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混交林(论文文献综述)
王泳腾,黄治昊,王俊,张童,郎立华,孙国明,崔国发[1](2021)在《濒危植物黄檗的生存压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不同径级、地区和植被类型等3个方面探讨燕山地区野生黄檗个体的生存压力强度,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25个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利用"一种珍稀濒危树种个体生存压力计算方法"分析野生黄檗个体所受的生存压力强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到的黄檗共计140株并散生于8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在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密度最大,在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5.63株/m2和1.25株/m2;(2)燕山地区小树阶段(第Ⅰ~Ⅲ径级)的黄檗数量最多,并且受到的种内及种间生存压力最大,分别为13.897和48.135,随着胸径的增大,生存压力变小;(3)黄檗种群在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到的生存压力最大,在河北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小,分别为30.363和1.763;(4)黄檗种群在紫椴林、胡桃楸林和黄檗油松混交林中受到的生存压力较大,在大果榆林和大果榆-蒙古栎-花曲柳混交林中较小。【结论】燕山地区黄檗的生存压力主要来自于种间,因此需要对一些距离较近的以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大乔木,如油松和胡桃楸进行修枝或者择伐,减缓黄檗的竞争压力,促进黄檗天然林的更新。
刘兵兵[2](2020)在《内蒙古罕山次生林区山杨死亡后物种组成及山杨更新特征》文中认为内蒙古罕山次生林区是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区森林集中分布区,是草原、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的重要生态交错区,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年来干旱导致罕山次生林开始出现大面积森林死亡现象。因此,森林死亡后的植被变化及林木更新的补充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森林大面积死亡后能否快速实现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则成为该地区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半干旱区罕山次生林区内森林死亡高发的山杨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区内(罕山次生林区内的东部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部罕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西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山杨轻度死亡样地、中度死亡样地和重度死亡样地开展试验,运用排序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等方法对大兴安岭南段山杨死亡后影响林下植被分布和山杨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罕山次生林区山杨死亡后林下共记录到83种植物,青山保护区共记录到27种植物。中部罕山保护区共记录到31种植物。西部赛罕乌拉保护区63种植物。罕山次生林区由东至西物种数逐渐增多。各地区均为轻度死亡样地中物种数最多,中度死亡样地和重度死亡样地相对较少。(2)降水梯度上,环境因子海拔、年累积降水量、年均温度是影响罕山次生林区由东至西物种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P<0.05)。在死亡梯度上,林分因子枯落物厚度、郁闭度、林分密度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P<0.05)。(3)3个地区的山杨均以萌蘖更新为主,青山保护区山杨平均更新密度最大(9065.74株/hm2),是赛罕乌拉保护区(3533.33株/hm2)的2.57倍,是罕山保护区1377.78株/hm2)的6.58倍。在死亡梯度上,青山保护区中度死亡样地山杨更新密度最大,为13675.00株/hm2,是重度和轻度死亡样地的1.69倍和2.52倍。罕山保护区不同死亡样地间山杨更新密度无显着差异。赛罕乌拉保护区山杨更新密度呈现出重度死亡样地(7308.33株/hm2)>中度死亡样地(2866.67株/hm2)>轻度死亡样地(425.00株/hm2)的趋势。(4)青山保护区中度死亡样地和轻度死亡样地山杨更新集中分布在树高200cm以下,分别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86.13%和84.73%;罕山保护区中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50cm-200cm范围内,占样地内总个体数的83.14%;轻度死亡样地和重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200cm以下。赛罕乌拉保护区中度死亡样地和重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200cm以上。(5)青山保护区重度死亡样地、中度死亡样地及轻度死亡样地山杨更新密度集中分布在胸径(基径)0-1cm范围内,且分别占样地总更新密度的87.19%、78.92%和73.13%。罕山保护区不同胸径范围内山杨更新密度波动较大,中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1-2cm范围内,且占样地胸径分布总密度的34.86%,重度死亡样地与轻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0-1cm范围内,分别为683.33株/hm2和491.67株/hm2。赛罕乌拉不同死亡样地中山杨更新密度随着胸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重度死亡样地>中度死亡样地>轻度死亡样地;重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1-4cm范围内,且占样地总更新密度的66.67%;中度死亡样地集中分布在1-2cm范围内。轻度死亡样地更新密度整体较小,且波动不大。(6)罕山次生林区由东至西,年均温度和海拔对山杨更新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年累计降水量未达到显着水平。死亡梯度上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及枯落物厚度对山杨更新有显着影响(P<0.05)。(7)青山保护区和罕山保护区的样地幼苗枯梢率较大,其平均值分别为53.6%和55.4%。赛罕乌拉保护区轻度死亡样地幼苗枯梢率相对较大(26.11%),重度死亡样地中幼苗死亡率最高(63.89%)。(8)在降水梯度上青山保护区和罕山保护区幼苗平均枯梢率相差不大,分别为53.6%和55.4%,是赛罕乌拉的5.46倍和5.65倍。青山保护区幼苗平均死亡率最大,为34.11%,分别是赛罕乌拉保护区和罕山保护区的1.18倍和9.48倍。赛罕乌拉保护区幼树平均枯梢率和死亡率相对较小,仅为0.74%和4.22%。在死亡梯度上,青山保护区轻度死亡样地幼苗枯梢率和死亡率均大于其他两者。罕山保护区幼苗枯梢率、幼树死亡率和幼树枯梢率整体较大,赛罕乌拉保护区轻度死亡样地幼苗枯梢率较大(26.11%)。幼苗死亡率和幼树死亡率沿死亡梯度逐渐上升。
