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知觉经验的表现?_布鲁尔论文

知觉经验是否有表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知觉论文,经验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1)06-0057-08

本文要讨论的是知觉经验有没有内容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其提问方式而言很当代,因为其中的“内容”概念完全是当代意义上的。传统上,内容被说成是与形式相对的。比如说,装满水的水桶具有内容。然而,当我们说报纸具有内容时,我们并不是说报纸具有像水那样的质材料性的东西,而是它具有可理解的有语义结构的东西。这种用法才是“内容”概念的当代用法。内容的当代用法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内容可真可假;第二,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内容可借由那个心理状态传达给认知者,因此,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内容一定是认知者认知上可达及(accessible)的。这样的“内容”概念,正如克雷恩(Tim Crane)所说,是当代哲学的行业术语,它的引入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广泛的心灵哲学运动的一部分。[1]作为结果,知觉经验具有内容这一观点(简称内容观)得到了普遍承认。但哲学无共识。近来,不断有人站出来反对内容观①,特拉维斯(Charles Travis)和布鲁尔(Bill Brewer)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我将表明,特拉维斯和布鲁尔的反驳是不成立的。不过,他们的反对意见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正面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容观只有在吸收了他们所主张的关系观的部分见解后才是认识论上适切的。最后,我给出了一个强健的(robust)的内容观。根据这个内容观,知觉经验具有某种呈现模式(modes of presentation)下的罗系素命题(Russellian proposition)内容。

一、内容观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内容”是与表征(representation)或意向性(intentionality)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表征或意向性指的是心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指向他物的能力。② 典型的具有指向性的心理状态是信念(belief)。当一个人持有某个信念时,其信念状态就指向他所相信的对象。这就好比是路标在指示方向,路标被设计成指向某个目的地。通过这种指向性,目的地以某种方式得到了体现。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路标是目的地的表征。同样的,具有指向性的心理状态,当它指向某个对象时,我们就说它表征了那个对象。能够表征对象的心理状态即表征状态,它将对象表征得所是的样子即表征内容。信念和愿望(desire)是典型的表征状态,它们的内容就是跟在动词“相信”或“愿望”之后的that从句所表达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同于原始感觉,它们具有语义结构,语义结构保证了内容可真可假。由于表征状态总是将对象表征成某种样子,所以它必定具有内容。反过来,如果一个状态具有内容,那就表明它携带了关于其他事物的有语义特征的信息(因为内容有真假之分),因而就是表征状态。

表征状态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表征对象可以是并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例如喷火的龙、“圆的方”等等。因此,成为一个表征对象并未对该对象的实在性作出任何承诺,而仅仅说它是被指向的目标。当然,表征对象完全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例如一棵树、一个人等等。第二,表征内容具有准确性条件(accuracy conditions)。前面说过,表征对象有可能实际不存在。当表征状态指向某些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关系或性质时,我们就说它指涉失败。例如,我相信草席上有一只猫,但实际上那儿并没有猫。然而,即使在指涉失败的情形下,也总是存在特定的条件,即准确性条件,使得某个状态可以指向那些事物、关系或性质。比如说,当草席上确实有一只猫时,我信念状态的指向性就得到了实现,其内容反映了世界实际情况。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内容是准确的。准确性条件很重要,塞尔(John Searle)说:“理解表征的关键是满足条件(conditions of satisfaction)。具有适当指向的每个意向状态都是它的满足条件的表征。”[2]塞尔所说的“满足条件”即准确性条件。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有两种方式可以确定一个心理状态是否具有内容:第一,它是否有准确性条件?第二,它是否表征状态?由于内容必定具有准确性条件,所以,对前一个问题的否定回答构成了内容的否定性判据。由于表征状态必定具有内容,所以,对后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构成了内容的肯定性判据。具体到知觉经验而言,这两个问题分别是:第一,知觉经验具有准确性条件吗?第二,知觉经验是表征状态吗?

