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中应用正畸与修复技术修复效果论文_禹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 410007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前牙缺失散于间隙修复患者中应用正畸与修复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义齿修复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正畸与修复技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9%(46/49)明显高于对照组79.6%(39/4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0%(1/4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6/4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治疗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疗效更好且修复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正畸;修复技术;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

据研究发现[1],牙列缺损发病率大约为25%~53%,病因主要为龋病、牙周病,长期前牙缺失还会导致患者前牙散在间隙和缺失牙间隙减少及邻牙向缺隙处倾斜移位、继发牙周袋等,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牙周组织改变及咀嚼功能减退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及设备技术地快速发展,修复技术与正畸技术均得到快速发展,本次为探讨修复技术与正畸联合治疗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临床疗效,特截选我院所收治患者实施分组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选我院2012年3月~2014年8月期间98例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所有患者牙周组织均健康且无明显松动现象;排除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疾病、口腔黏膜病变等。男60例,女38例;年龄18~47岁,平均为(26.0±2.0)岁;前牙先天缺失50例、前牙严重龋齿36例、因外伤或发育异常而拔除前牙12例;单牙缺失58例、多牙位缺失40例。比较两组患者病因和年龄及性别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义齿修复技术治疗;研究过程中均根据患者意愿及口腔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固定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FPD)及种植义齿。其中FPD修复:实施手术前需严格检查患者缺牙区牙槽嵴,并做好牙体和牙周治疗的前期准备。采用VITA系统进行比色,并选取印模模型,于模型上制作暂时桥,再行FPD试戴、粘结。种植义齿:待局部麻醉后于患者前牙区牙槽嵴顶腭侧或唇侧制作黏膜切口以暴露牙槽嵴,然后剥离,并翻开黏膜瓣。采用球钻以手术导板为指导,并定出植入点位置,再逐级备孔并与直径相配。采用生理盐水进行降温冲洗,最后将种植体植入。

观察组采用正畸与修复技术联合治疗,正畸: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先使用弹性较好的0.012”Ni-Ti弓丝牵引结插入到后槽,维持1个月,之后再换为0.014”,随着矫治的进行,逐渐换为0.018”直径的圆丝弯制后插入颊面管。待弓丝嵌入全部拖槽后再进行结扎、固定,并排齐和整平牙弓[2]。第二阶段需使用具有一定硬度的不锈刚粗丝来作为引导丝,并利用螺旋推簧牵引将牙齿向近远中进行移动,然后集中间隙,并于必要时设计腭拖和舌弓以增加支抗,此外,还需连续结扎其上颌第一恒磨牙及第二双尖牙的托槽及第二磨牙颊面管,避免发生支抗牙向前移动情况[3]。矫正过程中需尽量将散在间隙集中到一处,待间隙保持3~5个月后再行修复技术治疗,与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参照Spiekermann及NHI等来评价临床疗效[4],分为优、良、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并发症

修复后,观察组:修复体周围炎症1例;对照组:发音功能障碍2例、美观效果差1例、生物力学并发症2例、修复体周围炎症1例;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0%(1/4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6/49),χ2=12.86,P<0.05。

3讨论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可通过正畸技术将前牙散在间隙集中到原失牙处,并将牙齿排齐等,从而可为修复体的安放提供较为理想的环境,有利于修复体长期稳定性。本次研究中,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治疗,于修复技术治疗前实施正畸治疗主要是为平行固定修复基牙,并促使修复体顺利就位;同时理想分布患者牙弓内和间牙齿,并获取到适当的根尖楔状骨壁,有利于降低牙周病的发生。实施正畸治疗,其还可改善患者唇肌闭合功能,并且于修复技术前实施正畸治疗,其可使患者牙合面间的功能及形态结构更为协调,减少复发情况发生,最终取得平衡和稳定及美观的效果。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修复后,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修复技术前实施正畸治疗,其可将深覆合和散在间隙等病理性因素去除,从而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如修复技术治疗前不实施正畸治疗,其可能会增加或产生新的错合畸形,最终导致修复体松动脱落等情况发生。本次研究中实施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从而获取到最佳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技术治疗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不但具有较好疗效,同时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值得研究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庆祝.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前牙缺失散在间隙9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2):237.

[2]孙妍,康媛媛,张英等.弹性纤维联合流动树脂在伴前牙缺失的重度牙周炎中的固定及修复作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2):279-282.

[3]夏华新,吴建华.微螺钉种植体在生长发育期个别前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3,34(9):1336-1338.

[4]Spiekermann H.Hnplantolongy[M].New York: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1995:299-304.

论文作者:禹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9

标签:;  ;  ;  ;  ;  ;  ;  ;  

口腔前牙缺失散在间隙患者中应用正畸与修复技术修复效果论文_禹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