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演变长期影响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问题论文,因素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将在2020年前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今后10多年是中国实现振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中国既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也将面对诸多挑战,台湾问题则有可能是这些挑战中表现突出的一个方面,因此对台湾问题的未来演变进行战略审视,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审视台湾问题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把国际因素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变量加以考察。在诸多国际因素中,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对台湾问题所起的作用最大、最直接,台湾问题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与这三大力量的对台政策紧密联系。本文拟对这三大力量对台湾问题在未来10多年的长期影响进行探讨。
一、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演变趋势
(一)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其特点
美国是对台湾问题具有最大影响的国际因素。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演变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2年以前。在这期间美国对华实行敌视和围堵政策,与台湾则保有外交关系,并结成了军事同盟,向其提供安全保护,以武力阻挠中国实现统一的努力,同时美国又制约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图谋,美国在这个时期曾策划“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企图将两岸的分裂状态从国际法意义上固定化。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后,美国与中国走向和解,并逐渐拉开与台湾的距离,但仍与台保有外交关系。这个时期,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是,对两岸均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不持异议”。第三阶段是1979年中美建交至今。随着与台湾的断交、废约和美军从台湾的撤走,美国逐渐确立了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主要由双轨政策、平衡原则和战略模糊构成。所谓双轨政策,就是既保持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又保持与台湾的实质关系;既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又阻挠中国实现统一;既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又反对中国政府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既承担对台湾实际上的安全义务,又反对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而引发两岸冲突;既表示答应两岸为缓和紧张而进行对话,又不支持两岸为统一而进行政治谈判。美国的双轨政策的核心虽是一个中国,但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际上是要两岸一直维持分离状态。为了保证双轨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对台湾问题还贯彻“平衡原则”,即通过美国的作用使海峡两岸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保持相对的平衡,避免军事冲突的发生和把美国拖进战争。当两岸任何一方出现超出美国既定框架的“过激行动”时,美国都予以打压。在美国看来,台湾方面的“过激行动”,主要是以公开搞“台独”的方式向大陆挑衅,而中国大陆方面的“过激行动”,则是在台湾不主动挑衅的情况下,“无端”地对台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无论哪方采取“过激行动”,美国都要作出严厉反应。在军事上,美国则极力使两岸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攻防能力的对比保持基本平衡,防止一方力量过强,对另一方形成所谓“威胁”。美国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卖给台湾,就是以保持这种平衡作为借口的。
对于台湾海峡紧张或发生军事冲突时,美国是否出兵的问题美国采取的是所谓“战略模糊”。美国认为,如果明确承担出兵的义务,会鼓励“台独”放胆冒进,这势必会招致中国大陆的激烈反应,两岸会启战端;如果表示不会出兵,中国大陆则可能因无需顾及美国的军事介入,而增加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倾向,甚至“主动攻台”。而“战略模糊”则可避免美国自缚手脚,保持选择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也可使两岸都摸不清美国的底牌,谁也不敢走向极端,造成局面失控,从而减少美国卷入两岸战争的可能性,并保持美国握有“仲裁”的主动权,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2001年4月26日,小布什上台之初,曾声称如果中国使用武力攻台,美国将“全力协防台湾”,这被解读为美国已把“战略模糊”改成了“战略清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次谈话中,小布什还强调,美国“不会改变一个中国的政策”,这表明美国“协防台湾”仍是有前提的。总之,美国对台湾问题是一套完整的综合的政策,绝非只是一项单项政策。美国正是通过这一整套政策的实施,企图使海峡两岸长期保持“不独不统不战”的局面,以达到维持台湾问题现状的总目标。