先看第一个问题。从常识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区分真实知觉、错觉与幻觉。当周围环境就是知觉经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时,我们就说知觉经验是真实的,否则就是不真实的。不真实的知觉又分为错觉和幻觉。一根半浸在水中的棍子看起来是弯的,但我却知道它是直的。这种情况下,我会说我的知觉经验是错觉。我服用了一片LSD之后突然看到了我妈妈,但我的妻子却告诉我妈妈仍然呆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这时我明白是自己产生了幻觉。当我做出这样的区分时,我似乎是在对知觉经验本身做出评价:它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部分虚假的,有时是完全虚假的。这相当于说,知觉经验依其所发生的情形来看,有时是准确的,有时是部分准确的,有时是完全不准确的。因此,知觉经验是有准确性条件的。

再看第二个问题,知觉经验是表征状态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来回答。由于信念是典型的表征状态,所以如果我们能够确认知觉经验是功能上相似于信念的心理状态就可以了。常识印证了这一点。常识告诉我们,“知觉给予我们以环境的信息——它使得我们形成关于我们周遭环境中事物情况如何的信念(或作出判断)。这一显见的道理体现在日常习语中:我们通常会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所相信的是事物如此这般——我们的信念具有命题的、意向的或表征的内容。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的经验不也应该具有某种类型的内容吗?事实上,我们通常看到天正在下雨,听到汽车正在驶来,等等。这些说法难道没有支持知觉的主要功能是表征世界这一观点吗?”[3]的确,知觉经验具有信息负载功能,它与信念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造出两个论证:准确性论证和类比论证。它们分别表示如下:

准确性论证:(1)知觉经验有准确、部分准确与不准确之分;(2)如果知觉经验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分,那么它就具有准确性条件;(3)没有准确性条件的状态不具有内容。其结论是:不能确定知觉经验不具有内容。

类比论证:(1)知觉经验具有与信念相似的功能,即表征世界;(2)具有表征功能的状态是表征状态;(3)表征状态具有内容。其结论是:知觉经验具有内容。

类比论证和准确性论证告诉我们,内容观是对的。

二、关系观

内容观得到普遍承认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在此之前,很少有理论可以兼容内容观。传统经验论认为,知觉经验是对观念的感知。观念是心灵依赖的实体,它只是作为认知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时才存在。正常情况下,观念与产生它的外部事物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观念认识外部世界。后来的感觉材料理论基本上继承了观念论的思想:感觉材料与观念一样被认为是知觉的直接对象;当感觉材料所具有的性质与它所表征的外部事物符合时,我们就通过它真实地感觉到了外部事物。按照这样的理解,知觉经验本身是不具有准确性条件的,因为它是认知者与知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经验论与感觉材料理论也谈论表征,但表征被归于知觉对象而不是知觉经验。所以观念论与感觉材料理论是反内容观的。

另一种代表性的传统理论是里德(Thomas Reid)的知觉观。里德认为,知觉经验由感觉和判断两种成分组成。感觉是没有对象的,“在感觉和感觉到(feel)感觉之间没什么不同;它们是同一个东西。”[4]作为原始感觉,知觉经验就是纯粹的质料性的所予(the Given),根本就不表征世界,因而是没有内容的。但另一方面,知觉经验作为判断又是有内容的,因为判断必然是对某物的判断,从而必然有不同于自身的对象。所以里德的知觉观既是反内容观的,又是支持内容观的。

与传统理论不同,当代哲学家主要是从朴素实在论( realism)的立场来反对内容观的。朴素实在论认为,在知觉经验中,事物本身被直接呈现给了认知者。因此,知觉经验是认知者与心灵独立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坎贝尔(John Campbell)称之为“关系观”。[5]关系观的支持者认为它们的观点最为合乎常识,因为朴素实在论本身就是常识。很显然,用关系观来反对内容观,需要论证关系观与内容观是不相容的。

一个最主要的不相容性论证是特拉维斯提出来的。特拉维斯认为,一个人在经历某种经验时他的心理状态确实可以将实际情形表征得如此这般,但是,经验只不过是表征的输入,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表征的结果——它只是“将环境中的事物纳入我们的视野,使得我们可以以某种方式觉知到它们”。[6]觉知是一种“接受”(taking),即接受为真或假。经验在被接受之前仅仅是呈现了一堆环境中的事物,毫无准确性条件可言。