李艳丽,杨华,邓华锋[3](2019)在《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空间格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是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为目的,为天然林的保护、管理以及抚育间伐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根据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采用单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双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关联性,并统计分析其径级结构。【结果】(1)蒙古栎和糠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2)林分整体水平、蒙古栎以及糠椴在小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趋于随机分布。(3)蒙古栎与糠椴在小树和中树阶段小尺度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树木的生长发育,聚集强度减弱,到大树阶段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4)蒙古栎和糠椴种间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上负相关为主,随着尺度增加,逐渐趋于不相关。(5)蒙古栎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负相关为主,其他尺度不相关。(6)糠椴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正相关为主,大尺度不相关。【结论】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林分结构比较稳定,属于增长型种群;从天然林可持续性经营角度出发,可以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采用抚育间伐,使林分结构更加合理稳定。
丛明旸,曹迪,陈国平,陈宝政,孙丰宾[4](2017)在《燕山和太行山过渡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变化特点》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山脉过渡区森林群落的建群种,以及验证植物多样性是否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沿天津最高峰聚仙峰设置海拔样带,分析得出:(1)乔木、灌木和草本层优势种垂直变化规律不同。乔木层物种组成具有变化规律,研究区下部是槲栎和栓皮栎,随海拔升高核桃楸占优势并混生油松,然后蒙古栎占优势地位,至山顶发展为紫椴和蒙古栎混交林,槲栎和栓皮栎为伴生种,可见栎属植物不仅在各海拔段均有分布,而且优势地位显着,是该区群落的建群种;灌木层以小花溲疏为各海拔段绝对优势种;草本层优势种无规律。(2)α多样性指数具有垂直变化规律。物种多样性S在600700 m(中低海拔)最高;Simpson指数在800900 m(中高海拔)最高,群落信息量和复杂度达到最大值;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均为双峰格局,数值在700800 m(中海拔)低于两侧。因此,燕山和太行山脉过渡区聚仙峰的物种多样性不支持"中间高度膨胀"理论。研究结果和结论丰富了山脉过渡区生态学理论,也提供了北方山地植物多样性信息。
王玲[5](2017)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替特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四个山系的598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树种与先锋树种组、顶位树种组的相似性指数,推算树种的顶级适应值。同时根据树种顶级适应值计算出不同群落的演替值,并根据群落演替值对群落进行了演替阶段的划分,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主要特征作了简要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负联结种对数减少、正联结种对数增多,种对关系发生极显着变化的是在10m×10m尺度上。10m×10m可以作为两树种种间关系的最优尺度。(2)利用幼树(苗)间树种的相似性指数推算树种的顶级适应值,白桦、山杨、落叶松等阳性树种顶级适应值为1,红松、臭松等极耐阴性树种为10,过渡树种分布在1-10之间,根据其顶级适应值的大小也可从侧面比较树种在群落中耐阴性、稳定性、更新等特征。(3)不论是蒙古栎林到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还是落叶松、白桦、山杨等到阔叶红松林的演替变化,都反映出先锋树种先侵入后被春榆、胡桃楸、水曲柳等过渡树种替代最后形成以红松、臭松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的变化趋势。(4)群落演替阶段按群落的演替值可分为四个阶段(前期、中前期、中后期、后期),前期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落叶松林、白桦林、山杨林和以这些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中前期为蒙古栎林、以蒙古栎为主的混交林,春榆、胡桃楸等树种相继出现,中后期是以紫椴、色木槭等过渡树种为主的混交林。后期为以红松、臭松等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纯林。(5)随演替的进行,先锋树种更新数量、重要值、蓄积比、多度比等指标与顶位树种呈相反变化趋势,先锋树种为倒J型分布,顶位树种呈J型分布趋势,过渡树种变化趋势为单峰模型且不同树种出现峰值的阶段不同。