综观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内容和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这套政策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是两面性。这体现在许多方面,美国通过与中国的三个联合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宣布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表示美国无意推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又通过《与台湾关系法》,把台湾实际上视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将台湾与主权国家相提并论,并承担了维护台湾“安全”的义务;美国一方面追求中美关系所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极力捞取台美关系的好处,在多数情况下,当美国在加强对华关系做出重要决定后,总要在对台关系上进行“安抚”和采取补偿性的行动,反之亦然;美国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但又留有一定的余地,不把最尖端、有巨大杀伤力和远程攻击能力的武器卖给台湾,这样既可使台湾具有“安全信心”,又不致于使其脱离美国的操控而为所欲为。在实际效果上,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既对中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形成了阻碍,又对台湾分离主义势力的躁进形成了抑制,如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美国都向台湾当局施加了压力,明确表示不支持“台独”。2003年前半年,岛内分离主义势力推动“公投”呈甚嚣尘上之势,对此,美国多次警告台湾当局,美反对台“就任何议题进行公投”。第二是对台政策服务于对华政策。美国对台政策一直从属于对华政策的战略考虑,而美国对中美关系性质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建立在全球及亚太地缘政治的基础之上。1972年以前,中美敌对,美国将台湾视为抵御“共产主义扩张”的堡垒,利用台湾对抗中国。20世纪70年代,为了联华抗苏,美中走向和解,美国与台湾拉开了距离。1978年底美国基于全球利益的需要与中国建交,同台湾当局“断交”,直接将美中关系置于美台关系之上。1972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是“非敌非友”,“中美在这30多年里从来没有互为主要敌手”,这使美国将其对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限定在不颠覆中美关系大局的范围之内,毕竟,在美国对外战略的天平上,中国大陆的份量和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台湾。第三是长期性。中美建交后,美国所确立的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一直在发挥作用。20多年来,美国先后有5位总统当政,他们所代表的政党不同,每个人对华的观点和与台湾的亲疏也有差别,但却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行事。美国曾多次局部调整对台政策,也都没有脱离这个框架。有的总统在上台伊始,也曾试图走得更远,使美国对台政策面临脱轨的危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最终还是被现实的力量拉了回来。这说明,美对台湾问题政策是建立在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的,而且可以使这种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具有长期推行的价值。
(二)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演变趋势
总的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改变,仍将以保持台湾海峡稳定,维持两岸现状为主要政策目标,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也将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理由如下:
台湾问题对美国来说并不关系到他的核心利益,至多是较重要的利益。美国在其对外战略的棋盘上,是把台湾当作一枚棋子加以利用,这种利用与美国推行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战略的目标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国在制定和推行全球战略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谁是美国的敌人?谁对美国利益的威胁最大?如何消除这种威胁?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把中国当作敌人,到了70年代美国认为苏联是对美国的主要威胁,中国则成了美国可以联合对付苏联的力量,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这种变化,台湾的利用价值相应出现的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迅速崛起的中国是其“潜在竞争对手”,但并不是敌人,因此,美国虽然加强了与台湾的关系,但仍以不破坏中美关系的大局为前提。进入21世纪,“九一一事件”的一声爆炸,又一次使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了大的变化。“九一一事件”给美国以沉重打击,对美国朝野心理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宣告了美国在冷战后持续多时的“敌人缺乏症”的终止,使美国在世界上有了一个明确的敌人——国际恐怖主义势力。这个敌人相当难缠,仅凭强大的军事力量不足以应付,其矛头主要针对美国,其产生的根源和对美国的威胁均非短时期可以消除,这使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都将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对外战略关注的重点。要对付这个主要敌人,国际社会的反恐合作对美国来说十分重要,而中国作为反恐的合作者也为美国所需要。为了联合中国、团结中国一起反恐,美国需要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而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保持对台政策的基本稳定,避免在台湾问题上过分刺激中国,使中美关系再起大的波澜,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美国不能在美国的头号安全问题上要求中国合作,而在中国的头号安全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问题在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上的作用和地位有可能经历像20世纪70年代初那样的下降,至少是不会上升。这就意味着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很可能仍是继续追求维持现状的总目标,即使进行具体的调整,无论朝哪个方向,其幅度都不会太大。
从美国对华战略来看,美国以台制华的基本方针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战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可能成为打破现存国际秩序、挑战美国领导地位的力量,需要对中国进行防范和遏制,为此,美国把台湾问题作为重要工具,推行以台制华方针,极力维持两岸分离状态以牵制中国的发展和对外影响的扩大,并想利用台湾所谓的“民主经验”,影响大陆的政治进程。美国对华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得美国在处理许多国际事务,特别是地区事务时,需要中国的合作,因此,又要与中国保持接触,并想通过接触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可见美国对华战略是遏制与接触两手并用,中美建交以来,尽管有时强硬(遏制)的一手相对突出,有时合作(接触)的一手相对突出,但是美国从来没有只使用一手而完全放弃另一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这种情况很可能将持续下去。