特拉维斯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如下论证:假设知觉经验具有准确性条件,那么经验中就有一个用以确定准确性条件的部分。根据内容观,它就是内容。由于内容是认知者认知上可达及的,所以,经验中那个用以确定准确性条件的部分必定会以某种方式呈现给认知者。从而,如果知觉经验的确有准确性条件的话,那么,“经验的表征内容可以用事物在经验中看起来的样子读出来。”[7]然而,对“看”的两种观念的考察表明,经验中找不到那个用以确定准确性条件的部分。

特拉维斯将第一种观念的看称为“指示的看”(demonstrable looks)。它指的是,“某物看起来是如此这般,或像如此这般。”[8]在“指示的看”中,我们将某物在经验中看起来的样子与如此这般的事物进行比较,例如某物看起来像是柠檬。这其实就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所说的“看的比较用法”。[9]特拉维斯认为,指示的看并不能确定任何一种世界所是的方式。一个东西必须是什么样子,它才指示地看起来像是那样?答案显然是多样的。例如,一个柠檬、柠檬样的香皂、柠檬样的蜡制品以及数不清的其他事物都会看起来像柠檬,因而具有柠檬样的指示的看。可是,如果一种指示的看可以对应多种不同的事物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无法用它来确定世界是什么样子,从而也就不能用它来确定经验的准确性条件。

特拉维斯所说的第二种观念的看相当于齐硕姆所说的看的“认识的用法”(epistemic use)。[10]它体现在如下用语中:“看起来有人弄掉了一杯咖啡”,“看起来阿丽剪了发”。在这类用语中,“看”被用于表达支撑某个命题的证据。例如,你看到地上有一摊咖啡,并且有一个破碎的杯子,于是你说:“看起来有人弄掉了一杯咖啡。”特拉维斯争论说,第二种观念的看显然不能用于确定知觉经验的准确性条件,因为它是知觉经验给我们的指示,它本身根本就不出现在知觉内容中。

不得不承认,特拉维斯对以上两种观念的看的分析是对的。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限于用以上两种用法的看来固定知觉内容呢?难道没有别的方式吗?实际上,齐硕姆还提到了看的第三种用法,即“非比较的看”。[11]非比较的看可以直接指称事物及其性质的例示而无需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这种看表示的是事物在认知者看来是某种样子。齐硕姆认为,比较的看与认识的看是寄生于非比较的看的。在非比较的看的情形中,世界看起来的样子为比较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说某物看起来像是如此这般。在认识的看的情形中,是非比较的看为世界看起来的样子提供了证据。因此,非比较的看是最为基本的看。然而,对于这种重要类型的看,特拉维斯并没有论及。③ 这是有问题的,正如舍伦贝格(Susanna Schellenberg)所指出,对于特拉维斯的反驳,最低限度的,只要能表明确实存在一种意义的看可以起到固定经验内容的作用就行了。[12]有理由认为,非比较的看可以起到固定经验内容的作用。尽管一个事物具有某种指示的看并不能保证它在认知者看来就是那个样子,但在特定的某个时刻,认知者的经验总会以某种方式挑选出其中一种指示的看,否则经验就成了叠加起来的杂多。例如,虽然一个事物我一会儿看它像是一只鸭子,一会儿看它像是一只兔子,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我还有可能将它看做一只狗,但在任何一个时刻,它在我看来都只有一种样子。这种看表示的是事物在认知者看来是某种样子,它是非比较的看。这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非比较的看可以读出知觉经验的内容。

特拉维斯的反驳实质上是一种语义反驳。其基本想法是,既然内容是意识层面的语义结构物,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义学的方式将它挑选出来。特拉维斯认为比较的看和认识的看不能胜任,因此,准确性条件论证是不成立的。但是,特拉维斯忽视了非比较的看。由于在具体的任一时刻,非比较的看都是确定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挑选出知觉经验的内容。

