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徐嘉瑾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徐嘉瑾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浦东 201201)

【摘要】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之后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糖尿病患者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首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现状及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现状和影响因素归纳分析了具体的护理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41-03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之后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糖尿病患者因长期服药、严格控制饮食及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等,心情持续压抑,极易产生绝望、焦虑、抑郁等负性情感,不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甚至产生自杀倾向。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较非糖尿病人群高2~3倍。因此,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护理环节,它有助于病情的稳定、药物的发挥、疗效的巩固[2]。本文对糖尿病患者开展的心理护理进行系统总结如下。

1.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现状分析

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通过漫长的药物与饮食控制治疗,且病情易反复,血糖水平波动频繁且易产生并发症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贾述桂[3]选择了204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与患者交谈和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发现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认为患糖尿病无所谓、感到悲观和恐惧、消极和矛盾心理等心理问题。李步云[4]则选择了3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会存在抑郁、烦躁、焦虑以及绝望等不良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董宝艳[5]和孙东方[6]的相关报道也指出糖尿病患者存在否认、侥幸和猜疑、焦虑、抑郁和悲观、拒绝、盲目自信和满不在乎以及痛苦和依赖等心理问题。李雯[7]则对24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其发现患者普遍存在愤怒、悲观和失望、自责内疚、焦虑恐惧和抗拒治疗的消极心理等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可见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的相关因素

2.1 病程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合并焦虑等心理病症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8]。Kathryn E[9]对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时长、疗效与糖尿病心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初诊糖尿病和早期强化治疗过程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易导致焦虑和自我效能下降,特别是中年男性,随着糖尿病患者的病程延长,患者的SAS总分与病程呈明显的正相关,由此可以获知,病程的延长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并可诱导焦虑、抑郁等共生病的出现。

2.2 年龄

冯绮玲等[10]随机抽取了120例12~72岁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其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2.3 经济状况

贺忠娥等[11]研究发现经济情况好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的优于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程恩荷[12]对糖尿病产生抑郁的心理进行分析,发现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产生抑郁的糖尿病患者中,有65.2%与家族的经济状况有重大相关,有54.3%与治疗环境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有52.2%患者的抑郁与病情加重有关。

2.4 性别

Culver Annie L等人报道[13]女性糖尿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或气愤等心理疾病的机率要高于男性,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病症的治疗更易产生负面影响。

2.5 受教育程度 

程恩荷[12]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心理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以小学学历以下的SAS和SDS评分最高,其次为中学学历患者,而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患者的评分分值最低,说明,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患者能正确认识糖尿病,因此,产生心理病症的机率要低很多。

3.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使患者能较系统地掌握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一些保健常识,增强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可使患者知道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长期严格的控制饮食适量的运动[14]。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能理解和认识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要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基于患者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心态。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与病患沟通要顺畅,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特别是对于新入院或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更应热情耐心的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对于心理情绪低落的患者在护理上,特别是心理护理上要特别给予重视。焦虑易怒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促使病情加重[15]。因此,对于已产生恐惧、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清楚的讲解糖尿病的护理和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在心理上给糖尿病患者宽慰。

3.2 不同心理状态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

3.2.1否认的心理护理 王秋萍[16]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入院初期由于患者无法接受已患糖尿病的事实,在一定时期内对这一诊断结果持否定或怀疑态度,甚至对医生的诊断结果产生怀疑,认为是误诊,常拒绝治疗,在饮食方面也不会特别注意,对疾病的治疗上面也持消极态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廖冬辉等[14]指出患者获知糖尿病之初,对诊断结果持否定或怀疑态度是正常的,但这种否定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是有非常重要的负面影响的,部分患者无法正视患病的现实,或不承认病情会恶化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错误的认为血糖高低或过大波动对身体无关紧要,采取消极态度,拒绝治疗,不注意饮食,错误的相信“身体抵抗力”。对此,王秋萍[16]认为护理人员要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正确对待糖尿病的治疗,要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治疗态度,耐心的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并告知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要求患者要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错误的不良的饮食习惯,重视体育锻炼,加强体质,彻底消除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消极态度和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廖冬辉等[14]认为应对患者进行心理介入治疗,主动的、适当的把病情和医生诊断告诉患者,并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识观,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形成积极的治疗,通过介绍使患者能认识到糖尿病并非“绝症”,完全是可控可治的并引导患者配合治疗。

3.2.2愤怒忧虑的心理护理 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常会提出各种疑问甚至产生愤世负面情绪,如为什么得病是我?我怎么会遇上这样的疾病?当患者产生愤怒忧虑情况,表明患者已经接受患病的事实。此阶段患者常表现为紧张忧虑。廖冬辉等[14]指出此时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学会转移注意力,消除愤怒忧虑的心理,加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科普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清楚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患者出院时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要求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的治疗,并表明患者病情已有明显好转,只要耐心坚持终身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控制饮食,生活质量将会和正常人并无异样。

3.2.3焦虑恐惧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病程相对较长且可能产生并发症,患者常会感到惧怕紧张失眠,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在心理护理方面,建议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及时收集资料评估患者心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给予亲切关怀;培养患者的健康积极心态,基于患者病情,介绍患者的心理防治策略,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的回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的合作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17]。

3.2.4自责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费用较大,很多病患常常担心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甚至产生自责的负面情绪,此时要积极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要让患者及时消除这种心理情绪,家族成员要给予糖尿病患者在心理经济上的关怀,合理用药和健康饮食能减少用药负担,在家庭积极参与下调整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11]。患者家属在面对现实,控制自己情绪,使患者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病人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背负过多的心理负担。

3.3 出院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且治疗过程漫长,由于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在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会选择出院,此时,护理人员要帮助糖尿病患者实现身心的自我管理,并告知或建议患者进行适度的心理护理以及一些常规指标的监测,如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充分认识运动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可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及血糖测定仪的使用;指导患者在家里进行无菌注射胰岛素并注意注射部位和药物剂量,同时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帮助患者认识低血糖的危害以及建议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及饼干等含糖食物;鼓励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以了解病情,特别要进行眼科和手足科的体检。最重要的是要患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疾病治疗中要避免精神刺激,这一点要特别注意[16]。

4.小结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比较长。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的相关因素可以概括为病程、年龄、经济状况、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等。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和糖尿病共存与疾病长期抗争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或心理障碍,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利武.新发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9):813-814.

[2]王莲.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60-161.

[3]贾述桂.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82-83.

[4]李步云.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2):376.

[5]董宝艳.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0):60-62.

[6]孙东方.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61-662.

[7]李雯.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健康必读,2013,(8):233.

[8] Nankervis A,Mcintyre D,Moses R,etal.ADIPS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and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in Australia[M].ADIPS.2013,267-268.

[9] Coan Kathryn E, Schlinkert Andrew B,Beck Brandon R,etal. Clinical Inertia during Post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glycemia and Insulin Therapy Intensification[J].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7(4): 880-887.

[10]冯绮玲,黄丽秋,陈小琼.不同年龄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4):70-71.

[11]贺忠娥,张绍果.糖尿病病人糖尿病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4):1444-1445.

[12]程恩荷.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50-52.

[13] Culver Annie L,Ockene Ira S, Balasubramanian Raji,etal. Statin use an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2, 172(2):144.

[14]廖冬辉,涂晓荣,曾根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当代护士,2012,(1):31-33.

[15]师亚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287.

[16]王秋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诊1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36):109-110.

[17]黄慧芳.探究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与保健,2015,23(2):135-136.

论文作者:徐嘉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论文_徐嘉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