周鑫[6](2017)在《京津冀地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促进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优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本文以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植被类型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了植被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ArcGIS创建渔网分析,将京津冀地区平均分为12km×12km的网格单元,以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样地,通过SPS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功能,以地理信息为主要因子,评估了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划定了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提出了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99%的农作物分布在坡度25度以下的区域,同时发现《水土保持法》中规定,坡度25度以上区域为禁耕区域,需退耕还林,因此将预测区域与25度以上坡度进行叠加,最终划定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得到结论如下:(1)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类型为主,占该区域自然保护区总数的53.52%;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植被类型的分布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草原草甸植被类型的保护需要加强,未被保护的草原草甸植被类型1 1个,且都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地区。(2)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35092km2,占京津冀总面积的16.2%,其中三级优先区面积最大,总面积27207km2,分布最广,一级优先区面积最小,分布最少;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有明显关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划定红线区域总面积4226.1km2,其中,生物多样性深红线总面积870.2km2,占划线区域总面积的20.6%,生物多样性浅红线区域总面积3355.9km2,占划线区域总面积的79.4%。(3)京津冀地区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较大,已有自然保护区普遍面积偏小,建议新增自然保护区21个;建议扩建自然保护区22个;调整后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新增面积4455.39km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京津冀地区的总面积由原来的4.21%提高至6.25%。(4)京津冀地区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数量最多,其次是国家湿地公园;北京地区分布较集中,河北南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一带,北部分布较均匀。根据京津冀地区各类广义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分布,结合人为干扰因素,提出了8个适宜建设国家公园的区域,以期为京津冀地区国家公园的构建、“环首都国家公园环”的构建提供参考。
元文革[7](2015)在《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主要森林群落特征及生态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揭示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主要森林类型群落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功能与群落特征的关系,是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京津冀生态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站监测和标准地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数量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量化分析了该涵养区不同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位等生态特征和森林群落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内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吸收SO2、吸收氮氧化物、滞尘能力等生态功能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主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表现为,(1)主要森林群落在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表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均小于草本层。(2)主要森林群落间异质性差异显着,且灌木层与草本层在异质性差异方面表现出不一致的结果。灌木层中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针阔混交林(AF)、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纯林群落和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CF)、蒙古栎纯林群落和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DF)、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和杂木林群落(FH),这4对群落相异性系数最大,异质程度高,而蒙古栎纯林群落和杂木林群落(DH)相异性系数最小,共有种最多,异质程度最低;草本层相异性系数最大的出现在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和杂木林群落(EH)之间,相异性最小的出现在华北落叶松林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混交林群落(AE)之间;(3)主要森林群落中的14种主要乔木、15种主要灌木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结性。乔木种对中,联结性最高的为[青杄(Picea wilsonii)、白杄(Picea meyeri)],联结性最低的是(油松、白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白杄]、(樟子松、青杄);灌木种对中联结性最高的为[酸枣(Ziziphus jujuba)、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联结性最低的是[孩儿拳头(Grewia bilob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2.主要森林群落树种生态位特征体现在,森林群落主要乔木、灌木树种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各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度差异显着。