另一个反内容观的代表性人物布鲁尔提出了一个针对类比论证的不相容性论证。类比论证认定知觉经验具有与信念类似的表征功能,而布鲁尔却认为用误表征来解释错觉是有问题的,因此知觉经验不是表征。以缪勒-莱耶尔(Müller-Lyer)错觉为例,尽管两根线段实际上一样长,但具有外向箭头的线段看起来要比具有内向箭头的线段长。如果我们认为知觉经验将两根线段表征得一长一短的话,那么,是外向箭头的线段被表征得比实际长,还是内向箭头的线段被表征得比实际短,抑或两者兼是?布鲁尔认为这个问题很难用内容观来回答,因为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两根线段的四个端点被表征到空间什么位置去了呢?设想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注视其中的一个端点,难道经验不是将它表征在它实际所在的位置吗?可是,如果承认四个端点被表征在它们实际所在的位置,表征的说法将变得不可理解。布鲁尔由是断言:“知觉经验本身将线段呈现在那儿,将它们如其所是地分布在空间中。”[13]进一步,布鲁尔提出了他的“对象观”:“在知觉经验中,呈现给那个人的是物理世界本身的组分。任何错误都是在信念中,或任何其他东西中产生的,它们是认知者对经验的反应的产物……错误,在给定世界实际所是的情况下,严格说来,并不是经验本身的本质特征。”[14]比如在缪勒-莱耶尔错觉中,经验将图案本身如其所是地呈现给认知者,只不过是认知者受透视的影响,将它们判断为一长一短。布鲁尔的结论是:我们可以说判断或信念是表征,但经验不是,它是呈现(presentation)。

假使布鲁尔的分析是对的,又会怎么样呢?首先,布鲁尔会面临如何说明判断或信念的错误的问题。在判断或信念中,缪勒-莱耶尔图案的四个点又在什么位置?两条线段的长度与其实际长度相比又如何?这些问题同样是难以回答的。将误表征归于判断或信念并未让情况有所好转。其次,布鲁尔的说明方案会导致矛盾信念的共存。我们知道,缪勒-莱耶尔错觉有一个特点,即使我们相信两条线段是等长的,它们看起来也仍然是一长一短。假如我们像布鲁尔一样将错误归于信念或判断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我们同时拥有两条线段是等长的与两条线段是一长一短的两个矛盾的信念。这似乎有悖于我们把自己说成理性动物的自我定位。撇开布鲁尔的不相容性论证不说,至少,他的对象观是有问题的。

三、知觉经验的内容

迄今为止,我尚未对布鲁尔的反类比论证提出批评,这意味着内容观有可能存在他所指出的问题。不过,他的对象观也是有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选择?一种解决办法是寻找另外的标准。鉴于知觉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所以,将这个标准定为认识论是恰当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内容观与对象观哪个更为合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知觉经验到底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功能。常识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可用于辩护(justify)知识主张。设想你问一个认知者为何相信某个知识主张,比如他视域中的某个物体是四方形的,一个意料之中的回答是:“因为它看起来是那样。”这里,认知者援引了他的知觉经验来辩护他的知觉信念。然而,并不是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辩护信念的。一样东西要辩护信念就要与信念发生推理关系,这要求它具有语义结构,因为非语义的东西是无法用于推理的。所以,如果我们承认知觉经验可以用于知识辩护,那么也就必须承认它是具有语义结构的。内容观恰好认可了这一点。内容是有语义特征的结构物,两种内容(知觉内容与信念内容)之间是可以发生推理关系的。相反,关系观将知觉经验理解为无语义特征的呈现,这就使得知觉经验的辩护功能变得难以理解起来。以此来看,内容观比关系观更为可取。