在今后10多年里,中国将继续走向强大。美国在亚太地区担心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而引起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在美国看来,只要台湾继续保持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况,中国相当一部分力量和资源的增长就会被消耗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上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滞,中国与美国在亚太地区展开地缘政治竞争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台制华的努力,将继续推行介入即干涉政策,在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某些国际组织(如WHO)等一些问题上,甚至可能加大力度。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实力和国际作用的增强,也会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美这两个大国无论在全球安全、地区事务还是在双边关系上,都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存在着合作的必要与可能。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维护亚太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推动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打击跨国犯罪、发展中美经贸关系等等问题上,更需要两国通力协作,而且两国在其中一些领域的协调,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实效。今后,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加强,将进一步拓宽中美合作的范围,加深协调的程度,使两国合作潜力进一步释放。在两国共同利益和相互借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美国以台制华策略的实施空间将是有限的,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也将是有限的。
从中国的诉求来看,中国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集中精力建设小康社会,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中国不会把美国当成敌人,在对外关系上把中美关系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致力于与美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中国的这种态度和努力,会降低中美关系发生大的逆转的可能性,而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无论对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还是对美国国内某些反华势力借台湾问题兴风作浪都会起到重要的抑制作用。
二、日本与台湾关系的演变趋势
(一)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其特点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但日本染指台湾的历史则比美国早得多,早在1873年,尚未完成明治维新的日本就急切地开始了对台湾的侵略。1895年,正式将台湾从中国攫走,使之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后,才归还给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于1952年4月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建交”。1972年9月,在尼克松访华的冲击下,日本改变政策,与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与台湾当局“断交”。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日两国共同致力于发展双方的友好关系,日本政府基本上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和对中国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内和民间的层面上。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日本国内日益“保守化”、台湾当局“务实外交”的展开以及日本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倾向的逐步凸现,日本对华政策和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出现了某些改变,导致原来稳定的中日关系出现了波折,台日关系则有了松动和相当的提升,双方往来越来越具有官方色彩,进入了实质性的政治交往阶段。
日本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仍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但同时不事声张地发展与台湾的关系;对于台湾的地位,日本只是“理解和尊重”中国关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但这和承认并不是一码事;日本政府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中国的说法,而不是日本的说法;日本政府始终拒绝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日本政府明确反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使用武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将台湾问题与日美安保体制联系了起来,1997年9月,新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发表,1999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周边事态法》等三项与新指针配套的法案,强化了日美安保体制,提升了日本的军事作用,扩大了日美防卫合作的适用范围,将台湾海峡实际上纳入了其中,虽然日本一再对外辩称,“周边事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的性质”,但这很难掩饰其利用日美军事同盟来干涉台湾问题的实质。
