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假于物出佳作——浅谈作文的借物构思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佳作论文,浅谈论文,构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生的作文,因受其生活阅历和思想认识所限制,要想在内容、题旨上有较大的突破是比较困难的。不过,若在作文的表现形式上作一些大胆的尝试,留心所学知识或生活积累,并从中借得构思灵感,也是可以写出上佳之作的。
一、品赏作品明概念
先看看下面这篇作文——《一棵感恩树》(九〈1〉班,苏家琴)。
有一棵感恩的树,它生长在我的心里……
小时候,曾经有一个人在我最迷茫、最焦急的时候帮助了我。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林老师。记得我刚从村小升上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对镇上的街道的新环境很陌生,没有一丝熟识感,我迷路了。而刚好在这时,我遇到了她——我的新老师——林老师。她刚好也从我身边走过,只见她停了下来,和蔼地问我是不是迷路了。因为生疏,我怯生生的,不知怎么回答她。可当我看见她那和蔼的笑容,我还是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于是,她热情地带着我朝镇中心小学的方向走去……也是在那个时候,林老师的热心帮助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名叫“感恩”的种子。
刚上初中来,我经常会遇到很多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难题。我个子小,力气也小,且又是寄宿生,所以经常提不起水。可是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的身旁就会有一个大个子同学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我。还有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同学们都会非常热情地帮助我解答。在这充满爱心的校园里读书、成长,我体会到了校园生活的美好。埋藏在我心里的那颗感恩的种子也在悄悄地发芽,偷偷地生长。
在八年级的第二个学期里,我所在的学校得到了一个爱心人士的鼎力捐助。我们全校同学现在身上穿的校服、接送学生用的校车、重修图书馆的资金以及学生用的四十台电脑,还有不少学习用品等等都是由他捐赠的。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爱心,让人变得慷慨;感恩,让世界变得美好。”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的人生充满希望。他就是顺德宝林寺住持释宏满大和尚。宏满大师用他的善举和爱心催开了我心里的感恩树的鲜花。
受到那么多好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也应该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不然我就真成一个忘恩负义之徒了。班主任说教育局的领导要来检查工作,我二话不说,拿起扫把就加入到打扫包干区卫生的队伍;同学有学习难题问到我,我马上热情地跟同学讨论难题;有哪个同学一时忘了值日,我会毫不犹豫地帮助扫地、擦黑板……我知道,我心里的感恩之树已经开始结果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遇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都要以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们。
生长在我心里的这棵感恩之树,由老师播种,赖同学浇水帮助它发芽,爱心人士使它绽放花蕾,用我的行动使它结果。而现在,我的梦想就是要努力将我心中这棵感恩树的种子播种到更多人的心田里去……
这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最有创意的地方,就是小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植物生长的四个环节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其感恩的心路历程。这也是这篇作文的最大亮点。关于感恩的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人人都有话说,且选材容易出现雷同现象,较难在题旨方面有大的突破。咋办?小作者在构思行文时,独辟蹊径,充分调动和借用了自己学过的生物学知识积累,表现形式别开生面、胜人一筹,可喜可贺。
荀子《劝学》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告诉我们,善于“假”“物”者,能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
我想,荀子“善假于物”的思想方法也适用于创意作文的构思。比如,上文的小作者就巧妙地“借”到了植物生长四环节这个形象具体的“物”,并以之为组织材料的线索进行构思行文,使材料变得井然有序,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作文的主旨——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也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恩思想形象化,变得具体可感,感恩之“魂”因此有了附着之“体”,有着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表现张力。
这种“善假于物”的作文构思方法,我将其通俗地称为借物构思法。这种方法用于作文构思,能拓宽构思的思维空间,避俗生异,成就佳作。
再看看下面这篇作文——《迷途的心》(九〈2〉班,李玲)。
良心被主人丢弃。
良心独自一人走在路上。他的前方是无尽的路。他的来路已被黑雾笼罩。良心无助地望着四周,伤心地说:“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说罢,便一把坐在地上,捂着脸,痛哭起来。
这时,有一只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他一惊,立即睁开眼睛,眼前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老爷爷和蔼地问他:“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了?”良心说:“我叫良心,我的主人把我丢在半路,我迷失了方向,我无法回家了。”
老爷爷听罢,沉吟片刻,手朝半空一挥,空中便神奇地出现了一组画面——他的主人出现在了画面上。在丢失了自己的这段时间里,主人已从一个小小的文员升职成了市场部的营销总经理。
良心有些疑惑,问老爷爷:“主人离开我才短短的几个月,为什么会升职得那么快呢?”老爷爷又向半空一挥手,空中又神奇地出现了一组画面——他的主人利用卑鄙的手段打压对手,行贿上司,盗用同事的创意策划,所以才平步青云,事业顺风顺水,还得到了权力、金钱、美色。
良心低落地说:“主人没有了我反而过得更好了,也许他再也不需要我了。”老人笑而不语,示意他继续看画面——随着权力变大,主人的贪欲也越来越大,不仅收受商家的贿赂,还挪用公司的公款炒股、赌博。不久,报应终于来了,赌博输光了钱,股市又遇大崩盘,投进去的钱全成了打狗的包子。由于无法填补亏空的公款,被公司告上法庭,自己造的孽最终由自己承担了!