但是,说清楚知识辩护只是事情的一方面,一个好的认识论还应该告诉我们思想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思想要认识世界,首先就应该是关于世界的。但思想有可能无关世界,就像武侠小说所表现的一样。思想只有受到来自世界的限制后才是关于世界的。问题是,思想是如何接受来自世界的限制的?似乎只有通过知觉经验。因为我们必须经由感性直觉的方式面对世界,所以我们不得不借由感性经验对世界的可应答性(answerability)来响应世界。[15]而经验要能对世界做出应答,就必须对世界实际情况如何作出反应。这在关系观看来是不成问题的。关系观认为知觉经验总是如其所是地呈现外部世界,这意味着事物实际情况总是已经出现在知觉经验中。但在内容观那里,经验对世界的可应答性却没有那么明显。内容观只是说知觉经验具有内容,而并未说它具有何种内容。这意味着,经验内容既可以被理解为弗雷格式命题,也可以是罗素式命题或者别的什么。④ 弗雷格式命题由概念与单称语词组成,它不是世界依赖的。[16]在某些欺骗性情形中,即使外部世界中不存在概念与单称语词所指称的对象,认知者也一样可以使用它们。既然世界改变时经验仍然维持不变,那么就不能说经验对世界做出了应答。因此,如果内容被理解为弗雷格式命题,那么经验就不能向思想传达真正的限制。但另一方面,如果将内容理解为罗素式命题,经验的可应答性又是不成问题的。罗素式命题由外部世界中的事物及其性质组成,[17]因此,说知觉经验具有罗素式命题内容,也就是说事物实际情况如何直接出现在知觉经验中。这意味着,知觉经验所传达的必定是来自世界的限制。如此看来,在对内容做出特定理解后,内容观也是满足条件的。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应该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内容,并且,应该将内容理解为罗素式命题。这个结论让我们在承认内容观的同时向关系观靠近了一步,因为罗素式命题的说法与关系观是相通的——它们都认为事物及其性质会直接出现在经验中。因此,内容观并不必然就与关系观矛盾。特拉维斯和布鲁尔竭力想否定内容观,那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采取了不相容主义的立场。然而,在对知觉内容做特定理解后,关系观是可以兼容内容观的。

不过,问题并未就此结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反驳特拉维斯时主张用非比较的看来刻画知觉内容。非比较的看是私人的,而罗素式命题显然是公共的,这里难道没有矛盾吗?下面我将说明,矛盾其实并不存在。

在说明之前先让我们考察一下具体的事例。设想远方有一棵树,你看到它像是那么高;你往前走,发现它看起来变高了,但同时你又觉得它始终是约摸3米那么高。那么,在特定的某个距离,那棵树看起来到底有多高?再设想你前面有本书,你以倾斜的角度看它,你看到了什么?是一个菱形,还是一个正方形?这两个事例提醒我们,知觉经验到底向我们呈现了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很多人认为,像远方的树看起来变短了的高度以及正方形看起来像是菱形这样的特征,它们具有现象学的不可怀疑性,因而属于知觉经验。至于远方的树看起来仍然有那么高,像是菱形的东西仍然被看做正方形,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判断的产物。关系观的支持者刚好相反。他们认为,前者是判断的产物,后者才是经验的呈现。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在书的例子中,看起来像是菱形比像是正方形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它是休谟所说的印象,理当归之于经验。但另一方面,把像是正方形的特征排除在经验之外也是有问题的。首先,动物有判断能力吗?如果没有,那么它们的知觉就几乎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真实信息。这样,它们的生存处境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它们的存活就成了奇迹。其次,即使承认动物有判断能力,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假如一只被狮子追赶的羚羊并不能在倾斜的角度下直接看出前方沟壑的实际宽度,假如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它还要浪费宝贵的时间来启动判断系统,那它肯定会遭受自然选择的重罚。所以实际情况必定不是这样。

正是基于进化论的考虑,吉布森(James Gibson)提出了“知觉的生态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根据刺激本身的特征准确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对刺激物信息的充分利用之上。物理学告诉我们,环境中不同大小和位置的物体所反射的光线有着不同的密度级差,远处的稀疏,近处的密集,这使得动物(包括我们)有可能直接感知物体的深度和大小。[18]知觉的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呈现能力并不神秘,将反映事物实际情况如何的恒常特征归之知觉经验是有物理学和生理学基础的。