乔木树种中,针叶树种较阔叶树种生态位要宽,但蒙古栎除外;灌木树种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三裂绣线菊,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乔木树种对中,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华北落叶松、白桦),生态位重叠最小的是[华北落叶松、山荆子(Malus baccata)];灌木树种对中,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鼠李(Rhamnus davurica)、胡枝子],生态位重叠最小的是[锐齿鼠李(Rhamnus arguta)、孩儿拳头]。3.主要森林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表现为,不同森林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尽管大致相同,但是不同森林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一般规律是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油松林生物量在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不同树种所形成了森林群落生物量分布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树干生物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而枝叶生物量和树根生长量呈现出阶段性交替增减变化。4.不同森林群落水源涵养功能特征体现在,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性有明显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枯落物厚度、储量、持水能力、拦蓄能力等特征都表现出针叶林高于阔叶林或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Q=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指数函数关系(V=Ktn);土壤持水能力、拦蓄能力等特征都表现出针叶林高于阔叶林;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的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Y=A·XB)。混交林的土壤渗透能力大小顺序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林森林群落在吸收SO2、吸收氮氧化物、滞尘能力等生态功能要高于阔叶树形成了森林群落,但是在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功能方面阔叶树形成的森林群落却明显高于针叶树形成了森林群落。总的来看,针叶树形成的森林群落总体生态功能要高于阔叶树形成了森林群落。
余琦殷[8](2015)在《北京市三种重点保护植物(紫椴、黄檗、胡桃揪)的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种群生态学是开展濒危植物拯救的理论基础,掌握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种间联结以及生态竞争等方面的内容,揭示种群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过程,深入认识群落的结构和动态,是进行濒危植物保护与拯救的前提。本研究于2013年8—-9月、2014年7—-8月,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松山自然保护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等地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共采集12块紫椴群落样地、12块黄檗群落样地和8块胡桃楸群落样地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目标物种的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种间联结、生态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北京地区的紫椴种群结构总体表现为幼苗、幼树最多,老树最少的增长型结构,但存在局部小种群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种间关联上看紫椴群落整体处于相对较稳定的状态,紫椴幼树和乔木种华北落叶松、灌木种小花溲疏、毛丁香有在不同尺度下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紫椴群落中多数乔木层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生态位分化较为明显。(2)北京地区的黄檗种群总体发展稳定,属于增长型种群,幼苗、幼树的储备较为丰富,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黄檗种群结构不合理的想象。黄檗种群多呈现出显着的集群分布特征,在黄檗作为伴生种的群落中,黄檗种群的集群程度较弱。无论是黄檗大树,还是黄檗幼树都与乔木种胡桃楸、灌木种小花溲疏在多个尺度下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乔木层黄檗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均不高;灌木层中,与黄檗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的有雀儿舌头和荆条。(3)北京地区的胡桃楸种群虽总体上呈现倒“J”型分布,但多个样地内胡桃楸幼苗、幼树或者小树短缺,局部小种群不稳定。从种间关联来看胡桃楸群落整体处于相对较稳定的状态,胡桃楸与北京丁香的幼树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五角枫的幼树、暴马丁香、黑桦在不同尺度都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从生态位的角度看胡桃楸幼树对环境适应程度明显差于乔木层的胡桃楸。针对紫椴、黄檗、胡桃楸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了保持或改善种群的稳定状态、间伐竞争树种、对幼树进行迁地保护等措施。
阚彬彬[9](2015)在《择伐对长白山林区珍贵树种分布格局的影响》文中认为分别选取上世纪70年代未经过择伐干扰、经过轻度择伐(15%强度)和重度择伐(30%强度)干扰的4种林型(红松阔叶林、核桃楸林、水曲柳林、杂木林)12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强度择伐对珍贵树种所处林型演替趋势、珍贵树种空间格局、种间关联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林型演替趋势对择伐强度的变化表现不同。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演替趋势和群落结构受择伐强度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而水曲柳林和杂木林受择伐强度的变化影响较大。林中优势树种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择伐强度变化,同样取决于森林类型。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乔木种类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红松(Pinus koraiensiss)和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在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重要值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红松未干扰24.97%,轻干扰25.99%,重干扰33.48%。