日本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受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日本在政治上、安全上和外交上追随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保持着协调和默契,美国对台政策的每一次大的调整,总会引起日本的跟进,同时日本在对华和对台的政策上也受到了美国一定的牵制。日美都在推行以台制华的方针,但由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实力等原因,日本与美国也存在着程度上和方式上的差别。第二,从外部干涉台湾问题。日本与台湾的直接关系迄今仍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日本没有派过在职阁僚访问台湾,台湾领导人在位期间的访日图谋均未得逞(日本接待过的级别最高的台方在职官员是“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由于禁止出口武器三原则的限制,日本未曾向台湾出口过武器,日本国内一些亲台反华势力试图制定一项类似美国那样的《与台湾关系法》,也尚未成功。但是,日本将台湾问题与日本安全以法律形式挂钩的作法,却使这个中国的内政问题,变成了中日之间的问题,加剧了台湾问题的国际化,突出地表明了日本从外部直接插手台湾问题的企图。第三,日本在发展与台湾关系的过程中,刻意保持低调,表态暖昧含糊,行动却稳扎稳打,步步推进,谨慎中透露着坚定。这说明,一方面,日本仍将中日关系置于台日关系之上,由于认识到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在行动时仍顾及中国的反应。但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日本插手台湾问题的方向十分明确,阻挠中国统一的目标十分清晰。
(二)日本与台湾关系前景
在未来10多年内,日本与台湾关系有较为明显的两大趋势:第一是日台双方的互动作用,将使日台间的实质关系进一步趋向密切,中日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局部摩擦将可能有所升高。第二是日本与台湾提升实质关系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双方关系难有大的突破。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对台湾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一些日本人至今仍怀有很深的“台湾情结”。从台湾的战略价值看,许多日本人特别是新生代政治家认为,日本是一个海洋国家,经济高度外向,对南向航线依赖极大,日本进出口货物的3/4(超过6亿吨)、所需石油的90%、核燃料的100%都靠这条航线运输,而台湾则扼这条被日本视为“生命线”的航线的要冲,因此,台湾海峡的局势和台湾问题的走向与日本安全息息相关。以上两个因素将长期地对日本的对台政策产生影响。从日本的发展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并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目前,日本的军事实力已居亚洲前列,正在加紧争取地区的主导权。与此同时,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综合实力和地区影响力也在快速上升。在狭窄的东亚地区两强同时并起,是一件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事情,也是一件让日本一时难以接受的事情。因此,日本将中国看成竞争对手,并力图与美国一道利用台湾问题来牵制中国。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亲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人们将陆续辞世,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可能趋缓,但随着日本迈向政治大国步伐的加速,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日本有可能增加利用台湾问题与中国周旋的力度,继续强化与台湾的实质关系,这将使中日围绕台湾问题进行的局部摩擦可能将有所升高,并成为中日间的主要问题。
从台湾方面看,除了一部分人心中存有“日本情结”之外,各主要政党对发展与日本关系在大方向上并无异议。国民党与日本有着多方面的传统联系。以街头运动起家的民进党原来与日本联系不多,但在2000年当政后迅速加强了对日工作,“总统府”成立了“对日工作专案小组”,组长是游锡堃。此外,民进党、“外交部”、“立法院”和民间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与组织。2003年4月,台湾当局还专门为司局长以上的高官开办了日语学习班。在未来的政党轮替中,无论哪个党上台,都将会力争国际势力对台湾的支持,而加强与日本的关系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与台湾的互动,会使双方关系进一步加强,但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有一个限度,即以不动摇中日关系为前提。理由是,首先,日本对华和对台政策受中美关系的制约。中美日“大三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与台海两岸的“小三角”关系。在美国对台政策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和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日本因台湾问题致使中日关系恶化,将使日本在中日美三边关系中陷入被动。其次,对于日本来说,中日关系是其在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大陆的重要性显然超过了台湾。日本完全倒向台湾,可能给日本带来一些好处,但中日关系因此破裂造成的严重后果,却会使日本大大地得不偿失。中日之间固然有竞争及防范的一面,但合作的一面还是占主导地位,这表现在发展双方经贸关系、保持地区稳定与安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许多方面,甚至连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也难以离开中国的合作。原因一是日本要想在亚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摆脱美国的控制,抗衡美国的影响,中国则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二是中日的合作,将使日本获得最基本的周边安全和经济发展条件,从而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外交;三是日本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政治大国的标志之一),也需要中国的支持。进一步看,同处东亚屋檐下的中日这两个大国,在斗则两伤、和则两利现实的反复教育下,经过磨合,有可能逐渐实现相互的接受和适应,并不一定必然成为对手和对头。这种结果的出现,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会对日台关系的推进形成根本的制约。
三、东南亚与台湾关系演变趋势
(一)东南亚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东南亚也是对台湾问题具有相当影响的国际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前,双方关系一般,不引人注目。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这20年时间里,随着台湾被逐出联合国和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转而承认北京,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低迷,经济关系却大幅度加强。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在美日加强与台湾关系的带动下,东南亚与台湾都各有所求,使双方关系开始解冻并不断强化。台湾当局把东南亚作为“务实外交”的突破口,李登辉及其他台湾高官纷纷赴东南亚进行“度假外交”,在经济上则推出了“南向政策”,企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的经贸关系,来实现“以经促政”和“政经互动”,争取扩大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将台湾问题国际化,并以此抑制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在东南亚方面,除文莱和缅甸外,其余各国则都派了部长级高官访台,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等也曾先后“过境”台湾。现在,东南亚已成为台湾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对外投资场所,双方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得到了全面提升。