“现在你看到了吧,没有了你,你的主人不但不会过得更好,反而会掉进欲望的深渊,不能自脱。”老人对良心说,“孩子,回到你的主人身边去吧。你的主人在忏悔的痛苦中呼唤着你的回归……”老人说完,用手往前方一指,良心的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条用光铺成的宽阔道路。老人说:“这条路能让你回去,把你重新送回你的主人的心里。”说完,老人便转身离去,身影渐渐消失。“老爷爷!”良心大声喊,“我能知道您的名字吗?”此时,老爷爷已消失在远方了,只留下了一句话“我的名字是时间。”
当你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时,请谨记,不要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做的勾当不会被发现,那只是时候没到而已。无论在做什么事情之前,都先请问问自己的良心!
这是一篇以“良心”为话题的作文。小作者没有直接叙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表现人要有良心,而是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大胆想象,精心虚构了一个“良心在时间老人的指点下顺利回家”的故事间接表现主题。这篇作文想象丰富,故事“虚”得可信,确是一篇优秀之作。全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末揭示寓意。小作者采用了寓言体的构思方式,构思新颖、卓尔不群。也就是说,小作者成功地借用了“寓言”这个“物”来构思行文、表现主题。可见,善于运用借物构思法,于作文的构思有着神奇的功效,能在构思之战中,杀出一条血路,以奇制胜。
我以为,运用借物构思法最为娴熟的可能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不妨看看他的一篇微型小说《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支出金额)
马氏的这篇微型小说很奇特,通篇文字均以罗列支付账单的表现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初看,让人觉得似流水账,再仔细“审核”一下这些“账单”,则不难明白个中深意。马克·吐温巧妙地借得了“账单”之“物”,为其所用,构思堪称妙绝。这可说是运用借物构思法的典范之作,让人景仰。
二、深入探究找规律
那么,借物构思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其本质特征是两个字——借用,即作者在构思写作时不直接就内容写内容,而是想方设法地寻找并借用一种更有利于表现内容和主旨的“物”。
这里所说的“物”,带有比喻的性质,不是指荀子所说的“舆马”“舟楫”等实物,而是指写作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表现手法,属虚物范畴。荀子“善假于物”的“物”,我们不要仅仅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做事工具(即狭义上所指的“物”);它也应该是指一种做事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即广义上所指的“物”)。我想荀子所言之“物”,应该是涵盖了狭义广义的。这样,才算是准确全面地把握了其真正内涵。本文所指的“物”,属后者。
借用的对象,可以是某种文体的构思模式和表现手法,例如李玲的《迷途的心》,就借用了寓言来构思;也可以是某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一些外在形式,例如苏家琴的《一棵感恩树》,就借用了植物学中的植物生长历程来构思;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外在形式,例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就借用了家庭生活中的记账单来构思。初中生学习了不少文体知识,如寓言、童话、传记、回忆录、自我介绍、书信、申请书、计划、总结等,在作文构思时可借用的文体构思模式和表现手法还是不少的。如果学生各个学科学得扎实且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自能从所学知识和生活积累中借得神来妙“物”。“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物”,而是缺少发现“物”的眼睛。
借“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和更加新颖独特地表现写作内容和凸现主题,以便于在内容和主题方面难有突破的情况下,能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取胜。(当然,如果有了较新的立意和素材,又能借得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但是,切不可仅仅为了追求作文表现形式的新颖而一味地求新求异。若如此,则完全违背了借“物”的初衷了,倒不如不要借“物”。我们要谨记借“物”的目的,不可走向极端。
所借之“物”与所写之“文”有什么内在联系?“物”为“文”服务,即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新颖独特地表现内容、凸现主题,这也是借物构思法的宗旨所在;“文”因“物”生辉,即是“文”因为穿上了“物”这件美丽而得体的衣裳后而显得更加光彩照人。人们常说,“三分人貌,七分打扮”,为文亦然。“物”与“文”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把握准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运用尺度。
借物构思法的构思过程是怎样的?借物构思法的指向是重在打磨作文的表现形式。在整个构思活动过程中,作者总是在苦苦思索、到处“讨借”,直到借到了能更形象、更新颖地表现内容、凸现主题的某种“物”为止。一旦“借”到了这种“物”,构思即大功告成。下一步,就可以开列提纲、蘸笔动写了。整个构思过程是一段艰难的心智活动历程:占有素材→苦苦寻觅→灵感来袭→觅得心“物”。
借物构思法有何长处?这种方法用于作文构思,能使构思避俗生异、独树一面,避开了构思雷同的思维区域,拓宽了作文构思的思维空间,从而写出构思颇具独创性的佳作。“文章最忌雷同,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面对同一文题或同一写作材料集体应试时,怎样独创新意,写下出类拔萃的文章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运用了借物构思法的作文,其构思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定能疗治千人一面的作文通病。借物构思法的构思过程,不仅是一种艰难的心智活动,更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运用借物构思法进行作文构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三、交流点拨学运用
如何运用借物构思法?在苏家琴同学写成了《一棵感恩树》后的一天,我向她了解了一下她的构思情况。
饶:“家琴,你这篇感恩作文的表现形式很有创意。能谈谈你的作文构思情况吗?”