核桃楸未干扰13.56%,轻干扰23.53%,重干扰33.80%。核桃楸林中优势树种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不同表现为:未干扰—核桃楸、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轻度干扰—核桃楸、春榆(Ulmus pumila)、水曲柳;重度干扰—核桃楸、山杨(Populus davidiana)。但红松阔叶林中优势树种并未随择伐强度的增加而改变,表现为:红松和色木槭(Acer mono)。择伐强度的增加并没有改变红松和核桃楸在林地中的优势地位。水曲柳林和杂木林中优势树种随择伐强度增加而不同,重度择伐使水曲柳在水曲柳林中失去优势树种地位,优势树种为山杨和色木槭,重度择伐使杂木林中乔木树种数量减少为8种,不同择伐强度下杂木林中优势树种不同。(2)不同树种空间格局对择伐强度的变化表现不同,同一树种在同一林型中,择伐强度是影响格局的主导因素。同一树种在不同林型中,因择伐对象的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择伐强度下,格局的改变同样存在差异,择伐对象与择伐强度同为格局不同程度改变的主要因素。但水曲柳格局的变化受林型和择伐对象因素影响较小,而择伐强度对其格局影响较大。红松格局的改变,不仅与择伐强度有关,同样与择伐对象相关,在红松阔叶林中15%择伐强度即可导致其格局改变,但重度择伐对比轻度择伐,格局变化不明显。在红松为伴生树种的水曲柳林中,优势树种经过30%择伐强度后才可导致红松格局的改变,轻度择伐优势树种对其格局改不明显。在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轻度择伐对其优势树种红松和核桃楸格局影响不同,轻度择伐导致红松格局改变明显,但对核桃楸改变不显着。轻度择伐对核桃楸分布格局影响较小,但重度择伐对其影响较大,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核桃楸的聚集度下降;水曲柳无论在红松阔叶林还是水曲柳林,轻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小,重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大,水曲柳格局的变化受林型和择伐对象因素影响较小,而择伐强度对其格局影响较大。椴树(Tilia amurensis)在红松阔叶林和杂木林中,格局变化受择伐强度影响较大,轻度择伐导致其在上述林型中格局改变明显,而椴树在核桃楸林和水曲柳林中轻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小,重度择伐对其格局影响较大。在择伐强度相同时,不同的林型与择伐对象,对椴树的格局影响不同。蒙古栎在核桃楸林中分布格局受择伐强度变化影响较小,不同择伐强度下0-50m尺度上聚集分布。轻度择伐对其在红松阔叶林中分布格局改变不大,0-50m尺度上随机分布,但在水曲柳林和杂木林中改变明显,蒙古栎在未干扰水曲柳林0-50m尺度上聚集分布,轻度干扰下0-30m尺度上聚集分布,大于30m尺度上随机分布。蒙古栎在未干扰杂木林中0-50m尺度上随机分布,轻度干扰下7-25m尺度上聚集分布,在0-8m和25-50m尺度上随机分布。轻度择伐干扰导致黄波萝(Phellodendron amurense)在核桃楸林、水曲柳林、杂木林中分布格局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在3种林型中,轻度择伐干扰使其形成随机分布格局,重度择伐导致其总体上形成聚集分布格局。(3)同一优势树种与不同珍贵树种之间关联性不同,不同树种之间关联性对择伐强度的变化反应各异。两个树种之间的关联性在不同的林型中表现差异。轻度择伐会导致部分树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重度择伐干扰导致全部树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择伐强度变化对红松与蒙古栎、水曲柳种间关联性影响较小。而红松与椴树之间关联性受择伐强度变化影响显着。在水曲柳林中15%择伐强度不足以改变水曲柳与椴树、红松种间关系,但对水曲柳与蒙古栎、黄波萝种间关系影响显着。30%择伐强度导致水曲柳与所有珍贵树种之间关联性改变显着。在核桃楸林中,15%择伐强度对核桃楸与黄波萝、蒙古栎、山杨、椴树种间关联性影响显着,除核桃楸与黄波萝种间关联性外,重度择伐与轻度择伐对上述种间关联性影响相似。综上所述,30%择伐强度有利于红松阔叶林和核桃楸林中优势树种优势度的提升,此种择伐强度可以用于该林型择伐,在红松阔叶林中30%择伐强度更利于红松与蒙古栎、水曲柳、椴树形成较好的种间关联性。在核桃楸林中15%择伐强度不利于核桃楸与椴树和蒙古栎形成种间正关联性,但利于核桃楸与黄波萝种间关系。30%择伐强度会导致水曲柳林中优势树种改变,对于水曲柳林强度过高,但30%择伐强度利于水曲柳与椴树、蒙古栎形成种间正关联,会使水曲柳与红松、黄波萝种间负关联。15%择伐强度可以用于该林型择伐。重度择伐强度导致杂木林中树种数量锐减,此强度不适合杂木林采伐。
于梦凡[10](2014)在《植物群丛的数量分类方法及对比研究 ——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认为植物群落分类是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方法不仅考虑了群落的外貌特征、物种组成,而且考虑了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层次地位,即在不同分类单位等级上考虑群落不同层次上物种的组成与特征,从而形成了植被型、群系、群丛等一系列由高级到低级的群落分类单位。近年来,群落数量分类研究成为了群落分类研究的主流,但数量分类方法往往只考虑了群落样地之间的距离或样地之间物种的相似性,对于物种在群落中所处层次及其在各层中的优势情况考虑不足,因而只能形成一些“类”、“群”,这些“类”、“群”很难与传统的群落分类系统的分类单位相对应。本研究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的77块群落样地数据为例,考虑到植物群落不同层次内物种在群落中作用的不同,提出了利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系统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进行分层分类的方法,即按照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依次进行分类,并最终确定群丛的分类方法。TWINSPAN分层分类方法将青龙河保护区内的77块群落样地划分为了33个群丛;系统聚类分析法将青龙河保护区内的77块群落样地聚为34个群丛。尽管由于群落自身物种组成的原因、亦或者是数量分类原理的不同造成了两种分类方法下结果有所差异,但这两种数量分类的结果与传统分类系统下各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均达到了协调一致,这种基于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数量分类方法有易于判别分类结果是否达到群丛水平,进一步解决了目前数量分类结果中对分类单位模糊不清的现状。
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混交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混交林(论文提纲范文)