虽然有程度上的差别,但从总体上来看,东南亚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政策,是一种向中国大陆倾斜的两面性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重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把与台湾的关系摆在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把与台湾方面的往来基本上限制在经贸和非官方的层面(但有时打擦边球);坚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反对台湾当局向一个中国原则挑衅。东南亚对台湾问题政策还有另一面,其表现是:第一,各国都不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把它当作一个地区问题对待。他们认为,由于与两岸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台湾海峡的稳定与否与他们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台湾问题不单纯是中国的内部事务;第二,各国都力图保持和加强与台湾的实质关系,通过与台湾开展经贸关系捞取实惠,是各国对台政策的一个基本着眼点;第三,各国都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反对使用武力。
东南亚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有如下特征: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想借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各国对中国的崛起存有疑虑,不知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美日鼓噪的“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也有一定市场,他们也想以台制华,但囿于实力和中国对他们的重要性,因此表现的形式相对缓和、低调和隐蔽。二是力求保持台湾海峡的稳定,避免两岸紧张波及他们的利益。三是重视经济利益,想通过发展与海峡两岸的关系,来获得投资和贸易上的好处,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一)东南亚与台湾关系前景
总的来看,未来10多年里,东南亚与台湾关系将趋于下降,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将大大加强。
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受4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受各国国内政局变动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权更替、政党轮换、领导人的变更可能会使该国对台政策出现摇摆,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和暂时的,毕竟党派的利益和个人的考虑无法与国家利益相提并论。其次是受国际因素变动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巨变和美国对台政策大的变化,会对一些国家的对台政策造成大的拉动,但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和美国对台政策将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再次是台湾当局“务实外交”攻势的影响。台湾当局惯用经贸利诱和大撒金钱等手段收买小国与之“建交”或“复交”,但这种伎俩对东南亚国家的效果不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在处理与台湾关系时,首先必须考虑与中国的关系。今后,随着中国实力和地区影响力的继续增强,特别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方针的进一步实施,将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与越南陆海边界的相继划定,排除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发表,对于保持南海局势(主要是南沙问题)的长期稳定,消除东盟的安全担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10+1和10+3的机制,中国与东盟的全面合作在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将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会大大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中国和东盟将成为真正的好朋友、好伙伴和好邻居。东南亚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相比较而言,来自与台湾关系的收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却可能下降。毕竟,低迷的台湾经济给东南亚提供的商机是无法与蓬勃的中国大陆经济相比,这将导致东南亚在外交上进一步向中国大陆靠近,而与台湾渐行渐远。
综观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对台湾问题政策的趋势,可见,美国的两岸政策将基本稳定,美国将继续平行地保持与发展同两岸的关系;日本在不动摇中日关系的前提下,有可能以小步慢进的方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而东南亚与台湾的关系将逐渐疏远。总的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外交不会因台湾问题而受到大的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不会由于台湾问题而受到大的冲击,中国发展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保持的。
标签:台湾问题论文; 军事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台湾论文; 日本军事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台湾经济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中日文化论文; 中日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