苏:“当时我想,如果只是把我在文中写到的那几件事情按时间先后顺序直接写出来的话,文章会显得很俗气,因为有关感恩的事,人人都有话可写,写不出什么新鲜感来。因此我想,能不能换一种表现形式来写呢?”
饶:“当时你是怎么想到借用植物生长的四个历程来组织内容、表现主题的?”
苏:“我的作文内容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写小时候、刚上初中、八年级时和现在四个阶段的事情。我们在生物课上学习了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在构思时,我苦苦思索用什么表现形式来表现感恩才更有创意呢。我突然想到,如果把植物生长的播种、发芽、开花、结果四个环节借用到我要写的事情的四个部分来,二者正好吻合,对得到先后顺序。我当时想,这样写可能比直接写原来的事情有新意。”
饶:“你这个构思很有创意。你能从所学知识中得到启发,借到了植物生长四环节这个巧妙的表现形式,好样的!”
苏:“老师过奖了。这个灵感也是突然间想到的。”
饶:“创意作文是需要灵感的。可喜这个好灵感被你‘突然间想到’了!”
我也向李玲同学了解了她构思《迷途的心》的情况。李玲是从她自己看到的课外书刊上的有关“时间老人”“时空隧道”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中受到启发去构思的。
苏家琴和李玲的构思,一个是从已有知识积累中生发联想,一个是从已有知识积累中生发想象,二人殊途同归,都写出了佳作。
2013年10月15日,我上了一节有关借物构思法的作文指导公开探讨课。给学生点拨了借物构思法的概念、特征、长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一以“良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试着运用借物构思法)。令我欣喜的是,交上来的作业中出现了好几篇较好的借物之作。例如,文章开头部分所举的李玲的作文。此外,侯彩珍的《良心何在》,借用了控诉书的构思:“我”(地球)向人类提出控诉,人类强加给“我”三大顽疾——土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李家家的《给人类的一封信》,借用了书信的构思:“我”(良心)向人类写封信,诉说人类大肆破坏植被导致荒漠化进程加速、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导致许多野生动物灭绝;侯紫兰的《良心与没良心》,采用了童话的构思,想象成“良心”与“没良心”二人之间一次次较量的故事,最后“良心”获胜;雷芬的《红心和黑心》,也是想象成“红心”与“黑心”之间的斗争的故事;陈锐的《良心的自述》,借用了自传的构思,自述了“我”想走进那些没良心的人的心里却一次次被拒绝……
从学生的作文构思、上公开课的情况以及我个人的探索研究来看,我以为,运用借物构思法是有一些门道的。
运用借物构思法进行作文构思,可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运用联想思维,由一“物”联想到另一“物”,将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积累迁移借用到作文构思中去,即有中巧借;一条是运用想象思维,由某些已知的“物”发散开去,想象成一篇全新的故事,即无中生有。运用起来,前者稍易,后者较难。运用得法,两条路均可通向罗马。
能否借得到“物”,关键是看有无灵感迸发。也许有人说,灵感这东西虚不可及、捉摸不定,“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其实不然,如果你勤于作文之道的探索,懂得了作文的常道,夯实了语文基础,更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各个科目和生活中去深探,灵感就有可能涌上心头,自会领悟出一些作文的非常之道。如果只在语文的圈子里打转转,那是产生不了多少灵感火花的。要像蜜蜂那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好蜜来。“语文的功夫在课外”,灵感的迸发在瞬间。厚积薄发,渐生悟性,灵犀自通。
借物构思,运用在于一个“善”字。“善”就是善于、专注于,即苦心思考求索文章的新的表现形式。只有在构思时有意识地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才叫做“善”。历经“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辛,在“蓦然回首”时,方可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多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人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想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这样,学生在构思借物时才会生出“善”来。当然,“善”并不是生搬硬套,胡乱一“借”。“善”,其实质是巧妙,即有利于作文内容和主题的创意表达。切勿走进“善”的误区。
借物构思,基础在于要心中有“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历过同龄人所能够经历的一些事,有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知识积累。这样,作文构思时,才有“物”可借。如果积累贫乏,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学生心中的“物”,对构思很重要。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在作文构思时的所借之“物”都是从其所经历的事情或所学过的知识储备之中脱胎而来的。“物”是生发构思灵感的源头活水。腹内空空,则无“物”可借。
借到了“物”,就是找到了作文灵魂的着附之体。要想借得巧妙之“物”,创意地表达作文的内容和主题,就不可不重视借物构思法的运用。
标签:李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