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中国思想转向研究简介_海德格尔论文

海德格尔中国思想转向研究简介_海德格尔论文

国内海德格尔思想转向问题研究述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德格尔论文,思想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内海德格尔研究日趋活跃。关于海德格尔思想是否存在转向及在何种含义上理解转向,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作一简介。

第一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思想根本上没有转向。海氏前后一致的基本思想主题是揭示以“Dasein”的本源性存在方式。这一主题在《存在与时间》等早期著作中确立并基本完成。为揭示Dasein的生存意义,前期侧重于Dasein的基本生存方式“心境”(Befindichkeit) 特有状态“忧思”(Sorge)的原始情感方面来显示其最本源的“Da”;30 年代以后,海氏通过对诗、语言、艺术乃至思想的本源性解释,从原始理智方面展开最为本源的“Da”。因此,海氏思想不存在前后期转折,后期只是对前期主题的进一步发挥。

第二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前后期发生了显著的转向。海氏思想的主题是存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后期都走在“存在之邻”的道路上,不存在绝对的断裂和完全不相关的转向。但前后思想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前期,语言被看作此在生存方式之一,从此在开始存在之路,陷入了生存论上的主观主义。而后期在对古希腊源头的追寻和荷尔德林等诗作阐释的基础上,揭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是“解蔽”与“遮蔽”的运作。最后,为彻底抛弃形而上学语言来表达“存在”,改用“大道”(Ereignis)替代存在(Sein),大道之说成为海氏思想主题的完成。

第三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前后期发生了根本性转向。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的早期思想强调以此在这一特殊存在者展示生存意义,以现象学方式阐释此在为中心的世界,揭示此在的本真与非本真生存状态。后期的主题则转向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条件——“大地”(die E-rde),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学理上说, 早期生存论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羁绊,陷入“重新增强主体性”的危险。从现实性看,人们利用技术科学对世界进行掠夺性索取,造成了生存世界的恶化——“大地荒芜,世界倒塌”。此在是否本真生存问题让位于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海德格尔思想存在着两类转向。第一类转向是基本问题所要求的内在转折,表现为从存在者去揭示存在;又以存在去规定存在者。第二类转折指与此在相关联的语言观和真理观上的转折。从语言作为此在生存方式转向“语言是存在的家”;从此在展开状态来规定真理转向由存在的澄明来说明真理。由于以此在这一特殊存在者来展现存在,导向由此在的存在规定其他存在者,从而加剧了《存在与时间》的主观主义倾向,以致于《存在与时间》第三部分无法实现由存在者向存在的过渡,妨碍了基本问题所要求的第一类转向的完成。为此,海氏不得不进行第二类转折。以便坚持完成第一类转折,故第一类转折是说明第二类转折的基础,第二类转折是对第一类转折的修正和展现。

第五种观点认为,前后期的所谓转向,只不过是海氏思想根本主题——存在问题思考之路的合乎逻辑的内在转变。(1 )通过对“亲在”(Dasein)的辨析,揭示了“亲在”与传统形而上学“主体”概念及“Dasein”其他译法的差异,凸现了“亲在”的存在特性。指出从亲在出发展示存在是海氏存在问题的必然出发点,是存在者到存在这一形而上学之路的创新。(2)30年代后,海氏在思考方式上的“转向”, 并不是早期从亲在向存在之路有误而不得不改变其思路。相反,他通过对“亲在”的现象学分析得出:亲在展开存在之路必然是亲在自身否定自身,克服自身之路;对生存有限性的揭示表明生存论在建构形而上学时,即是形而上学被解构之时。这样,形而上学的终结,为“存在”本身出场创造了条件。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站在海德格尔思想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对照的宏观角度来分析海氏思想的意义。它凸现了海氏存在论与传统存在论的区别;凸现了语言、艺术、思想与传统观点的差异;凸现了传统认知方式与现象学方式的根本差异。这种观点充分阐述了海氏对存在本源性的界定。因此,如果站在与传统存在论相对照的宏观角度看海氏思想,那么说前后期没有传向,依然走在寻求存在本源性分析之路上,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就海氏思想内部看,其前后期思想上的差异,则需要更为详实的辨析与比较。

第二种观点与第三种观点分别从语言、技术角度切入海氏思想的前后期,通过详细地分析和较为深刻的论述,各自从自己的切入角度凸现了海氏思想前后期的差异。前者认为后期转向语言与存在主题,后者认为转向保护人最基本生存条件——“大地”的主题。从海氏思想的多层面与复杂性看,这种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否把某种视角看作唯一的视角呢?这值得考虑。例如,第三种观点把后期思想完全归于保护环境,保护人的基本生活前提——“大地”。这很难解说为什么海氏化大力气去追溯西方哲学之源,对荷尔德林的诗作、对艺术作不厌其烦的精心阐述,而不是用通俗明白的环保宣传术语去宣传。

第四种观点反映了海德格尔思想转向问题的复杂性,对转折的层次和内含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这种观点实际上试图对转向从外在表现转向内在分析,说明外在与内在转向的相互关系。这种多层次分析无疑具有启发性。但是,由于这种观点对“此在→存在”之路还是看作失误之路,这就造成了基本转折或内在转折缺乏有力的论证。因为要完成由存在者到存在的基本转向的第一步骤,又不能走“此在→存在”之路,那就只有回到“一般存在者→存在”的形而上学老路上去了。

第五种观点对海德格尔思想转向问题作了较为合理和深刻的分析,它对“Dasein”的辨析,意在阐述“亲在”(Dasein)是海氏思想的必然出发点。由“亲在→存在”之路是海氏探索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由“亲在→存在”的新形而上学在展开自身时又揭示了自身的不可能性。建构的过程就是解构的过程,对亲在展开存在之路,从形式上的肯定性评价和内容上的否定性说明,较为有力地阐述了海氏思想前后差异是其存在主题的自然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第四种观点对基本转向缺乏有力分析的缺憾。

上述表明,目前国内对海氏思想转向问题的不同观点,基本上是由不同角度去理解造成的,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但是只要对某种视角和分析侧面不作绝对化的理解,那么,对海氏转向问题的多视角分析有利于海氏前后期思想的充分认识,有利于对海氏思想进程作全面深入的分析。

标签:;  ;  ;  ;  

海德格尔中国思想转向研究简介_海德格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