(2)内蒙古罕山次生林区山杨死亡后物种组成及山杨更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乔木死亡及影响因素 |
1.2.2 乔木死亡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
1.2.3 森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貌 |
2.3 气候 |
2.4 土壤 |
2.5 水文 |
2.6 植被 |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1.1 山杨死亡后林下植被组成及分布特征 |
3.1.2 山杨更新特征与环境因子响应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设置 |
3.2.2 样地调查 |
3.3 数据处理与计算 |
3.3.1 各指标计算方法 |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杨死亡后林下植物特征 |
4.1.1 林下乔木层植物特征 |
4.1.2 灌木层植物特征 |
4.1.3 草本层植物特征 |
4.2 山杨更新特征与环境因子响应 |
4.2.1 更新密度特征 |
4.2.2 树高分布特征 |
4.2.3 胸径分布特征 |
4.2.4 林分因子及环境因子对更新密度的影响 |
4.2.5 山杨更新枯梢率与死亡率特征 |
4.2.6 死亡率和枯梢率与林分因子和环境因子相关性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燕山和太行山过渡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变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样方设置及外业调查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聚仙峰森林植物群落各层优势种 |
2.2 聚仙峰森林植物群落各层优势种沿海拔区间的变化规律 |
2.3 聚仙峰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垂直变化规律 |
3 讨论 |
3.1 山脉过渡区建群种及伴生种区系来源 |
3.2“中间高度膨胀”理论在山地过渡区的验证 |
(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替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演替过程中物种更替 |
1.2.2 种间联结性 |
1.2.3 演替阶段划分的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气候特征 |
2.1.2 土壤特征 |
2.1.3 植被特征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调查方法 |
2.2.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章 不同尺度种间联结性分析 |
3.1 小样方面积尺度对种对关系类型的影响 |
3.2 不同样方尺度条件下树种间关联半矩阵图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演替值 |
4.1 树种演替适应值的确定 |
4.1.1 树种演替适应值的计算思路 |
4.1.2 不同树种种间关联值 |
4.2 不同群落演替值的确定 |
4.2.1 群落演替值的确定方法 |
4.2.2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特点 |
4.3 小结 |
第5章 阔叶红松林群落演替过程分析 |
5.1 蒙古栎-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分析 |
5.2 落叶松-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分析 |
5.3 杨桦林-阔叶红松林演替过程分析 |
5.4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比较 |
5.4.1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更新特点 |
5.4.2 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重要值、蓄积比、多度比特点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京津冀地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3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
1.3.1 自然保护区及广义自然保护区的含义 |
1.3.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综述 |
1.3.3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研究进展 |
1.4 国家公园建设概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2.2 气候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3 自然植被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布局研究 |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
3.2.2. 植被类型分布及与环境的关系 |
3.2.3. 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
3.3 小结 |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预测与保护红线划定 |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珍稀濒危物种分布与得分总体情况 |
4.2.2 各类型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分布情况 |
4.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预测与评估 |
4.2.4 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类型与划定方案 |
4.3 小结 |
5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及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镶嵌体构建 |
5.1 数据来源于研究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研究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分析 |
5.2.2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 |
5.2.3 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方案 |
5.2.4 国家公园镶嵌体布局方案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创新 |
6.1 结论与讨论 |
6.1.1 结论 |
6.1.2 讨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6.2.1 创新 |
6.2.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名录 |