现在可以说出我的观点了。我认为,知觉经验可以具有多种内容。第一种内容对应于像是菱形的经验特征,它与认知者个人所处的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布局密切相关,例如他的视角,他与对象的距离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心理状态是以何种方式去表征对象的。给定了心理状态的表征方式,一个对象被表征得所是的第一种内容也就随之确定。以此观之,表征方式很像弗雷格意义上的“呈现模式”——它们都是以指称层面的东西为变量,以含义层面的东西为值的函项。不同的是,在弗雷格那里,呈现模式是含义的一部分;在这里,呈现模式却不属于第一种内容,毋宁说,它映射出第一种内容的东西。呈现模式涉及认知者的个体状态,因而具有私人性。这决定了第一种内容也具有私人性。但是,呈现模式的私人性并不意味着知觉经验只能具有私人性的内容。除了像是菱形的经验特征,知觉经验中还有像是正方形的经验特征。这类特征是物体本身的性质,它们构成知觉经验的第二种内容。第二种内容由物体本身及其性质组成,因而也就是罗素式命题。罗素式命题是公共的,这确保了第二种内容有资格发挥认识论作用。第二种内容就其本体论而言是独立的,但它在发生学上却依赖于呈现模式及其所映射出的第一种内容。这是因为,任何表征状态都要以某种方式去表征,第二种内容同样只有依赖于某种呈现模式才能得到实现。这样的依赖性,决定了第二种内容只有借助于呈现模式及其所映射出的第一种内容才能得到完整刻画。因此,我在前面主张用个体性的非比较的看来刻画知觉内容是恰当的,它与我的另一个主张——知觉经验具有公共的罗素式内容并不矛盾。特拉维斯忽视了第二种内容对呈现模式与第一种内容的依赖性,于是就产生了他所说的“指示的看”的不确定性问题。如果将内容观理解为知觉经验具有某种呈现模式下的罗素式命题内容,就不会有问题。

最后,我想利用我的理论主张来重审布鲁尔的论证。布鲁尔的论证暗含了如下推理:(1)认知者注视缪勒-莱耶尔图案中的一个端点时,他的知觉经验应该将它表征在它实际所在的位置;(2)当认知者注视缪勒-莱耶尔图案时,四个端点都应该被表征在它实际所在的位置。布鲁尔认为可以从(1)推得(2),然而,这个推理要成立,就必须假定呈现模式在两种情形中保持不变。这个假定恰恰是有问题的。由于线段两端的箭头改变了刺激物的信息,所以,认知者注视线段端点时的呈现模式与他注视整个图案时的呈现模式是不一样的。前一种情况下,线段端点被如其所是地表征;后一种情况下,受透视的影响,线段端点被表征得偏离了它们实际所在的位置,从而产生两条线段一长一短的印象。所以布鲁尔的指责是不成立的,内容观可以用误表征来解释错觉。

四、结语

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知觉经验是否具有内容的问题。无论是常识印象还是认识论的考虑,都是支持内容观的。但是,知觉经验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容,这仍然是个问题。一些人,例如克雷恩(Tim Crane)和伯奇(Tyler Burge),他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非命题的图像式内容。多数人,包括我,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命题内容。然而,即使承认知觉经验具有命题内容,争论也远未结束。从本体上看,知觉经验具有的是弗雷格式命题内容?还是罗素式命题内容,抑或索引内容?从认知上看,知觉具有的是概念内容,还是非概念内容?这些问题远远超出知觉哲学本身的范围,对它们的回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甚至是心灵哲学。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知觉哲学中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收稿日期:2011-09-22

注释:

① 反对者还有Crispin Sartwell、John Campbell、William Alston、Michael Jacovides、William Fish。

② 在当代分析哲学中,“意向性”一词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和“表征”互换的。参见Rey,G.,“A Narrow Representationalist Account of Qualitative Experience”,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1998,12:p.435.

③ 特拉维斯曾提到相对于某人的看(looking like X to N),但他并未展开讨论,而是简单地认为第一观念的看同样适用于它。

④ 有人认为经验内容还包含了索引内容(indexical content),还有人将它理解为可能世界内容。

标签:;  

是否有知觉经验的表现?_布鲁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