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电力明园北城小学分校,236000)
摘要:“徽派语文”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派”,一是因为它有由安徽语文人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符合安徽地区语文教学现状的教学主张、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同时也有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二是因为它一经提出就被众多安徽语文人所追随和实践,在践行的过程中,他们按照最初的理念和目标,不断的完善“徽派语文”,以期实现安徽语人的“语文梦”。
关键词:徽派语文;安徽语文人;教学
如果要全面了解“徽派语文”的概念,首先要把这四个字分拆开来进行解释。“徽”首先是一个地理学和行政区划上的概念,徽州的前身是歙州,始置于隋朝。及至唐代,沿袭前朝设置,歙州下辖绩溪、歙县、休宁、祁门、黔县和婺源六县,到了北宋宣和三年,改置徽州,这种地域格局一直使用到明清之际。今天的“徽”在地理和行政区划上则指安徽省;其次是学术上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徽学”或“徽州学”发展成为综合性学科,本土的徽州学者认为“徽学”应该称为“徽州学”,但本土之外的学者认为不仅仅要研究徽州还要研究徽州辐射到的其他地区,加之在世纪之交教育部设立了“徽学研究中心”,所以“徽学”成为研究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史的约定俗成的称呼。《说文解字》中写“派,别水也”;在《吴都赋》有“百川派别”的表述;“九派乎浔阳”出自郭璞的《江赋》;毛泽东在他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中写到“茫茫九派留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派”的本义是水的支流。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出“派”的意思已发生了变化:指因见解、风格、信仰等相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或一些人,“学术或文艺方面的派别”。提到“徽派”,据笔者的调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徽派建筑”,其次是“徽菜”、“徽剧”、“徽派盆景”、“徽派篆刻”、“徽派朴学”等,对于“徽派语文”知道的甚少。“徽派语文”,顾名思义,就是以安徽为主阵地的语文教育的流派。
一、“徽派语文”的教学理想
“徽派语文”并不是在其它各派之外的自立门户,同样的,它同时也不是独门独户。它是兼容并包的,它在总结与归纳古徽州的母语教育和分析当代安徽文化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原则提出的符合安徽语文教育现状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同时它也是安徽语文人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安徽语文人以相同的信念和坚守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徽派语文”。
“徽派语文”是安徽语文的一种教学理想,它是安徽语文人的信念和坚守。他们希望一方文化浸染一方性灵。语文本就不能抛弃时空而独立存在,中国人尤其对于徽州人来说,他们有很深的寻根意识,这种意识是深于骨髓并代代相传的,从徽州遗存的牌坊、宗祠以及方志、族谱的数量就可以看出徽州人的文化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观念也在影响这安徽的语文人,他们希望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仅仅可以教授学生字、词、句、段、语、修、逻、文,也可以教授学生同根同源的文化意识。
在对“徽派语文”的理论知识和优秀课例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得出:“徽派语文”核心的价值追求就是“简单的复杂”,它希望用简明的目标,简省的环节,简劲的方法,简约的过程,使学生得到语言、思维与情感“复杂”的、丰厚的发展。这是安徽语文人的教学理想。
在2014年12月12日,吴福雷老师在安徽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提出一项工程——打造和建立“徽派语文”。安徽语文人在此之后便展开了安徽语文教学的追梦之旅。他们深刻的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们想在全国语文的舞台上不仅仅可以看到用着京腔京韵和吴侬软语的语文人的风采,也可以看到安徽语文人的风采;他们想在寻找语文教育标杆和榜样的时候,不再只是如众星拱月、百鸟朝凤般对异域他乡顶礼膜拜,也可以在家乡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语文教育;他们想把建安文学、桐城派、徽派朴学传输出去,不再只是输入和接纳。
“徽派语文”中,安徽语文人是有理想的,他们在为实现他们的语文梦在不懈奋斗。
二、“徽派语文”的教学风格
“徽派语文”的教学风格是自然的。它倡导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课堂环节进行精心的预设,但却绝不拘泥于预设,课堂上所有的活动和内容都是顺学而教,听其自然,仿若水到渠成一般,既不刻意渲染,也不矫揉造作。课堂是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中展开的。教师巧妙点拨于学生却不受制于点拨。
“徽派语文”的教学风格是真实的。它强调在课堂中可以使用教学技巧,但却不是虚招、伪招和怪招,它期盼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它明白只有真实的课堂才能酝酿出真实的情感。教师把课堂看作课堂,不把课堂看作是自己炫耀教学技艺的作秀场。教师扎扎实实教学生知识,用自身真实的话语来引导学生自身真实感情的抒发。
“徽派语文”的教学风格是丰富而稳定的。从教学风格的定义能够看出,正如每个地区的教学风格不同一样,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不尽然相同的。有的语文教师偏好于活泼的课堂氛围,所以在课堂中喜欢采用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语文教师偏好于安静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喜欢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静静聆听、用心感悟;有的语文教师喜欢用幽默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中随文本的变化或低沉、或昂扬、或淸静、或喧嚣,用一种近乎“没有理智”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些不同的风格体现出了“徽派语文”课堂教学风格的丰富性。虽说每个教师的教师风格不完全相同,但细细研究可以发现“徽派语文”的教学风格也是稳定的。首先,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中,依据自身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和特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其次,教学风格的稳定性不仅是辨别教师教学风格的前提,也是一个教学流派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教学风格的稳定性是一个语文教学流派成熟的标志。“徽派语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教学风格,但其自然与真实却是不变的。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有风格自成高格”,“徽派语文”正是如此。
论文作者:申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语文论文; 徽州论文; 安徽论文; 风格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真实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