附表2 保护优先区在京津冀地区各区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
附表3 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分布与面积统计表 |
附表4 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植被类型及面积统计表 |
附表5 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在各区县的分布及面积统计表 |
附图 |
附图1 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的分布 |
附图2 京津冀地区生物多样性空缺重点县 |
附图3 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 |
附图4 京津冀地区国家公园镶嵌体构建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主要森林群落特征及生态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森林群落特征 |
1.2.2 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
1.2.3 群落的空间格局研究 |
1.2.4 森林群落多样性研究 |
1.2.5 森林生物量研究 |
1.3 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发展趋势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 |
2.3.2 样地调查 |
2.3.3 生态位分析方法 |
2.3.4 林木生物量的测定 |
2.3.5 种间联结研究方法 |
2.3.6 生态功能研究方法 |
2.3.7 数据处理 |
2.4 技术路线 |
3 研究区域概况 |
3.1 地理位置流域 |
3.2 水文特征 |
3.3 气候特征 |
3.4 地质地貌 |
3.5 自然植被 |
3.6 试验区基本情况 |
4 主要森林群落特征分析 |
4.1 森林群落概况 |
4.2 森林群落的分类 |
4.3 群落特征分析 |
4.3.1 华北落叶松纯林群落 |
4.3.2 油松纯林群落 |
4.3.3 白桦纯林群落 |
4.3.4 蒙古栎纯林群落 |
4.3.5 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群落 |
4.3.6 油松、蒙古栎针阔混交林群落 |
4.3.7 阔叶混交林群落 |
4.3.8 杂木林群落 |
4.4 物种多样性分析 |
4.4.1 α物种多样性分析 |
4.4.2 β物种多样性分析 |
4.5 小结 |
5 森林群落种间联结性分析 |
5.1 森林群落植被种间联结分析 |
5.1.1 森林植被主要乔木种间联结分析 |
5.1.2 森林植被主要灌木种间联结分析 |
5.1.3 森林植被主要乔灌种间联结分析 |
5.2 森林植被种群生态位分析 |
5.2.1 森林植被种群生态位宽度分析 |
5.2.2 森林植被种群生态位重叠分析 |
5.3 小结 |
6 典型植被群落生物量格局分析 |
6.1 侧柏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分析 |
6.1.1 数据的获得 |
6.1.2 模型的确定 |
6.1.3 生物量分析 |
6.2 白桦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分析 |
6.2.1 数据的获得 |
6.2.2 模型的确定 |
6.2.3 生物量分析 |
6.3 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分析 |
6.3.1 数据的获得 |
6.3.2 模型的确定 |
6.3.3 生物量分析 |
6.4 油松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分析 |
6.4.1 数据的获得 |
6.4.2 模型的确定 |
6.4.3 生物量分析 |
6.5 小结 |
7 不同植被类型水文效应差异性分析 |
7.1 针叶林水文效应差异性分析 |
7.1.1 枯落物水文效应分析 |
7.1.2 土壤水文效应分析 |
7.2 阔叶林水文效应差异性分析 |
7.2.1 枯落物水文效应分析 |
7.2.2 土壤水文效应分析 |
7.3 混交林水文效应差异性分析 |
7.3.1 枯落物水文效应分析 |
7.3.2 土壤水文效应分析 |
7.4 小结 |
8 不同森林群落植被生态功能分析 |
8.1 典型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分析比较 |
8.2 典型植被保育土壤功能分析比较 |
8.3 典型植被类型固碳释氧功能分析比较 |
8.4 典型植被净化环境功能分析比较 |
8.4.1 典型植被吸收SO2功能分析比较 |
8.4.2 典型植被吸收氟化物功能分析比较 |
8.4.3 典型植被吸收氮氧化物功能分析比较 |
8.4.4 典型植被滞尘功能分析比较 |
8.5 典型植被生态功能价值量综合评价 |
8.6 小结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讨论 |
9.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附件 |
(8)北京市三种重点保护植物(紫椴、黄檗、胡桃揪)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 |
1.3.1 紫椴 |
1.3.2 黄檗 |
1.3.3 胡桃楸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 |
1.4.2 种间联结 |
1.4.3 生态位 |
2. 研究地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调查地点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调查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2.1 数据整理 |
3.2.2 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 |
3.2.3 种间联结 |
3.2.4 生态位 |
4 数量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 |
4.1 紫椴群落 |
4.1.1 种群径级结构 |
4.1.2 静态生命表 |
4.1.3 分布格局 |
4.1.4 小结 |
4.2 黄檗群落 |
4.2.1 种群径级结构 |
4.2.2 静态生命表 |
4.2.3 分布格局 |
4.2.4 小结 |
4.3 胡桃楸群落 |
4.3.1 种群径级结构 |
4.3.2 静态生命表 |
4.3.3 分布格局 |
4.3.4 小结 |
5. 种间关联 |
5.1 紫椴群落 |
5.1.1 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情况 |
5.1.2 物种间关联性检验 |
5.1.3 Pearson相关分析 |
5.1.4 Spearman秩相关分析 |
5.1.5 与紫椴相关的种间关联检验 |
5.1.6 小结 |
5.2 黄檗群落 |
5.2.1 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情况 |
5.2.2 物种间关联性检验 |
5.2.3 Pearson相关分析 |
5.2.4 Spearman秩相关分析 |
5.2.5 与黄檗相关的种间关联检验 |
5.2.6 小结 |
5.3 胡桃楸群落 |
5.3.1 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情况 |
