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急性心肌梗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针对此类型疾病的治疗,介入治疗方法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介入治疗中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是关键性辅助药物治疗,而在一些文献研究中提出,一些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候,有低反应性的问题,还有无反应的问题,为此在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时,需要考虑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问题[1]。本文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反应性研究,做简要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2013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从57岁到71岁,平均年龄(65.32±4.27)岁。排除标准:有过肝肾疾病、血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使用抗凝剂或者避孕药物的患者;有过上消化到穿孔的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血液病的患者。患者在使用了抗血小板药物之后的24h内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测量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PAG),依据结果分成三组:1组≥70%;2组50%-70%;3组≤50%。
1.2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均在入院时使用了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100mg-300mg的阿司匹林,以后每天持续用75mg和100mg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并且加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用药[2]。克赛(低分子肝素)0.4ml,每个12h皮下注射1次;立普妥(他汀类的阿托伐他汀)40mg,每天晚上口服1次;螺内酯(醛固酮拮抗剂)10mg,每天口服2次。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选择最大耐受剂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也要取最大耐受剂量使用。在入院药物治疗24h内,早晨采空腹时的静脉血,两小时内送去检验,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出这些样本的ADP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并分成三组,参考标准为Barragan的氯吡格雷抵抗标准以及Bernardo正态分布曲线,1组≥70%;2组50%-70%;3组≤50%。
1.3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在心肌梗死急性阶段时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并详细询问和记录他们一般情况,包括饮酒和吸烟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同时测量患者来到医院时的血糖、血脂、心肌酶和血常规,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详细记录出EF值。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的两周疗程里,出现的再次心肌梗死、心理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心绞痛以及死亡等院内心血管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计量资料的方法为±s,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中的例数、(%)表示百分数,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资料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PAG),≥70%的1组中6例;50%-70%的2组中9例;≤50%的3组中35例,三个组别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基本情况的资料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并且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的水平保持正态分布曲线,可见心肌梗死的患者出急性期间内抗血小板治疗时,他们个体间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表现为正态分布。
2.2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分析三组的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三组患者的中风、心绞痛、出血等事件的出现,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说明血小板的对抗血小板的药物反应性大小,并不影响这些事件发生。但是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方面,1组的发生率与另外两组做比较有差异(P<0.05);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1组的发生率与另外两组做比较同样有差异(P<0.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 比较三组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n(%)]
3.讨论
目前,用于抗血小板药物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常见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及介入治疗的术后血栓事件预防有着积极作用。在一些研究中表明,患者个体的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并且与患者的出血事件、缺血风险有关系[3]。在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之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可以很好地降低再次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再次心肌梗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减少死亡,对于患者的二级预防有着重要作用。可是实际治疗中依旧会出现不良事件发生,这就使得医学研究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提出了疑问。很多文献表明心脏不良事件出现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低反应性或“抵抗”有关,低反应性或“抵抗”的存在于患者的代谢因素、基因多态性、顺应性差、冠心病风险因素(高血脂症、吸烟、肥胖、糖尿病等)、药物因素(药物的剂量不够或者药物间作用)等因素有关[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存在着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低反应性,呈现为正态分布;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70%,受到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不良事件影响,但是本次研究样本比较少,各个组间差异较为明显,所以还需要做更大规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媛, XIEYuan.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2, 18(20):3364-3367.
[2]赵庆豪, 许海燕. 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性相关问题的回答[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8, 17(3):171-175.
[3]李俊蕾, 扶宇, 梁广楷.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血小板功能检测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1):66-69.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2014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J]. 临床荟萃, 2015(4):366-366.
论文作者:郁慧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血小板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治疗论文; 事件论文; 药物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