔内肿块特点。采用MPR多平面重建可以更为直观的显示患者病变长度,研究报道中,其准确率可高达90%以上。另外,15例直肠癌患者中,其主要表现是同心圆或偏心型的肠壁明显增厚,最大增厚可达3cm,腔内有实质性肿块,在增强扫描中有明显强化,患者肠腔狭窄[4]。在Thoni MOSS CT分期中,Ⅲ期以上的患者,其直肠癌周围组织器官遭受肿瘤侵犯,常见的包括淋巴结肿大和肝转移,本次研究中,直肠癌肝转移6例,骶骨转移1例。

当前,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纤维结肠镜、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等都是重要的诊断方式,这些方式的优势在于明确病变位置,此外还有内镜诊断和手术病理活检,优势在于明确诊断结果。但可以看到的是,以上几种方式都很难明确病灶有无突破浆膜侵犯周围组织的情况,也很难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等情形,因而无法在手术前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分期信息。而CT诊断方式有着较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的表现肿瘤内外结构,同时借助MPR和UPR技术可以更准确的判断肿瘤病灶长度,明确性质,有效判断病灶是否存在转移情况,优势明显[5]。因此,采用CT诊断可以更好的进行术前分期,有助于医师在临床上更准确的队患者病情作初步判断,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溃疡性结肠炎常常与克罗恩病混淆,CT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其难以显示患者肠黏膜细微结构情况,例如溃疡等,因而有时候会出现漏诊情况,同时,期仅仅可以表现淋巴结大小,而在临床诊断中,通常淋巴结短径超过0.6cm才算肿大,因此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并未明显增大时,CT诊断也很难确定。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中,CT对于结直肠癌有着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其能够更好的判断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等,从而为医师提供更可靠的治疗依据。

【参考文献】

[1]樊上飞,靳宏星,赵铭,等.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0):1444-1446.

[2]李广润,缪广林,杨春雷,等.多层螺旋CT诊断在结直肠癌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价值[J].江苏医药,2016,42(12):1390-1392.

[3]张占文,吕清湖,陈斐妮,等.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联合同机增强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3):238-242.

[4]熊伟,袁桂珠,梁建华,等.早期腹膜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手术对照[J].罕少疾病杂志,2014,(4):16-19.

[5]文业.18F-FDG PET/CT联合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4.

论文作者:倪成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  ;  ;  ;  ;  ;  ;  ;  

结直肠癌的CT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倪成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