5.3.2 物种间关联性检验 |
5.3.3 Pearson相关分析 |
5.3.4 Spearman秩相关分析 |
5.3.5 与胡桃楸相关的种间关联检验 |
5.3.6 小结 |
6. 生态位分析 |
6.1 紫椴群落 |
6.1.1 生态位宽度 |
6.1.2 生态位重叠 |
6.1.3 紫椴生态位特征 |
6.1.4 小结 |
6.2 黄檗群落 |
6.2.1 生态位宽度 |
6.2.2 生态位重叠 |
6.2.3 黄檗生态位特征 |
6.2.4 小结 |
6.3 胡桃楸群落 |
6.3.1 生态位宽度 |
6.3.2 生态位重叠 |
6.3.3 胡桃楸生态位特征 |
6.3.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 |
致谢 |
(9)择伐对长白山林区珍贵树种分布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1.1.1 干扰的定义及分类 |
1.1.2 采伐干扰对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
1.2 空间格局研究方法 |
1.3 干扰与空间格局的关系 |
1.3.1 红松阔叶林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3.2 核桃楸林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3.3 水曲柳林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4 采伐干扰对种群分布格局影响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土壤类型 |
2.1.4 植被类型 |
2.1.5 经营历史 |
2.2 研究林分及样地概况 |
2.3 固定标准地设立及数据采集 |
3 不同择伐强度下林分演替趋势对比 |
3.1 研究方法 |
3.1.1 树种重要值分析 |
3.1.2 分层株数统计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择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树种组成及演替趋势变化 |
3.2.2 不同择伐强度下核桃楸林树种组成及演替趋势变化 |
3.2.3 不同择伐强度下水曲柳林树种组成及演替趋势变化 |
3.2.4 不同择伐强度下杂木林树种组成及演替趋势变化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择伐强度林分中珍贵树种空间格局变化 |
4.1 研究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择伐强度下红松分布格局 |
4.3.2 不同择伐强度下核桃楸分布格局 |
4.3.3 不同择伐强度下水曲柳分布格局 |
4.3.4 不同择伐强度下椴树分布格局 |
4.3.5 不同择伐强度下蒙古栎分布格局 |
4.3.6 不同择伐强度下黄波萝分布格局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择伐强度下珍贵树种种间关联性变化 |
5.1 研究方法 |
5.2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择伐强度下红松与珍贵树种空间关联性 |
5.3.2 不同择伐强度下核桃楸与珍贵树种空间关联性 |
5.3.3 不同择伐强度下水曲柳与珍贵树种空间关联性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植物群丛的数量分类方法及对比研究 ——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植物群丛的定义及其传统划分方法 |
1.3.2 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
2. 研究地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质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 |
2.5 土壤条件 |
2.6 生物资源情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调查 |
3.2 数据整理与分类方法 |
3.2.1 数据整理 |
3.2.2 分类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基于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的群丛划分 |
4.1 森林群落分类 |
4.1.1 乔木层数据分类 |
4.1.2 乔木层和灌木层数据分类 |
4.1.3 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数据分类 |
4.1.4 总体分类结果 |
4.2 灌丛群落分类 |
4.3 小结 |
5. 基于系统聚类方法的群丛划分 |
5.1 森林群落聚类 |
5.1.1 乔木层数据聚类 |
5.1.2 乔木层和灌木层数据聚类 |
5.1.3 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数据聚类 |
5.2 灌丛群落聚类结果 |
5.3 小结 |
6. TWINSPAN数量分类结果与系统聚类结果的比较 |
6.1 森林群落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 |
6.2 灌丛群落分类结果的对比分析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紫椴蒙古栎混交林(论文参考文献)
- [1]濒危植物黄檗的生存压力研究[J]. 王泳腾,黄治昊,王俊,张童,郎立华,孙国明,崔国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01)
- [2]内蒙古罕山次生林区山杨死亡后物种组成及山杨更新特征[D]. 刘兵兵.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空间格局研究[J]. 李艳丽,杨华,邓华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9(03)
- [4]燕山和太行山过渡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变化特点[J]. 丛明旸,曹迪,陈国平,陈宝政,孙丰宾. 植物研究, 2017(05)
- [5]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替特征的研究[D]. 王玲. 北华大学, 2017(10)
- [6]京津冀地区森林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D]. 周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主要森林群落特征及生态功能研究[D]. 元文革.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4)
- [8]北京市三种重点保护植物(紫椴、黄檗、胡桃揪)的种群生态学研究[D]. 余琦殷.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9]择伐对长白山林区珍贵树种分布格局的影响[D]. 阚彬彬.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10]植物群丛的数量分类方法及对比研究 ——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为例[D]. 于梦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